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全球化与我国贸易利益
贸易全球化与我国贸易利益
 
 
【内容提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参与贸易全球化,其对外贸易不论是从初级产品出口占主导的阶段,还是发展到制成品出口占主导的阶段,再到现在加工贸易出口占主导的阶段,始终是一个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国。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尤其是外商独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高新技术贸易中,处于越来越主要甚至主导的地位,以及贸易条件的恶化、低水平竞争导致的国际贸易争端的增多,我国获取国际贸易利益的比例有缩小的趋势。为走出中国国际贸易利益比例较低的格局,我国需要掌控核心技术和培育知识产权优势,获取对外贸易长期利益;实施“以质取胜”和“品牌”战略,获取高附加值的对外贸易直接利益;拓展加工贸易的关联效应,获取更多的对外贸易动态利益;构筑贸易的信息平台,增进和保护我国的对外贸易利益。
【关键词】贸易全球化 贸易利益 利益关系
作者 王中保(1976-),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北京  100732)。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和发展
伴随贸易全球化,我国在1949年后(除少数年份外)对外贸易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1950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仅为11.35亿美元(其中出口5.52亿美元,进口5.83亿美元),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0.91%,位居世界第28位。2005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已达到14221亿美元(其中出口7602亿美元,进口6601亿美元),占到了世界货物进出口总额的6.7%(其中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7.3%),仅次于美国、德国,位居第3位[1]。我国不仅对外贸易额增长迅速,而且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地区分布和贸易主体以及贸易依存度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期间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80年,初级产品出口占主导的阶段。1950-1980年我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始终在50%以上,不过初级产品在出口中的比例却趋于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在上升。1950年我国出口总额中,初级产品占90.3%,只有9.7%的工业制成品出口。1970年我国出口总额增加到22.60亿美元,其中初级产品12.1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下降到53.5%。1980年我国出口增加到181.2亿美元,其中初级产品91.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下降为50.3%(参见表1)。此期间我国的进口也从1950年的5.83亿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23.26亿美元,再到1980年的195.50亿美元,进口产品中始终以工业制成品为主。此期间外贸的顺差和逆差交替,起伏波动较大。1960年以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地区主要是前苏联和东欧地区,此后逐渐转向了西欧、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在此阶段,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由国营专业外贸公司统一对外经营,受国家计划控制,出口收汇统一结缴国家,进口用汇统一计划拨付。
表1 我国初级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例变化
单位:亿美元
| 1953 | 1957 | 1965 | 1970 | 1975 | 1978 | 1980 | 1981 | 1982 | 1983 | |
| 总出口 | 10.2 | 16.0 | 22.3 | 22.6 | 72.6 | 97.5 | 181.2 | 220.1 | 223.2 | 222.2 | 
| 初级产品 | 8.1 | 10.2 | 11.4 | 12.1 | 41.0 | 52.2 | 91.1 | 102.50 | 100.5 | 96.1 | 
| 比重(%) | 79.4 | 63.6 | 51.2 | 53.5 | 56.4 | 53.5 | 50.3 | 46.7 | 45.0 | 43.3 | 
| 1984 | 1985 | 1986 | 1987 | 1988 | 1989 | 1990 | 1991 | 1992 | 1993 | |
| 总出口 | 261.4 | 273.5 | 309.4 | 394.4 | 475.2 | 525.4 | 620.9 | 719.1 | 849.4 | 917.4 | 
| 初级产品 | 119.2 | 138.1 | 112.7 | 132.2 | 143.9 | 150.7 | 158.9 | 161.5 | 170.0 | 166.7 | 
| 比重(%) | 45.6 | 50.63 | 36.8 | 33.5 | 30.4 | 28.7 | 25.6 | 22.5 | 20.0 | 18.2 |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
| 总出口 | 1210.1 | 1487.8 | 1510.5 | 1827.9 | 1837.1 | 1949.3 | 2492.0 | 2661.0 | 3255.7 | 4383.7 | 
| 初级产品 | 197.1 | 214.9 | 219.3 | 239.3 | 206.0 | 199.3 | 254.6 | 263.5 | 284.8 | 348.1 | 
| 比重(%) | 16.3 | 14.4 | 14.5 | 13.1 | 11.2 | 10.2 | 10.2 | 9.9 | 8.7 | 7.9 | 
