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试析印度为何尚未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从对大国崛起的认识出发

火烧 2008-04-23 00:00:00 国际纵横 1036
文章探讨印度为何未能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分析其软实力不足、国际形象问题、核政策争议及民族主义影响,指出其在全球影响力上的局限。
 

引言

印度的大国情结由来已久,早在独立前尼赫鲁就在《印度的发现》中指出“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1]。印度是南亚头号强国和世界第二大发展中国家,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优越的地缘战略位置、巨大的人口数量、庞大的经济发展规模与潜力、迅速增强的军事实力以及实际拥有的核能力,决定了它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国际性角色。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特别是印度新经济改革的推进,印度必将在地区乃至全球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印度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努力成为尼氏描绘的“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一直是历届印度政府不变的追求,可是半个世纪过去了,印度仍旧没有“有声有色”?这实在让人费解。

一、国大不一定是大国

既然要想成为一流的世界大国,首先应该思考一下什么是大国、怎样崛起为大国。成为大国是一国的基本权利,追求大国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积极进取的表现。做大国梦本身并没有值得非议的地方,但是如果对大国崛起存在错误的理解的话,不仅会阻碍自身崛起的进程,也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大国地位不是自封的。印度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经济发展而在于价值取向:印度缺乏世界性大国的气度和胸怀,它缺少成为世界性大国的软实力。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很难充分树立其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的更多是利己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没有承担与其国家地位与实力相适应的世界责任。比如作为实际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印度不仅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还以受到中国的核威胁为由为其核政策辩护。

国家有德乃大、有信乃大、有容乃大。大国无德,则战乱不止;国无信不立;大国能容他国之不容。[2]无论是中国发射了神州飞船还是长娥卫星,很多国家的领导人和媒体都加以赞扬,惟独印度却讽刺道:“中国用的是落后了四十多年的陈旧技术。”嫉妒之嫌昭然若揭。能容得下其它国家超过自己的心态是大国应当具备的基本因素,印度所欠缺的就是大国心态这一软实力:“有大国情怀,无大国胸怀”。

有学者认为印度要做世界级大国的梦想是源于印度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却被英国殖民统治了二百年的受虐心理的反射,所以非立志成为与西方大国平起平坐的东方大国不可。[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没有大国气度的国家是很难成长为大国的。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今天,大国的崛起不能是靠军事扩张,也不是靠挑战现行的国际体系,而是靠融入国际社会,把自身的发展与这种发展对世界的影响作为一个统一体全面地看待,使这种发展更富于开放与合作性。换言之,印度“非但不能把自己的利益作为坐标来确定自己的世界责任,也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作为依据来理解自己的世界责任”[4]

二、军事大国不等于政治大国

印度笃信军事实力,相信强大的军事力量是扩大影响力、成为世界大国的重要手段,因此非常重视军事建设。而事实上,印度也一直在快速发展它的国防工业和军事实力,在保持120万人的庞大军队的同时,其国防预算也从1998年的105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70亿美元左右,其幅度和比例与国内的经济情况显然是不成正比的。在印度领导人眼里,军事实力胜于一切。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大幅度从俄罗斯、美国、以色列等国购买先进武器,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建造航空母舰队,甚至租借俄罗斯的核潜艇,妄图称霸印度洋。但是大国战略目标光靠军事购买是无法实现的,如果印度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而是一心想着打造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那么未来永远不会属于印度。

印度一直想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认为这是实现“大国梦”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面对五大常任理事国都拥有核武器的现实,印度国内出现了一股“只有掌握核武器,才有机会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论调。事实也证明印度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进行核爆炸并没有给它带来梦寐以求的国际地位;相反,却使印度遭到了全球舆论的抨击和欧美各国的制裁,也更突显了印度国力的捉襟见肘!

