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西方经济学均衡价格理论的荒谬 ——一次口水战的总结兼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

火烧 2008-10-11 00:00:00 思潮碰撞 1028
文章批判西方经济学的供需均衡价格理论,指出其逻辑缺陷,类比鸡蛋与鸡的悖论,强调理论的不严谨性,并引入马克思价值理论进行对比分析。

鸡在前,还是鸡蛋在前?

这是个滥俗的悖论。你可以进行无穷无尽的推论,但是你永远没有结论。

某种意义上,西方经济学的供应-需求-均衡价格理论和这个类似。

为了排除我们曲解他们理论的可能,所以我从网上直接复制以下内容,建议大家跳着看,大体浏览一下,免得为大量打数学招牌的伪经济学垃圾浪费时间。

(一)、供给与需求理论
  1、需求曲线是一条表示在所有其他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不变时,某物品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特点是:
  (1)曲线方向是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
  (2)曲线形状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曲线。
  (3)曲线具有连续性。(实际上,曲线是不可能连续的,但为使分析不致复杂,假定曲线是连续的。
  2、需求函数如果影响需求的其他各种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即把商品本身的价格作为影响需求的惟一因素,以户代表价格,就可以把需求函数写为:D=f(P)
  上式表明了某种商品的需求量D是价格P的函数。需求函数是用模型法(或称代数表达法)来表述需求这个概念。需求函数表明,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3.供给曲线供给曲线是表示在其他影响厂商供给的因素不变时,某种商品价格与供给量关系的曲线。供给曲线的特点:
  (1)曲线的方向是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
  (2)曲线的形状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3)曲线的连续性。(现实中,曲线不可能是连续的,但为了简便起见,假定曲线具有连续性。
  4.供给函数如果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把商品本身的价格作为影响供给的惟一因素,以P代表价格,就可以把供给函数写为:S=f(P)
  供给函数就是用函数关系来表明某物品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上式表明了某商品的供给量S是价格P的函数。供给函数表明,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降低,供给量减少。
  5、商品均衡价格: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在商品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两种相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数量。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该交点即是均衡点。
  6.需求价格弹性的变化:需求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它是衡量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是下降的,即正的价格变动会引起负的需求量变动,所以,价格弹性是负数。
  7.需求收入弹性:收入的变化会引起需求的变动,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用需求收入弹性来表示。需求的收入弹性为正值的物品称为正常物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负值的物品称为低档生活必需品。在正常物品中,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的物品为奢侈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1的物品为必需品。
  8.供给价格弹性指某一商品供给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而言,房地产产品生产周期长,所以供给弹性较小。轻工业产品,尤其是食品、服装类产品,由于生产较为容易,并且生产周期短,所以供给弹性大。
  9、市场出清:是指在某一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产品或劳务的数量正好等于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即在这个价格水平上,市场上的意愿供给等于意愿需求,市场达到均衡。这种状态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只能偶然存在。
  10、供求原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第一、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第二、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第三、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第四、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请大家注意这三段,请精读:

  2、需求函数如果影响需求的其他各种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即把商品本身的价格作为影响需求的惟一因素,以户代表价格,就可以把需求函数写为:D=f(P)
  上式表明了某种商品的需求量D是价格P的函数。需求函数是用模型法(或称代数表达法)来表述需求这个概念。需求函数表明,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4.供给函数如果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把商品本身的价格作为影响供给的惟一因素,以P代表价格,就可以把供给函数写为:S=f(P)
  供给函数就是用函数关系来表明某物品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上式表明了某商品的供给量S是价格P的函数。供给函数表明,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降低,供给量减少。

  10、供求原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第一、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第二、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第三、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第四、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第2段的最后,表明需求函数是由唯一(西经特别善于形而上学,经济只与模型有关,和政治,历史,乃至人本身什么的都绝无关系。不过我们姑且都先忍受吧。)自变量价格决定的。同样,第4段的最后也说明,供给同样是由价格决定的。在第10段,西经理论的结论则是:供给和需求函数决定均衡价格。

很完美,很“ 辨证” 。大体上确实是正确的描述了价格在市场条件下的变化情况。但问题在于,如果说市场上供给决定价格,以及需求决定价格的博弈是第一次博弈,那么这第一次博弈进行时起决定作用的那个价格怎么来的呢?也就是说,首先决定需求和供给函数的那个价格,从那里来的?前一次博弈的产物?问题如果按照这样推下去,那么就永远没有终点,西经依然什么问题都没有解答!

