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中华:优点是包容,缺点是太包容
我大中华:优点是包容,缺点是太包容
作者 苏 杜
时间 2008-08-16
(本文大意:孔孟之道,“仁学”“仁政”,打起包来说就是“包容”。 以和为贵, “包容” 是一定要发展到“太包容”的。真正懂得“包容” 的人,也是坚决的排斥者。只说“包容” 而不言“排斥”者,不过是想将“太包容”装饰得更像“包容”,做一个完人。)
说我们伟大中华的最大优点是“包容”,恐怕反对的人不多。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学就是“仁学”。孟子将“仁学”用于御民治国,是为“仁政”。“仁学” “仁政”,打起包来说就是“包容”。 我大中华之前的不用说了,启大中华之端的秦的崛起,就得益于“包容”。秦王纳了李斯的谏,包容客卿,遂一天下。刘汉式微,曹孟德包容文精武英,分久而合,虽然后归司马氏,但那是另外一回事,无损于曹氏“包容”。汉武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用并不太大,至少,不久的我大唐就没有照办,东儒包容了西佛,佛孔二庙并立,国人悲喜或悲喜交加时大都会口念阿弥陀佛,有念“大成至圣”的吗?连梦想登第的士子,在考场一时不那么才思敏捷,叫的也是“我佛慈悲”,少有叫“文宣救我”的。“包容”的确是民族精神一个部分。
但是,太包容,统包滥容,就不是什么好事,算不上优点了。秦包容他国的宝贝、美女、财物乃至客卿,都是对的,秦王止“包容”于此,更是对的,如果他不断地包容下去,干脆请个齐楚燕赵魏韩的王来治秦,那还是秦吗?可惜,问题偏偏就从这儿生发。黎民百姓念阿弥陀佛,皇上也以此为本职工作,今天迎舍利,明天建大觉,金镶玉或玉嵌珠地造塔,占江山或聚金兵地树像,佛庙所在愈来愈圣洁,孔庙所在则大都成了小吃、杂耍、旧货、方物聚集的经济市场,反客为主了。我大中华,不仅这样地包容西佛,连北“汗” 也包容了进来,自己的帝则沦落到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黎民用刀砍,无可立其足,跳了海了。而且,这种“太包容” 从此连绵不断,明包容了清,民国又包容了溥仪帝与汪主席,我大中华竟呈了“三国三制”的格局,国无以国了。
本来是“帝王之术” 的“包容”,何以真理多走了一步,成了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太包容”,弄到了这步田地呢?
这怪不得宋高宗赵构,也怪不得明崇祯朱由检,要怪只能怪蔓生了“包容之道”的“仁学”与“仁政”。孔子说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已复礼、天下归仁,孟子说的行王道、和为贵,好是好,真这么做并且做得到,恐怕就鲜有了。天下之大,已所不欲、必施于人的人,不绝于途;从不克制自己,绝不以中华之礼为礼,惯行霸道而不行王道的人,天涯若比邻。孔子仁爱天下,孟子以和为贵,包容起来,用不了多久,非包容了这样的人不可。“包容” 是一定要发展到“太包容”的。
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谏秦王逐客令,讲“包容”,是其终生所学的一个方面,除了“包容”,他还大搞“排斥”。现在我们一提起秦始皇就骂他焚书坑儒,其实,这却是李斯的馊主意。他说,为了避免“主势降乎上,党舆成乎下”,绝不允许不同政见者“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秦王听了,严令三十日将“文学诗书百家语”都交出来烧了,违限的脸上刺字修城墙去。这主意虽馊,但它却证明了一点:真正懂得包容的人,也是坚决的排斥者。佛庙殿堂,孔庙市场,谏迎佛骨的大儒韩愈差点丢了脑袋,都是一抑一扬的例证。之所以只说“包容” 而不言“排斥”者,并非没有“排斥”,他不过是想将“太包容”装饰得更像“包容”,像个完人一样罢了。遇到宝贝、美女、财物、客卿、“汗”或佛以外的物事,就不再“包容”了,如历来的帝王然,但排斥一番之后,仍然会说,天下归仁,包容共和了。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