资料来源:1984年和1990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4年《中国商务年鉴》,并经计算而得。
第二阶段:1981-1994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主导的阶段。1981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首次超过初级产品,此后除1985年外,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持续增加,从1981年的53.3%,增加到1994年的83.7%,并在1994年后继续保持上升趋势,2003年已上升到92.1%(参见表1)。[2] 工业制成品出口也从1981年的117.6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1013.0亿美元。在此阶段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进口也从1981年220.15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1156.14亿美元,进口还是以工业制成品为主,1994年工业制成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85.7%。不过在此阶段我国制成品出口仍然以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纺织品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在此期间,我国的外贸经营体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从最初的简政放权,到实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再到转换外贸企业经营机制。1994年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实现双重汇率并轨,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1994年国有外贸企业进出口总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例下降到70.2%,外商投资企业、集体企业等其他企业占到了29.8%。在此阶段,我国内地对外贸易的区域主要为美国、西欧、日本、韩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
第三阶段:1995年以后,加工贸易出口占主导的阶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多,1995年以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稳定地超过一般贸易出口,占据主要地位(参见表2)。例如,2003年我国一般贸易出口182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4%,占当年出口总额的41.5%,一般贸易进口18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4%,占当年进口总额的45.5%,一般贸易项下逆差56.6亿美元;而2003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241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4%,占出口总额的55.2%,加工贸易进口162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3%,占进口总额的39.5%,加工贸易项下实现顺差789.1亿美元。在此阶段,机电产品逐渐超过纺织品而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类商品,2003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452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7%,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53.2%,其中出口227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8%,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1.9%。1995年以后我国货物贸易一直保持较大的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参见表4中的净出口差额。在此期间,我国的服务对外贸易也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2003年我国的服务出口和进口分别达到467亿美元和55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和19%,但此期间我国服务贸易一直保持对外逆差(参见表3)。2001年11月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关税总水平开始大幅下降。在此阶段,我国对外贸易的主体也从国有企业转向了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开辟多元化的同时,美国、欧盟、日本、东盟、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仍是我国内地对外贸易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表2 我国对外贸易方式构成的变化
单位:%
| 年 份 | 出 口 | 进 口 | |||||
| 一般贸易 | 加工贸易 | 其他贸易 | 一般贸易 | 加工贸易 | 其他贸易 | ||
| “七五”时期 | 66.4 | 31.8 | 1.8 | 63.4 | 26.8 | 9.8 | |
| “八五”时期 | 49.8 | 47.6 | 2.6 | 36.3 | 40.1 | 23.6 | |
| 1991 | 53.0 | 45.1 | 1.9 | 46.3 | 39.2 | 14.5 | |
| 1992 | 51.4 | 46.6 | 2.0 | 41.7 | 39.1 | 19.2 | |
| 1993 | 47.1 | 48.2 | 4.7 | 36.6 | 35.0 | 28.4 | |
| 1994 | 50.9 | 47.1 | 2.0 | 30.7 | 41.1 | 28.2 | |
