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朱大可:中国官商的泰坦尼克策略

火烧 2011-12-10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分析中国移民史六阶段演变,揭示官商通过泰坦尼克策略进行移民,涉及家庭团聚、避害性移民及政治经济因素,反映社会阶层与国家政策的深层矛盾。
中国当代移民史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从1986年到2011年,仅仅25年,它就经历了六种重要变化,成为中国时局的一种精密映射。

改革开放之初,也即1986年到1989年之间,大批中国青年试图到西方学习并体验生活,由此引发读书和打工浪潮。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早期前往西方的青年一代,大多已获得绿卡并完成身份改变和资本积累,开始大规模办理亲属团聚手续,由此引发中老年的福利性移民浪潮。这个浪潮的内在目标,是享受移民国的社会福利待遇,而其背后,正是中国医疗与社保制度的严重残缺。

21世纪初,中国官员、商人和中产阶级上层,热衷于将子女送往国外留学。但跟第一阶段相比,留学年龄普遍下降,多以中学生为主,欧洲街头甚至出现中国小学生的身影。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高考扩招和应试教育体制的建立。中小学生出国留学,是为了躲避这种畸形制度带来的教育危机。

21世纪的另一重要变化,是官员家属开始大量携带巨款,以商业投资移民为通道,移居美、澳、加等国,而这跟官员贪腐引发的职务危机密切相关。这是所谓“裸官策略”的某种体现,它制造了“一夫顶缸,全家外逃”的古怪局面。

最新的第六阶段从2010年起,鉴于国内政治生态改变,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也加快了移民步伐。知识分子群体中甚至出现了“倒计时心态”。这种心态感冒般在四处传播,加剧了寻求移民的恐慌性浪潮。

中国移民史的六种变化,情节错综,跌宕起伏,犹如一部精彩的电视剧,其间包含了五种引人注意的趋势:由求学和知识性为主题的移民,向经济和政治领域转变;由个人移民向家庭团体移民转变;由单纯的求学、求职的个人事业发展,向避害性逃迁转变;由美、澳、加、日等国,扩展到世界各地;由出国打工赚钱,向带钱出国消费享乐转变;由移民的单一理由(如教育),而向总体化(教育、经济、文化、政治)方向转变。

所有这些移民的加速进程,都是泰坦尼克故事的中国式表达。以船长为代表的官员们审时度势,事先安排好家属的撤离,他们是弃船策略的源头;头等舱旅客,作为上层精英阶层的代表,最先得到警告,提前撤退,成为弃船策略的最大受益群;豪华大厅里纵情歌舞的大多数游客,对邮轮的危机浑然不觉,他们醉生梦死,继续沉浸在狂欢之中;危机发生之后,下等舱的旅客,作为中下阶层的隐喻,因逃生通道被上锁而无路可逃,只有少数人奋力抗争而逃出生天。

向外移民本是一种值得赞美的开放性政策,有必要长期保持其连续性,以便提供生活的多样性选择,但中国官商们的“泰坦尼克策略”———一方面在政经前沿留守,继续牟取权力和暴利,一方面又事先安排撤退路线———却会深刻改变中国历史的运作方向。这种策略不仅令官商在本国事务中更加不负责任和恣意妄为,还会将芸芸大众引向悲观主义的精神深渊,进而动摇社会根基,最终演变为真正的民族国家悲剧。

(作者朱大可,摘编自最新一期《中国新闻周刊》) http://opinion.cn.yahoo.com/ypen/20111209/748649.html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