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美国的德意志和爱尔兰移民之比较
本文提供实用SEO优化技巧,涵盖内容布局、关键词策略及排名提升方法。通过长尾词挖掘与网站流量增长方案,帮助您有效提升搜索引擎可见性,实现自然流量增长。
在19世纪进入美国的移民集团中,德意志人和爱尔兰人是最大的两支。因固有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两者在美国经济、政治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文化移入的模式也不一样。由于德意志和爱尔兰移民数量巨大,他们的差异在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w{L9-o3A
关键词:美国移民 德意志人 爱尔兰人 m6K7D([f
美国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大量来自各国的移民进入。与某些学者的推断有所不同,这些背景各异的民族集团并没有迅速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而是较长期地相对聚居,保持着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使得民族因素在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就这些民族集团对美国社会的不同影响进行比较,有助于深刻认识美国社会。 rloxM~7!,)
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创建之初到来的大部分是英裔移民。但来自爱尔兰和德意志的人数后来居上,到19世纪已成为北美最大的两个移民集团*,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从经济活动、政治取向和文化移入三个方面,对这两支移民进行比较研究。 WH39=)D%u
b|Ge#o
一 两大移民集团经济活动的差别 f2o6GC_
}|;j2'(R
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中西部地区的开发是19世纪美国经济发展的两条主线。德裔和爱裔移民在这两个方面分别做出了贡献:前者是开发中西部的主力军,后者则为美国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这种差别的出现与两支移民的地域分布直接相关:德裔移民大多居住在上密西西比和俄亥俄河谷,特别是俄亥俄、伊利诺斯、威斯康星和密苏里四州;而绝大多数爱裔则分布在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和新英格兰一带。美国1860年的人口普查材料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1880年的普查则表明,这种人口格局仍未改变*。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海运路线的影响。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跨大西洋贸易迅速繁荣,一艘艘巨轮从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沿海把木材、棉花和烟草运往欧洲,然后带回欧洲的工业品。由于返运的工业制成品的体积比原材料小得多,所以船主们在返航时把大量剩余货舱改为客舱,并采取种种手段招徕移民,以谋取利润。从1820年至1840年,这条航线上的货船由1000艘猛增至2000多艘*。由于竞争激烈,再加上英国政府对向加拿大运送移民给予补贴,致使船票价格急剧下跌。低廉的票价对爱尔兰移民极具吸引力,但他们并不看好加拿大,大多迁至毗邻的美国各州和新英格兰地区。 u$5.GmKm
此时的德国人主要是通过法国港口哈佛尔和德国港口不莱梅前往美国的。因为1819年奴隶贸易被禁止后,这两个港口都在为德国工厂运输美国原料的贸易中迅速发展起来,被战乱和封建专制赶往北美的德国人便纷纷涌入这里。新奥尔良过去是法国的殖民地,因此从哈佛尔出发的船只大都开往该地,德国移民由此地溯密西西比河北上,直至威斯康星和明尼苏达。而从不莱梅出发的德国人则先在巴尔的摩登陆,然后经“坎伯兰大道”到达俄亥俄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 <{;'0> ToM
移民的经济状况也影响着他们的去向。自17世纪以来,英国一直对爱尔兰人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爱尔兰人的土地大部分落入英国新教地主之手。根据18世纪末的一项统计,当时爱尔兰90%的土地掌握在新教徒手中*。这种状况迫使爱尔兰人不得不向新教地主求租土地,而后者则乘机抬高租金。另外,掌握爱尔兰土地的多是长年居住在英国的“离地地主”,其土地层层转租,租金高得惊人。由于“谷物法”废除后谷价大跌,地主们便尽力压缩耕地,发展牧场,爱尔兰人能耕种的土地就更少了。在1845年至1849年间,欧洲又爆发了严重的马铃薯病虫害,主要靠马铃薯充饥的爱尔兰人此时更是无以为生,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向美国迁徙。异常贫困的爱尔兰人能凑足越洋旅费已属不易,要想再到边疆去寻求土地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当时美国的交通网络还很落后,去内地的旅费相当高。例如,1843年从费城去匹兹堡需花13-20美元,加上伙食费则在415美元至58美元之间;从奥尔巴尼到布法罗大约为16-21美元,还不包括伙食费*。囊空如洗的爱尔兰移民只好停滞在最初的登陆地。德裔移民的情况却大相径庭。他们虽然饱受封建压迫,但大多不是一贫如洗的难民,他们中的多数人能够支付去内地的旅费,甚至还能买下中等大小、便于经营的农场。据记载,到达美国的德国移民每人至少存有75-100美元*。另外,许多德国人是为了追求自由生活而移居美国的,其中不乏知识分子和社会上层人物,他们中的一些人还组织了移民公司,先在西部购得土地,然后招募国民前去开垦。在德裔移民中还有一支特殊的“俄国-德意志人”。在18世纪中后期,加德琳二世为了给极端落后的俄国农业提供学习的榜样,曾资助大批德国人迁居俄国,建立农业示范区。他们带来了新的作物、工具和技术,使当地的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他们还很善于经营工商业,因此财富迅速增加。例如,1860年至1890年,黑海地区的德国人从俄国贵族手中买走了1100多万英亩土地。到19世纪末,克里木半岛41%的可耕地已为德国人所有*。到19世纪中后期,俄国政府改变了政策,于是,受到迫害的“俄国-德意志人”有不少迁到了美国。经济上的富裕使得他们有能力在西部购买土地,重建家园。 DxN H"
另外,政治、宗教等因素也与移民的去向有着密切的关系。直到19世纪下半期,政治分裂仍然是德国的主要特征。这种状况不仅导致德国战乱频仍,经济凋敝,也使得民族文化逐渐衰落。由于无法在政治上实现民族统一,知识分子们便试图通过唤起人们对德国语言和文化传统的尊重,首先在精神领域实现其愿望,从而掀起了一场“文化民族主义”运动,但在19世纪20-30年代惨遭当局的镇压。绝望中,他们中的一些人把目光投向了美国,希望继“新西班牙”、“新英格兰 ”、“新尼德兰”之后,在那里建立一个自由、统一的“新德国”。于是,大批知识分子开始向美国迁移。为了实现其理想,他们避开了人口稠密的美国东部,来到了政府力量尚很薄弱的西部边疆,同时号召和组织德裔移民到这一地区来。例如,30年代中期,宾夕法尼亚的费城协会在密苏里买下了大片土地,以低廉的价格招徕德裔美国人和德裔加拿大人。这一计划取得了成功。纽约的“工人联盟”也做了类似的工作*。此后,来到中西部地区的还有大批“1848年革命者”,这里自由宽松的生活环境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许多虔诚的德国宗教徒也来到西部寻找平等和谐的宗教生活。 - uO(qUa#
爱尔兰的宗教领袖和民族主义者也曾试图鼓励本国移民到西部去,但收效甚微,因为他们不像德国知识分子那样对其同胞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另一方面,爱尔兰人在本国的悲惨经历使他们一想到土地便会产生压迫感和不安全感,所以他们宁愿拥挤在城市里。 T;{}bc&I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19世纪的爱裔移民多数来到了美国东北部,德裔则汇聚到中西部地区。由于这两个地区固有的经济特色,这种分布格局自然决定了两支移民在美国经济发展中将扮演完全不同的角色。 G;wh).jG5
东北部是19世纪美国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但在18世纪末美国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几十年中,这里工业发展的速度却很缓慢,主要制约因素是缺乏大工业所急需的大量廉价劳工。当时广阔的西部土地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目光,即使留在城市里的工人也不愿放弃自己的手艺去为别人做工,劳动力的价格十分昂贵。但1845年后形势突变,劳工的数量骤增,爱尔兰移民的大量涌入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马铃薯枯萎病于当年席卷爱尔兰,衣食无着的爱尔兰难民便背井离乡,大批进入美国东北部城市。据统计,到1860年时,他们已占了纽约人口的24%,新泽西的25%,波士顿的26%*。爱尔兰移民大多是青壮年,没有专门技术,对工资的要求不高,这正适合大工业的需要,因此很快就被吸引到工厂中。 s.;'-oA
有了廉价劳工的支持,波士顿的轻、重工业迅速地发展起来。例如,在1850年,爱尔兰人占波士顿制衣工人的三分之二以上;在制鞋业中,他们排挤了原来的技术工匠,使大机器生产得以迅速普及。从1845年至1855年,从事铸造业的工人猛增了两倍,造船厂中的工人则由55人增加到922人*。正是这些爱尔兰移民使波士顿完成了从商业中心向工业中心的转化,并带动了整个新英格兰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纽约的情况也是这样,爱尔兰人促进了这里工业革命的发展,而且,他们还极大地推动了纽约的市政建设。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的膨胀,纽约开始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建筑业是爱尔兰人所能从事的为数不多的技术工种之一,这使得他们在这个行业中大显身手,成为纽约的实际建设者*。美国工业革命的一大特点是较早地发展了交通运输业,这大大地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爱尔兰移民在这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是美国东部交通运输网络的主要建设者。早在19世纪上半期,爱尔兰人就是伊利运河和美国铁路网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内战前,他们一直活跃在密 ;3& wO~lW
