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
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
劼 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人们的一句口头禅,几乎人人知晓,但是对于这句话的含义并不一定理解得对,绝大多数人对于“科学”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自然科学层面上,殊不知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
在自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主义遭受重大失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几乎全面私有化;经济危机漫延全球:美国危机,英国危机、越南危机,就连中国也在面临着重大的经济危机。人类社会发展的脚步迟滞不前,中国向何处去,中国茫然;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世界茫然,现有的社会学理论,无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是其它阶级的思想理论,都无法解决当今世界的社会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忽略了或者不知道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这一真理,忽视甚至蔑视社会科学日渐风行,无人重视,少人研究,不争论,不创新,当马克思主义达到社会科学的新高峰,经过列宁及毛泽东有所发展以后,就再也没有新的理论成果出现,人类社会科学的停滞必然带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迟滞甚至倒退。
社会科学是生产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足以证明这一点。在中国,殷周王朝的交替就打破了“天子”神授的观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前进步伐,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欧洲,哥白尼“日心”学说的发表,为打破神权统治开辟了道路,哥白尼既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日心说”既是自然科学范畴也是社会科学范畴,甚至社会科学的意义大于自然科学的意义,这一事例也可以说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人类社会每一个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社会科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在它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比人类社会以往所创造的总和还要多。”当然资本主义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功劳,但决不能否认社会科学的伟大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取得了巨大胜利,就连资本主义在其国家管理事务中也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国家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由市场经济已成历史。而社会主义的建立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使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大国。当今世界的现实也证明只有自然科学的进步,没有社会科学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会受到制约。
人类社会科学应该分为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宏观社会学研究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的基本规律或者是某一社会形态的整体规律的科学;微观社会学研究的是某一社会形态的某一局部或分支规律的科学。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市场经济学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宏观社会学决定微观社会学,宏观社会学不正确必然带来微观社会学的错误,没有宏观社会学的发展,人类社会就很难得到巨大发展和进步,当然微观社会学的发展也会促进宏观社会学的进步。
客观规律深藏在客观事物的内部,任何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都不能穷尽客观规律。哥白尼的“日心说”对于现代宇宙观来说不仅不正确,而且是错误的;牛顿力学也仅仅适用于宏观世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科学的一座丰碑,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其后列宁、毛泽东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他们一样不能穷尽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他们的理论必然带有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有些理论甚至是错误的,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科学的态度,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理论是行动的向导,没有正确的理论的指导就很难有正确的行动。中国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怎样认识社会主义?这都需要科学的理论来回答。具体有以下几个理论问题:
1 所有制形式有几种?如何认识它们?
2 怎样认识国家及其起源、发展和消亡?
3 什么是体制?
4 怎样认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5 人类社会要经历几个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人类应该是什么社会形态?
6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7 怎样认识计划和市场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以上这些问题目前的答案都是不正确的。正是由于这些答案的不正确才遭致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人类社会才失去前进的方向。当然这仅仅是列举了当前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重新的科学的认识,比如哲学问题,只是没有上述问题的紧迫。
肯定会有很多朋友认为我夸大其词,哗众取宠,其实不然,下面就通过一个大家认为正确而我却认为并不正确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教材上的解释,辩证统一即对立统一,也就是矛盾关系。物质和意识是不是矛盾,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即在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对立即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对抗、相互抑制;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矛盾双方的内容相互转化,即甲转化为乙,乙转化为甲,另一方面矛盾双方的地位相互转化,即主变为次,次变为主。以上可以说是矛盾关系成立的三个要素,缺少一个要素,矛盾关系就不能成立。我们就用这个原理来分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首先来看它们是不是统一关系,我们知道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但是没有意识物质依然存在,因此它们不是互为存在的前提,也就不是统一关系。其次,意识能不能认识物质,取决于意识本身的发展程度,与物质没有任何关系,物质不能抑制意识的发展,也不能抑制意识的存在,因此它们之间也不具有斗争性。再次,根据物质质量守恒与物质不灭定律,非物质的意识不可能转化为物质,物质只能由一种物质形态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形态,也决不能转化为非物质的意识,并且物质决定意识的关系永远也不会转化为意识决定物质的关系。由此可见,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矛盾关系的三个要素一个都不存在,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也不是矛盾,它们只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关系。一切关于二者之间是矛盾关系的解释都是牵强的,唯心的。只要是矛盾,矛盾的双方一定会发生相互转化,不能发生转化的两个方面就不是矛盾。用这个原理去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我们也会有新的发现:承认它们是一对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就能发生转化,就不能只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能决定生产力;如果一定说生产力永远决定生产关系,那二者就不是一对矛盾。事实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确是一对矛盾,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现象不胜枚举,如果只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那苏联和中国只能走资本主义,但事实正好相反,它们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生产关系决定了生产力,还比如西藏从奴隶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也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结果,许多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生产关系起了决定作用。
社会科学是生产力,在当今社会学理论中,还有很多不完善、不科学的地方,甚至有很多错误,如果不能引起高度重视,不能下大力去研究、去发现、去创新,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走向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