| 1995 | 48.0 | 49.5 | 2.5 | 32.8 | 44.2 | 23.0 | |
| “九五”时期 | 41.5 | 55.8 | 2.7 | 35.6 | 45.2 | 19.2 | |
| 1996 | 41.6 | 55.8 | 2.6 | 28.3 | 44.9 | 26.8 | |
| 1997 | 42.7 | 54.5 | 2.8 | 27.4 | 49.3 | 23.3 | |
| 1998 | 40.4 | 56.9 | 2.7 | 31.1 | 48.9 | 20.0 | |
| 1999 | 40.6 | 56.9 | 2.5 | 40.5 | 44.4 | 15.1 | |
| 2000 | 42.2 | 55.2 | 2.6 | 44.5 | 41.1 | 14.4 | |
| 2003 | 41.5 | 55.2 | 3.3 | 45.5 | 39.5 | 15.0 | |
| 2004 | 41.1 | 55.3 | 3.6 | 44.2 | 39.5 | 16.3 | |
| 2005 | 41.3 | 54.7 | 4.0 | 42.4 | 41.5 | 16.1 | |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白皮书》、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并经计算而得。
表3 2000-2003年我国服务贸易平衡状况
单位:百万美元
| 年 份 | 出 口 | 进 口 | 差 额 | 
| 2000 | 30430 | 36031 | -5600 | 
| 2001 | 33335 | 39266 | -5931 | 
| 2002 | 39745 | 46828 | -6784 | 
| 2003 | 46734 | 55306 | -8572 | 
| 2005 | 83795 | 74404 | -9391 | 
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白皮书》、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并经计算而得。
二、我国内外利益关系的特征
从我国对外贸易参与贸易全球化的历史和发展进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参与贸易全球化所具有的特征,贸易全球化中,我国内外的利益关系主要表现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首先,我国对外贸易不论是从初级产品出口占主导的阶段,还是发展到制成品出口占主导的阶段,再到现在加工贸易出口占主导的阶段,我国始终是一个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国;其次,我国与之进行对外贸易的国家也主要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转向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后,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量的扩大,所分享的国际贸易利益的绝对量也在增加。但是,我国始终是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国,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分享的国际贸易利益的比例较低,并且获取国际贸易利益的比例有缩小的趋势。
(1)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趋于上升,但是国内得到的附加值并不高。[3] 1978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仅为9.8%,2005年就上升到63.9%,外贸对GDP的贡献率已达到4.6%,我国的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也趋于上升(参见表4)。我国外贸依存度的不断上升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大。目前,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居于高位,主要原因是我国对外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表现为从国外进口设备和原材料等投入品,产品又直接出口到国际市场,所以加工贸易的“两头在外”,只有有限的加工工序在国内完成。这导致我国的出口和进口都大量增加,而这种大量的加工贸易,国内得到的附加值并不高。
表4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
单位:亿元人民币
| 年 份 | GDP (亿元) | 进出口 | 出 口 | 进 口 | 净出口 | |||||||||
| 总 额 | 依存度(%) | 总 额 | 依存度(%) | 总 额 | 依存度(%) | 差 额 | 对GDP 贡献(%) | |||||||
| 1978 | 3624.1 | 355.0 | 9.8 | 167.6 | 4.6 | 187.4 | 5.2 | -19.8 | -0.5 | |||||
| 1980 | 4517.8 | 570.0 | 12.6 | 271.2 | 6.0 | 298.8 | 6.6 | -27.6 | -0.6 | |||||
| 1985 | 8964.4 | 2066.7 | 23.1 | 808.9 | 9.0 | 1257.8 | 14.0 | -448.9 | -5.0 | |||||
| 1989 | 16909.2 | 4156 | 24.6 | 1956.1 | 11.6 | 2199.9 | 13.0 | -243.8 | -1.4 | |||||
| 1990 | 18547.9 | 5560.1 | 30.0 | 2985.8 | 16.1 | 2574.3 | 13.9 | 411.5 | 2.2 | |||||
| 1991 | 21617.8 | 7225.8 | 33.4 | 3827.1 | 17.7 | 3398.7 | 15.7 | 428.4 | 2.0 | |||||
| 1992 | 26638.1 | 9119.6 | 34.2 | 4676.3 | 17.6 | 4443.3 | 16.7 | 233.0 | 0.9 | |||||
| 1993 | 34634.4 | 11271.0 | 32.5 | 5284.8 | 15.3 | 5986.2 | 17.3 | -701.4 | -2.0 | |||||
| 1994 | 46759.4 | 20381.9 | 43.6 | 10421.8 | 22.3 | 9960.1 | 21.3 | 461.7 | 1.0 | |||||
