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关于浙江民企之高层调研并建议中央的若干置疑

火烧 2008-07-1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7
文章质疑浙江民企面临生存压力,分析其低端外向型经济困境,指出出口形势严峻、资金短缺等问题,探讨资金链断裂原因,呼吁产业升级与扩大内需,应对贸易壁垒等挑战。

   

   

   

浙江的低端外向型民营经济,终于面临生存压力了。有报道称“决策层密集浙江,六大紧急建议直递中央”,伴随着国务院和部委领导密集调研之东风,浙江开始了对其低端外向型民营经济的“拯救”行动。根据报道的相关内容,笔者有若干置疑。

   

第一点,浙江民营企业“现状堪忧”的直接原因究竟何在?

据报道(参见原文),浙江企业现状堪忧,“具体表现包括:产值明显回落,效益大幅下降;出口形势严峻,增速跌入低谷;资金普遍短缺,经营难以为继;生存面临危机,关停并转增多等。”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外向企业的低端产品销路出了问题。

由于外向企业的低端产品出路问题,直接导致了产品的销量不足,才会使得“出口形势严峻,增速跌入低谷”,进而也就“产值明显回落,效益大幅下降”。于是必然“资金普遍短缺,经营难以为继”,最终结果只能是“生存面临危机,关停并转增多”。

造成外向企业的低端产品销量不足,一是也许产能绝对过剩,这就需要关停并转。二是可能受全球危机影响,世界各国需求下降,产能相对过剩,同样需要关停并转。三是产品遭遇贸易壁垒,外向经济受制于人,只能扩大内需或关停并转。四是产品可能存在问题,假冒伪劣过多,遭受中国手机被迫在巴基斯坦全面下柜一类的贸易惩罚,也不得不需要以产业升级为方向的关停并转。

除了外向企业的低端产品销量不足外,还有一种可能是销售利润大幅下降,这个问题后面讲。

   

第二点,浙江民营企业“现状堪忧”的资金链怎么断裂的?

经浙江省政府领导批准开展、由浙江省企业联合会组织牵头、包括省经贸委、中小企业局、外经贸厅等共同参与的此次调研活动,透露出“由于资金缺口严重,许多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笔者觉得有趣,“资金链断裂”问题,居然成了全球各类企业所面临的令经济界手足无措也让产业界莫名其妙的“共同问题”。

正巧前些时看到《中国青年报》 2008年6月30日 第九版“管理时评”栏目刊登的一篇文章叫“飞跃生死局与邱继宝的标本意义”,似乎在为浙江台州“名片”——所谓“全球最大缝纫机厂商”的“飞跃集团”及其掌舵人“邱继宝”叫屈。产生“标本意义”的原因,是文中始终没有讲清的“资金链断裂”!

资金链断裂是要有具体原因的。浙江民营企业红红火火几十年,经营状况长期处在全国领先位置,并在发展中由股市筹集了大量资金。假如规模扩张需要部分银行贷款的话,那么日常经营则完全可以自我延续。试问,企业几十年的积累怎么样?每年的资本公积金和盈余公积金有多少?正常经营准备多少自有的流动资金?是不是生产过程始终处在全靠银行贷款的“空手套白狼”的经营状态?资金会不会用到了房地产?有没有进行违规分配?或者用在其它方面?总之资金链怎么断裂的,应当搞清楚。不能自主经营出了问题,全都指望国家救助。

调研中提到了:“由于中小企业大多互相担保,债务链错综复杂;此外,小企业处境艰难,使以往依附大企业、配套协作的产业链正在断裂”,这个说法很可能暗示着企业间有着相当严重的三角债。浙江的民营企业,照理大都处在比较有利的中兴时期,假如普遍地长期地存在相互间的担保行为,根本上是极不正常的;配套协作的产业链,可能存在应收账款问题,这个问题我国已经有了几十年的风险警示,当初东北一批老企业正是由于相互间无法清偿的三角债而被拖垮,假如今天的浙江民营企业仍然面临这一困局,责任要由企业承担,并且必须深入研究。

   

第三点,浙江民营企业的“现状堪忧”到底还有没有利润空间?

