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三则
杂感三则
(一)
人民网强国论坛深入讨论区发出不少帖子,讨论贵州x县少数坏人闹事事件,提出多个疑问,以至对省委书记的定性定论质疑。这不是一个如此简单的事件,仅从干群关系不良来看,有普遍性。网友银川骑发帖,提出疑问,发人深醒!现在据说是黑社会造谣扇动,于是多少人就参与了。文革中,领袖和党号召造反,支持炮轰火烧某些当权派,不是仍然还有人站出来当“保皇派”吗?农民还应召进城保卫了呢!现在,有不少地方的干群关系不行啦。老百姓一提起来就是贪官,就是腐败,当官的呢,满眼滿嘴里是“刁民!”是“妨碍公务!”是“法治!”一件事,一下子很容易就成了闹事惨案的导火索。许多人窝火。不耐烦。甚至幸灾乐祸!事情就这么明摆着。只是还有一些人仍然糊涂着呢。
干部为谁服务?还有公安,有的官员怎么开口就训人,一出事就动粗,滿眼里是刁民呢。有人闹事,为什么就不能好好说?上海某派出所公安因一辆自行车处理,终于酿成致死六人的大祸。谁之过?一人持刀行凶,一直追杀到21(?)楼,居然死了六个公安。连自卫的能力都这么差,何以保一方百姓平安?某些公安人员的整体素质之低,也太不可思议了!
相隔不过几天,两地两事件,都具有极端的性质,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激化矛盾,尖锐对立,隐患多多,迟早要来。
保持稳定,建立和谐社会,是全国全党的任务。作为一级党组织一级政府,当然应该贯彻落实。是不是有的地方也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呢?当地的稳定与和谐,主要的矛盾是什么呢?或者说,某些地方,谁才是当今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只怕主持其事的人就是“麻烦制造者”!
(二)
看电视,十二套,法制课堂,死亡日记背后的另类阴谋。张伟与刘芳是一对夫妻,女儿张晓晓。张认识杨阳,与杨私奔。张离婚,与杨阳结婚,女儿晓晓跟张、杨生活。后来,杨不生育,张又与前妻生一男孩。杨发现后,与张分手。张杨共同生活16年,还有晓晓。杨仍关心晓晓。晓晓曾失恋。后认识一阿兵,进入热恋。阿兵突然失踪一年,晓晓绝望自杀。张伟翻检女儿日记,知道了阿兵,并在女儿葬礼上看见了阿兵。于是跟踪,于是知道了导致女儿自杀的幕后策划者竟是前妻杨阳!杨为了报复张伟,重金收买阿兵,让阿兵与晓晓谈恋爱,然后故意失踪,打击伤害晓晓,导致自杀。杨是了解晓晓的弱点的!张伟是悲剧的根子,悔恨心灰。杨阳良心发现,去张晓晓墓地……图财的阿兵把杨阳给的五十万元捐了出去。刘芳上告无果。
市场经济社会酿出的很曲折很悲情的事,很适合拍电视剧电影。一句广告词:我们都是有故事的!只要把“我们”换成“市场经济社会”,就再准确不过了!市场经济,金钱这个魔鬼,是很能制造一些故事的:犯罪的,丧天害理的,道德沦丧的……
(三)
党内高层政治生活,毛主席晚年被批评为个人专制,人治,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不正常,等等。现在,改革三十年间,已经过了三十年后的今天,正常呢,还是不太正常?以前党内斗争,打倒这个打倒那个,总是在其位谋其政,后来呢,党内没有职务的,专管党内高层升迁,不在其位非要谋政,台下的非要管着台上的,不让谋就以“下台”相威胁,名义上退了,比在位有职的权还大。这正常吗?也该反思一下。不然,边批评边犯,批评前人,意在批评,不加改正,自己照犯,批评的意义也失去了。批评别人的动机虽堂而皇之,也让人生疑。某些人的威望形象因此深受损害。提出建立政治文明一说,英针对性显然是党内存在的不正常有违准则的生活,套用常用的一句话:有的人不按游戏规则办事,要修理修理。
过去有一句话,叫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修正错误,不管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还是修正别人的错误,尤其是在位的、在世的,都需要勇气。坚持真理也需要勇气,理直气壮。这些年,党内某些人批评别人的,尤其是不在位不在世的某个领导人的错误,雄赳赳气昂昂,坚持真理却显得羞羞答答,底气不足。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