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评论大使的文章

火烧 2008-09-21 00:00:00 网友杂谈 1037
文章讨论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挑战,分析两国在经济、外交及历史背景下的互动,强调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平衡,提出中国应两手准备,兼顾硬实力与软实力,推动和平与合作。

 最近在《国际问题研究》上拜读了前驻印大使程瑞生先生发表的文章《论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程先生开头便是2005年温家宝总理访印和2006年11月胡锦涛主席访印,高调的一个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仿佛把人口近25亿的亚洲相邻的世界上两个发展中大国带到一个“龙象共舞”的繁荣盛世,觉得共产主义一下子倒了似的。  

然程先生作为一代外交家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无外乎是希望中印世代友好,世界永久和平。但是有时候主观与客观是很难完全相符的。中国的媒体有个坏毛病:认为只要领导人会晤或者签约,那就是“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必将产生重大影响”之类的。换句话说,中国人喜欢戴高帽!愿望固然不错,可咱们也不能听风就是雨。中国就有这么一群研究国际问题的人,高唱和平赞歌,通常是怎样促进两国的关系,贸易而提高了多少,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结束时又来一句“共创美好的未来”,你说着不废话么?  

在该文中,程先生认为由于中印两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国际甚至两国国内都出现了关于中印必相争,冲突不可避免的悲观论调和担忧。可是他却将消除这种悲观论调和担忧寄希望于确立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上。住进让我想起了中国人的天真和单纯——难道这就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今天?由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使得国际秩序相对不足,这是国际关系发展部民主化的根本基础,也就说明了现实主义为什么能够统治国际关系理论界将近一个世纪之久,而理想主义仅仅存在了20年工夫就几乎灰飞烟灭了!  

我认为胡锦涛主席的“和谐世界”就属于理想主义的范畴。但是在新的国际秩序尚未建立之前,和谐世界实现的步骤注定也只能是分层次的,分阶段的,分对象的逐步推进。这是个长期的过程,甚至超出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在“治”与“乱”之间,在“爱”与“恨”的边缘,中国要做两手准备:一手抓硬国力建设,一手抓软实力发挥咱;一手拿橄榄枝在世界范围内宣扬“和平,合作,和谐”,一手拿着大棒——“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否则……”!虽然中国发展了富裕了,虽然咱们是有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可是也不能打肿脸充胖子,也决不能让他们认为咱们的礼让是软弱可欺,该出手时就出手!看国大国崛起的人都知道,在大国的崛起和兴衰过程的几个世纪的变换中,被宰割的不都是富国么?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是有规律可寻的!  

程先生指出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而且边因为胡主席的访问便成了高潮,成了“中印友好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为两国关系开辟了新的道路”!事实上中印关系的发展远没有现象的那么好,与中日,中韩,相比差远了!至尽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只知道1962年那场对印自卫反击战,他们对于印度没有什么好感。翻开历史的画卷便一目了然:由于英帝国的长期殖民统治,在全球化下古今印度的巨大的历史落差以及和临国中国相比相形见绌等一系列因素,造成了今天印度国民心理的歪曲和变形,心胸的狭窄!印度人民是很伟大的,但是恰恰正因为他们一心想要超越比他们更伟大的中国人民,所以印度人会很受伤。强烈建议印度教育部门在全国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增开《儒教,道家,佛家思想研究》,主讲:冷天吉。  

像其他学者一样,程先生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认为这是发展两国关系的基础,也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础,对此我举双手表示赞成。但是即使在神圣的思想也是原与现实。五项原则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但是印度人硬说是从恒河里捞出来的。翻开《列宁文集》就会发现,和平共处思想是由列宁首先提出来的,但是最早系统提出的是周恩来总理。早在 1953年12月31日 周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就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张来发展两国关系,并写入了次年双方签定的《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通商和交通协定》中。这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出现在国际公约中。后经中印,中缅双方总理的联合宣言中得以重申,在万隆会议中发扬光大,至今已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毋庸质疑,五项原则的创始人是周总理,但是印度人连这也要争,非得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印度人的创造!有意思么?我无语。如果默汗默德非要橇开我的最、嘴,我只能说:畜生是不能跟人比的!  

