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新文化——毛泽东未竟的事业

火烧 2008-09-27 00:00:00 思潮碰撞 1028
文章探讨毛泽东未竟的新文化事业,分析文革与新民主主义论的关系,强调新文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反思改革后的社会问题,呼吁重建中华民族新文化。

新文化——毛泽东未竟的事业


毛泽东同志指出,新中国需要新文化、新经济、新政治。在取得全国新政权、建立新经济基础以后,新文化是唯一没有建成的核心支柱,原因就是两条战线的斗争,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夺取全国政权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如果以为建立了新中国政权,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完成了的话----这是毛泽东自己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也是中共党史中的常见观点----那么,没有新文化的新政治和新经济就难免复辟,这已经为当代中国的现实所证明。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这说是说,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文化大革命,才是毛泽东真正想干的伟大事业,也才是毛泽东的本质特征!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并不是对资产阶级的妥协。认真研究文章和历史背景,当时经济问题并不是毛泽东该文所关注的主要问题。经济问题是服从于政治和文化问题的。政治是表,文化是里;政治是标,文化是本。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表里相符,标本兼治。

《新民主主义论》存在至少三种解读。众所周知,毛泽东发动文革前,本想潜心于研究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理论,可是由于右派与党内走资派扭曲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思想,比如57年右派企图向中共夺权的猖狂进攻,比如刘少奇主张将新民主主义经济用社会制度固定下来,显然不符合毛泽东思想的本意,因而受到毛泽东的坚决反击。注意,这段历史充分说明,毛泽东与右派、党内走资派对《新民主主义论》都有不同的理解,并且存在重大的本质性的分歧。

毛泽东发动文革并不是毛泽东思想的本质体现。正是由于右派和党内走资派的误导,毛泽东只好不顾年老体衰,只好在新文化理论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摸黑走路亲自上阵杀敌,并动员人民群众起来捍卫人民群众自己的利益,本意是让群众在运动中自我成长受到自我教育。但是,人民群众没有真正理解毛泽东思想,他们不是从科学的要求去动用民主权利,而是从民主的要求去行使民主的权利。这也是文革“政治挂帅”的历史特征。

由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核心社会并没有改变,从历史事实上看,毛泽东时代建立的社会制度应该是以全民(国营)所有制为主体的,集体制或残存私有制为补充的。因此可以说的确是国家公有制社会。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主体性质没有改变,从历史意义上说,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依然是以农业为特征的封建社会,还不是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毛泽东时代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还在阴暗的角落拼命地苟延残喘,相互勾结并寻找一切机会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当然,毛泽东时代是以共产主义而不是以封建主义为指南的,所以这种封建社会阶段是过渡性质的,应视为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文革”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是反帝反封建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它的“政治上反封建,经济上反资本主义,文化上建立新文化”这三大战略任务,是由毛泽东时代的现实问题与发展需要客观决定的。

因此,毛泽东“文革”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贡献,“文革”的三大战略任务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并及时提出来的,但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自身的理论缺陷和时代误读,毛泽东“文革”也出现了太多的挫折和失误,由于“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没有能够在毛泽东生前建立起来,毛泽东以后的中国由于严重缺乏科学的革命的理论指导,在新的历史时期又从一个极端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将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幸福,依然要从毛泽东“文革”三大战略任务的解决着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才能顺利地成功实现!

我们可以认真回顾历史,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不是一场主要是文化的运动,而是一场主要是政治的革命。换言之,毛泽东领导农民革命,是不得已为之,是为文化革命开辟道路的。这就是说,政治革命不是毛泽东的最终目标,只有文化革命,才能完成毛泽东的终生理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开篇就说:“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依然还是今天的现实——中国30年的改革就是资本主义复辟造成了严重的内外矛盾。

纵观近代中国的解放思想史,编者认为可分成错综复杂的三个阶段:第一是信仰与怀疑的阶段;第二是认知与批判阶段;第三是新文化重建的阶段。而这三个阶段的划分则以四次声势浩大的历史事件为标志和结合点:其一是非党性质的“五四”、“六四”运动,其二是党内性质的“延安”、“文革”时期。五四运动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破”的效用,“六四”是对“五四”破的继续。这是两次非党性质的学生运动(学运)。“延安”是毛泽东思想认知的第一步,“文革”是人民运用毛泽东思想对资封修思想和土洋党八股的文化大批判。这是两次党内性质的思想整党(共运)。

不过,由于新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没有重建起来,新文化(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没有取得实际统治地位,“文革”的实际效果也是有限的,让党内外思想产生空前最严重的混乱,但是它激发了全民族有识之士的真正深刻的思考。“六四”民运本欲全盘西化而结果却适得其反,使“六四”之后的思想界更加理智和清醒,得以重新认识和评价西方,并复归于传统中去寻找养料,最终豁然开朗,融会贯通。当此之时,其“立”则为顺天应时、水到渠成之事。

从上述分析可知,“立”新文化是为顺天应时、水到渠成之事,是为继续毛泽东同志未竟的事业!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