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新一轮政治动荡不可避免
尼泊尔新一轮政治动荡不可避免
作者:任识君 提交日期:2008-7-27 天涯社区 国际观察
尽管尼共(毛派)主席普拉昌达对新当选的总统亚达夫(大会党)表示了祝贺,尽管总统职位并无实权,然而由于新总统与有实权的国家首相、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政治势力之间存在重大分岐,各个党派之间矛盾重重,而且很多矛盾不可调和,这将注定在这个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小国,新一轮政治动荡不可避免。
十多年前,当普拉昌达带着十几个人、两支猎枪进入山林的时候,很多人预测这个政治人物将在尼泊尔政坛彻底消失。然而他们不愧是“毛泽东派”,当普拉昌达最近出山时,他领导的组织已经有了政府、法院、公社和数量众多的军队,而且占领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地盘和人口,从而完全复制了“星火燎原”的雄奇神话。当普拉昌达决定参与大选时,由于这个国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生态,大家都在猜测着这个穷国的民众究竟是更趋向于印度(走印度的模式),还是更趋向于中国。结果尼共(毛派)得到了“海啸”般的民意支持。目前,尼共(毛派)在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中已经占有绝对优势,他本身就有军队,根据该国宪法还将全面掌控国家所有强力机关。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南亚小国要想避免新一轮政治动荡,出口原本只有两个,而目前全被封死。
尼泊尔避免新一轮政治动荡的两个出口分别是:
其一,普拉昌达推荐的候选人辛格当选总统,实现“王相一党”、步调一致,而且以其他几大政党都能甘心在野、依法做事。我们换句话说,即使尼共(毛派)能够全面垄断总统、首相等关键职位,如果在野大党中有一方不按规矩出牌,则“不按规矩出牌”本身就意味着新的政治动荡。这种“不按规矩出牌”,在尼泊尔是多有先例的。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尼泊尔国王本人就亲自推动按照西方的模式实行了第一次民主改革。1959年2月举行了该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普选,可是仅仅由于大选获胜者的政治理念与主张过于超前,国王在大选的第二年便废弃了宪法,并且当即逮捕了首相和有关人士。此后又宣布禁止一切政党活动。很显然,国王“不按规矩出牌”,彻底毁掉了国家的民主进程。
这些年来,西方人一直在训导后发国家:“要实行民主、向西方看齐”。可是他们却从来没有告诉我们,在西方的政治模式之下,如果出现任何有实力的一方“不按规矩出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内部除了内战、暗杀、恐怖袭击或者因选举舞弊而陷入瘫痪之外,还应该有什么更好的出口?按照西方的模式,应该怎么样解决这类问题?
这种“不按规矩出牌”的现象,在很多后发国家都是非常多见的。除了尼泊尔,我们还可以举出一大堆例子,像缅甸,他很早就按照西方的模式举行过大选,可是军方“不按规矩出牌”,根本就没有交出权力,反而把当选者给无限期软禁;津巴布韦的例子更典型,从法理层面,这本来是个典型的仿西方国家,“多党制”、“三权分立”一样不少。可是,就连很多西方人也都大惑不解,按照完美无暇的西方模式,怎么也能生成穆加贝这样的政治强人?那里最近刚刚完成大选,可是没等选举结束,反对派候选人就被迫躲了起来,他不躲就得掉脑袋。最终当选的还是穆加贝;如果提到巴基斯坦与印度的政治暗杀,泰国、菲律宾以及拉美诸国的军事政变,相信多数人都不陌生。其中泰国的颂提将军发动政变时,因没有流血牺牲而受到一些人的赞扬。可是按照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没有流血牺牲的政变同样是政变,完全是没有丝毫正义性、合法性的“不按规矩出牌”。
后发国家的这种“不按规矩出牌”现象,原因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因为国民(包括政党领导人、军人)的法治、规则意识不强。这倒好办一些,假以时日,在国民整体素质提高之后,早晚都有可能回到民主与法治轨道;而第二种情况就复杂得多,原因在于很多国家内部的族群、党际矛盾,都是结构性的、不可调和的。所谓“结构性”和“不可调和”,就是这些矛盾的对立双方,不是你死便是我亡;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其中最典型的,像塞浦路斯的塞、土两族严重对立;缅甸军方与民主派之间的不可调和;巴基斯坦的穆沙拉夫派与谢里夫派之间,也是势不两立,永远不可能有任何折中的余地。这些复杂的、不可调和的结构性矛盾,使相关国家内部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政治共识,更不可能有共同的、能使矛盾各方都同时接受的权威规则。在塞浦路斯,土族人土族人的宪法、塞族人有塞族人的宪法;巴基斯坦的谢里夫有谢里夫版的宪法、穆沙拉夫有穆沙拉夫版的宪法;在这种情况下,矛盾的一方无论按照什么样的方式维护自身利益,都必然要被对立攻击为违宪、违法、“不按规矩出牌”。甚至可以说,由于没有政治共识,“不按规矩出牌”本身对于出牌者而言就是规矩,否则他的党际利益、族群利益就将全面失守。那么在这种没有政治共识、没有统一规则因此也不可能存在宽容、理性的局面之下,相关国家如何才能走出内战、暗杀、恐怖袭击和政治动荡的阴影,像欧美国家一样真正实现民主、平等、自由、和平、发展?可以说,来自西方的训导者们是永远也给不出答案的。我坚信!回正题。