西西比河以东漫长的铁路工地上。战后不久,美国建成了第一条横贯大陆东西的“太平洋铁路”,其东段的主要建设者就是38000多名爱尔兰工人*。德裔移民则主要在中西部的开发中发挥着作用。1850年以后,美国中西部的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各州农场的数量飞速增长*,而且产量大幅度提高。据记载,1839年时,俄亥俄是全国的主要小麦产地,从1859年起,产麦的重心移到了伊利诺斯,到1889年时,“小麦王国”的桂冠又戴到了明尼苏达的头上*。在开发中西部的高潮中汇聚到这里的德意志人无疑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德意志移民在农业开发中的突出作用不仅仅在于他们在人数上的优势。按特纳的观点,西部边疆的拓荒者在开垦出一片土地后,只粗略地耕种几年便转卖给后来者,他们再继续前进。特纳这里所说的后来者往往是德国移民,他们常常是举家迁来,把购得的土地看做自己永久的产业,精耕细作,很快就使产量大幅度提高。这个特点使得德意志人成为中西部各州招徕移民的主要对象*。在此还需要提一下“俄国-德意志人”。堪萨斯和得克萨斯以西的大平原与东部地区森林地带的环境迥然不同,早期的探险者认为这里“几乎全部不适于耕作”*。因此,这一地区直到1860年尚未得到开发。从70年代起,在俄罗斯大平原上积累了丰富耕作经验的德意志人开始大量迁入,使这里迅速繁荣起来。他们从俄国带来了耐寒的冬小麦和甜菜,经过精心培育,成了支撑当地农业的主要作物,而这些德国移民也长期在当地农业中占居重要地位。譬如,直至1930年,克罗拉多、内布拉斯加、蒙塔那和怀俄明的甜菜农场大部仍是由“俄国-德意志人 ”经营*。由此可见,德裔移民在把美国中西部变成了大粮仓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使美国在人口倍增、工业化运动全面展开之际,农产品不仅未出现短缺,反而可以大量出口。 |unvDXx-
#l-zY}&
二 两大移民集团不同的政治取向 IaRwPDj6
2g5 4<G*e
政党政治、内战和工人运动是19世纪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德、爱移民在这三个方面都是极为活跃的参与者,但表现不尽相同。 FwB xag:u
1政党归属的变化从杰克逊时代起,美国开始由选民秘密投票选举总统选举人,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普通选民的政治地位。再加上直至19世纪末,美国一直施行1802年归化法,对移民成为美国公民的条件放得很宽,而有些州为了吸引移民,进一步放宽了条件,这就使得选民中移民的数量剧增*,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移民在政党政治中的地位。美国著名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在分析这一问题时指出:整个19世纪(除奴隶制问题尖锐的50-60年代),决定政党信仰的主要因素是宗教、 0<4'pO.6Hq
种族背景和历史渊源*。而这些问题都与移民有密切关系,因此,人数众多的德、爱移民在政党斗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归属直接影响到政党斗争的格局。 !UP B4I
1852年以前,德裔和爱裔移民都支持民主党,他们的这种选择主要缘于两党对移民的不同态度。民主党很早就意识到移民对大选的影响,所以对德、爱移民极力拉拢。例如,在1828年大选中,他们对中西部的德裔选民宣传说,民主党候选人安德鲁·杰克逊很尊重他们,而他的竞争对手小亚当斯则使用过污辱德意志人的语言。在波士顿,他们指责小亚当斯厌恶天主教徒,而强调杰克逊是爱尔兰裔,以吸引那里众多的爱裔选民*。上述原因使得民主党赢得了德、爱移民的支持,他们不仅投民主党的票,还采取其他方式支持民主党竞选。例如,1833年,纽约的爱尔兰人用砖块把辉格党人从各投票站中赶走*。而德意志人则利用他们的报纸为民主党上台大造舆论*。民主党在1828-1852年的七次大选中赢得了五次胜利,这与德、爱裔选民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1852年后,由于围绕奴隶制问题的斗争日益尖锐,美国各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德、爱移民也开始分道扬。特别是1854年5月《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颁布后,各党内部围绕奴隶制的冲突已无法调和,不久共和党成立,开创了民主、共和两党斗争的新格局。 :?z @T[-
以反对奴隶制扩张为主要目的的共和党起初对移民也不太友好。例如,1857年,他们促使麻萨诸塞州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规定能用英语读、写州宪法作为取得选举权的前提,后来又提出移民归化两年后才能参加选举的议案*,这都直接影响了广大移民的权利。相反,民主党在笼络移民时却显得十分老道。例如,布坎南1851年在费城公开赞扬宾夕法尼亚是由英吉利、德意志、爱尔兰、威尔士、法兰西以及欧洲其他民族组成的一个集合体,并强调来自欧洲的所有白种人都是优秀的。他的这番话使民主党获得了渴望得到平等对待的广大爱裔移民的坚决支持*。共和党的排外倾向也惹恼了德裔移民,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尤其是天主教徒和较年长的路德派教徒)仍留在民主党内。但共和党反奴隶制扩张的政策却符合德裔的利益,因为他们多是中西部的自由农民,是奴隶制扩张的直接受害者。同时,德裔移民反奴隶制扩张的言行也激怒了一些民主党人。南卡罗来纳民主党参议员布尔特曾经在国会公开宣称:“内布拉斯加需要的是黑人,而不是可恶的德意志人。”* 这使得民主党在德裔移民中的威信急剧下降,因此也有部分德裔移民转而支持共和党。 =Xid"$
然而,共和党毕竟未能赢得移民的充分信任,因此在1856年大选中,布坎南不仅获得了绝大部分蓄奴州的支持,还赢得了移民较集中的伊利诺斯等北部四个州,这使得一些有远见的共和党人认识到,没有移民的全力支持便很难赢得大选。因此,反对奴隶制扩张的德裔移民便成了共和党争取的主要对象。 Df2$2VU
在共和党内,最先意识到德裔选民重要性的是亚伯拉罕·林肯。1859年5月,他秘密收购了一家德文报纸,把它改造成共和党的喉舌。他在该报公开声明反对任何奴役黑人和限制移民政治权利的做法*。其他共和党人也主动与德裔移民接近。共和党1860年提出的竞选纲领中即吸收了芝加哥德意志人大会通过的尽快制定《宅地法》和平等对待土生和外国出生的居民等条款*。上述努力消除了德裔选民对共和党的成见,他们在1860年大选中为共和党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伊利诺斯,德意志人的选票是林肯在该州获胜的决定性因素*。而林肯出任总统后,立即给德裔的一些领袖人物安排了重要职位,从而把共和党与德裔移民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iKaS7lWH
从1860年起,两大移民集团明显地站到了不同的阵营里:德意志人归于共和党,爱尔兰人则忠于民主党。其间虽然也出现过波动,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 @Q nKaZ8jW
2内战中不同的参战动机内战爆发后,德、爱移民都积极参加了联邦军队。据调查,1860年时,按正常的比例,爱尔兰和德意志移民应提供的兵员分别为139052人和118402人,而他们实际参军的人数分别为144221人和176817人,都比应承担的份额多*。但两支移民对内战的贡献并不单纯体现在兵员供应方面,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都十分优异。爱尔兰人除了在一般联邦军中服役外,还组织了一些独立的团队,成为联邦军中的生力军。他们作战勇敢,屡创佳绩,从而赢得了“勇敢的爱尔兰人”的美称*。德裔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另外两个方面:其一,阻止了边境州脱离联邦。内战初期,战略要地边境蓄奴州的向背是影响战局的重要因素,林肯为了维持边境州的忠诚迟迟不敢触及奴隶制问题,但这里仍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分离倾向。但这一地区的德意志人坚决反对分裂,他们的不懈努力在关键时刻遏制了分裂阴谋。例如,密苏里的德意志人组织了5个民兵团,成功地保卫了圣·路易斯联邦军火库,挫败了该州州长的分离企图*。其二,德裔移民为联邦军队提供了优秀的军事人才。德意志人在军事传统和作战技术上素享盛誉,他们在美国历次战争中的表现都是出类拔萃的。内战中,1848年革命后移入的德裔移民大都具有实战经验和良好的军事素质,正是他们使毫无战争准备的北方迅速地组成了有战斗力的联邦军。马克思对此曾明确指出:“如果不是1848-1849年欧洲革命的结果使大批有军事经验的人移居美国,组织联邦军所需的时间还要长得多。”*德、爱移民都为联邦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参战的目的却截然不同。由于爱尔兰移民集中在城市,且从事的都是非技术性工作,因此,同样身无长技的自由黑人成了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使他们对解放黑人一向抱否定态度。他们之所以那么踊跃参加联邦军队,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不愿看到联邦遭到破坏。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爱尔兰人在故国受尽了欺凌,甚至一度被剥夺了选举权,不能担任公职和经商。在美国,他们在法律上与别人是平等的,通过辛勤劳动能过上较安稳的日子,因此他们比任何人都更关心联邦的稳定。1860年12月,纽约报纸《爱裔美国人》明确警告南方:“爱尔兰人永远也不会支持破坏使他们归化,给了他们选举权并给他们提供保护的联邦政府的行动。”*第二,战争初期,林肯政府一再宣称战争的惟一目的是拯救联邦,不涉及奴隶制问题。林肯在就职演说中公开表示:“我没有直接或间接干预南方现存奴隶制的企图。我认为,我没有法律权力去如此行事,并且也不打算这样做。”*战争爆发后,为了表示维护联邦的诚意,他还把一些重要的政府职位和军职给了民主党人。很显然,政府的这种战略性抉择在爱尔兰人身上发生了积极的作用。 ` IaeMvo
爱尔兰人积极参战还有一个间接原因---打击英国。由于联邦政府起初一再表示不触及奴隶制问题,这使得英国同情北方的自由主义者沉默了近两年。而英国统治阶级却希望借机摧毁联邦,他们大造舆论声援南方,甚至叫嚣要干涉美国内战*。爱尔兰人对英国充满仇恨,因此他们自然支持北方。一些爱裔领袖还认为,爱尔兰人为联邦作战的经验将会在争取爱尔兰独立中派上用场。许多爱尔兰人正是抱着这种愿望走上战场的。 O#J7GbrHO
