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我读高戈里同志《历史的曲折应该历史地反思》

火烧 2008-08-26 00:00:00 读书交流 1025
文章通过高戈里同志对历史的深入反思,揭示旧军队改造与革命成功之间的必然联系,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解析国民党与共产党军队的阶级差异及历史选择。

    曾几何时,市面上流行历史翻案风,在某些人看来,中国近代史全要重写,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大大小小的革命斗争都搞错了,是“落后的生产力”取代了先进的一方。他们认为,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民主革命的成功建立新中国,这一切是历史的误会所致。一些大大小小的文人不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都可以对中国近代革命史说“不”,而且他们认为这就是“思想解放”的标志。

    前些日子,有朋友推荐网文《白先勇谈四平之战》,文中将国民党失败的关键归于蒋公未下令四平之战后乘胜追击,意为当年国共成败全在蒋公一念之差。此文早已在网上流行,有很多人迄今为止仍然坚信,当年共产党军队该输,国民党军队该赢,因为按当下流行的“代表先进生产力”这一标准,比较双方飞机大炮,则解放军赢了是偶然的,输了是必然的。实则满纸荒谬!历史哪能这么简单。

    高戈里同志《历史的曲折应该历史地反思》一文能够回答许多问题。文中揭露出旧军队中人压迫人、人剥削人之残忍无情,使人读起来怵目惊心,令人无可置疑地展示了两种军队的阶级特质。文中通过活生生的事实深刻地表明了当年历史选择人民军队的深层次根源,揭示了其历史选择的必然性。如果人们过去对国民党军当年兵败如山倒之状况不可理解的话,读了 高 先生的文章后,应该疑云冰释。不仅如此,旧军队的改造史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缩影,通过它,也可以解读并理解当年中国革命由曲折走向成功的必然过程,就像文中所说“旧军队改造史存储了一组可以解读中国革命史的密码”,展现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进程中所表现的不可抗拒的作用规律。

    本来,这篇文章是《心路沧桑——从国民党60军到共产党50军》一书的《跋》,所以,2004年1月出书时,只保留了最后一小节。但后来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动约稿,全文很快在该研究中心2007年第七期《观察与交流》发表,反响很好,在北大与社科院一些著名学者中评价很高。此文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作者花费了大量心血。据作者说,这是凝聚他心血最多的一篇文章,截止2007年3月,高戈里已经采访近200人,其中国民党起义、被俘官兵116名,包括师职2人、团职8人、营职4人、连排职19人、士兵83人,另有随军眷属6人;而这篇文章从1996年8月第一稿完稿,到2007年7月发表,经历了11年,其间,保守估计也修改了六七十遍。在当今社会弥漫着浮躁草率、追风媚俗气氛的今天,我们不得不为作者认真扎实的创作态度与勤奋努力的工作精神所感动,这不禁使人想起戚继光《望阕台》里的诗句:“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还有,原书《心路沧桑——从国民党60军到共产党50军》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为写此书,作者采访了100多位当事人,而为抢救史料,这项工作目前仍未停止。在此书出版之前,还未有如此详尽描写阐述旧军队改造的专著,因而此书具有相当重要的史学价值,正像解放军报理论部领导罗小兵同志所说,“这部书是一部信史,充分展示了我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揭示了不可估量的伟大社会价值。”著名作家王火评论道,“本书用生动的故事和事实写出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也写出了由于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本书写的这样一个题材,恐怕对世界各国研究军事史的学者均会引起关注。”

    想必不仅是我,而且所有朋友都能 从高戈里 先生的文章著作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高戈里《历史的曲折应该历史地反思》一文见乌有之乡[InstallDir_ChannelDir]Class14/200708/22268.html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