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运动的后果(三)
“上山下乡”运动的后果(三)
文/jiang0301
三
传统的中国思想,有道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正是所谓封建意识者。知青下乡以造福后代为道德诉求,城镇里的青年人离开相对富裕的生活环境到贫穷的农村,到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人往低处去的大流动。因此,“上山下乡”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是一场颠覆性的洗涤运动。千千万万个家庭在亲历这一运动中,形成、并强化了崭新的民族道德观念。
当然,对任何事情我们不能抱过于理想化的眼光,而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知青下乡固然有其光明的一面,有特积极的意义。但把理想与现实相对照,现实是存在不少阴暗面的。比如,有些地方的农民其实并不欢迎知青到来,觉得他们来抢利益了。有些地方,农民和知青间的矛盾,闹得挺激的,需要当地政府调解。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事情有点儿阻滞,有时才是成功的保证。
我们现在有些人,喜欢嘲笑那个时代割资本主义尾巴。不过,笑归笑,基本属于人云亦云之类。或者,是受敌对势力洗脑的结果。就我所知,农民和知青间的矛盾,有一部分原因,却是知青们要沾农民那条资本主义尾巴的光。
城里青年大多不习惯农村的生活方式,那不是天天有肉吃的生活。当然了,有肉吃的那天,那也是城里人不曾见识过的丰富,可能是吃到肚子喊疼也吃不完。杀上一条猪,够全村人吃的了。但到了没肉吃的时候,日子是不好过的,知青们就去偷农民的那条资本主义尾巴。后来有些回城知青说起当年下乡偷农民的鸡吃的故事,大都觉得是一种情趣。不过,这至少是说明跟自留地一样,不少地方的农民依然保留着那条资本主义尾巴,并没有被割掉。
总的来说,当时民风纯朴,农民对个别知青的不良行为,还是抱着理解的态度,毕竟他们离乡别井,没有家人在旁。农民对知青也比较尊重,因为这些新型农民有热血,有知识,有理想,是他们比不上的。新农民们开荒造田,搞农业机械化。那些小水电、小工厂的建立,在许多地方都离不开知青的贡献。只是可惜,忽然之间,“知青下乡”这条法例却是废止了,在一片叫好声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法例的废止对社会心理所造成的巨冲击,特别是对公社社员的心理冲击,以及对社会思想意识所产生的历史性的影响,与城里人感受到的欢欣,是不相同的,甚至是负面的。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大量知青通过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返回城市。而在此之前,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是那些所谓思想觉悟高,工作表现好的工农兵。恢复高考制度后,则是具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考不仅是制定了谁有资格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制定了谁有资格回城的问题。这也许是恢复高考时没有想到的问题,知识较多的人能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持机会回城,那没机会回城读书的人,回城工作总可以吧?于是,1978年,“上山下乡”制度正式废除。
时下对知青下乡运动的研究,都是从知青的视角来反思,并没有从农村的视角,从农民的视角来反思。这是导致人们不能全面地、正确地认识“上山下乡”运动的重要原因。“上山下乡”这一运动从产生、发展、壮大,一直都是农村视角,而不是从城市视角来着眼,是为着要解决农村问题的。
.......
知青们开创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业,就这样半途而废。知青们回城再难安置,也是容易的,他们扔下的农村,才是个难办的大问题。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状态下,小岗村应运而生。正是在1978年,他们按下红手印,分田单干了......
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上山下乡”半途而废,是导致“三农问题”所以会产生的源头。......因为,与别的国家相比我们中国还很贫穷落后。如果抛弃贫穷落后的农村移民到相对富裕的城市,为什么就不能抛弃贫穷落后的中国移民到相对富裕的外国呢?这不是同样的逻辑吗?......
许多学业有成的知识分子为自己出国移民辩护,说在国内没有这样、没有那样的研究条件,因此不得不出国工作。这样的说词,固然正确,却又是忘恩负义的。因为,你就生活在这个贫穷落后的中国。你就是这个国家的公民,这个国家没有这样那样的研究条件,话没错,但难道不是正因为这样的现实条件,才迫使国家决定花大钱培养自己的高级人才,以求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吗?
可惜,这些知识分子们过桥抽板了。如此,还不如把接受高等教育有机会让给思想觉悟高,工作表现好的工农兵呢。当然,话也说回来,我们其实并不能责怪他们以条件不好为由而离弃祖国的。毕竟,知青大回城,不也是以农村条件不好为由而开始的吗?......
“上山下乡”半途而废对我们的思想冲击是巨大的,以后不管人们唱得怎样好听,爱国主义从此成为一句空话。因为,农村的生活永远不可能及得上城市,没有那么集中的人口就已经是先天不足的条件。所以,在“嫌贫爱富”的道德观指引下,人们不可能再爱这个国家,只可能爱这国家中相对富裕的地区。而沿着这条思路继续走下去,最终,我们这个民族也会被我们自己所抛弃。现在,我们不就是处在抛弃本民族的进程中吗?从一个个汉奸站起来,一个个民族英雄被解构的文化现象中,我们可略见一斑。
2008-11-15
(完)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