相比之下,德意志人的参战动机则明确得多,他们就是要限制奴隶制的扩张---这主要是出于道义和经济利益上的考虑。早在18世纪,德裔移民便因奴隶制问题与盎格鲁-撒克逊移民矛盾重重。后来的自由主义者和“1848年志士”也明确表示,黑人在法律和政治上应得到与白人相同的权利*。住在中西部的德裔农民更具有强烈的反奴隶制倾向,因为在奴隶制存在的地方,自由农民经济是得不到保障的。3工运中的派别之分内战前,美国工人尚未建立全国性的组织。内战后,随着工业突飞猛进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美国的工人运动进入了最活跃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人数众多的爱尔兰和德意志人在工运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美国工人中存在着四种主要思想流派:马克思主义、拉萨尔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前三种思想在德裔移民中流行,而爱裔移民则信奉改良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北美的传播主要是靠魏德迈、左尔格等1848年革命者进行的。1857年10月,来自德国的一批原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在纽约成立了共产主义者俱乐部,1869年改组为国际工人协会北美第一支部,在美国传播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工人组织。但美国的特殊社会环境使许多土生美国人很难接受革命理论。虽然后来也有几个土生美国人的支部加入了国际,但他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捞一笔资本---货币资本和政治资本”*。因此当他们的阴谋败露后,便于1871年11月另起炉灶,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北美中央第二委员会,第二年又改为“国际工人协会美国同盟”,完全放弃了国际的根本宗旨*。所以,1872年7月“国际工人协会北美联合会”成立时,其成员基本上都是欧洲移民,而且大部分是德裔。该组织德裔成员中既有马克思主义者,也有拉萨尔主义者,而爱裔则全是极端的民族主义者芬尼亚党人。由于观点不同,国际内部各移民集团之间矛盾重重,尤其是以法裔为主的第二支部一直不满德裔为主的第一支部掌握国际的领导权,最后双方决裂,第二支部被开除出国际*。这虽然巩固了第一支部的领导地位,但也挫伤了其他移民集团的积极性。此后国际工人协会北美联合会就基本上只有德裔移民支撑了。1876年第一国际解散后,左尔格等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德裔移民便散入了其他工人团体。 lF46W
此后拉萨尔主义乘虚而入,逐渐成了德裔的主导思想。1876年7月19日,国际刚解散4天,他们便召集主要的德裔移民工人团体,在费城成立了美国工人党。1877年铁路大罢工的失败和拉萨尔派在该年秋季选举中取得的某些成就,使得拉萨尔派更坚信只有依靠选票箱才是解决工人问题的惟一办法。1877年12月,他们把美国工人党更名为社会劳工党,正式把“科学是兵工厂,理性是武器,选票是弹药”作为党的指导原则*。美国的无政府主义组织最早出现在1875年,但真正兴起是1877年之后。工人的罢工斗争在那一年惨遭镇压,不少工人被捕或被杀害*。血的事实使一些工人认为,只有暴力抵抗才是惟一的出路。于是,各大中城市中相继出现了工人的武装团体。1878年,社会劳工党在选举中严重受挫,致使该党纲领受到普遍怀疑,一些主张暴力抵抗的工人便退出该党,在一些城市成立了社会革命党人俱乐部等无政府主义组织。特别是1882年,当时影响最大的无政府主义者约翰·莫斯特来到美国,大肆宣扬他的“匕首加毒药”的理论*,从而使无政府主义在德裔移民中进一步泛滥起来。与内部纷攘不休的德意志工人不同,爱尔兰劳工基本上都奉行阶级合作的改良主义路线,这与他们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爱尔兰人最显著的特点是忠于天主教会。在母国,面对极为强大的殖民者,无奈的爱尔兰农民只好向宗教寻求安慰,并依靠教会提供本应来自政府的服务。这一传统被带到了美国,教会成了爱尔兰移民的帮助者和庇护者,所以仍被看成高于政府的权威,就连工会组织也受到教会的深刻影响*。天主教会内部等级森严,教徒们被告诫要服从权威,尊重阶级差别。处在这种氛围中的爱尔兰工人自然容易承认现存秩序,接受阶级调和观点。 n,-*$~{
爱尔兰人的另一特点是民族主义情绪特别强烈。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不堪忍受殖民压迫而暂避海外的,始终认为爱尔兰是自己的祖国。另外,天主教徒的身份和爱尔兰民族的贫弱令他们在美国处处受歧视,就连中产阶级也不能幸免,这一方面强化了他们之间的民族感情,同时也淡化了普通爱尔兰人的阶级意识。 A4d3hF~l`
一般说来,民族主义组织的领袖总是由中产阶级担任的。19世纪中后期爱尔兰人的工会组织与民族组织往往相互重叠,阶级意识本来就不强的爱裔工人在不自觉中便被他们的中产阶级领袖引进了具有改良主义色彩的劳动骑士团,并很快控制了这个组织。从1879年直至1895年担任劳动骑士团大首领的鲍德利就是爱尔兰人,他公开号召工人阶级“同资方建立密切联盟与和谐关系”,并宣称:“雇主的利益与骑士团的利益是一致的”*。在90年代,爱尔兰人又涌进了劳工联合会。此后,劳联逐渐放弃了原来的斗争原则,开始主张阶级合作,逐渐变成了改良主义的堡垒。 ei1;@k/
IvQuxs&a
三 两大移民集团不同的文化移入模式“文化移入”是研究移民适应主体社会的过程时常用的一个术语。它与“同化”一词的内涵有所不同。“同化”是指移民被吸收到主体社会之中,以至从本民族继承下来的有关工作、居住、友谊、娱乐、政府以及婚姻等方面的联系模式最终消失的过程,而“文化移入”则强调移民对主流文化的主动接受*。文化移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移民不可能不与主体社会发生关系,但起初他们只能接受那些与自己固有的文化有某些关联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与主体社会发生更深层的交流,从而逐渐在更大的范围内与主体社会融合。 As^eL/m2L
美国学者约翰·D·布恩克把主体社会分成了三个层面:(一)政治、法律和政府系统;(二)城市-工业系统,即一个人得以谋生和确定其身份、地位的所在;(三)由家庭、教会、邻居等组成的各种初级集团。在文化移入的过程中,德、爱移民在三个层面上的表现截然不同。 xi ,fm
在第一个层面上,爱尔兰人的成就远远高于德意志人。在国会中,爱裔代表比其他所有移民集团代表人数的总和还要高一倍*。在地方上,他们控制了几乎所有大城市的政治机器*。相反,德意志人从未在国会获得过与他们人数相当的席位,而且“即使在他们占多数的地方,权力也掌握在扬基人手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他们各自的民族传统和历史经历有关。在英国的殖民压迫下,为了满足宗教、教育和政治需要,爱尔兰人发展了各种各样的政治组织,从而培养出了高超的组织能力和政治技巧,在美国较为宽松的政治土壤中,他们的这种本领得到了充分发挥,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例如,70年代以后,纽约几乎成了爱尔兰人的天下,他们控制了坦慕尼厅(纽约的政治机器)和当地的政治选举。在波士顿,市长的职位从80年代起就成了他们的囊中之物*。到90年代初,爱尔兰人控制城市的格局便基本定型。 m`xYd
*爱尔兰移民大多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农民,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生活保障,民主倒是次要问题,因此“我供养你,你保护我”对于他们是一种极为自然的关系*。所以爱裔移民很容易便接受了政治老板的控制和支配,反过来,老板在归化、就业、住房、医疗等方面也全力为移民提供服务。在19世纪末的美国各大城市中,凡是可以通过委任而获得的政府职务和薪水不多但仍让普通移民眼馋的工作(如铺路工、管道工、警察、消防队员等),几乎全落入了爱尔兰人之手*。这种“ 相互依存”的关系既能使政治机器有效地运转,同时也激发了爱裔移民参政的积极性。 bh2&]Di/
德意志人的政治状况也与他们的经历有关。1871年前的德意志在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诸侯割据,教派林立,相互积怨甚深,因此德国人来到美国后也很难形成团结有力的政治集团。20-30年代到来的知识分子群体虽然渴望建立统一、自由的“新德国”,但他们固有的特性决定了他们成不了本民族的领袖。第一,他们所关注的是如何保持文化传统和维持一个独立的德裔殖民区,很少参与联邦事务;第二,德国严格的等级制度把知识分子排挤在政治生活之外,而他们又不愿与普通民众为伍,因此他们既不能通过跻身上层影响国家政治,也不能得到下层民众的拥戴,这种经历使得他们在美国推行“新德国计划”时也显得力不从心*。 “1848年志士”虽然有政治斗争的经验和热情,但内部四分五裂,形不成强大的势力。其中一些人从事政治活动是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未考虑在现存政治体制下如何取得政治优势。 D]'8BS3
爱尔兰人在第二个层面上却落到了德意志人的后面。由于历史的原因,19世纪中上期涌入美国城市的爱尔兰人几乎全集中在经济阶梯的最底层,甚至黑人从事体力劳动和充当家仆的比例也比他们低*。由于既无文化又无技术,他们的就业范围十分狭窄,不得不干最苦最累的活,拿最少的工资,因此死亡率也相当高*。同时期的德国人却获得了巨大成功。他们的农场产量总比别人高,牲畜也喂养得很好。当他们购买别人耕种过的土地时,据说“这些土地原有的主人几乎饿死,而德国人却能靠它们变成富翁。”*住在城市的德国人通常是从事面包制作、屠宰、理发、酿酒等生意的小业主或制作玻璃、乐器、印刷品、铁器和马车的熟练工匠。他们的这些手艺在机器生产逐渐占统治地位的欧洲已无多大价值,但在荒僻的美国中西部地区仍大有用武之地,为繁荣经济和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e_rEu'[av
内战以后,美国经济日新月异,各大移民集团(包括黑人)的状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惟一的例外是爱尔兰人,他们几乎寸步未进。直至1890年,42%的爱尔兰人还是仆佣,其他人也多是非熟练劳工*。此时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应归咎于他们自身的某些缺陷。比如,由于爱尔兰人掌握了多数城市的政治机器,这使他们产生了一种严重的惰性,总是希望能分到一份薪水虽不高却能聊以为生的工作,而不设法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自己竞争能力。一份调查材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纽约的爱尔兰子弟中读完中学的连德国人子弟的1%都不到*。妨碍爱尔兰人提高经济地位的另一个因素是他们普遍的酗酒习惯。或许是灾难深重的爱尔兰人没有其他办法排遣心中的苦闷,由此而染上了这种恶习,来到美国后他们也未能改变。纽约州曾搞过一次调查,发现256%的爱尔兰人患有由酒精引起的精神疾病,其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移民*。这种状况使得他们很难从事诸如教师、医生和其他技术性职业。 4 s9^%K8{
但在体育和演艺领域却情况迥异,爱尔兰人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演艺界,他们有泰伦·鲍华父子和约翰·麦考迈克等超级明星;在体育界,他们在拳击运动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以致其他移民的运动员在进入拳坛之前常常要冠以爱尔兰的姓氏*。在美国,这种情形不断在贫困又没有文化和商业传统的民族身上重演。 z([HGq5
家庭、教会和友谊网络等初级集团中的关系是人际关系,是一个人降生其中并在成长过程中受其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反复灌输的地方。 O]{6+$fm!