其二,能够使尼泊尔完全避免新一轮政治动荡的另外一个出口,是尼共(毛派)担任首相,在野联盟获得总统职位,但后者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完全没有发声(或者基本不发声),一切听任尼共毛派的安排。
一般而言,无论是结构性矛盾还是其他矛盾,对立各方中如果能有一方做出妥协,局面就要好看得多。然而,尼泊尔目前的问题在于,尼大会党、尼共马列等正因为不甘于失去话语权,才在总统选举中结成统一的势力,共同挑战普拉昌达。他们既能够在选举中艰难获胜,就一定会利用所得到的政治空间去追求他们的党派和族群利益,与当权的尼共毛派进行抗争。政治妥协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一出口因此也被封死。
可以认为,普拉昌达走出山林、放弃武器夺权,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妥协。所谓的妥协,当时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包括尼共(毛派)、大会党等政党在内,所有的政党都面临着推翻王室、建立共和的政治愿望。因此,终结君主制、实行共和,这曾经是尼泊尔国内所有党派的政治共识和合作基础。在这个共同的政治基础上,尼共(毛派)、尼共(马列)、大会党等所有政党各有妥协,在大选方面实现了平等合作。可是现在的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国王下台、王室被废、共和建立,世袭制与共和制之间的矛盾消失,尼国内的主要矛盾突然转变成党际之间的矛盾,事实上也是在国家前进方向、发展道路等重大方针、路线上的矛盾。这正是尼国内新一轮政治动荡的根源。
可能很多人以为,不同政党之间存在矛盾,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局面。因为尼泊尔国内目前出现党际矛盾、相互制肘,已经像欧美发达国家一样,形成了竞争与合作、和平与发展的民主基础。按理说,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境界。按照自由主义者的推想,因为尼内部党际之间的矛盾、竞争与制衡,民主、自由和发展、和平的光芒将会在从此普照尼泊尔。
按理说,事情似乎确实应该是这个样子。可是,中国的很多书呆子只知道“按理说”,却从来不会考虑具体的、更有意义的实际情况。如果我们一味去抠书本、搬教条,那么我们可以“按理说”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尼泊尔已经实现了伟大的宪政治理,因为是当时的国王亲自推动宪政改革,而且颁布宪法、鼓动有关方面重组政党、成功进行全国普选。可是实际的情况,却是倡导者本人坏了“规矩”,结果使国家陷入空前激荡,屠杀、内战和骚乱接连不断,民主、自由、和平之光芒不仅没有普照,反而使这个天堂般美丽的区域成为世界上政治最动荡、经济最贫穷、社会最落后的国家。如果按照一些书呆子的推论,我们还可以“按理说”印度,他作为老牌的西制模式国家,既有“三权分立”作为衡制,目前就不应该存在极其普遍的腐败问题,而多党竞争的局面,更不应该让国家长期受领导于同一个家族,延绵半个世纪、轮替四五代人;同样,巴基斯坦既有三权分立,“按理说”就不可能出现类似贝布托丈夫这样的“10%先生”。贝布托“按理说”是不应该被炸死的,而且“按理说”在她遇剌之后,她的政党团队应该推出一位真正有德望的人,而不该是她的儿子——他当时只有17岁,还是一个孩子;进一步“按理说”,泰国的颂提将军是不应该发动政变的,因为在他起事的时候,大选将至,对他信首相的意见完全可以在“宪政”体制内、通过大选表达;“按理说”查韦斯既得到了多数民众(主要是穷人)的支持,那么笳信西方理念的富人阶级就只能按照西方的理念进行抗争,政变是非法的;“按理说”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既全面确立了西方模式,就不应该再出现类似普京、亚佐夫、卢卡申科这样的政治强人。
其实,如果前推一个世纪,我们还可以“按理说”中国早在上世纪初便成为宪政国家。因为当时的孙中山们不仅成功推翻了封建皇帝,而且几乎完全按照美国的模式制定了一套标准的、“符合西方人口味”的宪法和宪政体系。“按理说”此后应该便是“春风浩荡、华夏崛起”,最起码不应该再有皇帝。可是实际的情况,中国人自己清楚得很,“共和”之后,紧接着便是暗杀,然后又有袁世凯复辟。好不容易打倒了袁世凯,政权却在军阀手里来回轮替,割据混战,国家陷入一片血海。军阀的乱子刚刚消停,日本人又接踵而至,先是东北独立,接着华北自治,接着又是大半国土沦陷。抗日胜利之后,“按理说”我们已经具备了民主、自由、和平、发展的所有的条件,可是由于共、国两党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双方军队几乎没有做任何休整,接着又是长达三年的全面内战……
按理说,在成功进行两次大选之后,民主与自由,和平与发展的美好光芒便应该从此普照尼泊尔。可是实际上,这个动荡长达半个世纪的贫穷小国,马上就是“暴风雨”。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