| 1995 | 58478.1 | 23499.9 | 40.2 | 12451.8 | 21.3 | 11048.1 | 18.9 | 1403.7 | 2.4 | |||||
| 1996 | 67884.6 | 24133.8 | 35.6 | 12576.4 | 18.5 | 11557.4 | 17.0 | 1019.0 | 1.5 | |||||
| 1997 | 74462.6 | 26967.2 | 36.2 | 15160.7 | 20.4 | 11806.5 | 15.9 | 3354.2 | 4.5 | |||||
| 1998 | 78345.2 | 26849.7 | 34.3 | 15223.6 | 19.4 | 11626.1 | 14.8 | 3597.5 | 4.6 | |||||
| 1999 | 82067.4 | 29896.2 | 36.4 | 16159.8 | 19.7 | 13736.4 | 16.7 | 2423.4 | 3.0 | |||||
| 2000 | 89468.1 | 39273.2 | 43.9 | 20634.4 | 23.1 | 18638.8 | 20.8 | 1995.6 | 2.2 | |||||
| 续 表 | ||||||||||||||
| 年 份 | GDP (亿元) | 进出口 | 出 口 | 进 口 | 净出口 | |||||||||
| 总 额 | 依存度(%) | 总 额 | 依存度(%) | 总 额 | 依存度(%) | 差 额 | 对GDP 贡献(%) | |||||||
| 2002 | 105172.3 | 51378.2 | 48.9 | 26947.9 | 25.6 | 24430.3 | 23.2 | 2517.6 | 2.4 | |||||
| 2003 | 117251.9 | 70483.5 | 60.1 | 36287.9 | 30.9 | 34195.6 | 29.2 | 2092.3 | 1.8 | |||||
| 2004 | 159878.3 | 95539.1 | 59.8 | 49103.3 | 30.7 | 46435.8 | 29.0 | 2667.5 | 1.7 | |||||
| 2005 | 183084.8 | 116921.8 | 63.9 | 62648.1 | 34.2 | 54273.7 | 29.6 | 8374.4 | 4.6 | |||||
资料来源:2004年和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并经计算而得。
(2)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出现快速增长态势,但是国内获取高新技术产品国际贸易利益的比例却在缩小。1999-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从247.0亿美元增长到2182.5亿美元,增加了7.8倍(参见表5)。我国高新技术出口增长明显快于货物出口的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例也从1999年的12.7%,上升到2005年的28.7%。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外依附性较强。从出口方式上看,一般贸易方式的出口比重下降,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比重上升,例如2002年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为606.3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9.3%,与1993年同比增长了20个百分点;从贸易主体上看,外商投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处于主导地位,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2.2%。同时,我国对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高新技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表5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情况
单位:%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
|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亿美元) | 247.0 | 370.4 | 464.5 | 678.6 | 1103.2 | 1655.4 | 2182.5 | 
|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例 | 12.7 | 14.9 | 17.5 | 20.8 | 25.2 | 27.9 | 28.6 | 
|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率 | 22.9 | 50.0 | 25.4 | 46.1 | 62.6 | 50.1 | 31.8 | 
| 货物出口增长率 | 6.1 | 27.8 | 6.8 | 22.4 | 34.6 | 35.4 | 28.4 | 
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白皮书》、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
(3)外商投资企业已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扮演主要角色,国际贸易利益大多为外商所获取。1994年国有企业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70.2%,外商投资企业、集体企业等其他企业占29.8%。2004年国有企业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28.6%,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所占的比重已上升到57.5%(参见表6)。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中已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分别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进口和出口的77.6%和87.3%,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独占鳌头,分别占有56.0%和65.0%(参见表7)。
