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虎不成反类犬——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观后
画虎不成反类犬
——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观后
2008-11-13
Who is he (他是谁)?
在香港,这似乎是一个咄咄逼人而且极其好斗的“小霸王”——十七岁得了一个全港中学生拳击冠军,便自以为无人可敌,一次次街头寻衅,一次次校园打架,甚至闯进人家武馆挑衅被打得鼻青眼肿,家人苦劝无效,差点被师傅废了武功。更严重的是竟然还跟黑社会结下梁子,以致陷入黑帮追杀,差点小命不保,最后不得涂脂抹粉穿上戏装,藏身剧团大鼓中,仓皇逃出香港,远渡重洋,亡命美国——这就是片尾曲中的“几多年前你跨过了香江越过了大洋,孤身一人置换了星空”的真实注解。
在西雅图,这似乎是一个目空一切而又不自量力的狂人——因为11秒钟打败了一个三段空手道武士木村,便把空手道贬为“很容易学的”,还公然宣称“西雅图再也找不到对手了”。听说空手道六段山本冈夫来到西雅图,“我都等不及了”,一次又一次催促徒弟去下“战书”,甚至说出“说不定他也会拜我为师”之类的清秋大梦话。本以为两人交手必然是“两雄相会”,定有一番恶斗或酣战,没想到才几个回合,就狼狈不堪地被山本冈夫扔下擂台,要不是被人阻止,恐怕当时就小命休矣。后来,又公开挂牌挑战全美武术界,同样是没几个回合,就被山本冈夫的好友埃迪•帕克打得吐血,住了半个月的医院,连武馆都差点关门。
在奥克兰 ,这似乎是一个争名夺利可以不择手段的小人。为了争夺全美空手道冠军,赛前非要“拜访”将与自己争夺冠军的跆拳道大师朴正义。只因朴有无人引见不轻易见人的规矩,他便闯进这个韩国人办的跆拳道武馆,蛮横地宣称“不管他愿不愿意,我都要见到他”,并以打徒弟逼师傅出面交手,还美其名曰“相互交流切磋”。
……
Who is he (他是谁)?
听起来,分明是一个蛮横、狂妄的痞子,一个自私、愚蠢的无赖,一个武林中的“没头脑+不高兴”,或如有些网友说的,一个“自控能力极差的‘愤青’”……
而目前正在各个电视台热播的一部50集电视连续剧,却用上面这些情节告诉我们,他就是蜚声海外的一代中国功夫巨星李小龙。
传奇还是妖魔化?
尽管电视剧的编导们本意是想通过“传奇”来包装那个其貌不扬的李小龙,在片头和片尾还特地用一种堪称“惊世骇俗”的洋腔奇调,来渲染这位华人英雄的风采。但只须看看上面列举的那些“传奇”,相信许多人都会吃惊——这会是一代武术大师的风范?这会是那个脚踏武学和电影两座高峰的世纪巨人?这会是那个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的英雄与偶像"而且唯一入选的华人? 这会是2003年荣列“世界史上200个最伟大的流行文化偶像”的那个李小龙?这到底是在赞颂一个华人的功夫巨星,还是在妖魔化一代最耀眼的华人巨星?
