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亡则中国亡与儒学最先进!
上次转了一道闪电的<<儒学为什么会衰亡>>一文,出自一道闪电的著作〈光武中兴与儒家精神〉,主要是从历史来看待儒学的实践与发展,以及提倡复兴儒学精神与如何复兴儒学精神的问题,包括实现意义和历史使命。这不是在否定儒学,而是说先进的儒学为什么会衰亡,这个就是儒学走偏的问题,当儒学不能指导人们工作,生活等的时候,实际上本质恰恰是儒学精神丧失和衰亡的时候,而不是儒学不先进的问题。儒学精神的丧失是儒学衰亡的根本原因。儒学精神的丧失的种种原因和后果已经在<<儒学为什么会衰亡>>中,被作者讲的非常透彻。
这里顺便小谈儒家的“王道政治”。有人污蔑说儒家是维护专制,搞什么“王”,恰恰儒家是极端反对专制的,儒家就是“专制”在道德伦理上的克星。有人说,中国五千年以来的政治史从外部讲是文明和野蛮的斗争史,从内部讲民本和专制的斗争史。这里说的就是儒家。
人类社会进展是这样的: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央制君主社会---》共和社会
今天的道德伦理,礼仪文明不是神仙赐予的,而是人类文明发展逐渐积累起来的。
象那种全面的否定过去,否定传统,否定道德,那真是极端的反人类,反社会,反文明。
君主社会是人类所有社会的共同特征,是社会的特征,是集体主义的特征,不是一个国家特有的,也不是儒学创造的。人类社会处于原始社会的时候,就有部落首领,部落首领就是最早的君主,只是那时候的君主是要参与劳动的,要进山林,要下水田的,遇到战争带领族人加入战斗,抗击外敌,遇到虎狼就群起攻之,遇到灾难,带领族人躲避灾难。当本族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的时候,又带领族人开拓本族更大的生存空间,甚至带领族人迁徙。
我们华夏族人难道不是靠风风雨雨过来的,如果没有部族首领和君王,一个民族能生存到现在,一个集体没有带头的,能创造奇迹?
“君王”并没有从历史上消失,而是演化成近现代的元首,总统,主席之类。只不过共和后,没有世袭制罢了。
“君王”,在古代中国的解释说法不一,《说文》赏庆刑威曰君。《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君也者,掌令者也。《春秋繁露》君者,治辨之主也。
法家的君是“绝对君”,不管君是对是错,都必须要效忠,这个跟日本天皇那一套差不多。
正是儒学让社会走向文明。
儒家的“君”是“相对君“,儒家伦理价值体系与“绝对君”是冲突的,儒家伦理价值中的“君”是道德意义上的“君”,按照西方的说法,就是“哲学王”。如果一个君王,暴戾,没有品德,无道之君,那么,这样的君王是没有合法性的,是被儒家否定的。因为,儒家主张的并不是“愚忠”,主张人们拥护有“品德”的君王。
儒家道德伦理价值体系里的“君”不具备绝对权威,绝对权力,反对对“个人的崇拜”。任何非正义的行为都会受到儒家的否定,儒家不反对战争,但反对非正义战争,提倡解救人民于水火的战争。
臣民是指臣和人民,臣就是官员,民就是人民。
儒家的“天”,不是“神”,是“民”,是“德”,因此,有“王以民为天”。“天子”自然就从神位上下来了。过去的君主以鬼神来作决策,影响自己,什么占卜之风盛行,儒家用“民”来影响君主,用“民”来替代“鬼神”。“人道近,神道远”,儒家的人文精神,让中国成功的进入到了文明礼仪社会。“以民为本,民为邦本”。难道不是儒家的主张的根本吗?儒家是以反对专制暴戾蓬勃发展起来的。儒家的原道就是以民为本。
在儒家伦理价值里,君主并不以实际形式而存在,而是以道德而存在。 儒家最赞成的传位制度是禅让制,言必称“三代”,而不是世袭制,以道德圣功来决定的。可见,儒学的发展跟君王存在的具体形式没有关系。他始终占在独立人格的基础上。不是君本,而是民本。
儒学最不主张“愚民”,“开民智”是儒学极力主张的。相反利用宗教,“鬼神”的神道往往最喜欢愚民,包括通过这些手段来预测国家社会之事,都是儒家反对的。说儒学是中国的人文精神代表,丝毫不过分。
在今天,不论主席,元首,总统都处于儒学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中。王道政治之王如此而已。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一种秩序,一种道德秩序,一种职业道德。规定了君的道德,规定了官员道德,规定了家庭社会伦理的一种良好道德伦理国家社会秩序。从来没有偏重于谁,没有利益的偏向,而是社会国家整体结构健康状态。没有儒学,中国无法维持健康执政,任何政权都是。
只要儒学没走偏。儒学就是最先进。
讲的最清楚的,还是一道闪电的〈光武中兴与儒家精神〉,建议去看看,以下是地址。
[InstallDir_ChannelDir]Class18/200806/42779.html
http://blog.tom.com/xiaomietaidu/article/2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