假如浙江民营企业的销售情况基本正常,企业间的三角债并不十分严重,那么必须考察外向经济的价格机制和利润空间问题,决不能在搭上人工、搭上土地、搭上资金、搭上能源、搭上污染后,再做赔本买卖。

调研中提到了,一些企业反映现在是“不生产等死,生产是快死”。“不生产等死”好理解,既然生产了还是“快死”,则要么是向下游企业提供产品后,应收账款得不到,要么是出口产品销售后,没有利润倒赔钱。报告表示:“中小企业盈利空间受挤压”,那么无论怎样,调研要把利润问题彻底讲清楚。

我国出口企业承担着原材料的涨价压力,工人工资(人工成本)却仍然不高,但出口产品的成本费用增加后,通常可以等比例或相应增加产品销售价格,即使相对利润(利润率)变化不大,绝对利润额照理也要有所增加。不能一方面由于价格低廉而被反倾销,另一方面却靠低工资和政府退税获取利润,甚至倒贴人财物税为他人打工。(若是国内商场的产品销售问题,则解决途径多种多样。)

无论何种定价机制,总不能做赔本买卖,订单生意有利才做,国外原材有利才进,自家产品则完全握有主动权。假如产品低端、质量低下、价格低廉的“三低”贸易,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那么这类产业的原材、人工、污染和能源消耗,不妨让别国自己分担一些,国内剩余能力和产品,可以申请国家战略保护,相当部分必然要另辟蹊径。

   

第四点,浙江民营企业“现状堪忧”的根源是什么?

对于浙江民营企业“现状堪忧”的成因,联合调查组的报告“归咎于人民币升值、银根紧缩、成本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次贷危机等”。笔者认为,外向型企业必然面临国际市场的种种风险,假如发展方向正确并且处在正常的生产经营之中,不应当迅速出现发展上的生死之忧,但“三低”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在全球通涨压力下,受全球消费市场的需求影响,根本上是不可持续的。

报告中排在首位的建议是,“宏观调控既要抗通胀,也要保增长”。假如出口产品没有利润空间,产业工人工资不能增长,全球物价又在持续上涨,外向企业自行承担了国内外种种压力,又仅仅是为别国提供廉价产品,恐怕这种增长不要也罢。当前国家保护了,下半年或明后年的原材与能源价格继续大幅攀升,则保护的本质就是由国家承担全球上下游市场的全部压力,显然十分荒唐。

报告中针对人民币汇率和出口退税率,提出的相关建议是:“‘两率’波动不能太大,务求软着陆。首先,人民币升值要适可而止,汇率应保持相对稳定;其次,出口退税率要细分行业,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同时,按国际通行规则,退税率应实行即征即退、征退相等,减轻企业压力”。汇率问题影响出口,但依赖退税不是一条根本出路。权宜之计,不如国家补贴后转向平抑国内市场。

过渡性措施无可非议,但浙江民营企业“现状堪忧”的根源必须找准了,如果一个先期有了低成本上市融资优势的地区,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仍然普遍存在资金问题和发展困境,应当进行深刻反思。

   

第五点,浙江民营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究竟有没有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规划?能不能在产业转型上走出新路?可不可以给广大投资者增进一点信心?

   

   

附:

决策层密集浙江 六大紧急建议直递中央

[ 常思量 ] 于2008-07-11 13:57:07

(人民网深入讨论)

   

   

伴随着国务院和部委领导的密集调研,“民营经济大省”浙江也开始了对其经济命脉所系——中小企业的“拯救”。早报记者昨天获悉,由浙江多部门联合完成的关于中小企业现状的调查报告已报送国家发改委。报告中,浙江直言“许多宏观层面上的问题仅靠地方政府、企业本身难以解决”,呼吁国家“对现行政策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并提出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6大建议。