不妨再看看“传奇”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李小龙——
这是一个有武无德的人。他的典型形象是歪斜着头儿,将右手大拇指高高翘起指向自己,右脸颊因肌肉紧绷和右眼吊起而明显变形,眉角眼梢中流露出是中国人常说的那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极度狂妄。不管是在赛台上还是在赛台下,不管面对的是学生还是平民甚至是影视圈中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化人,出拳出腿都是那么凶狠。在中学里打败了一个生病的同学,就把一大批同班同学带到专供拳击队员练习的训练馆, “从今天开始,这个训练馆的主人就是我,你们谁想进来玩就随便进来玩”,面对拳击队员们“你让他们占了练习器械,我们怎么练”的抗议,他的回答是“我一个就够了,你们多余”。“要把你打得 ……”,“我的实力……”之类的“大言不惭”人们在片中已经司空见惯,第一次、第二次,似乎还可以理解为“初生牛犊不畏虎”或曰“充满自信”,屡屡如此,就叫人感到不知是可笑还是可怜了。因为仔细看看就会发现,他每次战胜强劲的对手——从一开头战胜中学生层次的小拳击手,到后来战胜柔术大师威利、加州空手道冠军霍夫曼、全美空手道冠军劳力士——完全依靠自己原有的功夫或实力都不可能取胜,都必须有某个朋友先发现对方的弱点尔后为他指点筹划,他才勉强取胜,而他却从来都把这一切全归功于自己的“实力”。
这是一个动辄发怒的人。他有某种恃强凌弱的讨厌恶习——只因中学最好的朋友阿林说了一句“你走火入魔了”,就一记狂怒的重拳砸向他的脸上,打得好友鼻血直流;在小巷里横行霸道,只因“今天老子一肚子火”,“老子今天见了谁都想打架”,硬说路上的人在偷看自己,还出手“教训”人家——结果技不如人,被人一个摆脚旋踢击倒在地,贻笑大方;在有恩于自己的熟人开办的餐馆请朋友吃饭,只因大厨上菜时说了一句玩笑话,竟将菜盘打翻,并且痛击大厨腹部;在摄影棚里,因为一个道具和导演产生争执怀恨在心,突然翻脸痛殴导演,理由是“你绝不能指着我的鼻子”,“我最讨厌人家指着我的脸”,而这两句话他就是指着导演的鼻子和脸说出来的。
这是一个嗜打成性的人。他天生似乎就不知道什么是责任感,以致父母、妻子、师父、恋人、同学、朋友、徒弟,无不为他的爱挑衅、爱打架伤透脑筋,到最后甚至无时无刻不为他担惊受怕,以致于他临逃出香港之际,伤心欲绝的母亲送给他的是一块刻着一个“忍”字的玉佩,实在无法放心的父亲再三叮咛的则是“无论什么时候你想打架,就看看这块玉佩”。长达50集的故事中,最使人不用为他担心的,竟然只有他被黄皮小子打得差点高位截瘫、不得不重伤卧床那3集。跟其他行侠仗义的武林中人不同,他的“打”,除了偶尔一两次勉强可以算为“拔刀相助”或“见义勇为”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意气用事或主动向人挑衅。
两个喜欢并爱上他的亚洲女孩,都一致认为他的毛病就是太爱打架,只有那个对中国国情和中国人近乎无知——傻呼呼地把中国武术当作舞蹈、喝中国茶时还要像喝西洋咖啡往里加糖——的美国姑娘琳达,才会欣赏他。即使如此,还曾因为他老是向人挑衅而一度离开过他,也曾一次又一次为他总是和人打斗而伤透了心。
叫人真搞不懂的是,这样一个一脸凶相、近乎病态的打架大王,怎么会在片中被唱成 “只有挂在脸上的纯真的笑容,让世人在责任、可爱、坚强中心动”?
期待一个新的李小龙
许多网友都对本剧的粗制滥作啧有烦言,才热播不久,网上就出现了“《李小龙传奇穿帮镜头》”之类视频节目。除此之外,整个剧情即使不象有些网友夸张宣称的那样“漏洞百出”,的确也是“时见荒谬”。
比如,他默许徒弟布莱尔到柔术大师威利假拜师真偷艺,然后教给自己,最后得以打败威利。得胜之后他丝毫不觉得难为情,反而装模作样要与威利互相交换武术秘诀和绝招。而艾迪•帕克只不过躲在角落里偷看了几次他的咏春拳“绝招”,并在两人打斗时借用日字冲拳将李小龙打得吐血重伤,剧中却莫名其妙地让帕克内疚得似乎无地自容,多次表示“这是我一生中最内疚的事情”,以至于将自己二十多年研习空手道体会的笔记本(相当于武侠小说中的武林秘笈)全部赠给李小龙作为赎罪。要说偷艺,假拜师无疑比偷看几眼要卑鄙几倍,剧中却如此“厚此薄彼”,真是奇怪之至啊。
在这部“传奇”中,人怪,故事怪,片中歌曲也怪。明明李小龙在打斗时发出的声音是尖细的禽鸣,丝毫没有吼声,片尾曲却要我们“记住他的怪吼”;明明李小龙在打斗时大量使用的是飞脚和快掌,片尾曲却要我们“记住他的拳头”。
事实是,看完这部《李小龙传奇》,让人更多记住的只是一个个蛮横狂怒的拳头,而不是那个四十年来世人景仰的李小龙。
我不知道真实的李小龙是否就是这样一个人。
但我愿意相信真实的李小龙决不是这样一个人。
长达50集的“传奇”,给人的最终感觉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或者确切地说,“画龙不成反类虫”……
人们有理由期待在荧屏上出现一个新的李小龙。
小记:终于耐着性子看完央视首播的《李小龙传奇》, 对自己说不会再看第二遍了。不过,为了写这篇小文,不得不耐着性子再看了其中的若干集。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