爱尔兰和德意志移民虽然在前两个层面上占了一席之地,但在第三个层面上却进展缓慢。以 WASP(WhiteAngloSaxonProtestants,即白种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为主的主流社会不能容忍德、爱移民有异于他们的行为方式,德、爱移民也不愿放弃自己的传统去迎合主流社会的规范,因此他们都未能进入对方的友谊网络,通婚的现象更不多见。据统计,直至20世纪初来自西北欧的白种移民逐渐被视为一体后,德裔的绝大部分仍是族内通婚*;爱尔兰人与外族通婚的比例甚至比黑白种人之间的通婚率还低*。虽然WASP的初级集团没有接受德、爱移民,但与两者对立的程度却相差甚大。内战前,WASP与外来移民的矛盾非常尖锐,但其矛头主要是指向爱尔兰人。因为当时美国人口还不多,竞争也不太激烈,排外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天主教会的扩张对美国政治产生不良影响和随之而来的贫困、犯罪增多。在WASP看来,爱尔兰人正好具备他们所惧怕的这些特点,第一,他们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第二,他们多数是贫民;第三,他们的犯罪率最高。例如,在50年代,纽约的犯人中大多数是爱尔兰人*。因此,爱尔兰人成了最不受欢迎的人,他们集中的地区也是民族冲突最激烈的地区。虽然德裔的独立倾向令许多美国人担忧,但一来他们居住在偏远的中西部,与WASP的直接冲突较少;二来他们勤俭、整洁、讲信用和守纪律的作风也使当地人不得不承认他们“还算是好公民”*。所以德裔受到的排外冲击要少得多。面对排外冲击,德、爱移民做出的反应也不一样:爱尔兰人总是针锋相对地回击,而德意志人则显得过于保守。例如,1844年,费城的排外分子试图控制选举,以便制定排外法令,于是爱尔兰人冲进竞选会场,打死打伤十几个排外分子*。1854年6月在圣·路易斯,当本土主义者大搞排外活动时,爱尔兰人奋起反抗,而德意志人则“小心翼翼地避免卷入”*。这样的事例在各地屡见不鲜。 A+rGVNH'S
外来移民在内战中的突出表现缓和了他们与本地人的关系,加之自由黑人劳工的北移和东南欧及其他地区移民的大量涌入,德、爱这两支老移民与本土美国人的矛盾不再那么尖锐了。但“冷战”并未结束。例如,美国清教徒看不惯德、爱移民酗酒的习惯,频频发起禁酒运动,而德、爱移民则坚决抵制。在各种抵制活动中,有关公立学校问题一度是争执的焦点。起初,美国的公立学校都要求阅读新教《圣经》,课文中带有不少宗教偏见,且只使用英文。这引起了德、爱移民的不满。为了维护自己的宗教信仰,许多爱尔兰人创立了自己的教区学校。为了保持自己的民族语言,德裔移民创建了自己的教会和世俗的教育机构,还开办了“全国德裔美国人教师学校”,专门培养德语教师*。迫于压力,许多州的公立学校做了让步,比如,换掉宗教偏见较浓的课本,采用双语制等等。 W_/$H_04+
德裔移民虽不愿放弃自己的民族传统,但并不像爱裔那样时常对别人构成威胁,因此同战前一样,德裔要比爱裔更受当地人欢迎。移民控制委员会战后曾向各州州长调查他们对各国移民的看法,结果发现最受欢迎的是德意志人*。而同时期的爱尔兰人不仅仍因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受到主流社会的怀疑和责难,还因政治上的腐败招致了越来越多的不满。 ao (Lv+
虽然德、爱移民受到以主人自居的WASP的排斥,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美国人”,成为更广泛的美国主流社会的当然成员,他们的文化极大地丰富了美利坚民族文化。 m*7RC4"J
由于同处在经济阶梯的底层,工作性质和居住环境相近,爱尔兰人与新来的移民接触较多,电影和文学作品在描述城市生活时又常以他们为原型,因此在新移民眼中,爱尔兰人反倒成了典型的美国人,他们的习俗也被普遍接受。到1900年时,圣·帕特里克节已成为纽约等大城市的公共节日*。独具魅力的德意志文化不仅未被排外主义扼杀,反而成了美国文化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例如,美国的教育体系就是在德意志人的影响下发展完善起来的,其现代意义上的幼儿园体制和后期的大学及其研究生院,几乎完全承袭了德国的传统*。另外,德意志人还是很会享受生活乐趣的民族,他们会酿制最好的啤酒,善做各种美食。现今美国的许多关于食品的词汇,如面条(noodle)、椒盐饼干(pretzel)、冻奶乳饼(smearcase)、泡茶(sauerkraut)等,都来源于德语;他们还喜欢举办歌咏节、开野餐会、集体散步、跳舞、游泳、玩保龄球等,这些有益于身心又适于家庭的娱乐活动如今已成为美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约翰·F·肯尼迪在他的《移民国家》一书中对此评价道:“我们尤其要感谢德国移民使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再受严酷的清教法规的控制”*。 u-.nR}DM_
结束语1911年一份报告指出,19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和北欧,他们能自然地接受美国固有的价值观念,而此后的移民主体变成了东欧和南欧人,他们倾向于住在一起,并顽固地保持本民族的习惯*。此报告一经公布,“新”“老”移民之说便流传开来。可是,通过对德意志和爱尔兰移民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两支“老”移民的典型代表同样倾向于集中居住,对本民族的传统也很执著,刚来时受到的排斥甚至比“新”移民的遭遇还要强烈。由此可见,传统的 “新”“老”移民之说带有很大的主观臆断成分,缺乏可靠的历史依据。另外,此种说法还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新”“老”移民差别很大,而“老”移民之间应该是大致相同的。但在考察了德、爱移民在美国的百年经历后便不难发现,“老”移民间不仅存在着很大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对美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就德、爱移民来说,他们不同的地域分布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活动上的差别使美国的劳动力能在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上得到适当的配置,使工农业生产既可得到充足的劳动力,又不至于使劳动力过于集中,保持了较好的人文生态平衡,因此,边疆开发与工业革命可以并行不悖,从而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两者在政治取向上的分歧则直接影响到政党斗争的格局,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美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水平;他们在文化移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也对美国主流文化的演变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 dIQ3snG
z<yqQ[
1ThomasR.Dye,PoliticsinStatesandCommunities,NewTessey,1991,p.16.据记载,从1820年至1890年间,来到美国的爱裔移民有3387279人,德裔移民有4359121人,比英裔移民(1842716人)多得多。参见 MayoSmith,EmigrationandImmigration,NewYork,1968,p.67。 Fy6Lz.baB
2JamesMorgan,MigrationandCultures,p.63.MayoSmith,EmigrationandImmigration,p.99.何顺果:《美国边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37页。 VirginiayansMclaughlin,ed.,ImmigrationReconsidered,Oxford,1990,p.100.MaldwynAllenJones,AmericanImmigration,p.103. Ck/w:i@>?
3BrownStone,TheIrishAmericanHeritage,NewYork,1989,p.72.OscarHandlin,BostonsImmigrants1790-1880,Cambridge,1991,pp.78-80.StephenThernstrom,ed.,HarvardEncyclopediaofAmericanEthnicGroups,Cambridge,1980,p.531.IndianaMagazineofHistory,1984,June,p.152. ka_R|x G
4RichardOConnor,TheGermanAmericansAnInformalHistory,Boston,1968,pp.84,97. Vm I Afe
5MayoSmith,EmigrationandImmigration,p.84.JamesMorgan,MigrationandCultures,p.76. NVf_#p"h
6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等著《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中译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686页。拉尔夫·布朗:《美国历史地理》(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0年,433页。 '8@4FXK
7何顺果:《西进在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历史研究》1984年3期,159页。 DonaldB.Dodd,ed.,HistoricalStatisticsoftheStatesoftheUnitedStates1790-1990,Westport,pp.157-301. y7RV>>3b
8邓蜀生:《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历史研究》1989年3期,176页。 uXG$YDKqC
9RichardOConnor,TheGermanAmericansAnInformalHistory,p.133.RichardOConnor,TheGermanAmericansAnInfornmalHistory,p.128.ReginaldHorseman,RaceandManifestDestiny,Cambridge,1981,p.251.OscarHandlin,BostonsImmigrants1790-1880,p.204. S[&yO-=p6
10JosephS.Roucek,ed.,AmericasEthnicPolitics,Westport,1982,p.159.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等著《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587页。 Sk(0Sv9D
11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等著《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542-543页。小阿瑟·施莱辛格主编《美国共和党史》(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58、204页。 /Hq#!2)
12MaldwynAllenJones,AmericanImmigration,p.1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515页。 RichardOConnor,TheGermanAmericansAnInformalHistory,pp.136-141.RichardOConnor,TheGermanAmericansAnInformalHistory,p.129. N=!k2+
13RichardOConnor,TheGermanAmericansAnInformalHistory,p.130.塞缪尔·埃利奥特· 莫里森等著《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795页。MaldwynAllenJones,AmericanImmigration,p.162. IG:CWPU
14陆镜生:《美国社会主义运动史》,110页。陆镜生:《美国社会主义运动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108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106页。 ]<_v;Q<t
15顾明裕:《十九世纪后期美国工人运动的思想派别斗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3期,35-43页。 _2}/rwVg
16IndianaMagazineofHistory,1984,June,p.15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5卷,509-512页。杨生茂:《林肯与黑人奴隶的解放---一个评介》,《南开大学学报》1978年4期,173页。 OeQ~g-n
17顾明裕:《十九世纪后期美国工人运动的思想派别斗争》,40页。 StephenThernstrom,ed.,HarvardEncyclopediaofAmericanEthnicGroups,p.535.王礼训等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271页。 Qb86*
18CarolJ.Poore,GermanAmericanSocialistLiterature1865-1900,Berne,1982,pp.44-45.杨生茂、刘绪贻主编《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人民出版社,1990年,249页。 Fa X3@Sd!
