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同富裕的一些思考
市场经济与粮票
现在,有了一种声音。叫做共同富裕。可是究竟如何的实现共同富裕?这个问题在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中是否已经解决了?此篇文章主要是探寻这方面的内容。
一、粮票的出现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没有听说过“市场经济”这个专属经济名词的老百姓恐怕不多。市场经济理论研究什么呢?供给与需求,或者说生产与消费。这个理论简要的可以概括为生产与消费,通过商品数量的变化自动达到平衡。生产上升,商品数量增加,价格下跌,无利益可图,数量减少。或者,需要增加,商品价格上升,有利益可图,生产扩大,商品数量增加,供需再一次趋于平衡。
总之,市场经济理论在其理论教学中是可以自动调节供需平衡的一种经济理论。经济学家们很是推崇这个理论,它成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经济学家们在这里隐瞒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供给与需求的变化,或者说生产与消费的现实变化,是双方向运动的。并且不可预测。也就是说如果生产是(X),消费是(Y)。那么,在理论教学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可以任何的被教授们随意的编排。但是,一旦生产与消费放到现实社会中。它们是两个完全自由的脱离了经济学家不听从任何人指挥的变动的量。并且,自由竟争的规则恰好保障这样的事情发生。
怎么把书本中理论上成立的内容复制到现实社会,也就是说如何求解在现实社会中(X,Y)这样两个未知量的方程式?经济学家不得不借助一只“看不见的手”。什么是看不见的手?既然这只手是看不见的。显然,他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看不见的。经济学家自己也无法向人们描述这只看不见的手。其实,既然市场经济理论在现实中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操控,那么人们生活真正需要的是这只手,而不是经济学家本人。看不见的手与经济学家的关系,如同宗教徒与上帝的关系一样。越是看不到,越是信仰。越是相信上帝,越是看不到。
如果生产是(X),消费是(Y)。那么商品就是连接(X)与(Y)的纽带。这里,只要知道商品的数量,那么生产与消费的实际总量也就清楚了。继而掌握了人口的年龄分布情况及新生婴儿的数量,那么关于产生的对于粮食供应的实际需要及可能需求也就有了可以估算的依据。当然,在这里强调精确是不可能的。测量学本身就有一个不确定度,也就是允许有误差。这里的问题不在于误差有多大,而是通过对商品数量的统计使得对经济学家来说根本看不到的手,显现了出来。这就是粮票的作用。
毛泽东时代的票证有两个意义。其一,是因为物品还没有极大丰富。第二,更重要的是解决了生产与消费,或者说供给与需求无法协调的矛盾。计划经济正是向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过渡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正是因为票证的出现,使得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及生产关系,有计划的逐步的向共产主义经济关系过渡。
二、票证抵消资本的力量
一个家庭,有一个收入与支出的问题。当然,这里也有一个自由消费。这个自由在什么位置?也就是在这个家庭的收入确定之后。同时,用于维持基本生活开销得以满足,也就是说简单的吃穿住行能够满足之后。有可能会有一些计划外的开支。显然,自由的消费只能是在收入确定之后才能发生的事情。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生产与消费依然应该是有序的。这里谈论的经济,是国家经济。是社会化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不过,它与一个家庭过日子有一些共同的道理。
票证捆住的首先是消费,当需求被大致估算出来之后。生产的数量也就有了简单的依据。粮食的产出。一部分用于留存,防止出现大的灾年;一部分用于满足已经确定的消费需要;一部分用于满足可能出生的新生儿的需要;一部分用于再生产;多余的粮食还可以用于出口。但是,这些行为只有在掌握了生产与消费的数量之后才能确定。
票证在捆住消费的同时,也就使生产及其与生产相关的一切生产关系自然的显现了出来。票证不只是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捉迷藏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它还是保障共同富裕抵消资本力量的有效方法。一个有几十亿资产的资本家,与一个每月只挣几千块钱的工人相比。由于口粮供应只按照个人劳动能力的大小来计算,由票证的多少最终确定。再多的资本,在票证面前也无可奈何。
为什么后来票证会被取消?这就不得不从国家经济政策的转变开始说起。当一部分人先富裕的经济政策出台后,也就有了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事实。但是,因为票证对资本的抵消作用,富裕起来的事实根本无法实现高消费。如果不取消票证,先富裕起来的人也等于没有富裕。富人与穷人,还是处于同一起步线上。因此,私有制经济的发展,也就有了取消票证的要求。
票证的取消,不是因为商品极大的丰富,自然消失。只是源于国家经济政策的需要。既然生产力没有达到使物品极大丰富的程度,强行取消票证。这就是典型的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官僚作风。由此,也对一件历史疑案做了一次很好的说明。当初的共产风、浮夸风,就是由这样的官僚体系为了满足政治的需要而生产出来的。不懂经济发展规律,摸着石头过河,为了政治目的瞎指挥不争论的官僚作风,使得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全面的开始倒退。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