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三大革命”理论,建设祖国壮美边疆-评文革电影《沙漠的春天》
近日连闻边疆地区之不和谐音,忽记起儿时所看电影《沙漠的春天》。于网上找到再看,所有关于国家安全、民族矛盾等等问题的疑问,答案清晰立现。
伴随着极其优美的,具有蒙古族风格的悠扬悦耳的音乐,伟大毛泽东时代的生活画面映入眼帘,激动我心。《沙漠的春天》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75年,讲的是六十年代初发生在北部边疆内蒙古草原上的故事。由著名作家玛拉沁夫编剧,朱文顺、刘中明导演。
一个作为蒙古王爷姨太太殉葬品的小女孩,被解放军在火把下救出。十几年后,小女孩成了布尔塔拉人民公社的党委副书记----娜仁花同志(电影里,人们对所有的领导干部都称呼为同志,而不称呼官衔)。娜仁花带领广大贫下中牧,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依靠集体的力量,根治沙漠。提出:“在沙漠上种草、种树、种庄稼。向沙漠要财富”!然而,反动的王公贵族、牧主阶级、国民党特务一直在暗中阻挠、破坏。
娜仁花和贫下中牧,认真领会毛主席教导。大力开展“三大革命”----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挖出了隐藏的国民党特务、反革命分子。帮助、团结思想落后的旧时喇嘛、上中牧。顶住“包产到户”的资本主义歪风,发展集体生产。大搞科学实验,虚心请教林业专家,常年刻苦试验,终于取得了治理沙漠的巨大成绩。
当几个反动分子,企图负隅顽抗的时候。无需军队,无需警察,娜仁花和她的民兵各个都是马上神枪手。反动分子乖乖束手就擒。
这部电影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阿拉腾奥勒为这部电影创作的音乐,已经成为经典。一首主题歌《金色的沙漠》,几十年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里。电影里的打草、垛草劳动场面,一直在我心里挥之不去。朴素的民族舞蹈、逼真的跑马射击情节,更是令人心驰神往。主要演员塔娜的表演,自然而真挚。虽然个别情节表演稍“过”,但其傲岸、强健,而不乏细腻、精练的本色风采,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小时候看这部电影,对于其中浓厚的政治色彩不明就里,而今心领神会。对于电影中,娜仁花从毛主席身边带回来一个苹果,老牧民们的神圣感觉,当时不能理解。而这回观看,我则怎么也无法抑制自己的眼泪。
看完整部电影,任何一个正直的人都会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只要按毛主席指引的革命路线一直走下去,我们伟大的祖国必将永远繁荣昌盛,人民必将会越来越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