19RichardOConnor,TheGermanAmericansAnInformalHistory,pp.84-85,97.VirginiaYansMclaughlin,ed.,ImmigrationReconsidered,p.123. 'f7s*VKG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120页。MaldwynAllenJones,AmericanImmigration,p.233. _Vt CC/
21托马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中译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38页。RichardOConnor,TheGermanAmericansAnInformalHistory,p.115. J$yJ2G
22TosephS.Roucek,ed.,AmericasEthnicPolitics,p.205. O<?.iF%
23StephenThernstrom,ed.,HarvardEncyclopediaofAmericanEthnicGroups,p.54.约翰·D·布恩克:《主流美国与移民经历》,《民族译丛》1994年4期,19页。 0(A&m ,
24托马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85页。 StephenThernstrom,ed.,HarvardEncyclopediaofAmericanEthnicGroups,p.539.NathanGlazerandDanielPatrickMoynihan,BeyondtheMeltingPot,Cambridge,1973,pp.257-258.托马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46页。 FaG&U
25托马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43页。 JamesMorgan,MigrationandCultures,p.74.StephenThernstrom,ed.,HarvardEncyclopediaofAmericanEthnicGroups,p.532.OscarHandlin,BostonsImmigrants1790-1880,pp.253,69-70. Nqbm,s
26RichardOConnor,TheGermanAmericansAnInformalHistory,p.366.HarmutLehmann,ed.,GermanInfluencesonEducationintheUnitedStatesto1917,Cambridge,1995,p.177.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等著《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771页。 % )}rQqQ
27JackP.Greene,ed.,EncyclopediaofAmericanPoliticalHistory,NewYork,1984,p.284.RichardOConnor,TheGermanAmericansAnInformalHistory,pp.275-276. !WD^To
28托马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30页。 ^`9O$.'@
29OscarHandlin,BostonsImmigrants1790-1880,p.177. W3B:)<f
30NeilCampbellandAlasdairKean,AmericanCulturalStudies,NewYork,1997,pp.52-53.RichardOConnor,TheGermanAmericansAnInformalHistory,p.74. Gnie|[3
31E.AllenMcCornick,ed.,GermansinAmerica:AspectsofGermanAmericanRelationsintheNineteensCentury,Brooklyn,1983,p.59. 9u_D@A"aC`
32StephenThernstrom,ed.,HarvardEncyclopediaofAmericanEthnicGroups,p.539. ZBc8 ^QZ
-&LF`V&3w
#sf1,k5'
关键词:美国移民 德意志人 爱尔兰人 m6K7D([f
美国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大量来自各国的移民进入。与某些学者的推断有所不同,这些背景各异的民族集团并没有迅速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而是较长期地相对聚居,保持着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使得民族因素在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就这些民族集团对美国社会的不同影响进行比较,有助于深刻认识美国社会。 rloxM~7!,)
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创建之初到来的大部分是英裔移民。但来自爱尔兰和德意志的人数后来居上,到19世纪已成为北美最大的两个移民集团*,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从经济活动、政治取向和文化移入三个方面,对这两支移民进行比较研究。 WH39=)D%u
b|Ge#o
一 两大移民集团经济活动的差别 f2o6GC_
}|;j2'(R
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中西部地区的开发是19世纪美国经济发展的两条主线。德裔和爱裔移民在这两个方面分别做出了贡献:前者是开发中西部的主力军,后者则为美国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这种差别的出现与两支移民的地域分布直接相关:德裔移民大多居住在上密西西比和俄亥俄河谷,特别是俄亥俄、伊利诺斯、威斯康星和密苏里四州;而绝大多数爱裔则分布在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和新英格兰一带。美国1860年的人口普查材料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1880年的普查则表明,这种人口格局仍未改变*。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海运路线的影响。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跨大西洋贸易迅速繁荣,一艘艘巨轮从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沿海把木材、棉花和烟草运往欧洲,然后带回欧洲的工业品。由于返运的工业制成品的体积比原材料小得多,所以船主们在返航时把大量剩余货舱改为客舱,并采取种种手段招徕移民,以谋取利润。从1820年至1840年,这条航线上的货船由1000艘猛增至2000多艘*。由于竞争激烈,再加上英国政府对向加拿大运送移民给予补贴,致使船票价格急剧下跌。低廉的票价对爱尔兰移民极具吸引力,但他们并不看好加拿大,大多迁至毗邻的美国各州和新英格兰地区。 u$5.GmKm
此时的德国人主要是通过法国港口哈佛尔和德国港口不莱梅前往美国的。因为1819年奴隶贸易被禁止后,这两个港口都在为德国工厂运输美国原料的贸易中迅速发展起来,被战乱和封建专制赶往北美的德国人便纷纷涌入这里。新奥尔良过去是法国的殖民地,因此从哈佛尔出发的船只大都开往该地,德国移民由此地溯密西西比河北上,直至威斯康星和明尼苏达。而从不莱梅出发的德国人则先在巴尔的摩登陆,然后经“坎伯兰大道”到达俄亥俄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 <{;'0> ToM
移民的经济状况也影响着他们的去向。自17世纪以来,英国一直对爱尔兰人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爱尔兰人的土地大部分落入英国新教地主之手。根据18世纪末的一项统计,当时爱尔兰90%的土地掌握在新教徒手中*。这种状况迫使爱尔兰人不得不向新教地主求租土地,而后者则乘机抬高租金。另外,掌握爱尔兰土地的多是长年居住在英国的“离地地主”,其土地层层转租,租金高得惊人。由于“谷物法”废除后谷价大跌,地主们便尽力压缩耕地,发展牧场,爱尔兰人能耕种的土地就更少了。在1845年至1849年间,欧洲又爆发了严重的马铃薯病虫害,主要靠马铃薯充饥的爱尔兰人此时更是无以为生,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向美国迁徙。异常贫困的爱尔兰人能凑足越洋旅费已属不易,要想再到边疆去寻求土地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当时美国的交通网络还很落后,去内地的旅费相当高。例如,1843年从费城去匹兹堡需花13-20美元,加上伙食费则在415美元至58美元之间;从奥尔巴尼到布法罗大约为16-21美元,还不包括伙食费*。囊空如洗的爱尔兰移民只好停滞在最初的登陆地。德裔移民的情况却大相径庭。他们虽然饱受封建压迫,但大多不是一贫如洗的难民,他们中的多数人能够支付去内地的旅费,甚至还能买下中等大小、便于经营的农场。据记载,到达美国的德国移民每人至少存有75-100美元*。另外,许多德国人是为了追求自由生活而移居美国的,其中不乏知识分子和社会上层人物,他们中的一些人还组织了移民公司,先在西部购得土地,然后招募国民前去开垦。在德裔移民中还有一支特殊的“俄国-德意志人”。在18世纪中后期,加德琳二世为了给极端落后的俄国农业提供学习的榜样,曾资助大批德国人迁居俄国,建立农业示范区。他们带来了新的作物、工具和技术,使当地的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他们还很善于经营工商业,因此财富迅速增加。例如,1860年至1890年,黑海地区的德国人从俄国贵族手中买走了1100多万英亩土地。到19世纪末,克里木半岛41%的可耕地已为德国人所有*。到19世纪中后期,俄国政府改变了政策,于是,受到迫害的“俄国-德意志人”有不少迁到了美国。经济上的富裕使得他们有能力在西部购买土地,重建家园。 DxN H"
另外,政治、宗教等因素也与移民的去向有着密切的关系。直到19世纪下半期,政治分裂仍然是德国的主要特征。这种状况不仅导致德国战乱频仍,经济凋敝,也使得民族文化逐渐衰落。由于无法在政治上实现民族统一,知识分子们便试图通过唤起人们对德国语言和文化传统的尊重,首先在精神领域实现其愿望,从而掀起了一场“文化民族主义”运动,但在19世纪20-30年代惨遭当局的镇压。绝望中,他们中的一些人把目光投向了美国,希望继“新西班牙”、“新英格兰 ”、“新尼德兰”之后,在那里建立一个自由、统一的“新德国”。于是,大批知识分子开始向美国迁移。为了实现其理想,他们避开了人口稠密的美国东部,来到了政府力量尚很薄弱的西部边疆,同时号召和组织德裔移民到这一地区来。例如,30年代中期,宾夕法尼亚的费城协会在密苏里买下了大片土地,以低廉的价格招徕德裔美国人和德裔加拿大人。这一计划取得了成功。纽约的“工人联盟”也做了类似的工作*。此后,来到中西部地区的还有大批“1848年革命者”,这里自由宽松的生活环境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许多虔诚的德国宗教徒也来到西部寻找平等和谐的宗教生活。 - uO(qUa#
爱尔兰的宗教领袖和民族主义者也曾试图鼓励本国移民到西部去,但收效甚微,因为他们不像德国知识分子那样对其同胞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另一方面,爱尔兰人在本国的悲惨经历使他们一想到土地便会产生压迫感和不安全感,所以他们宁愿拥挤在城市里。 T;{}bc&I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19世纪的爱裔移民多数来到了美国东北部,德裔则汇聚到中西部地区。由于这两个地区固有的经济特色,这种分布格局自然决定了两支移民在美国经济发展中将扮演完全不同的角色。 G;wh).jG5