事实上,拥有核武器对印度是否有利也值得商榷,因为核武器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一个世界大国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该国综合国力的变化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核武器固然能够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威慑力量,但它绝不是世界大国的绝对标志和必需条件。以色列、德国和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都清楚地表明了核武器并非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在构成综合国力的诸要素中,军事实力并非唯一因素,其他的因素诸如文化辐射力、民族凝聚力、社会稳定性、国际机制的控制力等无形的软力量也很重要。印度的首要任务是提高经济实力而非军事实力,在经济发展这个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之前,印度还远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世界应该把印度看作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但印度并非因为有了核武器才显得伟大,而是因为没有核武器的时候它就很伟大。[5]

三、地区安全不乐观难成大国

稳定的地区环境是一个国家走向世界和发挥国际影响力的基础,更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战略依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的大国都很重视周边国家的依托作用:美国成功地以加拿大、墨西哥为依托,以拉美为后院,大大强化了其全球战略地位;而俄罗斯却因独联体离心力加大,失去了安全屏障,而受到美国和北约的战略挤压。[6]虽然印度目前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它也很难发挥世界性大国的作用。

虽是南亚地区大国,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已经在政治和军事上处于主宰地位。印度与南亚邻国联系较多,矛盾和冲突也很多,它的主导地位时刻都受到来自邻国特别是巴基斯坦的严重挑战。印度在其独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几乎完全陷入在地区内部的纷争之中——在短短的24年中它与巴基斯坦之间进行过三次战争,这是影响印度崛起的重要原因。目前,印巴之间的战争状态仍然存在,两国间的军备竞赛还在不断升级。1998年印度核试验引发南亚地区核军备竞赛以及1999年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卡吉尔冲突导致南亚局势急剧紧张,南亚其他国家对此仅作谨慎表态。[7]印度未能认真执行古杰拉尔主义政策,与周边国家在边界、水资源、跨国移民以及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纠纷或矛盾很可能导致与邻国关系再趋紧张。

印度一直视中国为其潜在的威胁,印度人的大国梦笼罩着一种浓重的“中国情结”:中国是印度所追求的大国地位的参照底线,也是印度大国地位的竞争者和超越的对象,同时还是影响印度崛起的关键外部因素之一。[8]但是中印关系的发展势头是好的,而且“喜玛拉雅山脉的存在意味着中印间的安全困境远不是人么想象的那么严重”[9]。可是印度向来不喜欢在自身上找问题,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中国。2006年中国西藏铁路通车对于加强中国与包括印度在内的南亚各国关系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印度政界的一些人士却不愿意放弃冷战思维,认为这是对印度安全的威胁。印度发展核武器向来是以中国为靶子,认为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其潜在的两个主要战略对手,并对其构成现实威胁。但是,它没有想到把过半的军队部署在中印、印巴边疆对印度的巨大牵制和挚肘作用,“以小人之腑度君子之怀,”反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从国际体系的角度,很难想象一个与邻国经常处于激烈冲突状态的国家可以成为一个大国。[10]地缘政治特点以及国情国力决定着印度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得不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地区层面上,“印度与南亚邻国的关系仍然是其走向世界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走出南亚困境是印度外交必须解决的问题”[11]。在问题解决之前,印度迈向世界大国的步伐无疑将受到很大的制约。

四、过于自信影响大国梦

长期以来,印度始终将自己看成是一支全球性的重要力量,或者至少在亚洲也算是一个强国。印度做出的大部分重大决策都可以归结于这种希望被当作大国看待的强烈欲望,希望引起世界的注意,“但由于实力不足,总有一些自卑感。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自信心大增”[12]。过于自信便导致自大,特别是在与中国的交往当中印度精英常常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13] “印度的自我认知和国际体系对其的认可之间存在冲突”[14],如果决策者不能准确地评估国家的实力,其外加政策就显得很不实际,其目标当然就很难实现。                                                               

(一)、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严重滞后,远不能满足民众生活和经济发展需要,“成为制约印度经济加快发展的瓶颈”[15]。印度政坛的复杂性以及长期与邻国巴基斯坦紧张对峙,使得印度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比较落后。以电力为例,据印度统计的数字表明,印度全国10亿人口中有大约6亿至今仍未用上电,还有一些人根本就用不到电。[16]日益严重的电力危机已经成为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成为印度跻身世界经济大国的主要障碍,也凸现了印度的大国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二)、印度的庞大的人口数量显然已成为其综合国力增长的制约性因素。印度独立时的人口只有3.4亿,1997年增长到9.5亿,据世界银行预测2050年将达到16.23亿。人口的迅速增长在较大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人口质量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印度的人口爆炸已经对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不仅削弱了印度的社会凝聚力,而且已经成为社会动乱的主要根源。几亿的贫困人口和40%的文盲无疑是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也严重地制约着印度的大国化进程。

