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不仕无义

火烧 2008-09-10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围绕‘不仕无义’展开,解析‘政治’的内涵,强调正与文的结合。通过子路与丈人的故事,探讨知识分子从政的意义,指出阶级斗争与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揭示隐者不仕的局限性。

今文古解“政治”——《周礼》天地春夏秋冬六部百官各司其职,是为“政”--“正”;《礼记-王制》以祖宗成法治理天下,是为“治”。“政治”就是百官百姓各得其所,法律制度扬善罚恶,也就是用“正”大光明的“文”化为“政=正+文”,非此即“失政不治”,也就是“失正”就会“不治”。  

《论语•微子篇第十八》:【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这个故事是说,子路落在孔子后面,追赶孔子的时候遇到一个挑大粪种庄稼的农夫,子路上前很有礼貌地问:“请问老人家看到一个教授模样的先生路过没有?”农夫说:“不会动手种庄稼,分不清五谷,还教授呢,狗屁!”一把把扁担撸到土里,只管种自己的地。子路听了农夫的训斥,觉得很有道理也很惭愧,因为自己对五谷分得就不怎么清楚,于是恭恭敬敬地站在路边看农夫种庄稼,向农夫请教种粮成本和收益、“硬粮食”跟其它粮食有什么区别、各自的重要性和主次关系,等等这样一些知识。农夫觉得这人比他见过的所有知识分子都有重大区别,就是跟劳动人民走得进,于是留子路到自家过夜,明儿再赶路,以杀鸡煮黍这样的农家最好的饭菜招待子路,叫出自己的两个儿子跟子路打招呼,要他们向子路这样的知识分子学习。  

第二天,子路追上孔子,把这个怪人跟孔子讲了。孔子说“哎呀,可能是坚持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现在正在助农的革命派吧?”子路赶紧跑回去请教他对革命前途的看法,回去的时候农夫家却关门闭户,没有见到人了。子路回来后对孔子总结说:“看来他不是助农的革命派,因为没有见他有动员农民群众的言行和激情。社会进步的三大根本要素是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阶级斗争又居于提纲挈领的地位,有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抱负的知识分子都应该从政,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捍卫人民的利益。昨天那对革命派的弱点有清醒认识的农夫,不组织人民起来跟反革命作坚决的斗争,不抓住革命领导权,淡化阶级斗争,在根本上是右倾的。为洁身自好,做逍遥派远离政治不谈国是,属于无政府主义。我认为,这样有知识有政见的知识分子放弃斗争,是现在的革命形势陷入低潮的根本原因。”孔子听了子路的总结,对子路的学问的长足进步,很是高兴。  

也就是说,按子路同学的观点,政治腐败,就是因为清廉之士不当官造成的!叫做“不仕无义”,就是不做官是不义的事情。这个见解很深刻的。  

按那个千年的生产力水平,那个时候粮食单产确实低,孟子描述的小康生活为证,《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副业要有“五亩”,才有肉蛋吃,一家四口要“百亩之田”,才能温饱。  

那个时候国家赋税确实重,《礼记·檀弓下》为证:【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那个时候信息严重不发达,【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个批判说明荷莜丈人非常有见识,了解孔子的事迹;或者说孔子至少在鲁国非常出名,没有打广告的情况下,普通农夫就已经知道他的事迹;或者只能是孔子的观点,荷莜丈人【隐者也】。鉴于今日老百姓连今日胡主席的事迹都并不了解,没有几个“荷莜丈人”知道当年胡还不是主席的时候是平定西藏叛乱的中流砥柱,因此同意孔子的见解,就是荷莜丈人确实是【隐者】,因此子路说他“不仕无义”,也就很正确。  

那个时候有革命觉悟的人出仕,天下是不是能不同?我认为是的。那个时候直到秦朝,全华夏人口在2000万上下。但是组织方式的不同,相同生产力下人民的生活却有巨大的差别,摘一段读《秦律》:  