·半年报出台前 决策层密集调研

温总理从年初表态“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到上月“当前经济形势比预料的要好”的说法,再到“避免出现大的起落”的最新判断,决策层今年每一次表态都引起学界的关注,温总的最新表态以及决策层的密集调研会对下半年政策变化产生什么影响,本网进行了深入剖析。
另据了解,在月初的一次公开会议上,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向与会的企业家承诺“政府将和企业一起,齐心共渡难关”,并透露了下阶段将采取的4大帮扶举措,包括“改善从紧货币政策下的金融环境”。



中小企业现状:堪忧


据了解,此次调查是经省政府领导批准开展的,牵头者为浙江省企业联合会,参与部门包括省经贸委、中小企业局、外经贸厅等。
浙江省企业联合会是该省规格颇高的行业协会,前任会长为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现任会长张蔚文曾任省政协副主席,常务副会长陈卫东原是省经贸委副主任。
在深入台州、温州、杭州等地,走访10多个主要行业和数十家重点企业后,联合调查组对浙江中小企业生存经营状况的结论是“堪忧”。分析人士认为,这2字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浙江官方的态度。
具体表现包括:产值明显回落,效益大幅下降;出口形势严峻,增速跌入低谷;资金普遍短缺,经营难以为继;生存面临危机,关停并转增多等。
调查报告透露,由于资金缺口严重,许多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大多互相担保,债务链错综复杂;此外,小企业处境艰难,使以往依附大企业、配套协作的产业链正在断裂,一些企业反映:现在是“不生产等死,生产是快死”。
根据报告,中小企业经营、生存的艰难状况已在不同层面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到浙江的工业化进程、就业目标的实现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以后者为例,报告表示,由于中小企业盈利空间受挤压,应尽社会责任的能力弱化,加上通胀等影响,一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仅增长1.7%、5.4%。


吁请给予“缓冲期”


对现状的成因,联合调查组归咎于人民币升值、银根紧缩、成本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次贷危机等,“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是弱势群体,基础差、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各种调控措施叠加实施,倒逼机制过急、过严。”
基于此,联合调查组认为,为避免经济出现大的回落,“需适当把握宏观调控力度和节奏,给中小企业缓冲期”。报告给出了6条建议。
排在首位的是“宏观调控既要抗通胀,也要保增长”。报告认为,防止通胀和经济发展由偏快转向过热是必要的,但不宜层层叠加、节奏过快。“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这几年发展速度较为正常,没有出现盲目扩张的过热现象”,因此,“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保护和扶持,既有利于防通胀又有利于保增长。”
针对人民币汇率和出口退税率,报告建议,“两率”波动不能太大,务求软着陆。首先,人民币升值要适可而止,汇率应保持相对稳定;其次,出口退税率要细分行业,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同时,按国际通行规则,退税率应实行即征即退、征退相等,减轻企业压力。
对融资困局,报告认为,应积极实施稳健的金融政策,增加中小企业贷款额度,稳定银行准备金率,适度降低贷款利息,优化融资期限结构,加大中小企业集合中期债券发行力度。
此外,报告还针对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出具体建议,并呼吁国家适时出台信贷、担保、税率等的扶持政策。


省长承诺“共渡难关”


在向国家部门递交建议的同时,浙江官方亦在主动探寻企业困境的解决之策。
 6月25日 至27日,浙江省经贸委召开上半年全省经济形势分析会,表示将实施支持企业解困的政策措施,开展为企业服务活动。几乎同时,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全省外贸稳定健康发展的意见》,在财政扶持、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出口退税进度等方面提出14条意见。
本月5日,在浙江省企业联合会第6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向与会的数百企业家承诺“政府将进一步优化服务,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政府将和企业一起,齐心共渡难关”,并鼓励企业家“努力振奋精神,迎难而上”、“正确把握形势,创业创新,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
他透露,浙江下阶段将从4方面采取帮扶企业的具体措施:首先,改善从紧货币政策下的金融环境,尽量争取不少于去年的信贷规模。其次,鼓励企业保稳促调。今明两年,省级财政将拿出7亿元,补贴外贸出口前景好、压力重的企业。第三,支持更多的金融创新,如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引导发行小企业集合债,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争取在每个县市设立一个试点,使浙江充裕的民资合理、有序地通过小额贷款公司帮助企业。第四,进一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如创设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等。东方早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