东北部是19世纪美国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但在18世纪末美国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几十年中,这里工业发展的速度却很缓慢,主要制约因素是缺乏大工业所急需的大量廉价劳工。当时广阔的西部土地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目光,即使留在城市里的工人也不愿放弃自己的手艺去为别人做工,劳动力的价格十分昂贵。但1845年后形势突变,劳工的数量骤增,爱尔兰移民的大量涌入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马铃薯枯萎病于当年席卷爱尔兰,衣食无着的爱尔兰难民便背井离乡,大批进入美国东北部城市。据统计,到1860年时,他们已占了纽约人口的24%,新泽西的25%,波士顿的26%*。爱尔兰移民大多是青壮年,没有专门技术,对工资的要求不高,这正适合大工业的需要,因此很快就被吸引到工厂中。 s.;'-oA
有了廉价劳工的支持,波士顿的轻、重工业迅速地发展起来。例如,在1850年,爱尔兰人占波士顿制衣工人的三分之二以上;在制鞋业中,他们排挤了原来的技术工匠,使大机器生产得以迅速普及。从1845年至1855年,从事铸造业的工人猛增了两倍,造船厂中的工人则由55人增加到922人*。正是这些爱尔兰移民使波士顿完成了从商业中心向工业中心的转化,并带动了整个新英格兰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纽约的情况也是这样,爱尔兰人促进了这里工业革命的发展,而且,他们还极大地推动了纽约的市政建设。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的膨胀,纽约开始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建筑业是爱尔兰人所能从事的为数不多的技术工种之一,这使得他们在这个行业中大显身手,成为纽约的实际建设者*。美国工业革命的一大特点是较早地发展了交通运输业,这大大地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爱尔兰移民在这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是美国东部交通运输网络的主要建设者。早在19世纪上半期,爱尔兰人就是伊利运河和美国铁路网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内战前,他们一直活跃在密 ;3& wO~lW
西西比河以东漫长的铁路工地上。战后不久,美国建成了第一条横贯大陆东西的“太平洋铁路”,其东段的主要建设者就是38000多名爱尔兰工人*。德裔移民则主要在中西部的开发中发挥着作用。1850年以后,美国中西部的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各州农场的数量飞速增长*,而且产量大幅度提高。据记载,1839年时,俄亥俄是全国的主要小麦产地,从1859年起,产麦的重心移到了伊利诺斯,到1889年时,“小麦王国”的桂冠又戴到了明尼苏达的头上*。在开发中西部的高潮中汇聚到这里的德意志人无疑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德意志移民在农业开发中的突出作用不仅仅在于他们在人数上的优势。按特纳的观点,西部边疆的拓荒者在开垦出一片土地后,只粗略地耕种几年便转卖给后来者,他们再继续前进。特纳这里所说的后来者往往是德国移民,他们常常是举家迁来,把购得的土地看做自己永久的产业,精耕细作,很快就使产量大幅度提高。这个特点使得德意志人成为中西部各州招徕移民的主要对象*。在此还需要提一下“俄国-德意志人”。堪萨斯和得克萨斯以西的大平原与东部地区森林地带的环境迥然不同,早期的探险者认为这里“几乎全部不适于耕作”*。因此,这一地区直到1860年尚未得到开发。从70年代起,在俄罗斯大平原上积累了丰富耕作经验的德意志人开始大量迁入,使这里迅速繁荣起来。他们从俄国带来了耐寒的冬小麦和甜菜,经过精心培育,成了支撑当地农业的主要作物,而这些德国移民也长期在当地农业中占居重要地位。譬如,直至1930年,克罗拉多、内布拉斯加、蒙塔那和怀俄明的甜菜农场大部仍是由“俄国-德意志人 ”经营*。由此可见,德裔移民在把美国中西部变成了大粮仓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使美国在人口倍增、工业化运动全面展开之际,农产品不仅未出现短缺,反而可以大量出口。 |unvDXx-
#l-zY}&
二 两大移民集团不同的政治取向 IaRwPDj6
2g5 4<G*e
政党政治、内战和工人运动是19世纪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德、爱移民在这三个方面都是极为活跃的参与者,但表现不尽相同。 FwB xag:u
1政党归属的变化从杰克逊时代起,美国开始由选民秘密投票选举总统选举人,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普通选民的政治地位。再加上直至19世纪末,美国一直施行1802年归化法,对移民成为美国公民的条件放得很宽,而有些州为了吸引移民,进一步放宽了条件,这就使得选民中移民的数量剧增*,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移民在政党政治中的地位。美国著名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在分析这一问题时指出:整个19世纪(除奴隶制问题尖锐的50-60年代),决定政党信仰的主要因素是宗教、 0<4'pO.6Hq
种族背景和历史渊源*。而这些问题都与移民有密切关系,因此,人数众多的德、爱移民在政党斗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归属直接影响到政党斗争的格局。 !UP B4I
1852年以前,德裔和爱裔移民都支持民主党,他们的这种选择主要缘于两党对移民的不同态度。民主党很早就意识到移民对大选的影响,所以对德、爱移民极力拉拢。例如,在1828年大选中,他们对中西部的德裔选民宣传说,民主党候选人安德鲁·杰克逊很尊重他们,而他的竞争对手小亚当斯则使用过污辱德意志人的语言。在波士顿,他们指责小亚当斯厌恶天主教徒,而强调杰克逊是爱尔兰裔,以吸引那里众多的爱裔选民*。上述原因使得民主党赢得了德、爱移民的支持,他们不仅投民主党的票,还采取其他方式支持民主党竞选。例如,1833年,纽约的爱尔兰人用砖块把辉格党人从各投票站中赶走*。而德意志人则利用他们的报纸为民主党上台大造舆论*。民主党在1828-1852年的七次大选中赢得了五次胜利,这与德、爱裔选民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1852年后,由于围绕奴隶制问题的斗争日益尖锐,美国各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德、爱移民也开始分道扬。特别是1854年5月《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颁布后,各党内部围绕奴隶制的冲突已无法调和,不久共和党成立,开创了民主、共和两党斗争的新格局。 :?z @T[-
以反对奴隶制扩张为主要目的的共和党起初对移民也不太友好。例如,1857年,他们促使麻萨诸塞州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规定能用英语读、写州宪法作为取得选举权的前提,后来又提出移民归化两年后才能参加选举的议案*,这都直接影响了广大移民的权利。相反,民主党在笼络移民时却显得十分老道。例如,布坎南1851年在费城公开赞扬宾夕法尼亚是由英吉利、德意志、爱尔兰、威尔士、法兰西以及欧洲其他民族组成的一个集合体,并强调来自欧洲的所有白种人都是优秀的。他的这番话使民主党获得了渴望得到平等对待的广大爱裔移民的坚决支持*。共和党的排外倾向也惹恼了德裔移民,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尤其是天主教徒和较年长的路德派教徒)仍留在民主党内。但共和党反奴隶制扩张的政策却符合德裔的利益,因为他们多是中西部的自由农民,是奴隶制扩张的直接受害者。同时,德裔移民反奴隶制扩张的言行也激怒了一些民主党人。南卡罗来纳民主党参议员布尔特曾经在国会公开宣称:“内布拉斯加需要的是黑人,而不是可恶的德意志人。”* 这使得民主党在德裔移民中的威信急剧下降,因此也有部分德裔移民转而支持共和党。 =Xid"$
然而,共和党毕竟未能赢得移民的充分信任,因此在1856年大选中,布坎南不仅获得了绝大部分蓄奴州的支持,还赢得了移民较集中的伊利诺斯等北部四个州,这使得一些有远见的共和党人认识到,没有移民的全力支持便很难赢得大选。因此,反对奴隶制扩张的德裔移民便成了共和党争取的主要对象。 Df2$2VU
在共和党内,最先意识到德裔选民重要性的是亚伯拉罕·林肯。1859年5月,他秘密收购了一家德文报纸,把它改造成共和党的喉舌。他在该报公开声明反对任何奴役黑人和限制移民政治权利的做法*。其他共和党人也主动与德裔移民接近。共和党1860年提出的竞选纲领中即吸收了芝加哥德意志人大会通过的尽快制定《宅地法》和平等对待土生和外国出生的居民等条款*。上述努力消除了德裔选民对共和党的成见,他们在1860年大选中为共和党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伊利诺斯,德意志人的选票是林肯在该州获胜的决定性因素*。而林肯出任总统后,立即给德裔的一些领袖人物安排了重要职位,从而把共和党与德裔移民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iKaS7lWH
从1860年起,两大移民集团明显地站到了不同的阵营里:德意志人归于共和党,爱尔兰人则忠于民主党。其间虽然也出现过波动,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 @Q nKaZ8jW
2内战中不同的参战动机内战爆发后,德、爱移民都积极参加了联邦军队。据调查,1860年时,按正常的比例,爱尔兰和德意志移民应提供的兵员分别为139052人和118402人,而他们实际参军的人数分别为144221人和176817人,都比应承担的份额多*。但两支移民对内战的贡献并不单纯体现在兵员供应方面,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都十分优异。爱尔兰人除了在一般联邦军中服役外,还组织了一些独立的团队,成为联邦军中的生力军。他们作战勇敢,屡创佳绩,从而赢得了“勇敢的爱尔兰人”的美称*。德裔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另外两个方面:其一,阻止了边境州脱离联邦。内战初期,战略要地边境蓄奴州的向背是影响战局的重要因素,林肯为了维持边境州的忠诚迟迟不敢触及奴隶制问题,但这里仍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分离倾向。但这一地区的德意志人坚决反对分裂,他们的不懈努力在关键时刻遏制了分裂阴谋。例如,密苏里的德意志人组织了5个民兵团,成功地保卫了圣·路易斯联邦军火库,挫败了该州州长的分离企图*。其二,德裔移民为联邦军队提供了优秀的军事人才。德意志人在军事传统和作战技术上素享盛誉,他们在美国历次战争中的表现都是出类拔萃的。内战中,1848年革命后移入的德裔移民大都具有实战经验和良好的军事素质,正是他们使毫无战争准备的北方迅速地组成了有战斗力的联邦军。马克思对此曾明确指出:“如果不是1848-1849年欧洲革命的结果使大批有军事经验的人移居美国,组织联邦军所需的时间还要长得多。”*德、爱移民都为联邦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参战的目的却截然不同。由于爱尔兰移民集中在城市,且从事的都是非技术性工作,因此,同样身无长技的自由黑人成了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使他们对解放黑人一向抱否定态度。他们之所以那么踊跃参加联邦军队,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不愿看到联邦遭到破坏。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爱尔兰人在故国受尽了欺凌,甚至一度被剥夺了选举权,不能担任公职和经商。在美国,他们在法律上与别人是平等的,通过辛勤劳动能过上较安稳的日子,因此他们比任何人都更关心联邦的稳定。1860年12月,纽约报纸《爱裔美国人》明确警告南方:“爱尔兰人永远也不会支持破坏使他们归化,给了他们选举权并给他们提供保护的联邦政府的行动。”*第二,战争初期,林肯政府一再宣称战争的惟一目的是拯救联邦,不涉及奴隶制问题。林肯在就职演说中公开表示:“我没有直接或间接干预南方现存奴隶制的企图。我认为,我没有法律权力去如此行事,并且也不打算这样做。”*战争爆发后,为了表示维护联邦的诚意,他还把一些重要的政府职位和军职给了民主党人。很显然,政府的这种战略性抉择在爱尔兰人身上发生了积极的作用。 ` IaeMvo
