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从方永刚的故事看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的伟大变化

火烧 2008-03-27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通过方永刚个人经历,展现改革开放如何改变农村贫困面貌,带来教育、经济和生活的巨大变化,突出政策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

 

从方永刚的故事看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的伟大变化


地球村过客


  方永刚为什么会那么忘我地工作?《解放军报》给出的答案是两个字:
  ——感恩。
  为什么感恩?因为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方永刚家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他从自己的经历中看到了理论创新工作的伟大意义。正如方永刚说:“我有两个生日,一个是母亲生我的日子,另一个是我的政治生日: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日子。”(人民日报《源泉--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理论教授方永刚的力量之源》)这是研究方永刚精神的一个重要线索。
  因此,我们有必要来看看方永刚的人生经历。
  新华社通稿《使命――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的生命之约》中说:“1963年4月,方永刚出生于辽西一个有4个孩子的农家,贫穷,几乎是他童年的全部记忆。”方永刚本人回忆说:
  ——1963年4月22日,我出生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萝卜沟乡水泉村,濒临内蒙古的赤峰市,那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十分贫瘠,十年九旱,特别穷。整个童年给我的印象中,有和小伙伴们玩时的欢乐,但大多是吃不饱穿不暖,挨饿受冻,以至于现在有时做梦都会梦到小时候穷苦的时光。(新华网《对话方永刚》)
  新华社的报道进一步介绍了当时贫穷生活的一些细节:
  ——老家建平县地处辽西,是国家级贫困县,而萝卜沟又是最穷的乡村。老方家有7个孩子,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哥弟俩读书经常都是去山上套兔子到供销社换作业本和笔。方永强有次看见母亲在灶头边拍着大腿哭——锅里烧开了水,缸底却是空的,连野菜都没有——他就跟老五说,“我们中午不要回家,家里没得吃了。”(新华网《方永刚:一生只爱一个》)
  贫穷使人早熟。方永刚在贫穷中开始思考自己和国家的命运。他是这样说的:
  ——我真正关心起自己的命运是在30年以前。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来,老师们都在哭,当时我们不知道具体意味着什么,但也隐隐地感觉到,毛主席去世后,自己怎么办?国家怎么办?我还要不要过这种挨饿受冻的生活。随着粉碎“四人帮”,随着1977年的到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我开始从思考自己的命运到思考国家的命运。(新华网《方永刚教授自述: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方永刚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贫穷,而且还有政治上的歧视。新华网的报道是这样说:“在1978年背着家庭成分的包袱以前,老方家的几个哥哥都参不了军。”(《方永刚:一生只爱一个》)
  1979年,公社方面终于摘掉了方家“家庭成分”的十字架。此前一年,方永刚顺利考上了高中。他是这样回忆的:
  ——1978年可以考小中专(初中毕业后直接考中专),当时,一个公社只有一个名额,我是公社推荐的唯一一名考生。所以,当同学们都忙着准备6月份的高中考试时,我正准备7月份考中专。就在快高考之前,我的班主任张风启老师给我弄了一个高中的考号,让我去考高中。结果非常具有戏剧性。我考中专很有把握,但就在高考的前几天,也就是7月6日,我接到了县高中的通知,说我考上了高中。老师问我还用不用考中专,我当时想考上一个就行了,只要有书读就行,所以接到录取通知当天就背着书包回家了。(新华网《方永刚教授自述: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就在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据新闻媒体的报道说,它彻底改变了方永刚一家的贫穷状态: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方家认定的家族生日――从此,家庭成分的包袱没有了,“包产到户”后的全家第一次不用为吃饭发愁了;后来,全家族40口人中有30多人陆续迁至大连,祖祖辈辈生活的那个十年九旱的村庄成了附近闻名的电话村、自来水村,走出了一批批与方永刚一样的大学生和到韩国、日本打工的青年人……(人民日报《使命――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的生命之约》)
