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摘登:七八十年代电影往事

火烧 2008-11-18 00:00:00 读书交流 1025
文章回顾六十年代生人成长过程中七八十年代的电影生活,包括电影院、露天电影、经典影片及观影趣事,展现那个时代独特的电影文化与集体记忆。

《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摘登:七八十年代电影往事
作者:王沛人
 
在六七十年代,看电影是人们非常重要的,也是难得的娱乐方式。在北京,住东城的人们通常是去东城区工人俱乐部、长虹、红星、东风剧场、交道口、演乐胡同工人俱乐部、大华、第五俱乐部、石油俱乐部等影院看电影,住朝阳的通常是去新声、群众、朝阳区工人俱乐部,住西城的通常是去胜利、红楼、地质礼堂、护国寺、首都、长征剧场(西单剧场)、红光、北展电影馆,住南城的则去大观楼、天桥剧场、崇光、崇文区文化馆、北京市工人俱乐部、北京铁路工人俱乐部、白广路影院、菜市口影院、广安门影院。看内部电影要去内部礼堂,比如红塔礼堂、二七剧场、陆军总院礼堂、中组部礼堂、政协礼堂等等。
 
小时候大部分电影是学校组织看的。那时我们二里庄小学一般是到东城区交道口电影院去看电影,我们一般是排着队步行去,要走四五里地。如果是坐车,要先步行到东直门内,然后坐7路无轨电车,花5分钱坐三站。那时各家都不富裕,考虑到减轻家长负担,学校一般不让我们坐车去。那时电影票价是:小学生5分,中学生1毛,大人1毛5到3毛不等。
 
那么那时放映的是什么片子呢?其实放的就是那几部样板戏,还有有限的几部反映革命战争、革命斗争的片子,而且都是反复放。那时,至少是住在大中城市的人们,同一部电影至少看过两遍以上,有的人是四遍、五遍,一位朋友说,当年放《侦察兵》,他一口气看了11遍,这样的记录现在恐怕很难有人打破了。厌烦也罢,津津有味也罢,总之是有机会就要去看,主要是那个时代的娱乐太匮乏了。正因为如此,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们几乎人人都能说出一二句影片中的著名台词,不信,我们就去问问那些40岁以上的人们。
 
 
那个年代,擅长抒情的朝鲜电影大受欢迎,比如《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鲜花盛开的村庄》、《摘苹果的时候》、《一个护士的故事》、《火车司机的儿子》、《轧钢工人》、《南江村的妇女》、《无名英雄》、《劳动家庭》、《三妯娌》、《延丰湖》、《永生的战士》、《原形毕露》、《看不见的战线》《血海》等等。特别是《卖花姑娘》,主人公花妮、顺姬姐妹的悲惨命运,让看过的人几乎没有不落泪的,尤其是女观众,个个都哭成了泪人,第一次看不知道,第二次看肯定都是带着手绢去的。此外,朝鲜电影里的插曲或凄美婉转,或温馨悠扬,都特别好听,有些人就是为了学唱里面的插曲,把电影看了一遍有又一遍。
 
那时电影院演正片之前一般都有加片儿,加片儿有《新闻简报》、《祖国新貌》、《祖国各地》以及一些科教片。《新闻简报》是毛主席或其他领导人接见外宾,或者是纪录重要的会议的召开,相当于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开始部分。还有经常会有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带着漂亮的法国媳妇莫尼客公主游历中国大江南北的片子,以至于那时的民众给起他了个“吃喝游客”的外号,至今还记得西哈努克双手合十,笑容可掬,谦恭有礼的富态像。《祖国新貌》和《祖国各地》的内容是各地各条战线的建设成就、风光和新风尚,相当于现在新闻联播的中间部分,比如《红旗渠》、《沙石峪》、《大庆红旗》、《大寨红旗》、《南京长江大桥》、《成昆铁路》、《胜利油田》、《国庆颂》、《欢庆“五·一”》、《草原新牧民》、《赤脚医生好》、《广阔天地育新人》、《红旗颂—第三届全运会团体操》、《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喜看革命小人书》、《户县农民画》。科教片有《对虾》、《毛竹》、《台风》、《泥石流》、《蛇岛考察》,《针刺麻醉》和《断肢再植》两部医教片,其中开刀切腹的镜头,看得我们小孩子头皮直发麻。还有《驯鹿》、《中国猿人》、《农村办沼气》等等。还有一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片子,比如《中国医疗队在坦桑尼亚》、《坦赞铁路在建设中》、《友谊花开万年长—热烈欢迎朝鲜、平壤万寿台艺术团》、《亚非乒坛传友谊》。
 
六七十年代,如果你能像超人一样在夜晚超低空飞掠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就会发现,大多数地方是很冷清的。但偶尔你也会发现一些人群聚集的热闹所在,往往是几百人坐在一块用2根杆子拉起的银幕前,一束白光投射银幕上,人们在聚精会神地观看。他们在看什么?对,是在看露天电影。露天电影是那个年代人们的集体记忆。
 
