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从骑自行车思考生产力的发展

火烧 2008-08-0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通过骑自行车的经历,揭示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强调实践与合理选择的重要性,探讨生产力发展中的速度与效率平衡,适合关注效率与方法论的读者。

说说为什么欲速则不达

本人有一辆十二级变速的自行车,具体说是那种撅着屁股骑的公路赛车,五百来块钱。大家知道,这种车子的速度比一般自行车要快得多,原因在于它的前后齿轮的比例大。 换句话说,与普通自行车相比,赛车的前轮登一圈,后轮转的圈数会更多。当然,也得必有失,这种赛车骑起来更快,但是也更加费力。   

买车的时候还是个学生,年轻气盛,精力过剩,追求刺激是少不了的。 每一次骑车上学,我都力图把车子骑到最快,就是为了追求飞驰的速度感。 那么如何才能把速度骑到最大呢? 我最初的做法是,不论上坡或是下坡,不论顶风还是逆风,不论人多或是人少的路段,统统、一律使用最大档位,也就是前轮的齿轮最大,后轮的齿轮最小。表面上看,这样一来前轮登一圈,后轮转的圈数会更多,因此速度会更大。可是实际情况却并不随人所愿。 在将近半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多次迟到,即便正常到校,也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不仅如此,大力蹬车导致车子磨损极其严重。严酷的现实并没促使我思考,相反,我总以为原因是自己力量不够,耐力不足。仗着自己年轻,我更加卖力的蹬车,当然取得了一点进步,可是我发现,进步的幅度非常之小,而且越来越困难,在不变档位的情况下,时间哪怕缩短一分钟都极其困难。  

冬天到了,上学的路正好顶风。北风呼啸,用最大档顶着风很难骑。不得已,我变了档位。出乎意料,用小档位顶风前进的结果,居然和用大档位正常行驶的时间相差无几,而且不很费力。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有意识的根据路况和车速来改变档位。人多、上坡,顶风时用中小档位;下坡、无人,速度快时用大档位。 其结果,整个路程花费的时间少了,体力节省了,车子的磨损也明显减少。  

实践,只有实践的劳动过程才是真正的老师。当我终于从填鸭教育的梦魇中清醒过来;当我终于摆脱了考试教育的桎梏;当我真正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去探索这个运动和变化的世界时,我才开始注意这一段骑车的经历,开始认真反思其意义。  

我想到的第一句话是:  

欲速则不达。  

欲速则不达,这是一句老话了。 意思是,想要实现预期的目标不能太着急,否则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反而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  

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它几乎可以看做生活中的规律。在生活中,欲速则不达的例子俯拾皆是。比如,赶着去和客户谈业务,匆匆忙忙的,过马路时没有注意看车,结果被撞伤了,住了两个月的医院才把伤养好——欲速则不达。 再比如,赶着交了作业出去玩, 心思完全不在题目上,结果把题目算错了,老师检查后发现错了好多题,生气了,不让出去,重做——欲速则不达。 再比如, 想要提高成绩,于是天天不分白天黑夜学习,结果累出病了,耽误了大量的课程不说,由于健康不佳,学习的效果下降,成绩反而更差了——欲速则不达。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中可以看到:本来想早的,反而晚了;本来想快的,反而慢了;本来想提高的,反而降低了——预计的结果和实际的后果完全相反。  

但是,也许上述失败的例子都是巧合? 比如,如果马路上车不多,也许就不会被车撞了,所以这只不过是个意外;如果题目不是很难,应该不会做错的,所以这是个巧合;如果在不分昼夜的学习的同时多注意补充一些营养的话,就不会生病了,这也不过是个失误罢了。  

真是这样吗? 大家都有类似失败的经历。回想一下自己失败的教训,可以总结出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 在整个失败的过程中,我们只想到前进,没有想到后退;只想到快一点,再快一点,没有想到慢一点,再慢一点;只想到提高再提高,没有想到降低再降低。 这正如我骑车的经历,在一味求快,一味求速的心理支配下,其结果恰好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正是对这一事实最简洁有力的描述。  

 但是,“欲速则不达”只是一个描述,必须要对其进行一步的思考,并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欲速则不达”?其背后的道理是什么?  

反者道之动  

还是接着上面的说,所谓的欲速则不达,其根本点在于:只想到快,没想到慢;只想加速,没有想到减速。我们知道,所谓提高和降低,前进和后退,快和慢,多和少,大和小,等等这些概念都是相对的。所以对于这个事实,抽象一点说就是: 片面地追求相对双方面中的一方面,没有考虑相对的两方面的另一个方面,如此造成了最终的失败。  

    但是有人会问,是不是只考虑相对的一方面,不考虑相对的另一方面,就一定会失败呢?这也未必吧  

为了得到最有说服力的答案,可以采用物理里的思想实验的方法。从个别的例子开始,抽象到一些普遍的道理。这里,我举个跑步的例子,因为大家都跑过步,都有跑步的经验和体会。  