实际上印度对于中国的发展壮大是一直持怀疑、警戒态度和嫉妒心理的。在中印双边关系上,他们向来不喜欢在自身上找问题,几乎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与中国。06年中国西藏铁路通车对于加强中国与包括印度在内的南亚各国关系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印度政界的一些人士却不愿意放弃冷战思维,认为这是对因段权的威胁。我们知道,印度发展核武器和国防事业向来是以中国为靶子的,认为中国是印度的头号威胁的思想在印度决策性至少通知了近半个世纪。试想一下,中国那么大一个国家不发展国防可能么?难道需要印度来提供全安全保障么?再说了,隔着那么大一座喜马拉雅山,翻山越岭,中国肯定是得不偿失!另外中国国内又有那么大一摊子事情需要处理,哪有功夫整天和印度一个不小的国家闹别扭呢?换句话说,中国么哦由扩张的意图和野心,根本就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要说威胁,印度有,但不是中国,也不是其他国家,而是印度国内:宗教冲突、种姓分化、民族****、贫富差距等等。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内因才是根本原因,因此印度向中国需要学习,学习中国“韬光养晦”的战略哲学思想,方可实现“龙象共舞”。但是要记住一点,象是地上跑的,龙是天上飞的,高瞻远瞩,所以、只有跟着龙才有出路。  

1962年的边界战争,我们很遗憾,中国是被逼无奈之举,孰不知这场战争也给可爱淳朴而善良的印度人民留下了苦涩的会议和心理阴影。那是1962年的冬天,比往年来得稍早了一些,边界战争有着十分复杂的国际背景和两国国内因素,而且涉及到双方的民族感情。但是我方作出了极大的忍让和克制,周总理委曲求全到新德里去谈判竟然遭到尼赫率鲁的冷遇,可以中国不是没有给印度机会。而是印度人没能够抓住,况且他们也不愿意把握而是铁了心要争夺他们认为是属于他们的包括“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拷问历史,我们可以替印度找出许多这样那样的理由来,有国内的国外的,政府的个人的,但无论怎样,责任都不在中国!就算地球停止转动,当河水不在流,我们依旧这么认为。可是程先生却代表国内一部分乐观主义者欣喜的看到印度国防部长慕克杰的谈话“我们不要再回顾过去,我们要面向未来”!还高呼“慕克杰部长说的多好啊”!同志们,对方说点好的是因为在访问中国,是为了面子和氛围!有些人太自轻自贱了!  

要知道面向未来是要以史为鉴的!在他看来,这段不幸的历史倒成了双方“共同的财富”了!当然,程先生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咱不能一步到位,不然这是对民众一个错误的引导!毕竟,曾经代表着中印友好的喜马拉雅山的雪还背负着沉重的历史的包袱。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重新飞跃喜马拉雅山长时间默默的耕耘……  

最后我想说的是印度与中国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有人说这是结构性矛盾而不可调和,我觉得这不和逻辑。相似之处可以看成是共同利益之所在,就算是竞争也可以是良性的互动。综观中印几千年的交往史和平才是主流,冲突只是一个小插曲而已。两国领导人应该以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现实利益为重。  

将印度转变成为一种有利用价值的伙伴,而又在边界问题上不能做出太多让步,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完成的任务。但是也应该看到印度也希望在多级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奉行的独立自主政策与美国在南亚的扩张也有一定的冲突。谨防西方国家的离间,将印度纳入中国的战略轨道才是最可行的构想!!!!!!!  

对与一个扶不起的啊斗,对于一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孔乙己,或许这才是最好的也是最无奈的选择。在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动荡不按的今天,也许是对中国领导人外交智慧的一大挑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