原来西经的经典价格理论就是拙劣的市场心理学分析(没办法,不能为资本家赚钱,西经就什么都不是了)~~至于其所谓“价格是什么”,不过是同义反复而已!西经理论根本就没有解释出价格的根本成因!

那么马克思又是如何研究这个问题的呢?

之前我已经发表过一篇论述我观点的文章了,我是不同意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的简单的劳动价值论观点的。

其实只要知道经济学史就不会不知道。劳动价值论来自于古典国民经济学派,来自经济学的鼻祖魁奈,斯密和李嘉图。作为国民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是马克思比较赏识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似乎完全引用了李嘉图的观点,以致某位美国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只是李嘉图一名不太重要的追随者”。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都知道,传统上,资本制度是用劳动时间作为工资的衡量单位的。为什么这么做?不是因为公平,也不是因为阴谋,而是社会发展的结果,社会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化劳动的出现。机器的出现使得资本隐蔽的剥削首次成为可能。设想一下,在封建时代,一个行会工人为作坊老板打工,由于劳动是手工的,因此他出了多少劳动力是很容易计算的。但是流水线和大机器劳动使得工人劳动创造的物(使用价值)的量多多少少的被隐蔽了。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大机器-雇佣劳动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衡量劳动报酬呢?还好,商业活动创造了一个东西:货币形态的交易。

从商品分离出来的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货币(尤其是逐渐发展的纸币——包括现在的电子货币。这里我暂时只谈纸币)——作为一种衡量商品的手段,表示着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相等,工人的雇佣劳动无非就是资本家和工人的交易——用纸币购买工人的劳动产物商品。但是纸币天然没有使用价值,而商品天然没有价值(借用马克思的话说,哪个化学家或者物理学家在商品的物理或者化学结构里面发现了价值?不知道茅于轼先生这样的物理学家是不是发现了?)。两者怎么达成交换的社会共识的,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历史过程,坦率的说,我个人还没有足够能力讲解这段历史,而且这个也并不重要,所以从略。

我不可能去揣测魁奈,斯密,李嘉图和凯恩斯是怎么看待劳动价值这个问题的。我们目前只是知道,经济学家最后发现,社会一般劳动时间和商品的价值有一定的关系,即使不是一比一的关系。公正的交换从来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就算原始社会的人也不可能。因为物物交换中两者交换的物的永远不是相等的,劳动时间上也不可能一样——这一点马克思完全是知道的,如果认真看过资本论就不难明白。所谓公正,最多能达到彼此同意进行交换。但是劳动时间和商品价格之间必然有一定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最早的农产品交易,农产品严重受制于时间,农产品主人用它交换其他商品时,必然要考虑自己生产它所使用的漫长劳动时间,并以此对比对方获得其持有的商品所需要的付出。这里只能大体估算,不过只要双方觉得满意,交换应该就可以成立。顺便说一点,资本家和工人的交换却是不对等的。在英国圈地运动时,农民是被迫去工厂工作,在我们这里,工人是因为下岗的威胁不得不接受任何苛刻的劳动合同。

正是因为劳动时间和价值之间不可能绝对精确的关系,或者说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强制的要求相当(但其实不等)的关系存在,再加上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时间间隔,资本家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劳动窃取。这一点在酒店这些地方比较容易看出来,因为这里的产品是没有具体的物质形式的,而且生产和交换是同时进行。一个酒店一天的纯营收和工人的总工资之间可以存在10倍的差距。在这里劳动是否被剥削就很清楚了。可是在工厂中就不太容易看出来。不管怎样,那些早期的经济学家(不可否认他们确实有一定的良好愿望,斯密的书里面不时透露出来的空想人道主义情绪就是证明)认为这是维持经济健康运转的好办法(事实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如此),我不能演绎理论和实际互相影响的过程(资料缺乏)但是两者互相影响是绝对的。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的出现无疑反映了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并且与资本家的利益结合。如果违背了资本家的利益——比如马克思的理论——资本家就会无视它)。而这种观点长期的存在则说明劳动价值论(当然不是那种把一切劳动创造都归于工人的劳动价值论)对资本的运转确实是有用的,并且也成为蒙蔽劳动者的意识形态——因为看起来公正嘛。

可是,只要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在市场上表现出来的价值和工人的工资不相符,那么经济危机就必然爆发。资产阶级的劳动价值论不可能公正到认为一切财富属于劳动者,所以就不能避免经济危机。

至少有一个经济学家绝对了解资本的剥削秘密,他就是凯恩斯。对经济危机的解析使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因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恰好就是因为购买力不足(这是凯恩斯的理论)。但是凯恩斯不会公开承认,乃至反对剥削。他的选择就是赤字政策,资本家和工人双“赢”。他的理论为资本主义带来了黄金年代,但资本的核心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所以凯恩斯主义最后还是失效了,这个就不多说了。

继续说劳动价值论。实际上马克思看得更远:“在机器体系中,对象化劳动(即机器劳动,笔者注)在劳动过程本身中与活劳动相对立而成为支配活劳动的力量,占有活劳动的资本就其形式来说就是这样的力量。由于劳动资料转变为机器体系,由于活劳动转变为这个机器体系的单纯的活的附件,转变为机器运转的手段,劳动过程便只是作为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的一个环节而被包括进来... ...”