(4)我国出口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获取的国际贸易利益的比例趋于下降。我国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在2003年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1993-2000年中国贸易条件研究》。[4] 该报告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进出口价格指数,编制了中国贸易条件指数,发现从1993-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1993-2000年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条件恶化了23%,主要因为进口价格上涨了35%,而出口价格只上涨了4%;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也达到20%,主要因为进口价格上涨了11%,而出口价格反而下降了11%(参见表8)。影响贸易条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进出口商品的技术和产品结构、汇率、贸易方式、市场供求等等。我国贸易条件的下降主要是因为,中国对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远没有从其进口的产品档次高、升级快,而且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的高技术产品和创新意义上的产品的市场是具有垄断性的市场;中国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的中低端产品市场,由于大多缺乏独立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这个市场是充满竞争性的,在这个市场上价格竞争仍然是主要的竞争形式。进口的垄断性市场的产品价格较高,而出口的竞争性市场的价格较低,是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
表6 2001-2004年各外贸主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
单位:%
| 年份 | 总 额 (亿美元) | 国有企业比 重 | 外商投资 企业比重 | 其他企业比 重 | ||||||
| 集体企业 | 私营企业 | 其他企业 | ||||||||
| 进出口 | 2001 | 5097.6 | 42.5 | 50.8 | 6.6 | - | - | - | ||
| 2002 | 6207.7 | 38.2 | 53.2 | 8.6 | 4.6 | 3.8 | 0.2 | |||
| 2003 | 8512.1 | 32.9 | 55.5 | 11.6 | 4.5 | 7.0 | 0.1 | |||
| 2004 | 11547.9 | 28.6 | 57.5 | 13.9 | 4.3 | 9.6 | - | |||
| 出 口 | 2001 | 2661.5 | 42.5 | 50.1 | 7.4 | - | - | - | ||
| 2002 | 3255.7 | 37.7 | 52.2 | 10.1 | 5.8 | 4.2 | 0.1 | |||
| 2003 | 4383.7 | 31.5 | 54.8 | 13.7 | 5.7 | 7.9 | 0.1 | |||
| 2004 | 5933.7 | 25.9 | 57.0 | 17.1 | 5.4 | 11.7 | - | |||
| 进 口 | 2001 | 2436.1 | 42.5 | 51.7 | 5.8 | - | - | - | ||
| 2002 | 2952.0 | 38.8 | 54.3 | 6.9 | 3.2 | 3.2 | 0.5 | |||
| 2003 | 4128.4 | 34.5 | 56.2 | 9.3 | 3.2 | 5.9 | 0.2 | |||
| 2004 | 5614.2 | 31.5 | 57.8 | 10.7 | 3.2 | 7.5 | - | |||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2001-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统计》,www.mofcom.gov.cn,并经计算而得。
表7 2004年各外贸主体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中的比重
单位:亿美元
| 企业类型 | 进 口 | 出 口 | ||
| 金 额 | 占比(%) | 金 额 | 占比(%) | |
| 国有企业 | 272.8 | 16.9 | 140.1 | 8.5 | 
| 外商投资企业 | 1252.5 | 77.6 | 1445.9 | 87.3 | 
| 合作企业 | 24.3 | 1.5 | 28.3 | 1.7 | 
| 合资企业 | 314.5 | 19.5 | 341.1 | 20.6 | 
| 独资企业 | 913.8 | 56.6 | 1076.6 | 65.0 | 
| 集体企业 | 23.3 | 1.4 | 26.9 | 1.6 | 
| 私营企业 | 65.0 | 4.0 | 42.3 | 2.6 | 
| 其他企业 | 0.8 | 0.1 | 0.1 | 0.0 | 
| 合 计 | 1614.4 | 100.0 | 1655.3 | 100.0 |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www.mofcom.gov.cn,并经计算而得。
表8 1993-2000年我国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出口价格与贸易条件的变化
单位:%
| 产品类型 | 发达国家 | 发展中国家 | ||||
| 出口价格 | 进口价格 | 贸易条件 | 出口价格 | 进口价格 | 贸易条件 | |
| 所有产品 | 4 | 35 | -23 | -11 | 11 | -20 | 
| 初级产品 | 5 | 40 | -25 | 16 | 18 | -2 | 
| 工业制成品 | 3 | 34 | -23 | -14 | 6 | -18 | 
| 劳动/资源密集产品 | 5 | 63 | -35 | 2 | 4 | -2 | 
| 低技术产品 | 5 | 6 | -1 | -25 | -2 | -24 | 
| 中等技术产品 | 8 | 44 | -25 | -7 | 4 | -11 | 
| 高技术产品 | -4 | 24 | -22 | -4 | 16 | -17 | 
资料来源:《2002-2003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蓝皮书》。
