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风华正茂

远离现实政治远离阶级的大学生们—仅从个人所见所感分析

火烧 2008-05-04 00:00:00 风华正茂 1031
文章从个人经历出发,探讨大学生对现实政治的疏离,反思五四精神的缺失,结合理性爱国与社会现状,表达对国家发展与个人责任的思考。

  前些天藏独事件以及西方列强的扭曲报道闹的沸沸扬扬,网络上抵制家乐福的热潮,据说青岛发生了示威抵制活动,但我周围没有人组织,身边没有上街的,也没有亲见。针对新情况,院里党支部为教育我们“认清形势,不要被别有用心的坏人利用”,以“理性爱国”为主题召集党员和预备党员开了一次集体讨论会,而且每个人都作了发言。最后统一了思想得出了结论:“西藏事件以及奥运风波是中国全面崛起、走向世界中心舞台时刻,西方反华势力对中国的联合打压,大家要抵制家乐福,但不要上街参加游行示威,以免被可能混进群众队伍的藏独分子或其它反动分子利用而引发骚乱,那样可能乱了我们自己、扰乱我们自己的发展壮大从而达到了西方国家压制中国的目的”,“相信我们的党,相信我们的国家,相信我们的中央政府,中央智囊团的视野和能力都要在我们之上,他们可以把事情处理好,我们各自作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大的爱国,永远跟着党走”。

  以上集体讨论会形成的统一思想也是我的想法,然后五一假期一个大学同学来玩,就陪他在青岛转了一天,看到无数出来到青岛游玩的人,还在想在这个劳动节有多少劳动者可以出来玩呢。这期间又收到一条青岛移动公司群发的短信,“快乐着劳动者的快乐,幸福着劳动者的幸福,忧虑着劳动者的忧虑,温馨着劳动者的温馨,祝您过一个遵纪守法远离尘嚣的五一节”。我政治理论素养不强,但和身边的同学相比还是有敏感性的。当时的感觉就是对最后一句的“远离尘嚣”让我感觉很疑惑:移动通信作为一个经济运营者是在代表中央政府表明一种态度吗?如果是代表政府的话,那政府让人民都“远离尘嚣”是什么含义呢?是让大家在五一假期都去做和尚做尼姑修身养性吗?

  我向来对历史军事比较感兴趣,对炸大使馆事件和南海撞机事件等义愤填膺,平常是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自己的国家,算是一个朴素爱国者吧,但对国内的现状了解不是很透彻,以前早就在校内网一个关于毛泽东的专题论坛里见过乌有之乡这几个字,但一直没有留意,这两天看了本网站几篇关于国内问题的分析,让我看问题更加全面了。

  作为一个在大学里呆了六年的大学生,我觉得大学已经远离了现实政治,远离了阶级冲突,现在的大学已经不是培养五四运动时期“身无分文,心怀天下”的五四时期了,一向认为作为学生是走在时代前列的,是最清楚现实的,是可以看的最远的,但现在我突然觉得,我,还有大学里千百万和我一样的人们都是脱离现实的,很多想法是不合实际的。今天中午吃饭时候我在突然就想是什么因素让我们没有看到社会现实的,下面仅仅随便说说个人看法。

 1 社会的去政治化导致了大学的去政治化。邓小平说“不争论”,并用这种方式推进改革,就是直接去实践这条路线,用事实证明其正确性,而不是先讨论论证。由于国家治理方式是自上而下,大学生和人们一样,有时候对一些社会问题不满,但没有表达的渠道,而且大学里没有政治大辩论的氛围,很多青年学生根本就不了解文化大革命的过程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轨迹。

   2教育内容。大学里也学《毛泽东思想概论》和的《邓小平理论》这两门课,但是比较笼统的,学过后得出的模糊结论就是:毛泽东和邓小平是不矛盾的,毛是伟人,是巨人,但独独在晚年滋生了专断作风,犯下文革的错误,邓站在巨人的肩上,纠正了文革错误,揭开了中国进一步崛起的新篇章;毛是军事家/战略家,但经济方面不行,邓军事/战略方面不如毛,但领导经济工作更有能力。

 3对共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阶级斗争理论的放弃。在很多大学生眼里,共产主义和中国古代的大同世界一样差不多是空想的代名词,现在社会坑蒙拐骗等横行的现实也“教育”了大学生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不可能的,人从本质上说永远不会高尚到无私奉献,每个人都要自己努力。

