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两首关于春天的诗
春天来了,清明也快到了。我的心痒滋滋的,觉得应当写点关于春天的什么了。写什么呢?诗?唉,写春天的诗太多了,太滥了。而且,今天我心里也确实没有诗意,尤其没有关于春天的诗意。坐在书桌前,随手翻开了一本《中国新诗选》,目光就停留在两首关于春天的诗上。一首是臧克家的《依旧是春天》,另一首是艾青的《春》,都写于上个世纪30年代。我细细地将它们读来,越读越觉得有味,越读越觉得深刻,越读越觉得沉痛。
臧克家的诗原文如下:
《依旧是春天》
——感时
什么也没有过的一样。
一万条太阳的金辐
撑起了一把天蓝伞,
懒又静地
笼上了这人间的春天。
什么也没有过的一样。
看春水那份柔情,
柳条绿成了鞭,
东风留下了燕子的歌,
碧草依旧绿到塞边。
1936年4月20日于临清。
诗写得这么短,这么朴实无华,甚至连一个形容词也没有。然而又是那么凝练,那么深沉,那么含蓄,那么意境深远。从字面上看,这几句诗纯粹是写春天的景致。太阳、春水、柳条、东风、燕子、碧草……都是描写春天的词汇。光芒四射的太阳,湛蓝如洗的天空,碧波荡漾,春风拂煦,柳树婆娑,燕子呢喃,青草依依,一望无垠……这是一副多么令人陶醉的春之画图啊!
但是,读者你注意了吗?这首诗有一个副标题《感时》。“时”者,“时事”也,可不是“时光”之意。“感时”就是感怀时事,就是杜甫诗句“感时花溅泪”里的“感时”。那么,诗人“感”的是什么“时”呢?这首诗写于1936年4月20日,也就是1931年“九一八”事件之后,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占领了东三省,日军的部队已经驻扎到了卢沟桥畔,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在山东临清中学任教的诗人,心系祖国和人民的安危,以他那举重若轻的笔,同杜甫对“安史之乱”的“感时”相似,写下了这一首表面是美丽的风景,而实则蕴含着无限悲痛之情的诗篇。
“什么也没有过一样”是反语,正语就是“什么也同从前不一样”。“碧草依旧绿到塞边”是曲笔、婉笔,是藏情于景之语,具有深沉和冷峻之美。正所谓“风景无殊,正自有河山之异”,正所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多么奇怪啊!人世间不论遭遇多么大的劫难,自然界却是“什么也没有过的一样”!
诗贵含蓄,这首诗这样表达诗人“感时”的心情,可谓十分含蓄了。难怪诗歌发表后,评论家们无一读出诗歌背后的内容。若干年后,诗人愤愤不平地对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作了自我诠释。他说:
从外表上看,这篇诗好似在描绘大自然的春天,把春光写得很明媚,很柔和,很平静。其实呢,我写的是政治,抒发的是悲痛情怀。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管人间的沧桑,国家的兴亡。
“九一八”、“一二八”以后,德王叛变,内蒙变色,“何梅协定”,冀东六县汉奸殷汝耕成立了伪组织。华北危急,人心悲愤,蒋政权丧权辱国,救亡激情像怒火在燃烧。“一二九”学生运动,掀起了救亡高潮,而反动当局却出之以高压手段,四万万人的心胸成为即将爆发的火山口。
上边我了了几笔,绘了一张当年粗略的政治形势图。了解了这张大事记的绘
图,就清楚了《依旧是春天》这首诗的鲜明背景。
这篇诗最沉痛之处,在结尾一句:“碧草依旧绿到塞边。”这里边满含悲愤,也满含两泡眼泪。请问:春天来了,碧草无情,依旧绿到塞边,而我们伟大祖国的政权呢?却已经到不了塞边了!
(引自《关于〈依旧是春天〉》,臧克家《甘苦寸心知》,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当然,诗含蓄到了令人读不明白的程度是不好的。但是,我觉得这首诗还没有达到那样的程度。我们稍微细心一点,琢磨一下诗的副题和落款,就会联想到创作的时代背景,也就会对诗的内涵有个大致的理解了。这首诗是含蓄的,但并不晦涩。我们的评论家们是否懒惰了一点呢?
今天,大自然的春天又来到了,而人类社会的美好春天呢?嗟夫,依然是“什么也没有过的一样”!
艾青的诗原文如下:
《春》
春天了
龙华的桃花开了
在那些夜间开了
在那些血点斑斑的夜间
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
那些夜是刮着风的
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
而这古老的土地呀
随时都像一只饥饿的野兽
舐吮年轻人的血液
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
经过了冰雪的季节
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
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
在神话般的夜里
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
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
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一九三七年四月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也是在描写春天的景色,只是血点、血液、血迹,还有最后一句,却叫人感到阴森森的,感到这诗中一定还有“意外之境”。是的,艾青说过:“这是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的。胡风拿去发表在《生活与学习》上。”柔石、殷夫、胡也频、李伟森、冯铿,这五位年轻的革命者、作家和诗人,在龙华被国民党反动派无情地杀害了。这一严重事件,在当时震撼了全国。进步的诗人、文学家们无不怒火满腔、义愤填膺。而用怎样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揭露反动派的罪恶,讴歌五烈士的革命精神呢?诗人没有从正面来写,他选择了自然界的“春”。
“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五烈士牺牲在春天,牺牲在桃花盛开的时候,这里的“桃花”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在那些夜间开了……”这几句,点出“桃花”开的环境——在夜间。 “夜”,更是一个大的象征,象征着黑暗,象征着罪恶,象征着卑鄙,象征着阴谋,象征着腥风血雨,象征着刽子手的狰狞面目。
“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一句最为传神。暗写烈士们留下的妻子的悲惨境遇,形象逼真,感人肺腑。这“咽泣”既是伤恸,也是控诉,是对反动当局镇压革命、大开杀戒暴行的血泪控诉。
“这古老的土地呀/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这四句是全诗的“诗眼”,前面是铺垫,后面是铺陈。
“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这就直奔主题了——烈士的鲜血,换来了春天。这里的“春”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的是烈士的鲜血,烈士的灵魂,烈士的理想。
70多年过去了,今天读这首诗,又激活了我们对革命先烈的记忆。虽然烈士们曾被反动派称为“共匪”、“暴徒”……但是,历史是公正的。一切篡改历史的人,都会被历史所审判;一切被诬陷的人,都会被历史还之以英名。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说:“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是的,人民会记住他们,祖国会记住他们,历史会记住他们。值此清明之际,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我深爱的烈士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是:看似写景,实则写情,以景衬情,含义幽深。前者写的是“外患”,后者写的是“内忧”。一样的感人肺腑,一样的撼人心魄;一样的能激起人们的爱国热情,一样的能引起人们对社会黑暗势力的憎恶;从而鼓舞人们同内外一切黑暗势力进行最顽强的斗争!
写到这里,我暗自思忖:假设,历史在今天重演,我们的久久地习惯于吟咏“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诗人们,还能写出这样的优秀诗篇来吗?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qiongrenzhiyou
20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