爱尔兰人积极参战还有一个间接原因---打击英国。由于联邦政府起初一再表示不触及奴隶制问题,这使得英国同情北方的自由主义者沉默了近两年。而英国统治阶级却希望借机摧毁联邦,他们大造舆论声援南方,甚至叫嚣要干涉美国内战*。爱尔兰人对英国充满仇恨,因此他们自然支持北方。一些爱裔领袖还认为,爱尔兰人为联邦作战的经验将会在争取爱尔兰独立中派上用场。许多爱尔兰人正是抱着这种愿望走上战场的。 O#J7GbrHO
相比之下,德意志人的参战动机则明确得多,他们就是要限制奴隶制的扩张---这主要是出于道义和经济利益上的考虑。早在18世纪,德裔移民便因奴隶制问题与盎格鲁-撒克逊移民矛盾重重。后来的自由主义者和“1848年志士”也明确表示,黑人在法律和政治上应得到与白人相同的权利*。住在中西部的德裔农民更具有强烈的反奴隶制倾向,因为在奴隶制存在的地方,自由农民经济是得不到保障的。3工运中的派别之分内战前,美国工人尚未建立全国性的组织。内战后,随着工业突飞猛进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美国的工人运动进入了最活跃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人数众多的爱尔兰和德意志人在工运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美国工人中存在着四种主要思想流派:马克思主义、拉萨尔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前三种思想在德裔移民中流行,而爱裔移民则信奉改良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北美的传播主要是靠魏德迈、左尔格等1848年革命者进行的。1857年10月,来自德国的一批原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在纽约成立了共产主义者俱乐部,1869年改组为国际工人协会北美第一支部,在美国传播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工人组织。但美国的特殊社会环境使许多土生美国人很难接受革命理论。虽然后来也有几个土生美国人的支部加入了国际,但他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捞一笔资本---货币资本和政治资本”*。因此当他们的阴谋败露后,便于1871年11月另起炉灶,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北美中央第二委员会,第二年又改为“国际工人协会美国同盟”,完全放弃了国际的根本宗旨*。所以,1872年7月“国际工人协会北美联合会”成立时,其成员基本上都是欧洲移民,而且大部分是德裔。该组织德裔成员中既有马克思主义者,也有拉萨尔主义者,而爱裔则全是极端的民族主义者芬尼亚党人。由于观点不同,国际内部各移民集团之间矛盾重重,尤其是以法裔为主的第二支部一直不满德裔为主的第一支部掌握国际的领导权,最后双方决裂,第二支部被开除出国际*。这虽然巩固了第一支部的领导地位,但也挫伤了其他移民集团的积极性。此后国际工人协会北美联合会就基本上只有德裔移民支撑了。1876年第一国际解散后,左尔格等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德裔移民便散入了其他工人团体。 lF46W
此后拉萨尔主义乘虚而入,逐渐成了德裔的主导思想。1876年7月19日,国际刚解散4天,他们便召集主要的德裔移民工人团体,在费城成立了美国工人党。1877年铁路大罢工的失败和拉萨尔派在该年秋季选举中取得的某些成就,使得拉萨尔派更坚信只有依靠选票箱才是解决工人问题的惟一办法。1877年12月,他们把美国工人党更名为社会劳工党,正式把“科学是兵工厂,理性是武器,选票是弹药”作为党的指导原则*。美国的无政府主义组织最早出现在1875年,但真正兴起是1877年之后。工人的罢工斗争在那一年惨遭镇压,不少工人被捕或被杀害*。血的事实使一些工人认为,只有暴力抵抗才是惟一的出路。于是,各大中城市中相继出现了工人的武装团体。1878年,社会劳工党在选举中严重受挫,致使该党纲领受到普遍怀疑,一些主张暴力抵抗的工人便退出该党,在一些城市成立了社会革命党人俱乐部等无政府主义组织。特别是1882年,当时影响最大的无政府主义者约翰·莫斯特来到美国,大肆宣扬他的“匕首加毒药”的理论*,从而使无政府主义在德裔移民中进一步泛滥起来。与内部纷攘不休的德意志工人不同,爱尔兰劳工基本上都奉行阶级合作的改良主义路线,这与他们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爱尔兰人最显著的特点是忠于天主教会。在母国,面对极为强大的殖民者,无奈的爱尔兰农民只好向宗教寻求安慰,并依靠教会提供本应来自政府的服务。这一传统被带到了美国,教会成了爱尔兰移民的帮助者和庇护者,所以仍被看成高于政府的权威,就连工会组织也受到教会的深刻影响*。天主教会内部等级森严,教徒们被告诫要服从权威,尊重阶级差别。处在这种氛围中的爱尔兰工人自然容易承认现存秩序,接受阶级调和观点。 n,-*$~{
爱尔兰人的另一特点是民族主义情绪特别强烈。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不堪忍受殖民压迫而暂避海外的,始终认为爱尔兰是自己的祖国。另外,天主教徒的身份和爱尔兰民族的贫弱令他们在美国处处受歧视,就连中产阶级也不能幸免,这一方面强化了他们之间的民族感情,同时也淡化了普通爱尔兰人的阶级意识。 A4d3hF~l`
一般说来,民族主义组织的领袖总是由中产阶级担任的。19世纪中后期爱尔兰人的工会组织与民族组织往往相互重叠,阶级意识本来就不强的爱裔工人在不自觉中便被他们的中产阶级领袖引进了具有改良主义色彩的劳动骑士团,并很快控制了这个组织。从1879年直至1895年担任劳动骑士团大首领的鲍德利就是爱尔兰人,他公开号召工人阶级“同资方建立密切联盟与和谐关系”,并宣称:“雇主的利益与骑士团的利益是一致的”*。在90年代,爱尔兰人又涌进了劳工联合会。此后,劳联逐渐放弃了原来的斗争原则,开始主张阶级合作,逐渐变成了改良主义的堡垒。 ei1;@k/
IvQuxs&a
三 两大移民集团不同的文化移入模式“文化移入”是研究移民适应主体社会的过程时常用的一个术语。它与“同化”一词的内涵有所不同。“同化”是指移民被吸收到主体社会之中,以至从本民族继承下来的有关工作、居住、友谊、娱乐、政府以及婚姻等方面的联系模式最终消失的过程,而“文化移入”则强调移民对主流文化的主动接受*。文化移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移民不可能不与主体社会发生关系,但起初他们只能接受那些与自己固有的文化有某些关联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与主体社会发生更深层的交流,从而逐渐在更大的范围内与主体社会融合。 As^eL/m2L
美国学者约翰·D·布恩克把主体社会分成了三个层面:(一)政治、法律和政府系统;(二)城市-工业系统,即一个人得以谋生和确定其身份、地位的所在;(三)由家庭、教会、邻居等组成的各种初级集团。在文化移入的过程中,德、爱移民在三个层面上的表现截然不同。 xi ,fm
在第一个层面上,爱尔兰人的成就远远高于德意志人。在国会中,爱裔代表比其他所有移民集团代表人数的总和还要高一倍*。在地方上,他们控制了几乎所有大城市的政治机器*。相反,德意志人从未在国会获得过与他们人数相当的席位,而且“即使在他们占多数的地方,权力也掌握在扬基人手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他们各自的民族传统和历史经历有关。在英国的殖民压迫下,为了满足宗教、教育和政治需要,爱尔兰人发展了各种各样的政治组织,从而培养出了高超的组织能力和政治技巧,在美国较为宽松的政治土壤中,他们的这种本领得到了充分发挥,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例如,70年代以后,纽约几乎成了爱尔兰人的天下,他们控制了坦慕尼厅(纽约的政治机器)和当地的政治选举。在波士顿,市长的职位从80年代起就成了他们的囊中之物*。到90年代初,爱尔兰人控制城市的格局便基本定型。 m`xYd
*爱尔兰移民大多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农民,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生活保障,民主倒是次要问题,因此“我供养你,你保护我”对于他们是一种极为自然的关系*。所以爱裔移民很容易便接受了政治老板的控制和支配,反过来,老板在归化、就业、住房、医疗等方面也全力为移民提供服务。在19世纪末的美国各大城市中,凡是可以通过委任而获得的政府职务和薪水不多但仍让普通移民眼馋的工作(如铺路工、管道工、警察、消防队员等),几乎全落入了爱尔兰人之手*。这种“ 相互依存”的关系既能使政治机器有效地运转,同时也激发了爱裔移民参政的积极性。 bh2&]Di/
德意志人的政治状况也与他们的经历有关。1871年前的德意志在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诸侯割据,教派林立,相互积怨甚深,因此德国人来到美国后也很难形成团结有力的政治集团。20-30年代到来的知识分子群体虽然渴望建立统一、自由的“新德国”,但他们固有的特性决定了他们成不了本民族的领袖。第一,他们所关注的是如何保持文化传统和维持一个独立的德裔殖民区,很少参与联邦事务;第二,德国严格的等级制度把知识分子排挤在政治生活之外,而他们又不愿与普通民众为伍,因此他们既不能通过跻身上层影响国家政治,也不能得到下层民众的拥戴,这种经历使得他们在美国推行“新德国计划”时也显得力不从心*。 “1848年志士”虽然有政治斗争的经验和热情,但内部四分五裂,形不成强大的势力。其中一些人从事政治活动是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未考虑在现存政治体制下如何取得政治优势。 D]'8BS3
爱尔兰人在第二个层面上却落到了德意志人的后面。由于历史的原因,19世纪中上期涌入美国城市的爱尔兰人几乎全集中在经济阶梯的最底层,甚至黑人从事体力劳动和充当家仆的比例也比他们低*。由于既无文化又无技术,他们的就业范围十分狭窄,不得不干最苦最累的活,拿最少的工资,因此死亡率也相当高*。同时期的德国人却获得了巨大成功。他们的农场产量总比别人高,牲畜也喂养得很好。当他们购买别人耕种过的土地时,据说“这些土地原有的主人几乎饿死,而德国人却能靠它们变成富翁。”*住在城市的德国人通常是从事面包制作、屠宰、理发、酿酒等生意的小业主或制作玻璃、乐器、印刷品、铁器和马车的熟练工匠。他们的这些手艺在机器生产逐渐占统治地位的欧洲已无多大价值,但在荒僻的美国中西部地区仍大有用武之地,为繁荣经济和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e_rEu'[av
内战以后,美国经济日新月异,各大移民集团(包括黑人)的状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惟一的例外是爱尔兰人,他们几乎寸步未进。直至1890年,42%的爱尔兰人还是仆佣,其他人也多是非熟练劳工*。此时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应归咎于他们自身的某些缺陷。比如,由于爱尔兰人掌握了多数城市的政治机器,这使他们产生了一种严重的惰性,总是希望能分到一份薪水虽不高却能聊以为生的工作,而不设法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自己竞争能力。一份调查材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纽约的爱尔兰子弟中读完中学的连德国人子弟的1%都不到*。妨碍爱尔兰人提高经济地位的另一个因素是他们普遍的酗酒习惯。或许是灾难深重的爱尔兰人没有其他办法排遣心中的苦闷,由此而染上了这种恶习,来到美国后他们也未能改变。纽约州曾搞过一次调查,发现256%的爱尔兰人患有由酒精引起的精神疾病,其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移民*。这种状况使得他们很难从事诸如教师、医生和其他技术性职业。 4 s9^%K8{
但在体育和演艺领域却情况迥异,爱尔兰人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演艺界,他们有泰伦·鲍华父子和约翰·麦考迈克等超级明星;在体育界,他们在拳击运动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以致其他移民的运动员在进入拳坛之前常常要冠以爱尔兰的姓氏*。在美国,这种情形不断在贫困又没有文化和商业传统的民族身上重演。 z([HGq5
家庭、教会和友谊网络等初级集团中的关系是人际关系,是一个人降生其中并在成长过程中受其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反复灌输的地方。 O]{6+$fm!