比如说,你五百米的最佳成绩是四分钟,现在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跑完一千米。该怎么办呢? 大家都有体会,这个体会就是,相较于跑五百米,跑一千米时力量的分配要更加的平均,绝对不能在前五百米里就把体力消耗光。 当然,如何计划分配体力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跑完一千米,这将涉及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其本身是个很复杂的过程。 但是这个复杂的过程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 在跑一千米的全过程中,必须时时刻刻记住,不但要想着加速,也要想着减速;不但要想着相对往前,也要想着相对后退。   这样想的结果是,无论是对于第一个五百米还是第二个五百米,或是一千米中的任意一个五百米,你都不可能实现四分钟的最佳成绩,但是对于全部的一千米而言,你却可能实现最短时间。  

对于体育比赛如此,对于现实生活同样如此。在现实世界中,任何一个人想要获得胜利,实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考虑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体力和精力,以期获得最大的效率。这一步思考是每一个劳动者必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它贯穿所有劳动过程的始终——这就是劳动的真正内涵所在,是实践的真正价值。  

那么这个关于实践的核心意义、真正价值的思考的最本质内容是什么呢,它就是:  

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前进中要想到后退; 快时要想到慢;往外时要想到向内,等等等等。 其实,这个道理在我们的老祖宗——老子那里有一个极为精辟的理论总结,这个总结就是: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精辟的总结出了所有的劳动过程、实践过程的最核心本质,这就是“欲速则不达”的根本原因。 正如在跑一千米的每一个五百米,每一个一百米,甚至每一个一米,每一个一厘米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必然考虑相对的两方面:前进与倒退。在这里,我们思考的起点当然是前进——这自然是为了真正的进步;然而,我们在这里思考“倒退“,其目的决不是为了真正的后退,不是为了逃跑,而是通过思考如何合理分配体力,合理分配能量,以实现最有效地前进。在前进中“倒退“,这个”倒退“就不是简单的”倒退”,而是前进中的休整,是战略性的撤退;包含了后退的前进,这个前进就不是简单的前进,不是盲目的蛮干,不是,而是有计划的、有目的的行为,这是胜利的最有力保障。  这里,前进与后退构成一对矛盾, 只思考前进,只一味想要进步而忽视矛盾的另一个方面,人不可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只有兼而有之,合理把握这个前进与后退组成的根本矛盾,每个人的发展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对于每个人如此,对于社会的发展亦如此。反者道之动,其内在的逻辑就是“负负得正”。所谓“负负”,意为现实中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它的对立面,在这个由相互矛盾的双方组成的统一体中,每一方既是它自己,又不它自己,每一方都要通过否定自己以达到最终的目标——矛盾统一体的和谐与平衡,这个时时刻刻变化着的,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的矛盾体,就是“正”,也就是我们追寻的目标。只有经过这个过程,社会的发展才能平稳,才能持续,才能和谐。  

反者道之动——生产力的发展  

实际上,西方的伟大哲人黑格尔也得到了和老子相同的结论, 只不过,黑格尔得到这个结论依赖的路径是西方哲学知识论,认识论的传统,而老子则是在东方哲学实践论传统上通过思考得到的这个结论。 正因为如此,黑格尔可以很详尽的阐述绝对理性是如何通过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把握了矛盾(这个是东方哲学欠缺的),但是他回答不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理性的来源是什么?它从何处产生?它为什么能把握这个矛盾? 天才的马克思发现了这个问题,并给予解答:理性能把握矛盾,其根源在于实践,在于劳动,是“劳动创造了人”。人的劳动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劳动,正在于人的劳动是主动的,有其目的所在,这目的,正是为了创造人类的历史。动物世界是没有所谓“历史“的,因为动物的发展被自然进化所主宰。自然进化犹如一列火车,载着动物们向前奔跑,在每一个车站卸下不同的货物——一种动物进化的种类。火车对于动物而言,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外,因此火车时刻表或者说火车(自然进化)的历史,对于动物而言丝毫没有意义——动物世界没有历史。 人则不同,人能开创自己的历史,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自己的未来,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时间性,有历史性。这正是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内涵。马克思把劳动归结为生产力的提升,这是个伟大的创见,可惜,他没有超越西方知识论传统的局限。 依照西方知识论的传统,生产力当然就是知识,是技术知识加西式的“科学管理知识”,想要发展生产力,唯一的方法是积累知识,接受知识。如果从东方哲学的角度来看,生产力就是每一个人对“反者道之动”的把握和领会,是对“负负得正”这一逻辑的体悟。这一体悟不是乱悟,它必须建立在了解矛盾双方变化的真实状况之上。这正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也是军人思考如何打赢;棋手思考如何取胜;生意人思考如何抢占市场先机;医生思考如何对抗疾病;技师思考如何修理机器, 等等这一切思考中的核心。换句话说,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接受知识;更加重要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学习与体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敞开心胸,在实践中去体验与感受这一过程,并将自己完全融入这个矛盾体,最终与之合一,做到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这才是生产力的真正提升!这才是生产力的伟大进步!  

生产力不是物,不是工具,而是每个人的思想,每个人的灵魂。是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把握,是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生产力是真正的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只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提高人的实践能力,才能真正推动人类的发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