  随着生活水平的急剧提高,方永刚继续着自己的学业:
  ——高中阶段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为了不让住校的永刚饿肚子,每次去学校前,母亲总会用玻璃瓶装满咸萝卜,连同一包金黄的玉米饼塞进他的书包。永刚总是趁着母亲不注意悄悄取出几块,到校后,却发现拿出的饼又被塞了回来。(人民日报《源泉--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理论教授方永刚的力量之源》)
  方永刚自己回忆说:
  ——两年高中读得非常辛苦。常年吃玉米面饼子,由于家里实在太穷买不起食堂里的菜,我只好和另外一个同学两人合伙买菜吃,两人一个月只有4元的菜钱,不行就喝酱油,非常艰苦。不仅生活艰苦,学习也很艰苦,一天要学习14个小时,这两个艰苦改变了我的命运。高中毕业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考试那几天我生病了,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从此以后,我走上了漫长的求学的道路。(新华网《方永刚教授自述: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两年后,进一步的转机来临了:
  ——1981年高考,方永刚的历史和地理考全县第一,老方家开始红火起来。(《方永刚:一生只爱一个》)
  在“老方家开始红火起来”的背景下,方永刚得以免除上学的后顾之忧,开始了幸福的大学求学之路。他是这样回忆大学生活的:
  ——到上海复旦大学上学时,我只带了一床旧被褥,去了以后觉得自己非常寒酸。记得接站的老师和同学问我“你行李呢?皮箱呢?”我说都没有,只有一包被褥。我说你们上海是亚热带,不会冻坏人的。他们都笑了,说:“冬天没有暖气,这里非常寒冷。”(新华网《方永刚教授自述: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解放军报说:方永刚……从小没穿过秋衣秋裤,上了大学后才知道,原来穿棉袄棉裤里面还得穿秋衣秋裤。靠着每月23元的甲等助学金,方永刚度过了4年的求学生活。(解放军报《大连舰艇学院方永刚教授背后鲜为人知的家事》)
  大学毕业后,方永刚本来可以报考研究生,但他选择了教育作为自己的职业。
  ——本科毕业,他报考了研究生。那天,他进了考场在卷子上写上自己名字后又走出考场。老师很为这个优等生惋惜。他却说,父母为他上大学累垮了,兄弟姐妹也都尽了力,他不能光考虑自己的前程,而应该先就业,帮助父母挑起家庭的重担。(解放军报《大连舰艇学院方永刚教授背后鲜为人知的家事》)
  在回忆自己为什么选择进海军政治学院时,方永刚说:
  ——我最后还是选择了海军政治学院(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前身)。当时,我们教研室有个叫陆惠烨的教员也是复旦大学毕业的,他给我介绍部队情况说,部队工资比较高,比地方高20%,军人穿着军装比较威武,而且部队现代化建设非常需要人才。他的这番话引起我很多联想:一是到部队以后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我从小就想当兵,小时候沈阳军区的野战部队到我们那拉练,部队到哪,我就穿着破衣服追到哪。当时就有个梦,我什么时候才能当兵呢?现在改革开放了,政策好了,我上大学了,有机会圆我的当兵梦了,我可以戴着眼镜,带着我的学问去当兵了。其次就是部队待遇好,家里需要钱。也就这两个因素吧,但事业是第一因素。(新华网《方永刚教授自述: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方永刚到大连舰院,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教官,全家人的生活进一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父亲更是高兴:老方家的人也能当兵入党了。有人来贺喜,裹了小脚的母亲就颠颠地跑进屋拿出大红色的“军属证”,喜滋滋地说,我们家也是军属了。1986年,方永刚把中专毕业的方永强也叫到大连来工作,然后,又帮三哥和四哥在城里找了份活,挑沙搬砖,一天能挣8元钱。那时大连少有工程,方永刚就到处问,这里有没有活干啊?(《方永刚:一生只爱一个》)
  这时,方永刚是一家的经济和精神支柱,不仅要帮助兄弟们寻找生路,而且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
  ——母亲在1987年患了精神病,还没成家的方永刚就跟学校借了一间小屋,把母亲接来治病。那年老人经常到菜市场去捡菜叶子来腌酸菜,还从缝纫社捡布条来拼小枕头。母亲1993年病逝后,1995年已到大连生活的父亲又得了脑血栓,直到2002年去世都是老五伺候着。(《方永刚:一生只爱一个》)
  就这样,方家的生活越过越红火,全家人都深深地感谢这个崭新的时代:
  ——每年初三,老方家人都要聚集在老五家吃饭。动筷子之前,每人要挨个发言,汇报一年的工作生活情况。老五(方永刚)都会总结说,“要感谢党的经济政策,我们家的人才能出来念书打工,过上好日子!”(《方永刚:一生只爱一个》)
  1988年,方永刚与回天燕结婚。几个月后,他们到了方永刚那个已经由“十年九旱的村庄”变成“附近闻名的电话村、自来水村”的老家:
