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麻雀声声--关于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的点滴记忆

火烧 2008-09-09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通过麻雀声唤起对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生活的回忆,描绘了麻雀在乡村中的日常活动,以及人们与麻雀互动的温馨场景,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

麻雀声声  

                                                     ----关于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的点滴记忆       

这些日子,我常常怀念家乡当年的麻雀声。  

家乡是粤西地区的小村子,那里的鸟类很多。她们形状和生活习性不同,叫唤时亦各具特色:野鸽在密林间鸣唱,鹧鸪啼叫于灌木丛,晴天的云雀撤下满坡欢笑,“钓鱼翁”(当地一种水鸟的俗名)声声清脆,宛如隐士在古调独弹……不过,这些景致大都藏于深山野外,难以多见。而真正为我耳熟能详的,主要是朝夕相闻的麻雀声。  

已经是20几年前的事:每天早晨,太阳还未露面,麻雀们就醒过来了。麻雀都是乐天派,又活泼好动,爱赶热闹。因此,一觉方醒,就纷纷出巢,成群结队四出活动。有时候,她们像一团轻快的云,在村子的上空飘过;有时候,又像一群顽皮的孩子,到处打闹、追逐……。一阵嬉戏之后,她们都汇集到一户人家的屋顶,一字儿排列在屋脊上,迎接旭日东升——这时,她们又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仪仗队。而所到之处,她们无不洒下欢快、动人的“吱喳”声。  

时近中午,小学生放学了。社员们还在田里劳动,村子里静悄悄的。这时,只要推开自家院子的木栅栏,准会惊起几只觅食的麻雀。小麻雀在院子里盘旋、叫唤着,轻快地跃上瓜棚、屋顶。待小主人推门进屋,她们又降落下来,在猪槽周围轻轻跳动,细心地寻觅……小主人放下书包走出门,一直步到她们身边,她们也不避让。直至他伸长手,弯下腰,眼看就要抓住,她们这才“嗖”地直窜而起,用清亮的叫声驱散农家小院的寂寞。  

如果是盛夏的打谷场,那番景象就更不寻常。晌午时分,大人们已经收工回家。强烈的阳光无情地照射大地,空旷的打谷场一片金黄。这时,不知何处飞来一群贪食的麻雀,她们俯伏在金灿灿的谷子上面,不吭声,不抬头,一心只顾啄食,阳光下的小脑袋不停地晃动。此刻,你如果前去吓唬她们,那才不在乎呢。非得你操起竹杆,一阵狂舞,她们才满不情愿地跳跃起来,轻摇翅膀,从打谷场的这一边奔向那一边——依然只是啄食。不得已,只好攥紧竹杆赶过去。她们又敏捷地飞到这边来了。激得你高举竹杆,东奔西逐,大声斥责。这些机警的小生灵自忖已经吃得差不多,于是在呼哨声中“嗖”地腾飞起来,互相追逐,一齐向远方奔去,留下的是经久不绝的“啾啾”声……  

傍晚,太阳下山,大地昏黄,麻雀们销声匿迹了。村子里茂密的树林,枝桠交错的竹丛,墙壁上面的隙缝……都是她们栖息的窝巢。嬉闹了一天的小生灵似乎都很疲劳了,于是,在茫茫的暮色中酣然入梦……明天,她们还会带来更加悦耳、动人的声音!!(文章大约发表于2001年《人民政协报》,这次发表时略加改动)  

相关文章

  • 张文茂: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三农问题
  • 张文茂: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三农问题
  • 张文茂:正确理解人民公社制度的四个视角
  • 蒋正华的一段话揭开一个重大秘密
  • 信息心理战之“户口问题”和“饿死三千万”
  • 孙经先:关于“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与蒋正华先生商榷
  • 大跃进批判及其严重后果
  • 陶鲁笳访谈录:山西试办全国首批农业合作社的前前后后
  • 邋遢道人:也说崔永元嘴里的饿死三千七百五十万!
  • 人民公社的解体过程
  • 推倒“世纪诬陷”,迎接建党九十周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