“对象化在机器体系中的价值表现为这样一个前提,同它相比,单个劳动能力创造价值的力量作为无限小的量而趋于消失。”

“机器体系的这种道路是分解——通过分工来实现,这种分工把工人的操作逐渐变成机械的操作,而达到一定地步,机器就会代替工人... ...工人自己的劳动能力就贬值了... ...”(以上全部摘自《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在这里,马克思实际已经预料到愚蠢小猪网友告诉我们的威力巨大的信息化工业的后果——尽管他恐怕没有想到具体形式。也就是说,随着机器劳动的日益强大,从事机械的体力劳动的工人逐渐被贬低成机器的附属。在直接的体力劳动中,人的劳动价值消失了,因为人实际上没有干多少事情。

这里引用愚蠢小猪网友的文章作为技术性的说明:“传统产业哪怕是加工一颗螺丝钉,实际都是高科技。生产螺丝钉需要铸锻焊车磨铣刨热处理等等工序,这些工序都需要恰当掌握火侯分寸,非熟练技术工人不能完成。熟练技术工人的养成需要漫长的时间,还需要师徒之间的传帮带。”

“IT革命使这一切发生了深刻变化,虽然依旧是这些工序,但电脑是人脑的延伸和复制。熟练技术工人的加工过程,工艺参数等等都可以记录在电脑里,再由电脑控制机器自动加工。现在好了,即便是傻瓜按电钮就可以完成以前需要熟练技术工人才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即便是在毫无工业基础的国家和农村设立工厂,都不愁招收人手。于是我们可以看到,IT革命的90年代之前,跨国投资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因为需要熟练技术工人。IT革命,使所谓的高技术产业也变成了低技术产业,降低了工业的进入门坎,跨国投资主要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比如Apple的ipod是高科技产品,却是深圳富士康的打工妹生产的。”

当人的劳动和机器的劳动创造的价值严重不成比例的时候,人的体力劳动意义何在呢?当代活劳动当然没有完全被机器劳动取代,但是在主导性的产业上确实发生了这种变化。活劳动没有完全被取代,说明资本家是不是采用技术进步完全取决于其利益。如果机器劳动能更大程度的获取利润,那么资本家就采用机器劳动,比如精密集成块的生产。如果机器不能完全取代人,或者技术进步带来的收益不够大,资本家宁可什么先进技术都不用,大概各地遍布的小煤窑就是这种情况。很明显,采用先进的挖煤机器远比使用廉价的农民劳动力昂贵。同样可以作为佐证的是英国没有跟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步伐,因为英国资本家舍不得更换新式机器。

不管怎么样,随着人类体力劳动的被取代,体力劳动逐渐贬值了。愚蠢小猪网友据此分析了熟练工人被作为廉价劳动力的农民工取代的原因。同时,作为新时代资本生产的意识形态,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也出现了。现在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其实说明劳动价值论已经不再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具,相反,它已经成为阻碍剥削的工具。于是自然就有一批乌鸦飞出来叫嚣劳动价值论过时。

不错,它确实过时了。

以下还是摘自《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

“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我的理解就是机械的体力劳动)不再是财富的最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

“资本本身是出于过程中的矛盾,因为它竭力把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又使劳动时间成为财富的唯一尺度和源泉。因此,资本缩减必要劳动时间形式的劳动时间,以便增加剩余劳动时间形式的劳动时间;因此,越来越使剩余劳动时间成为必要劳动时间的条件——生死攸关的问题。一方面,资本唤起科学和自然界的一切力量,同样也唤起社会结合和社会交往的一切力量,以便使财富的创造不取决于(相对地)耗费在这种创造上的劳动时间。另一方面,资本想用劳动时间去衡量这样造出来的巨大的社会力量,并把这些力量限制在为了把已经创造的价值作为价值来保存所需要的限度之内。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二者是社会个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对于资本来说仅仅表现为手段,仅仅是资本用来从它的有限的基础出发进行生产的手段。但是,实际上它们是炸毁这个基础的物质条件。”

这段话大概是不够完全的,也许会影响大家的理解。但是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把整篇文章都打出来对我来说没有用,而且工作量也太大了,还请大家见谅。

马克思再次走在了前面,这段话如果稍加发展,无疑就是说,随着劳动时间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也就是劳动价值论)被废除,那么资本主义就会坍塌于自己的贪婪。原因是什么?

