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义务教育现状一议
乡镇义务教育现状一议(7月1日原发)
教育部的集中办学政策,不知始于何年。但乡镇一级中小学的衰微,恐怕不与此无关。
先是一些经济落后地区中小学教师因工资低、拖欠克扣工资,大流动,人称“孔雀东南飞”,西部及落后地区的中小学师资受到很大冲击,拔尖人材,所谓优质资源,流向高收入地区,如:南下,西部向东南沿海,江苏内苏北向苏南,山东省西向东,等等。据我所知,八十年代末到上个世纪末,十年间,发生了建国后最大规模(从全国范围,从数量)的中小学教师流动,骨干教师流动大致完成。有目标,但无序。如山东最南几个县的一中二中,几十名优秀教师外流,由湖南(?)的来填补。
二是公立流向私立。这发生在最近十年,山东每一个县都有十所面向义务教育的私立中小学吧(2006年,潍坊民办中小学突破百所,生源占12% 。)。在精英鼓吹私有化的喧嚣声中,伴随着其它行业的私有化浪潮,民营中小学的发展异军突起,突飞猛进!慈善事业?无利可图?不是!民营即私营,以赢利为目的,以名师、外籍教师、高升学率为诱饵,以高收费为手段,吸引生源,以高工资招徕教师!民营根本不是什么弥补公立教育之不足,而是钻了一些地方教育的漏子空子(忽视轻视教育,投资不足,拖欠工资,管理混乱,质量差……),更利用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师资来自何处?从公立学校挖走骨干教师,应该是它的最重要来源!私立学校,名校,要好老师,也要好的生源。诱惑多多。好的苗子挖走了,有钱人家的孩子也送走了。
第三,集中办学有利有弊。所谓“优质资源共享”,为什么不把一个个乡村学校办好学生住校了,走读生变住宿生,亦有利有弊。走读也是对人生的考验磨练。山区,乡村的一大批默默无闻的教师也集中了。一所所中小学,本来是穷乡僻壤的文化教育政治教化中心。乡镇以上办大学校(一个年级十个、二十个班!举办全校活动很难,只能是年级活动!)、县以上办什么示范高中,思路未必符合教育规律。说白了,还不是重生校、重点班禁而不止的变种?当初偷偷摸摸,而今大摇大摆!不叫重而叫“优质教育资源!”呵呵!中心,重点、示范,当然要有优质资源,需要优秀老师,优秀老师就招揽来了,好的生源也有保证。乡村其它中小学势必受到冲击。
乡镇中小学即使还存在,生源呢?师资呢?它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保证呢?要它不垮不死才是怪事呢!不是免学杂费免书本费甚至送免费的午餐么,我们确实见到了这样的电视报道:农民高兴地合不拢嘴,党的政策就是好啊,我们的孩子上学不用花钱了!如果到乡下问一问,也能听到差不多的感谢的声音。但是,你千万不要产生错觉,以为农村中小学真的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了。这是不全面的,更是不公正的。民营教育半边天,咄咄逼人,公立教育半壁江山,尚处守势。你可以设想一下,在不少乡镇,这样好的实惠最终落到谁人手里了呢?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狠抓落实,要做到横向到边、竖向到底、不留死角,又说什么提供一个操作平台,等等,好的政策盼来了,可到哪里找这么个操作平台去?失去了好的生源好的师资,也许还失去了好的投资条件(投向集中办学的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了),一些勉强支撑的乡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无从谈起。
本来,改变这种局面,只要在中小学教师的稳定尤其是待遇工资上做好文章,稳定教师队伍,待遇工资略平于同级公务员,稳中有升,按时足额发放,乡镇公立中小学的地位会得到加强。但是,民营中小学是要赢利的,而且规模越大效益越大,民营教育的既得利益者又有不少来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民营与公立争吃一碗饭的竞争趋势将会加强,而乡镇中小学在民营与集中办学的重点校、示范校的联合打压之下,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
附:前几天因故发不出去。略见人民网大文,方知义务教育并没有因免费了而一了百了,一劳永逸。小民如何得知许多凭据资料论证自己的的一点识见,只有政府才能端得出来。现在,义务教育依然穷,穷孩子仍在苦着。我们的识见有了例证,我们高兴得起来么。可悲可叹的是,我们只觉得还是冭乐观了!
人民时评:免费了,还是“穷”教育?
姜泓冰
2008年07月07日06: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半数以上县财政、教育部门未按规定期限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拨付到学校,6个省共滞留中央‘两免一补’专项经费1.89亿元”;“八成以上被调查县存在挤占挪用农村义务教育专项经费现象”;部分地区向学生乱收费超过5000万元,从“赞助”到补课费、考务费、饮水费、体检费,名目繁多;数千万收费还存在个人账户……
这是审计署刚刚公布的对全国16个省54个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部分调查结果。没有对严重违规者的指名曝光,也算不上一次“审计风暴”,只是让公众对于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真实状况有所了解,其中传达的信息,却足以让人心惊。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落实,拖欠、挪用严重,在教育投入以县、乡镇为主的时代里,几乎是多数农村学校的生存常态。直到国家修订《义务教育法》,发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才为农村教育勾勒了一幅崭新图景。近几年里,这图景正渐变为现实:2007年开始,中央财政拿出500亿元消化农村学校积欠债务,还分3年增加470亿元,用来推进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西部的教育投入终于变成以国家为主、地方拿小头的结构;农村孩子们先于城镇同龄人享受了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的待遇,似乎不再有因经济压力而辍学的危险。不少人都为农村孩子的未来长舒一口气:“种田不纳税、上学不交费,和谐好社会,农民得实惠”。
审计署的报告却让人重生忧虑: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国家的钱层层下拨途中,竟然还有“雁过拔毛”之忧。巨额资金的支出,如何保证用在刀刃上?义务教育全免费的阳光,农村孩子究竟有没有感觉到?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根由何在――是历史欠债过重,是多年挪用教育经费已成了习惯,还是个别人私欲膨胀?
也许都有。如果你逐个去调查,有关学校和有关部门恐怕都会有一长串“不得不”的理由。毕竟,国家下拨的只是学生“免费”后的部分缺口,而不是学校全部开销;毕竟,许多地方财政收入不多养人不少,处处等着用钱,别说为教育这样的“软投入”掏腰包时小气,连上级拨款也难免要打截留、挪用的主意;毕竟,不少学校都有旧债未偿,而且,也很少有严格的经费管理监督机制。
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或许还在观念上。虽然10多年前就人人会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但直到今天,在最基层的乡村,那些面向真正农家子弟的学校,有不少依然穷困薄弱。一遇意外波折,苦的,依然是孩子。
期待以后的义务教育经费审计,也能掀起一场“风暴”:不只是公布数字,还要让那些忍心“穷”教育、“苦”孩子的违规者留名显迹。对于那些并不真正懂得教育公平的人,严查明示,健全监督机制,这才是让教育“富”起来的最有效办法。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