除了学校组织看电影以外,印象最深的就是到附近的军营看露天电影了。那个军营就在小街西北边的东直门外斜街路西,挨着东直门长途汽车站。每每听说晚上有电影,大人小孩就跟过节一样兴奋,大家互相转告,然后早早儿地就提溜着马扎儿板凳赶到军营操场占个好地儿。有时正面没地儿了,银幕背面也能凑合着看!银幕被风一吹,一鼓一鼓的,如果坐的位置偏,银幕里的影像也随之变形。夏天赶上下雨,举着伞,穿着雨衣看。没带伞就淋着看。冬天穿着棉大衣看。
 
看露天电影往往事先不知道是什么片子,一旦看到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带有“八一”字样的光芒四射的五角星厂标,听到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那威武雄壮、激昂嘹亮的片头音乐(有时由于拷贝老,有点儿有调儿)时,我们这帮小观众就会兴奋地鼓起掌来,因为我们知道要放映的八成是我们爱看的打仗的片子。有一种片头是工农兵雕像,身后是万丈光芒的,好像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光芒四射的天安门,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前苏联电影的片头好像也是工农兵雕像,但没有音乐。小时候偏爱黑白片,总觉得彩色片的颜色有点儿假。
 
当时还有几部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露天电影,分别叫《白跑的战士磨鞋底儿》、《夜战白桥》  (夜站白瞧) 、《战斗英雄白跑路》,就是有时部队没放电影,白跑一趟,人们失望之余便自我调侃一番,我想这些“电影”的创意者肯定是民间幽默大师!
 
有时,由于拷贝太过老旧,画面上会有雨丝般的划痕掠过,人物对话有时会出现含混不清的类似漱口时说话的声音。这些“雨丝影”和“漱口音”一下子就会把我们拉到电影里遥远的年代,仿佛那稍纵即逝的“雨丝”里,还有含糊不清的“漱口音”里隐藏着许许多多神秘的故事。
 
在露天看电影和在电影院是不一样的,当电影里的场景和露天的环境恰好一样的时候,你真的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冒雨看《战洪图》和《龙江颂》,在雪地上看《智取威虎山》。比如电影里有蛙声,而你周围也是蛙声一片。电影里是稻田,而你就在稻田旁边,可以闻到稻花的香气。那绝对是一种奇妙的感受。
 
《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摘登:八十年代电影往事

19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电视逐步走进寻常百姓的家庭,但那时的电视节目以及播出时间都很有限,所以人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仍然是看电影。那时刚刚解冻,复映了一批文革前的中外优秀影片,比如,《大浪淘沙》、《甲午风云》、《刘三姐》、《舞台姐妹》、《青春之歌》、《早春二月》、《秘密图纸》、《跟踪追击》,《老兵新传》、《北大荒人》、《三进山城》、《东进序曲》、《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永不消逝的电波》、《英雄儿女》、《冰山上的来客》、《小兵张嘎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今天我休息》、《李双双》、《祝福》等等,这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电影的热情。新拍的一些优秀电影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1978年的反特电影《黑三角》,1979年的《保密局的枪声》、陈冲和刘晓庆主演的《小花》,还有《熊迹》、《猎字九十九号》、《生活的颤音》、《小字辈》、《苦恼人的笑》、《瞧这一家子》。那时有门路的人还可以看到一些来自西方的作为“反面教材”的内部影片,比如日本的《山本五十六》、《啊,海军》、《望乡》等。
 
可说197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前期是电影的一个黄金时代。一个有力的证明是,1981年,《大众电影》的发行量由1979年复刊时的50万册逐渐上升到960万册,来访的外国记者听了这个数字目瞪口呆地说:“全世界第一。”这个黄金时代一直持续到“第五代”导演的崛起。
 
特别是一些引进的影片印象尤其深刻,比如罗马尼亚电影《沸腾的生活》,结尾处很抒情,主题音乐好像是电子音乐,轻摇滚风格的,当时听着新鲜极了,也好听极了。南斯拉夫电影《桥》,其中的插曲“啊朋友再见”风靡一时。《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印象特别深的是里面的一句台词:“大地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暴风雨就要来了。” 其中的“瓦尔特拳”(瓦尔特打的一种特狠的掏心拳)在我们这些半大孩子中间也是风靡一时。还有《望乡》、《追捕》、《生死恋》、《尼罗河上的惨案》、《冷酷的心》、《简爱》、《巴黎圣母院》等等。
 
80年代初,我十四五岁,正是爱做白日梦的年龄。如果是在一个春夜,刚看完爱情片,走出电影院,迎面是温煦的春风,里面有花的香气。深呼吸,那香气沁入心脾。仰望如绸的夜空,想象着,我就是电影里潇洒倜傥的男主角,和美丽的姑娘在一起享受甜蜜的爱情。。。。。。
比如,看完《罗马假日》,自己就是格里高利派克,看完《乱世佳人》,自己就是克拉克·盖博,看完《流浪者》,就确信自己就是拉兹,也能遇到丽达那样的好姑娘!
如果看的是悲剧,走出电影院,眼前是一片阳光灿烂,便倍感安慰——生活不是那么阴暗,
生活原来是那么美好!如果看完战争片,就想象自己是坚韧顽强机智勇敢的侦察员、战士、军官!或者是不怕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的英雄!比如看完《英雄儿女》,自己就是王成!当然,最理想的是那些没牺牲的,并在战斗中赢得姑娘爱情的英雄。。。。。
 
《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
纪录了中国一代人的心灵成长历程,有大量珍贵图片史料和日常生活细节,对其他年龄人群也有参考价值。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王沛人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wpr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