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孔夫子捧得太高
奥运开幕式以后,有关开幕式的褒贬众说纷纭,网络大战正酣。本人无意参加,只是孔夫子三千弟子齐颂论语的宏大场面,也许不仅让外国人看的摸不着北,就是很多中国80后90后,即使听清楚他们振振有词念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可能也有不少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绝没有贬低年轻人之意)。宣扬中国文化?可以。在如此重要场合,将孔夫子抬到吓人的地步!联系这几年主流媒体大讲特讲论语,推崇儒学,顶礼膜拜国学大师,不得不怀疑导演组的意图,是奉旨行事,还是跟风拍马?
对于中华文化,是几千年文明古国的宝贵遗产,是中华儿女理应代代传承,发扬光大的宝贵财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建者,无疑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但是,中国古代文化,绝非孔子一人所涵盖,老子、庄子、韩非子,诸子百家争鸣。中国古代思想界,也绝非儒家一学,儒法之争长期存在。只是孔子被历朝历代的君主或谋臣捧为圣人,并推崇儒学治国,多行仁义,压制其它学派,长期居统治地位而已。
记得在学生时代,我们学习历史,知道伟大的“五四”运动,知道“五四”运动前后影响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北洋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倡导尊孔复古。但是,知识分子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左翼的主要倡导者。他们痛斥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公开向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挑战。他们还极力反对复古运动,猛烈抨击“偶像”、“圣人”束缚人们的思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要求民主与和平。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集中于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的孔子学说,号召“打倒孔家店”。号召打倒以孔子为护身符的封建独裁者和专制制度,掀起一场讨孔的大波。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以小说、杂文为武器,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制度下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呼吁人们奋起打倒“吃人”的旧礼教。
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的特权政治,要求政治民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
还记得在学生时代,我们学习语文,学习鲁迅的文章。那时,我们就知道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打倒孔家店的干将。鲁迅的杂文、小说给我们留下深刻影响。孔乙己、阿Q、祥林嫂这些人物的命运,无不震撼读者心灵。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最近读躲斋先生的《乱花漫拈》一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受益匪浅,其中一篇《孔子在中国的命运》文章虽短,但言简意赅,入木三分。文章是这样开头的:“鲁迅说:‘孔夫子到死了以后,我以为可以说是运气比较的好一点。因为他不会啰嗦了,种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精辟之论。”作者接着说:“翻开哲学史,孔子及其门徒,确因各时代的权势者或非权势者们的需要,给了他种种装扮,有时是给涂上一层灵光,有时是被塑成教主,总之,各各利用这个亡灵为自己的政治需要服务。”作者最后说:“这就是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遭遇’和‘运气’。他之被作为‘敲门砖’的作用,也就因此可以窥知其详了。”
其实,反对将孔子抬到吓人的高度,并不是全盘否定孔子。只是还其思想家、教育家的本来面目。毛泽东多少年前就指出: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
也还记得在学生时代,我们学习语文,经常去背诵“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中这些警句过数十年,至今不忘。
矛盾乎,不矛盾。这就是哲学的“一分为二”矣!子曰:“过犹不及”,套用孔夫子本人的话,不要把事情做过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