(5)我国的对外贸易争端开始增多,获取的较低比例的国际贸易利益也面临挑战。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居世界第3位。相应的,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争端也逐渐增多。自1979年我国生产的糖精钠第一次遭受欧共体反倾销投诉以来,我国已经成为被国外反倾销调查和投诉最多的国家之一。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统计,自1995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成员方反倾销立案中涉及中国产品的调查占总数的1/7左右。[5]随着全球关税总水平的降低,全球贸易保护也由关税壁垒保护,转向了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以及社会责任壁垒等非关税壁垒保护,非关税壁垒具有隐蔽性,阻碍性也更大,因此,我国因非关税壁垒遭受的损失巨大。面对形形色色的贸易壁垒,对外反倾销也成为我国应对贸易摩擦的重要手段,截至2005年7月,我国对进口产品共发起反倾销调查37起,保障措施调查1起。在贸易摩擦中,我国企业和行业协会也逐渐学会了运用国际通行的规则,加强对自身的保护。
三、我国获取最大化贸易全球化利益的策略
1. 掌控核心技术和培育知识产权优势,获取对外贸易长期利益
一国对外贸易的竞争能力不仅仅取决于产品的规模经营水平、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等,还取决于产品的技术水平,而且从长期来看,一国对外贸易的竞争能力最终取决于产品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优势。[6]因为从长期的角度看,经营的规模是容易改变的,而且仅仅凭借资源禀赋优势,容易出现“比较优势陷阱”,但是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获取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优势,可以保持长期的外贸竞争力,从而长期从对外贸易中获取巨额的垄断利益。我国对外贸易的产品因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大多仅仅获取微薄的加工费。据商务部统计,2003年我国进口国外掌握核心技术的芯片为416.7亿美元,仅芯片一项产品,贸易逆差340亿美元,超过当年全国进出口255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值。如前所述,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2004年已达到1655.4亿美元,占当年货物出口总额的27.9%。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例如2000年我国对欧盟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加工贸易方式就已占到91.8%。因此,我国迫切需要通过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等方式,培育自我产品的知识产权优势。国家和企业应从知识产权的有效开发、运用和保护三个层面进行战略决策和发展规划,并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制定,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2. 实施“以质取胜”和“品牌”战略,获取高附加值的对外贸易直接利益
我国出口主要依靠压低价格,通过数量和规模扩张来开拓国际市场。虽然出口产品早就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但是这些工业制成品大多是缺乏自主国际品牌的中低档产品,这些产品不仅附加值较低,而且容易遭受国外反倾销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同行业的竞争的挑战。如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以及家电等行业依靠低廉价格优势打入国际市场,频频遭受国外反倾销、反补贴、特别保障措施等非关税壁垒的起诉,进而受到征收高额关税等措施的惩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甚至损失惨重。目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中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到10%,多以定牌、贴牌生产为主,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的微薄利润,90%的利润被国外品牌所有者、设计者和经销商获取。即便是赚取这些微薄的利润,我国纺织服装业还受到了东南亚、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同业的激烈竞争。这就迫切要求我国出口产品变“以量取胜”为“以质取胜”,通过提升产品品质,优化产品结构,拓展产品功能,营销产品品牌,达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确立“优质优价”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取高附加值的对外贸易直接利益。
3. 拓展加工贸易的关联效应,获取更多对外贸易动态利益
如前所述,我国已经进入加工贸易出口占主导的阶段。2004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49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9%,占进出口总额的47.6%,而一般贸易仅占42.9%,其他贸易占9.8%;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额为3279.9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5.7%,占出口总额的55.3%;加工贸易进口额为2217.4亿美元,增长36.1%,占进口总额的39.5%(参见表9)。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地位就要求拓展加工贸易的关联效应,促使加工贸易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以进口原材料为主向以国产原材料为主的方向发展,从而获取更多动态贸易利益。首先,我国应尽快调整和细化《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与《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引导跨国公司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生产加工环节配置在我国境内,通过技术的外溢和扩散,促进我国产业的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其次,我国应通过完善和规范对加工贸易深加工的管理办法,促进加工贸易的半成品以转厂、转关等形式进行深加工,从而延长国内加工的增值链。最后,通过税收政策调整,对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所使用的国产料件,在出口退税方面享受与投入使用的进口料件相同的税收优惠,促进加工贸易中国产料件的采购率,从而增强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的拉动效应。