    4远离阶级。大学不是绝对的净土,但相对社会来说这里要单纯简单的多。在班级里一个同学是没有权利去欺负另一个同学的,你再有钱也不是炫耀的资本(虽然别人也希望有钱),在大学里炫耀金钱的大学生会被其他人看作是粗俗的表现,是招人鄙视的。大学里也有班干部,班干部有更多获得奖学金的机会,但班干部一般也是竞选投票产生的,也不会比其他非班干部多什么特权,不会去压迫别人。家庭富裕的同学和大家表现也差不多,反而可能因对身边朋友表现更大方慷慨一些而给人好感,感觉大家都是一样的,社会怎么需要“阶级斗争”呢?“阶级斗争”、“暴力”等字眼在大部分青年学生眼里都已经过时了。

    5价值观变化。对毛泽东的批判被很多人认为是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可行性的否定。共产主义在大学生眼里黯然失色,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的思想在大学生中很有市场,再加上英语教育的普遍推广以及英语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让任何会讲英语的外国人都成为了大学生的老师,让人得初一个结论: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建设成一个富强的“和谐社会”就在于人家的民主/自由/人权更进步,即使西方国家对外侵略也抹杀不了他们国内制度和思想的先进性。外国人做大学生的老师不是说外教会直接进行价值观灌输,而是说学生在老师面前会不由自主地形成自卑心态,至少是没有自信可言的。

    6人生观的变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盛行。受到各种影响,有很多大学生注重“张扬个性”,没有集体主义包括爱国主义的概念。享乐主义侵蚀了整个社会,也侵蚀了大学生群体,图片、电影等网络色情无处不在,色情影片影响着整整一代青年,处于人生特别时期的大学生也不例外,我在大学期间就见过整个宿舍共同观赏“色情片”的场景,而这种情况有很大的普遍性。大学里比社会更纯洁一些,这里当然有真正的爱情,但一场场风花雪月的爱情中有很多只是受社会大风气刺激下的冲动,最近我还看到一个已经毕业的大学同学在个人日志中写自己“大学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谈恋爱”。另外,改革开放后引进的各种明星,以偶像崇拜来取代价值观真空,女生喜欢打扮,追求时尚,爱看爱情剧,而男生则要看爱情剧、了解时尚以迎合女生的喜好。

 7大学生社会地位的变化。大学就业状况的恶化以及社会上对于大学生的各种不负责任的批评(诸如“不学无术”、“道德败坏”等)让大学生的荣誉感严重丧失,已经没有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心态。抹黑了大学生的社会形象,对国外敌对国家来说,可以干扰中国真正的科教兴国;对国内来说,当面对内外困局时,青年大学生即使发动新时期的五四运动也未必会有广泛的群众响应。

    8生存压力。在以金钱作为成功失败标准的社会,在金钱作为生存基础的社会,面对迅速恶化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群体普遍感到强大的生存压力。以我个人为例,在七年大学中共要花费九万多,其中办理国家助学贷款26400元,父母(农民)竭尽全力甚至举债支持5万多,其它个人解决。这样的花费对于出身于农民家庭/城镇工人家庭是无法承受的,下层白领家庭也难以承受。在校期间的经济压力再加上毕业后严酷的就业压力、住房压力等让在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大部分提前进入社会,或做家教或做其他兼职。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大学生群体面对严酷的生存压力连学业都无法真正集中精力,怎么还有心思在“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流”的时期去爱国呢。事实上大学生群体总体上对实事政治兴趣不高,本网站中有位朋友写的青年人的“政治冷漠症”是不奇怪的。 

    9组织性不强和软弱性。大学生有自己的社团,但在学校里除了入党外,其他社团包括学生会都是比较涣散的组织。大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没有经过实践锻炼之前都有幻想和软弱性,但要是遇到当年华北危机时"整个北平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的危局青年学生还会呼唤救亡的。

    综上所述,重燃五四精神之火,大学要有所改变,尤其是引导青年学生关注政治,让大家实事求是地探索社会问题的本质,这才是变革的开始。

    第一次感受到青年人身上的社会责任,纪念我的第一个五四青年节。2008.5.4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