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命运

火烧 2008-06-19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包括生态环境与资源能源矛盾,以及政府与市场关系,强调理性发展与规划的重要性,提出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从1992年至今,每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和人类发展报告体现了全世界对人类社会发展前途命运的关注。本文将综合两个报告各年所关注的话题,在总体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一个大概梳理,以寻找其中存在的基本矛盾问题,并围绕这些基本矛盾的深层次问题来探索更先进的发展哲学和更科学的社会发展道路。

综观历年的两个报告,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问题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说到底,这个问题本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阶段之前,这是一个不称其为问题的潜在问题: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往往是人不得不屈服于自然,这种屈服不仅体现在自然景观和风貌对人的行为的制约上面,更体现在人类通过自我淘汰和更替以适应自然要求方面;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虽然冷酷无情,却也道出了人类是如何通过自我消灭的方式来满足大自然的需要的。但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彻底改变了被动局面,不仅可以迅速地将地下的矿产资源采集出来为人类所用,并借助化学手段任意转化物质形态,还可以挖山填海,人造森林草原湖泊,乃至人工降雨。

如果说人类在这种成功面前不那么傲视一切,也许问题也不会那么严重,如果人类能够以彻底理性的态度去生活,也许事情不会恶化到今天。人类依靠自己的理性摸索到了自然界的秉性,开始利用它并丝毫不懂得珍惜,一种短视的理性力量貌似强大,却促成了全人类的悲剧,当我们恍然大悟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晚了:资源已经将要耗尽、生态已经接近崩溃。由此,一种“反”发展的思想勃兴于人类社会,不管这些思想是打着“后现代主义”的旗子,还是披着“文化相对论”外衣,它们都无力回天,因为它们开出的是一张意念上的药方,企图教导人类回到历史上的生活方式上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真正的出路恰恰在于继续推进理性的进程,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魄力主动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用规划的手段去进行长远的计划,而自由放任只会使问题更严重。

两个报告集中关注的第二个重要问题是政府与市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关系问题。这是一个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的最核心话题,因为自由主义从产生之初就天然地反对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这股思潮早期的敌人是保皇派和政治保守主义者,而之后开始与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互冲突,也是以此为标志,经济自由主义者开始成为政治保守主义者,而政治自由主义者却开始关注社会福利以及社会结构的正义性(比如罗尔斯)。考察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的历史,首先要关注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衰,从17世纪中晚期到19世纪初期,是自由主义不断战胜政治保守派思想的过程,重商主义思想经过洗礼转化为自由市场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重农学派则与民族主义思想相互渗透,而成为自由市场理论的有力辅助,亚当.斯密的理论最终成为欧美国家的政治信条,标志着自由主义的彻底胜利。整个19世纪几乎都是自由主义的天下,但随着国际政治的变迁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国家阵营划分,自由主义思想开始受到挑战,民族主义不仅击垮了国际共产主义的团结,而且有力地冲击了世界自由市场体系;从此,世界就再也没有形成过某种社会思想独大的局面。

20世纪初期的两次世界大战打破了经济自由主义的神话,波兰尼的《大转型》一书深刻揭示了这种神话被打破的内在逻辑;凯恩斯主义思想虽然暂时取得了对世界政治的指导地位,但从来没有彻底说服经济自由主义者们,而马克思主义者则以倔强的态度推行自己的社会组织和建设理念,由此世界上出现了三个“主义”,三种“国家”思想——经济自由主义(即后来的新自由主义)坚持传统的自由市场理念,反对国家对市场的过多干预,反对社会福利的“泛滥”,尤其反对社会主义的社会组织原则,哈耶克的思想成为它们的灵魂;政治自由主义与福利国家思想以及世界和平组织、绿党、女权主义等思想相结合成为所谓的“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党国际的成立标志着该思想体系的成型;以苏联和中国为代表的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子走的是经典列宁主义的路线,计划经济+政治集中+文化意识形态一元化成为其最基本的特点。这三种思想体系的斗争已经在20世纪末初见分晓,这种结果昭示我们:如何用事实而不是理念去战胜经济自由主义,如何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实现政治自由,这是一个世纪命题,也是人类社会走向光明未来的基本条件。

第三个重要的关注点是社会公平和性别及贫困问题。有学者称:人类社会的进步首先在于社会公平水平的改进,这种公平不仅包括经济收入上的相对平衡,还包括政治权利、文化习俗乃至性别之间的关系平等;而且这种公平原则不仅局限于一个国家和地区内部,还应包含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分配平衡问题,以及不同种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地位。从现实情况看,这一切的测量指标都能得出十分悲观的结论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呈现加剧的趋势,而一些国家内部的经济发展差异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宗族歧视和文化侵略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性别的不平等在很多国家里都是一个顽症并受到当地文化的格外保护,这也正式世界各种扶贫和慈善机构存在的基本理由。

