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从“姜人杰案”中还看到了什么?

火烧 2008-10-25 00:00:00 时代观察 1045
姜人杰案因受贿1亿余元被判死刑,引发对反腐力度与司法公正的讨论。案件揭示贪腐官员的巨额受贿行为及反腐工作的复杂性,同时反映出司法程序的严谨与深入调查的重要性。

从“姜人杰案”中还看到了什么?

   

江苏省苏州市原副市长姜人杰因受贿1亿多元人民币,日前被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这是本月23日各大媒体的一条重要新闻。按理说,一个副市长,受贿上亿元,应该算得上骇人听闻、惊心动魄的奇闻吧,但因为前不久海南一位2.6亿元的贪官只判了个死缓,让众人久久缓不过神来,好歹最近已平静了不少。所以人们对姜案并未感到太多吃惊和意外,反而觉得自然而然了。  

受贿一亿多,判处死刑,很正常,合法,也理所当然。但是,细读有关报道(摘录:“法院经审理查明,2001年至2004年间,姜人杰利用职务便利,先后收受苏州鼎立物产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某、苏州市华业百福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某、苏州易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某、苏州天熹房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某某、苏州市友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凌某某贿赂款,共计人民币1.0867亿元、港币5万元、美元4000元。”……“一审判决后,姜人杰提出了上诉。”),亦有点感受值得一发:  

   一、 姜某受贿的这1亿余元,是2001-2004年所为,而且已被法院查明查实。那么,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除了这4年之外,他就没有受贿行为吗?当了副市长则立即大肆受贿,胆大包天,甚至单次受贿额竟达8000万元,创造了受贿史上的崭新纪录,而此前此人长期担任国外经贸、外资委、贸促会等领域的重要职务,那么这期间他就干净利索,两袖清风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可能一夜之间突然发生巨变。其变化和形成是连续的,联系的,而不是间断的,跳跃性的。因此,很难想象,除这1亿外没有任何其它事。既然南京市人民检察院成立了专案组,且经过缜密细致审查,获得了亿元受贿大案的重大成果,那么,何不趁热打铁,锲而不舍,一鼓作气,将之前的事也查它个水落石出,一清二楚呢?而不可因工作艰难,畏难发愁,而放弃深入调查,造成事实上的“既往不咎”。当然,我们注意到报道中有这样一句话:“太难了,他(姜人杰)经常是好几个月才说上几句。”一位接近江苏省纪委的人士告诉记者。可见审查工作之难,是可以想象的。应该敬佩江苏及南京方面的审查和审判工作的态度和方式,没有担心牵出串案、窝案影响形象而瞻前顾后,缩手缩脚,或匆忙结案。从中不难领略到反腐的决心是坚定的,令人期待的。    

二、虽说受贿上亿已查明,但一审判决后,姜人杰之所以仍提出上诉,不外乎两种可能:一是为了进一步拖延时间,以揭露更多腐败官员,争取立功保命;二是他或感到有冤屈,不甘心。他或许清楚更多更深的内幕,比如有人涉及数额比他大为何能判死缓?有人受贿比他多,却能逍遥法外,安然无恙。由此看来,此案不宜急于执行判决,耐心等待一段时间,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随着案件的进展已证明了其审理的有效性:苏州市原政协副主席赵文娟已被供出。相信随着姜人杰求生欲望的增强,更多贪官被揭发的可能性,正指日可待。   

三、对向姜人杰行贿的几个房地产公司老板,不知是否有意为了保护他们的名义权,法院方并没有公布他们的名子。一个巴掌拍不响。受贿人因巨额受贿,绳之以法,乃众望所归,天经地义,而对行贿人依法治罪,公开审理,严惩不贷,也该是关注的重点。而绝不能因为他们是企业、是老板而网开一面,大事化小,不了了之。这帮行贿人,胆大妄为目无国法,其行为非常恶劣,尤其那位单笔行贿8000万的家伙(也分不清是哪个公司的),可想而知他藐视国家法律到了何种程度。如果说姜人杰创造了单笔受贿之最的话,首先是行贿者创造了单笔行贿之最。 当然,与上述一同理,要用系统的、联系的、举一反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处理行贿人的问题,而不能孤立地、单一地、就事论事地处理和审查他们。他们能行8000万给姜人杰,未必不能以同样手段行贿别人。因此下大力穷追不舍,一查到底,必有可喜斩获。  

四、受贿款的追缴情况不详。鉴于如今贪官们的涉案金额愈来愈大,如果判了贪官,追缴赃款归于国库,就算万事大吉了,这样处理看似完整无瑕,但未免有点过于简单。总感觉这样一篇反腐的文章本来可以做长、做深的反而没有做到位,不免给人留下意犹未尽之感。如果将贪官的赃款,集中起来,比如设立一个专项基金,或开工厂,或办学校,或建医院,专款专用,说不定将来成就斐然,因而,反腐败成果将更加具体,实在,看得见,摸得着,那该多好啊!  

五、姜人杰之流,所起到的混淆视听的副作用,不可小觑。值此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客观正确评价改革开放成就,至关重要。人们往往喜欢用一些数据来描述成绩,这当然无可厚非,然而,比如GDP,经济增长率,肯定包含姜人杰收到的这1亿元,因为这是来自企业,一定已进入了企业产值,产值必进入上报的统计无疑。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GDP、增长率存在水分,因为姜的那1亿是他自己的,与别人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总成绩实际上没有公开数字表现得那么大,结果是误导了视听。再如,在评价国民人均收入的时候,单凭数据看,也许不算低,但由于像姜人杰之类的一人就顶成千上万普通人的收入,结果造成公布数字也无法反映百姓真实收入情况。这恐怕也就是我们通常容易发现身边多数人达不到人均收入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