  ——“五•一”节,回天燕第一次随方永刚回老家探亲。清晨,他们在锦州下了火车,登上一辆连车窗玻璃都没有的长途汽车。下午3点到了一个叫不上名的小站,两个人满身满脸都是尘土,像是俩“土人”。然后,他们扛着大包小包又开始步行。那一带水土流失严重,一个河套接一个河套。走啊走,方永刚见妻子累得满脸是汗,就把大包小包都挂在自己身上,还不断鼓励她:“曙光就在前头!曙光就在前头!”天擦黑儿时,终于到了水泉村。一进屋,有两样东西给回天燕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一是炕上铺着的地板革,她觉得很纳闷:地板革怎么可以当炕席用?一是墙上挂着的一个镜框,那里面几乎都是方永刚上大学和当兵后的照片,可见他在这个家庭里的地位。(解放军报《大连舰艇学院方永刚教授背后鲜为人知的家事》)
  尽管生活越过越红火,方永刚的从军从教之路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实上,这时候他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了一些疑惑。他后来回忆说:
  ——1985年到1995年这十年,……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10年,中国社会的经济逐渐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可以说经济的原因使我产生了转业的想法。当时我家庭非常困难,父母有病,并且病得非常重,我的兄弟需要我帮助,加上我1988年结婚成家,1989年生孩子,同时还欠了很多的债等等。这些带给我经济上的负担非常大。我当时觉得我面临的第一位的问题是生存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我有一些举动,比方说我间接地参加了我大哥的商业性活动。当时我感到在部队干看不到"钱途",解决不了我当时的困境,而我要下海,我就很容易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于是我决定转业。(新华网《对话方永刚》)
  1996年,他先后四次提出转业。方永刚是这样回忆的:
  ——当时的院长徐莉莉跟我谈了四次话,前三次我毫不动摇,我说院长你解决不了我的问题,院长提出了几条方案,我觉得这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的困境。院长第四次跟我谈话的时候,给我提到这么一个问题,她说国家培养你这样一个高材生不容易,部队把你们这样的高材生招来不容易,部队需要你这样的人才,而你走了太可惜了!她还跟学校有关方面打招呼,说我是个苦孩子,要给予我照顾。徐院长的话,使我非常受感动。说实在的,我心里并不真正想离开部队,当初选择部队我非常慎重,而且我喜欢我的理论研究工作,喜欢当兵。经过徐院长这么一说,我就打消了转业的念头。我跟她说,我还要我的那张办公桌。(新华网《对话方永刚》)
  就这样,方永刚开始真正扎根军队政治教育,再也没有动摇过,一干就是十年。看得出来,“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直接受益者,方永刚对党和党的创新理论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是“成长的经历让他学会感激,更学会了思考―――为什么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旦重新确立,就能够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源泉--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理论教授方永刚的力量之源》)
  方永刚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新华网报道了这样一件感人至深的事。这件事发生在他已经成名之后:
  ——至今他的大哥、二哥、大姐家生活仍然很贫困,他大哥身体有残疾,二哥的大儿子患有精神分裂症。当地政府根据方永刚亲属的实际生活情况后,决定给予他大哥、二哥和大姐家特困补助。方永刚得知这个情况后,分别给老家的哥哥姐姐打了电话,要求他们将钱退给县政府。(新华网《方永刚对家人的嘱托》)
  最后,让我引述方永刚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语:
  ——我觉得我深层的理论研究动力来源于我从小对国家、民族、家族,以及对我个人前途命运的一种思考。我父亲一直是我的偶像,待人接物都很好;我母亲非常善良,善良到只知道奉献不知道索取,从来不为自己着想。我们兄弟六个,每天都在拼命干活,但却给我们带来的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生活,我哥甚至到了娶不上媳妇的地步,我们整个家庭面临的是这样一种状况,没有任何前途,看不到任何希望。小时候我总想,为什么贫下中农的孩子就可以去当兵、可以当工人、可以考大学,就可以当老师,而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我的学习成绩比他们好多了,我们为什么没有这个权利?一连串的问题,但是那是一种无助,没有答案。是粉粹了"四人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恢复高考给了我这么一个机会。通过抓住高考这个机会,使我取得了从理论上深层反思这些问题的机会,也使得我具备了这种能力。(新华网《方永刚教授自述: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