(三)、印度不仅人口众多,而且社会结构复杂,民族、宗教和种姓矛盾尖锐,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由此引起的各种纷争和动乱不仅阻碍印度社会经济的进步,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威胁着政局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独立半个世纪以来,印度始终被民族、宗教和种姓问题深深困扰着,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印度社会的顽疾,由此引发的社会暴力事件已日益成为比国家间的战争更为严重的安全问题。[17]印度独立后的几十年中,民族、宗教的暴力冲突造成的人员死亡大大超过了三次印巴战争的死亡人数。印度前陆军总参谋长曾指出“印度所面临的最危险的威胁可能不是来自边界上的敌人,而更可能来自内部的导致民族、种姓和宗教之间暴力活动与日剧增的政治斗争”[18]

结尾

印度是个野心勃勃的国家,其崛起带有很强的强权色彩。印度所处的地缘位置以及历史因素决定了它在南亚次大陆的扩张性心理与政策,这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流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印度具有成为世界大国的潜力,它太大了以至于世界不能不关注它!印度争当世界大国的愿望也非常强烈:历届政府都制定过实现“大国印度”的政策。正在执政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府比往届政府表现出更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用民族主义换取国民对大国梦的热切追求;同时继续加强军事力量,兜售‘最低核威慑’权利,以提升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19]其实不单是政府在实现大国梦想的问题上踌躇满志,印度国内各界也都对印度能否以及何时成为世界大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甚至认为人口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是份荣耀。

印度一直对自己的地位极为敏感和在乎,印度太希望被称为大国了,难免承受如此之重。由于遭受英帝国的长达几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在全球化下古今印度的巨大落差以及和临国中国相形见绌等一系列因素,造成了今天印度国民心理的不平衡!印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具有双重性的发展中大国,既有巨大的潜力也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过于执着难以实现的目标,没有充分面对现实的政治决心和勇气,不时采取机会主义做法;具有较强的冒险性,过于自信。”这是曾祥裕先生对印度外交部成熟性的评价[20]。但是“印度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印度人民是伟大的人民”[21]。他们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印度文明,十多年的改革已使古老的印度显示出了新的活力,印度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只是时间的问题。然而,制约的因素还有很多,印度崛起之路依旧漫长。

参考文献:

[1][印]尼赫鲁.印度的发现[M]. 北京:世界知识版社,1956:57

[2]何茂春.大国论[EB/OL]. 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5643,2005-02-02

[3]印度大国梦成功与成仁[EB/OL]. http://club.news.sohu.com/r-India-13583-0-1-0.html, 2005-11-09

[4]张小劲.大国复兴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5][美] 斯蒂芬·科亨.刘满贵等译.大象和孔雀——解读印度大战略[M].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215

[6]郑一省.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与东盟政治外交的和谐发展[EB/OL].  http://zjxzlt.869869.cn/index.php?type=3&flowid=42149

[7]新华网.印度同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等邻国的关系[EB/OL]. http://news.china.com/zh_cn/focus/china-India/black/11050641/20060529/13358543_1.html 2006-05-29

[8]蓝建学.印度大国梦中的中国情结[J].当代亚太,2004, (12)

[9]唐世平.中国-印度关系的博弈和中国的南亚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9)

[10]赵干城. 国际体系与印度崛起[J]. 现代国际关系,2005, (6)

[11]郑瑞祥.透析印度崛起问题[J].国际问题研究,2006,(1)

[12]詹得雄.印度10年来发生的重大变化[J].亚非纵横,2005,(3)

[13]吴非.中俄印三国战略联盟有必要[N].青年参考,2006-08-02

[14]赵干城. 国际体系与印度崛起[J].现代国际关系,2005,(6)

[15]孙士海,李鸣.印度正在成为一支重要经济力量[J].亚非纵横, 2004, (4)

[16]印度政府. 2006/2007年度经济概览. 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

[17]孙士海.印度的崛起:潜力与制约因素[J].当代亚太, 1999, (8)

[18][印]General V N Sharma, National Security: More Threats from With in , Hindustan Times , 1994-12-18

[19]孙士海.印度的崛起:潜力与制约因素[J].当代亚太, 1999, (8)

[20]曾祥裕.略论印度外交的成熟与不成熟的两重性[J].南亚研究季刊,2005,(2)

[21]毛泽东.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版社,1994:148.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