爱尔兰和德意志移民虽然在前两个层面上占了一席之地,但在第三个层面上却进展缓慢。以 WASP(WhiteAngloSaxonProtestants,即白种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为主的主流社会不能容忍德、爱移民有异于他们的行为方式,德、爱移民也不愿放弃自己的传统去迎合主流社会的规范,因此他们都未能进入对方的友谊网络,通婚的现象更不多见。据统计,直至20世纪初来自西北欧的白种移民逐渐被视为一体后,德裔的绝大部分仍是族内通婚*;爱尔兰人与外族通婚的比例甚至比黑白种人之间的通婚率还低*。虽然WASP的初级集团没有接受德、爱移民,但与两者对立的程度却相差甚大。内战前,WASP与外来移民的矛盾非常尖锐,但其矛头主要是指向爱尔兰人。因为当时美国人口还不多,竞争也不太激烈,排外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天主教会的扩张对美国政治产生不良影响和随之而来的贫困、犯罪增多。在WASP看来,爱尔兰人正好具备他们所惧怕的这些特点,第一,他们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第二,他们多数是贫民;第三,他们的犯罪率最高。例如,在50年代,纽约的犯人中大多数是爱尔兰人*。因此,爱尔兰人成了最不受欢迎的人,他们集中的地区也是民族冲突最激烈的地区。虽然德裔的独立倾向令许多美国人担忧,但一来他们居住在偏远的中西部,与WASP的直接冲突较少;二来他们勤俭、整洁、讲信用和守纪律的作风也使当地人不得不承认他们“还算是好公民”*。所以德裔受到的排外冲击要少得多。面对排外冲击,德、爱移民做出的反应也不一样:爱尔兰人总是针锋相对地回击,而德意志人则显得过于保守。例如,1844年,费城的排外分子试图控制选举,以便制定排外法令,于是爱尔兰人冲进竞选会场,打死打伤十几个排外分子*。1854年6月在圣·路易斯,当本土主义者大搞排外活动时,爱尔兰人奋起反抗,而德意志人则“小心翼翼地避免卷入”*。这样的事例在各地屡见不鲜。 A+rGVNH'S
外来移民在内战中的突出表现缓和了他们与本地人的关系,加之自由黑人劳工的北移和东南欧及其他地区移民的大量涌入,德、爱这两支老移民与本土美国人的矛盾不再那么尖锐了。但“冷战”并未结束。例如,美国清教徒看不惯德、爱移民酗酒的习惯,频频发起禁酒运动,而德、爱移民则坚决抵制。在各种抵制活动中,有关公立学校问题一度是争执的焦点。起初,美国的公立学校都要求阅读新教《圣经》,课文中带有不少宗教偏见,且只使用英文。这引起了德、爱移民的不满。为了维护自己的宗教信仰,许多爱尔兰人创立了自己的教区学校。为了保持自己的民族语言,德裔移民创建了自己的教会和世俗的教育机构,还开办了“全国德裔美国人教师学校”,专门培养德语教师*。迫于压力,许多州的公立学校做了让步,比如,换掉宗教偏见较浓的课本,采用双语制等等。 W_/$H_04+
德裔移民虽不愿放弃自己的民族传统,但并不像爱裔那样时常对别人构成威胁,因此同战前一样,德裔要比爱裔更受当地人欢迎。移民控制委员会战后曾向各州州长调查他们对各国移民的看法,结果发现最受欢迎的是德意志人*。而同时期的爱尔兰人不仅仍因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受到主流社会的怀疑和责难,还因政治上的腐败招致了越来越多的不满。 ao (Lv+
虽然德、爱移民受到以主人自居的WASP的排斥,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美国人”,成为更广泛的美国主流社会的当然成员,他们的文化极大地丰富了美利坚民族文化。 m*7RC4"J
由于同处在经济阶梯的底层,工作性质和居住环境相近,爱尔兰人与新来的移民接触较多,电影和文学作品在描述城市生活时又常以他们为原型,因此在新移民眼中,爱尔兰人反倒成了典型的美国人,他们的习俗也被普遍接受。到1900年时,圣·帕特里克节已成为纽约等大城市的公共节日*。独具魅力的德意志文化不仅未被排外主义扼杀,反而成了美国文化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例如,美国的教育体系就是在德意志人的影响下发展完善起来的,其现代意义上的幼儿园体制和后期的大学及其研究生院,几乎完全承袭了德国的传统*。另外,德意志人还是很会享受生活乐趣的民族,他们会酿制最好的啤酒,善做各种美食。现今美国的许多关于食品的词汇,如面条(noodle)、椒盐饼干(pretzel)、冻奶乳饼(smearcase)、泡茶(sauerkraut)等,都来源于德语;他们还喜欢举办歌咏节、开野餐会、集体散步、跳舞、游泳、玩保龄球等,这些有益于身心又适于家庭的娱乐活动如今已成为美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约翰·F·肯尼迪在他的《移民国家》一书中对此评价道:“我们尤其要感谢德国移民使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再受严酷的清教法规的控制”*。 u-.nR}DM_
结束语1911年一份报告指出,19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和北欧,他们能自然地接受美国固有的价值观念,而此后的移民主体变成了东欧和南欧人,他们倾向于住在一起,并顽固地保持本民族的习惯*。此报告一经公布,“新”“老”移民之说便流传开来。可是,通过对德意志和爱尔兰移民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两支“老”移民的典型代表同样倾向于集中居住,对本民族的传统也很执著,刚来时受到的排斥甚至比“新”移民的遭遇还要强烈。由此可见,传统的 “新”“老”移民之说带有很大的主观臆断成分,缺乏可靠的历史依据。另外,此种说法还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新”“老”移民差别很大,而“老”移民之间应该是大致相同的。但在考察了德、爱移民在美国的百年经历后便不难发现,“老”移民间不仅存在着很大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对美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就德、爱移民来说,他们不同的地域分布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活动上的差别使美国的劳动力能在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上得到适当的配置,使工农业生产既可得到充足的劳动力,又不至于使劳动力过于集中,保持了较好的人文生态平衡,因此,边疆开发与工业革命可以并行不悖,从而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两者在政治取向上的分歧则直接影响到政党斗争的格局,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美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水平;他们在文化移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也对美国主流文化的演变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 dIQ3snG
z<yqQ[
1ThomasR.Dye,PoliticsinStatesandCommunities,NewTessey,1991,p.16.据记载,从1820年至1890年间,来到美国的爱裔移民有3387279人,德裔移民有4359121人,比英裔移民(1842716人)多得多。参见 MayoSmith,EmigrationandImmigration,NewYork,1968,p.67。 Fy6Lz.baB
2JamesMorgan,MigrationandCultures,p.63.MayoSmith,EmigrationandImmigration,p.99.何顺果:《美国边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37页。 VirginiayansMclaughlin,ed.,ImmigrationReconsidered,Oxford,1990,p.100.MaldwynAllenJones,AmericanImmigration,p.103. Ck/w:i@>?
3BrownStone,TheIrishAmericanHeritage,NewYork,1989,p.72.OscarHandlin,BostonsImmigrants1790-1880,Cambridge,1991,pp.78-80.StephenThernstrom,ed.,HarvardEncyclopediaofAmericanEthnicGroups,Cambridge,1980,p.531.IndianaMagazineofHistory,1984,June,p.152. ka_R|x G
4RichardOConnor,TheGermanAmericansAnInformalHistory,Boston,1968,pp.84,97. Vm I Afe
5MayoSmith,EmigrationandImmigration,p.84.JamesMorgan,MigrationandCultures,p.76. NVf_#p"h
6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等著《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中译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686页。拉尔夫·布朗:《美国历史地理》(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0年,433页。 '8@4FXK
7何顺果:《西进在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历史研究》1984年3期,159页。 DonaldB.Dodd,ed.,HistoricalStatisticsoftheStatesoftheUnitedStates1790-1990,Westport,pp.157-301. y7RV>>3b
8邓蜀生:《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历史研究》1989年3期,176页。 uXG$YDKqC
9RichardOConnor,TheGermanAmericansAnInformalHistory,p.133.RichardOConnor,TheGermanAmericansAnInfornmalHistory,p.128.ReginaldHorseman,RaceandManifestDestiny,Cambridge,1981,p.251.OscarHandlin,BostonsImmigrants1790-1880,p.204. S[&yO-=p6
10JosephS.Roucek,ed.,AmericasEthnicPolitics,Westport,1982,p.159.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等著《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587页。 Sk(0Sv9D
11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等著《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542-543页。小阿瑟·施莱辛格主编《美国共和党史》(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58、204页。 /Hq#!2)
12MaldwynAllenJones,AmericanImmigration,p.1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515页。 RichardOConnor,TheGermanAmericansAnInformalHistory,pp.136-141.RichardOConnor,TheGermanAmericansAnInformalHistory,p.129. N=!k2+
13RichardOConnor,TheGermanAmericansAnInformalHistory,p.130.塞缪尔·埃利奥特· 莫里森等著《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795页。MaldwynAllenJones,AmericanImmigration,p.162. IG:CWPU
14陆镜生:《美国社会主义运动史》,110页。陆镜生:《美国社会主义运动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108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106页。 ]<_v;Q<t
15顾明裕:《十九世纪后期美国工人运动的思想派别斗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3期,35-43页。 _2}/rwVg
16IndianaMagazineofHistory,1984,June,p.15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5卷,509-512页。杨生茂:《林肯与黑人奴隶的解放---一个评介》,《南开大学学报》1978年4期,173页。 OeQ~g-n
17顾明裕:《十九世纪后期美国工人运动的思想派别斗争》,40页。 StephenThernstrom,ed.,HarvardEncyclopediaofAmericanEthnicGroups,p.535.王礼训等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271页。 Qb86*
18CarolJ.Poore,GermanAmericanSocialistLiterature1865-1900,Berne,1982,pp.44-45.杨生茂、刘绪贻主编《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人民出版社,1990年,249页。 Fa X3@Sd!
19RichardOConnor,TheGermanAmericansAnInformalHistory,pp.84-85,97.VirginiaYansMclaughlin,ed.,ImmigrationReconsidered,p.123. 'f7s*VKG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120页。MaldwynAllenJones,AmericanImmigration,p.233. _Vt CC/
21托马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中译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38页。RichardOConnor,TheGermanAmericansAnInformalHistory,p.115. J$yJ2G
22TosephS.Roucek,ed.,AmericasEthnicPolitics,p.205. O<?.iF%
23StephenThernstrom,ed.,HarvardEncyclopediaofAmericanEthnicGroups,p.54.约翰·D·布恩克:《主流美国与移民经历》,《民族译丛》1994年4期,19页。 0(A&m ,
24托马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85页。 StephenThernstrom,ed.,HarvardEncyclopediaofAmericanEthnicGroups,p.539.NathanGlazerandDanielPatrickMoynihan,BeyondtheMeltingPot,Cambridge,1973,pp.257-258.托马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46页。 FaG&U
25托马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43页。 JamesMorgan,MigrationandCultures,p.74.StephenThernstrom,ed.,HarvardEncyclopediaofAmericanEthnicGroups,p.532.OscarHandlin,BostonsImmigrants1790-1880,pp.253,69-70. Nqbm,s
26RichardOConnor,TheGermanAmericansAnInformalHistory,p.366.HarmutLehmann,ed.,GermanInfluencesonEducationintheUnitedStatesto1917,Cambridge,1995,p.177.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等著《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771页。 % )}rQqQ
27JackP.Greene,ed.,EncyclopediaofAmericanPoliticalHistory,NewYork,1984,p.284.RichardOConnor,TheGermanAmericansAnInformalHistory,pp.275-276. !WD^To
28托马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30页。 ^`9O$.'@
29OscarHandlin,BostonsImmigrants1790-1880,p.177. W3B:)<f
30NeilCampbellandAlasdairKean,AmericanCulturalStudies,NewYork,1997,pp.52-53.RichardOConnor,TheGermanAmericansAnInformalHistory,p.74. Gnie|[3
31E.AllenMcCornick,ed.,GermansinAmerica:AspectsofGermanAmericanRelationsintheNineteensCentury,Brooklyn,1983,p.59. 9u_D@A"aC`
32StephenThernstrom,ed.,HarvardEncyclopediaofAmericanEthnicGroups,p.539. ZBc8 ^QZ
-&LF`V&3w
#sf1,k5'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