世界性的慈善和缓贫事业体现了人类对正义的追求,但其收效却显得并不令人振奋,原因在于哪儿呢?已有的研究证明了三个基本原因:1、援助机构对当地文化的不尊重,所开展的各种项目不符合实际情况而失败;2、当地政治文化落后,陷入了低水平贫困陷阱,外部干预难以打破这种恶性循环;3、援助方与当地各种行为主体的关系处理不当,缺乏信任和良性互动机制,援助资源被浪费。如果说带着政治目的开展的扶贫援助失败不足为奇的话,那么带着真诚慈善的心意开展的援助失败则是一件憾事,那么改善此项人类进步事业的途径在何处呢?就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来看,最主要的就是理清文化的普世成分和地方性特色,援助单位要充分尊重当地人的习俗文化,同时也要积极宣传民主自由博爱思想,开启当地人对进步的渴望;其次要改进工作方式,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启发落后地区民众的智慧,而不是站在设施者的位置上与之对话,通过平等的思想沟通来到达精神扶贫的目的;最后要推动国际政治民主化和国家之间的真诚“商谈”(哈贝马斯语),通过改善世界政治境况来推动国家政治体制变革,从而促进世界先进文化的传播。

第四个重要话题是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传播先进文化和打破贫困循环陷阱的重要动力;所以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德国和日本的兴起与良好的教育体制就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很多落后国家的教育存在很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愚民教育”,另一个是“缺失教育”,前者体现为僵化教育和意识形态的灌输教育,后者体现为教育资源的不足和滞后,但两种情况都构成了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力量,其中有些因素是人为克服不了的,有些因素却是人为制造的,所以针对不同的问题应有不同的对策,对那些教育设施不足或教育人力资源缺乏的情况,援助部门应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而对那些推行愚民教育的地方则应加强多元文化宣传,推动当地居民对各种社会思想进行全面了解和甄别,从而培育一种类似“新教伦理”的精神力量,从而开启打破贫困陷阱的文化动力。

通过教育事业开发人力资源是当今国际竞争的基本形式,落后国家的教育滞后反过来又是它们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人才流失问题严重更加剧了它们的人力资源困境,产业结构升级受到限制,而低端产业的长期存在又对生态环境构成了致命的威胁。这样的现实状况促使我们反思出一个重大的结论性话题:打破发展中国家发展贫困陷阱的最大出口就在于教育,经济本身离不开教育,政治改革离不开教育,文化观念的革新同样离不开教育,如果政治家群体当中缺少具有长远眼光和宏大魄力的人物的话,那么教育就构成了社会渐进式变革的唯一的基本动力。因此,国际援助应当紧紧瞄准落后地区的教育问题,通过教育扶贫和提供精神食粮的办法来推动当地社会进步。

第五个重要关注话题是公共服务和消费安全问题。这个话题本来是不适合在落后国家提出的,因为公共服务和食品安全问题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之后才会引起民众关注的话题,但鉴于世界范围内的思想界对政府作用的格外关注,这个话题还是被多次谈起。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实际上还没有获得其公共性,还是少数既得利益集团的政治工具,在这样的水平上谈公共服务无异于缘木求鱼,一般民众的消费问题也不过是一种政治的话语游戏;虽然受世界主流话语影响,这些国家的政策文件中还会涉及这些问题,但往往都表现为一个形式,很难具有实际的价值。没有民主制度就没有公共服务的问题,也就无所谓民众的利益取向,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这种问题不发展到威胁政治安全的地步是难以真正吸引政府注意的。当然公共服务也是涉及多个层面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公共服务(比如港口码头、高速公路、机场、海关税务服务等)一般来说是不会出现大问题的,因为这是全民利益的体现;而事关基层民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却存在着与政府官僚系统争利的问题,因此是最容易发生变异和出现供给不足的问题。

受现代农业技术的影响,食品安全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但它本质上也是一个公共服务的问题,很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不得不去大量使用花费农药,甚至种植转基因品种的植物,而饲养业同样体现出了类似的问题,这只能说是社会发展的“悲哀”,更是饮鸩止渴的一种表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如果人口的过度繁衍继续下去,食品的不足将继续加剧,安全的问题不但不能化解,还必然会呈恶化趋势;其次,改善食品安全状况还应当改革市场经济模式,引导人们从市场经济的“异化”的状态中走出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健康的饮食习惯,以真正理性的态度面对这样的问题。如果说公共服务问题的改善急需政治制度的变革的话,那么类似食品安全的问题则应寄希望于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反思。

总结:每年向世人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和世界发展报告,虽然提出了很多值得关注的话题,但往往缺乏哲学层面上的思维,或者即使提出了根本性的话题也没有提出真正可行的对策方案,应该说这是很遗憾的事情。但我们相信:只要问题被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方式出台是迟早的事情。首先从哲学上看到人类社会危机的根源,从思想上端正态度,从方向上找准出口,具体的工作就能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