表9 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方式比较
单位:亿美元
| 贸易方式 | 进出口 | 出口 | 进口 | |||
| 金额 | 占比(%) | 金额 | 占比(%) | 金额 | 占比(%) | |
| 总 值 | 11547.9 | 100.0 | 5933.7 | 100.0 | 5614.2 | 100.0 | 
| 一般贸易 | 4918.7 | 42.6 | 2436.4 | 41.0 | 2482.3 | 44.2 | 
| 加工贸易 | 5497.3 | 47.6 | 3279.9 | 55.3 | 2217.4 | 39.5 | 
| 来料加工 进料加工 | 1222.9 | 10.6 | 685.7 | 11.6 | 537.2 | 9.6 | 
| 4274.4 | 37.0 | 2594.2 | 43.7 | 1680.2 | 29.9 | |
| 其他贸易 | 1131.9 | 9.8 | 217.4 | 3.7 | 914.5 | 16.3 |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2004年外贸统计》,www.mofcom.gov.cn,并经计算而得。
4. 构筑贸易的信息平台,增进和保护我国的对外贸易利益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需要构建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政府管理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以产品供给、市场需求以及行业预警等为内容的信息平台,促成信息共享,查询便捷,预警及时的政府、行业和企业间信息互动的高效机制。[7]首先,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多数行业的单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具有竞争优势,只有通过联合,才能增强竞争力。这样的信息平台可以为同行业的企业联合提供一条通道。其次,如前文所述,随着我国贸易规模的扩大,我国遭受了越来越多的非关税壁垒的阻挡。由于国内企业对国外市场的绿色标准、卫生标准等技术标准的规定和变化未能及时充分了解,出口产品往往因为不符合相应的技术标准而被拒。我国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派驻在各国的商务参赞收集相关的情报,然后通过信息平台发布,从而为企业服务。再次,我国个别产品对单个市场出口过快增长,也是贸易摩擦产生的重要原因。2005年美国单方面对从中国进口的棉制针织衬衫、棉制裤子、棉及化纤内衣设限的依据就是,2005年第一季度这三类产品进入美国的数量分别增长了1250%、1500%和300%。虽然这些数据与我国海关的统计有些偏差,但同样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个别纺织品对单个市场增长过快。因此,我国应该通过信息统计,建立行业和市场预警机制,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政府通过运用税收、自动许可等方式,行业通过自律等手段,实现对产品生产和出口的调控,防止国内行业内某种产品的生产规模过度扩张和恶性竞争。最后,通过构建的信息通道,一旦发生贸易争端,政府间可以及时进行磋商和谈判,行业组织积极协调涉案企业应诉,出口企业主动争取进口商支持,从而形成政府、行业组织与企业间的互动机制,以达到增进和维护我国的对外贸易利益。
--------------------------------------------------------------------------------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0页,并经计算而得。
[2] 总出口包括初级产品出口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所以,工业制成品占总出口的比重=1-初级产品的比重。
[3] 《中国统计年鉴》并没有专门的章节阐述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数据,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数据仅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涉及,一般公布的我国对外贸易额也仅仅指我国对外的货物贸易额,因此,本文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对外贸易依存度仅指货物贸易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4] 《2002-2003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蓝皮书》,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版,第315-338页。
[5] 中国商务部网站:《中国连续9年成为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www.mofcom.gov.cn。
[6] 程恩富:《经济全球化与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与战略》,载于文池主编《在北大听讲座》(第十六辑),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
[7]  王中保:《我国纺织业“后配额时代”的挑战和战略选择》,载《经济界》,2005年第5期。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