【秦律《法律问答》〖实官户关不致,容指若抉,廷行事赀一甲。  

实官户扇不致,禾稼能出,廷行事赀一甲。  

空仓中有 ,下有稼一石以上,廷行〔事〕赀一甲,令史监者一盾。  

仓鼠穴几何而当论及谇?廷行事鼠穴三以上赀一盾,二以下谇。鼷穴三当一鼠穴。  

有禀菽、麦,当出未出,即出禾以当菽、麦,菽、麦价贱禾贵,其论可也?当赀一甲。会赦未论,又亡,赦期已尽六月而得,当耐。〗  

----人民政府的建筑门关得不严,能伸进手指;窗户能伸进〖禾稼〗;仓库中的公粮散落到地上有〖一石以上〗;粮仓中的老鼠洞或者〖鼷穴〗折合成的老鼠洞有三个以上;国家要求调拨粮食不按期完成,管理这些公物的官吏统统罚款一辆坦克。而要是逃跑渎职,比如关于粮食问题的这个,就算过了“追诉期”,抓回来也要给他施〖耐〗刑,今天没有需要剔的做人的招牌胡子,当然就是开除党籍代替了。今年长江淮河发大水,不知道有多少尸位素餐的〖吏〗要倒霉。  

秦律《效》〖仓(漏)(朽)禾粟,及积禾粟而败之,其不可食者不盈百石以下,谇官啬夫;百石以上到千石,赀官啬夫一甲;过千石以上,赀官啬夫二甲;令官啬夫、冗吏共赏(偿)败禾粟。禾粟虽败而尚可食(也),程之,以其秏(耗)石数论负之。〗  

----粮食是战略物资,保管不力的〖官啬夫〗,就根据造成的损失从挨骂在档案里记黑点直至全额赔偿。要是赔不起,也没有关系,去修城墙吧。  

秦律《仓律》〖计禾,别黄、白、青。(秫)勿以禀人。〗  

----粮食一定要按法律要求分类,以便国家统购统销。要是以次充好,让生产队长倒霉了,犯法的农夫也跑不掉的。  

秦律《仓律》〖种:稻、麻亩用二斗大半斗,禾、麦亩一斗,黍、荅亩大半斗,叔(菽)亩半斗。利田畴,其有不尽此数者,可(也)。其有本者,称议种之。  

县遗麦以为种用者,殽禾以臧(藏)之。〗  

----县级官员必须把农业生产当重点来抓,因为即使搞“形象工程”也没有外族来欣赏,那会儿不实行“改革开放”。要根据法律规定的科学亩用种量来下种、制种、保种,以保证可持续发展、年年丰收。“有关部门”的有关人员得执行好国家的农业发展纲领和实施细则,要是干得不好,硬通货“劳”又要被扣了。种子的发芽率是考察的重要内容,要不怎么科学评价〖遗麦以为种用〗的工作干得怎么样。当然,要是出了假种子事件,〖田啬夫〗们和他们的上司们就准备着去修城墙吧。】  

——也就是说,秦朝在并没有超过孔子时代的农业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广设粮仓,严格按《秦律》管理国家,粮食积累得足够打五年的“世界大战”——搜索到的言论说〖设在成都的成都仓,一直到西汉的末年还在发挥作用。设在中原的廒仓在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中,也一直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看了《黑夫和惊的家书》,还可以知道,秦朝的邮政系统已经发达到这个程度,就是普通士兵也可以通过书信往来跟家里互通有无,尽管那个时候的简牍比现在的信封重,马车加人腿,也没有汽车火车加自行车快。另外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秦的邮政编码是什么样子的?或者相当于邮政编码功能的识别系统是怎么做的?  

也就是说,那个时候有革命觉悟的人出仕,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的人坚持文攻武卫,坚决斗争,掌握革命主导权,人民至少是能够过上小康生活的,因为成都仓、廒仓这些粮仓并不是一直要输入那么多粮食,参考《礼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国家储备粮全国人民发粮票能吃九年就可以了,达到了这个储备,过了储备年,那粮食总产虽然不变,但全部都可以拿来改善生活。  

革命觉悟的人出仕,足够努力地话,还能实现大同世界,就是《礼记-礼运》详细描述的共产主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共产主义的来临,大同世界的实现,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狗屁“物质财富的极大涌流”,而是文明记载史以来任何社会阶段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都能够实现的,需要的只且仅是极高的精神境界。那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释战国和秦朝就不正确——况且,一样的草原,就是一样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也可以是不同的老鼠和牛马嘛。  

因此子路严厉批判的【不仕无义】就相当正确。不过没有出仕的我等聊以自我安慰的,是可以用孔子的话自我辩护的:《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