经济危机!我认为马克思的分析指向的就是这一点。而且现在不是从简单的经济关系的角度论述经济危机的发生,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论述,这是马克思以外没有人做过的工作!

资本将劳动时间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时,给了工人一定的工资,但是这种工资远远不足以购买巨大的产品。可是现在,机器的巨大生产力,使资本家不断缩减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程度上可以翻译成工资),这样的结果就是造成工人更加贫困,经济危机的危险更大。在工业时代早期,工人工作越多,因为他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他的所得,因此他的劳动和他之间矛盾了,对立了。而在当代资本主义,资本家越是贪婪的想要剥削更多财富,结果却是造成其经济基础进一步的坍塌,又是一种矛盾。马克思的这篇文章分析了资本制度下日益强大的机器劳动的后果。这种关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论述,恐怕这才是马克思真正的想法吧?(这篇文章的写作早于资本论的出版)。

其实劳动真正创造的还是使用价值。价值形态只是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资产阶级的乌鸦们力图要证明资本万世长存,但上古和中古历史狠狠地扇了他们一记耳光。现代资本家谁愿意去中古作生意?封建主凭借强制的政治-武力手段可以强行抢走一切财富。中古历史——除了远程奢侈品贸易——根本就不存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尤其在农村更是如此,封建主都是对农民收取实物地租。上古也是如此,罗斯托夫采夫的“古罗马资本主义”应者寥寥,因为多数认真地学者都认为所谓古罗马“资本家”不过是土地贵族和一些古代商人)。当然,将逻辑倒转过去,马克思还是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价值。不过即使不这么说也可以,因为这不是说不说的问题,而是资本会不会这么运转的问题。次贷危机的爆发,无疑再次证明马克思理论的正确。

那么马克思究竟是怎么写作资本论的呢?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证明了按照19世纪的资本运转逻辑,不论社会繁荣还是萧条,工人都难以避免贫困这个结论以后,写道:“但是,按照斯密的意见,大多数人遭受痛苦的社会是不幸福的,社会的最富裕状态会造成大多数人遭受这种痛苦,而且国民经济学(总之,私人利益的社会)是要导致这种最富裕状态,那么国民经济学的目的也就是社会的不幸。”

一个精彩的马克思式的幽默!一个精彩的论证论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实际上我个人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采用了同样的证明过程。开始是大量的英国古典国民经济学的内容,然后通过证明其内在的问题或者自相矛盾,达到批判的目的。

请看他在《1861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一段话:“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这就是马克思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家的态度,并不是强词夺理去说明什么(恰好相反,我们的西方经济学学者们总是一概否定别人的观点,在辩论中全盘只使用自己的观点,不知道这算什么态度?),而是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和证明。

最后顺便再说一点。我曾经给大家证明过,不能用GDP去衡量毛泽东时代,或者苏联时代的经济成就。因为GDP不过是衡量一个市场经济社会中价格不断变化的货币的总流通量。它既没有反映物质财富的增长,而且还故意排出了妇女家务劳动,社会福利等等创造的,或者体现的经济效益。况且,在一个不断通货膨胀的社会中,用不断贬值的货币进行衡量,本身就荒谬透顶。

同样的道理是,在和西经争论时,我们为什么要接受对方预先确立的准则呢?比如他们说苏联计划经济没有效率,理由是“生产几万双左脚鞋子”(这种情况如果确实出现了,想必那不是没有效率的问题,而是愚蠢和犯罪的问题)。可是他们怎么不提苏联在卫国战争爆发5天后就迅速调配全部铁路运输,一方面把军队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一方面把75%的工业企业成功疏散往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的巨大效率呢?

很多时候,你接受了别人的一点意见,就很容易日益陷入对方的意识之中,从而迷失自己。这一点,西经们倒是清楚得很,所以他们竭力回避任何马克思的观点。

最后,声明一点,我的性格就是比较急躁,所以喜欢想到了就马上说。因此本文错误肯定不少。如果发现问题,欢迎朋友(并不是对网上任何人都可以用朋友这个词)们指正和批评。有争论才有进步。

本文只是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马克思没有研究到的地方,今天需要我们继续研究。而他研究到的地方,我只希望不会错误曲解了他的意思。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