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鲁迅《灯下漫笔》——兼谈我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本文深入探讨鲁迅《灯下漫笔》对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分析其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及对国民性的反思,同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与影响。
既然说是漫笔,亦可以说成是一篇散文,正文的内容通篇得侃侃而谈,把本国得历史,文化都大大得奚落了一番,很显然,这是一篇激情四射之文章,读后定然能使人血脉喷张,觉之痛快淋漓,宁人着实痛快,加上作者又是鲁迅这个大名,也为这篇文章得可信度增加了不少得筹码。然而对于鲁迅先生此文之观点,本人有不尽苟同之处。
作者开始便谈到了所说的“钦定《二十四史》”,鲁迅先生对他深恶痛绝,他认为其不过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的,是“皇帝”钦定的历史。其实马克思曾经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也就是说,在阶级还未消除的时期内,在其统治下的历史必然会打上阶级的烙印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点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不论是中国,西方的历史亦是在当代统治者认为不危害他们统治下而写的历史,只是程度,角度方面跟中国有所差异,并无本质上的异同。鲁迅先生却对此“睁一直眼,闭一直眼”,独独把本国的历史奚落了一番,不知为何?总之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至少在历史“阶级性”已成既定事实且阶级在可预见的长时间内都无法消除的前提下是无意义的。
中间的一大堆论述,鲁迅先生无非就是在向我们分析他心中的中国历史的本质罢了,看似条条在理,好像已经把中国历史的本质都看透了一般。让人真的认为当时社会的黑暗,人心之不振就是中国历史文化所导致。但是按照作者在文章中所论述的那些“奴隶”,还有什么“奴隶”规则的那样,那么这些“规则”可不是中国所特有的,在西方,乃至于全世界经历过于中国相似社会形态的国家都可以符合这一“规则”的。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西方等国确无或者很少出现社会之黑暗;人心之不振?并且,在其他的一些国家几乎没有看到过在本国陷入困境的时候会出现某些思想家把本国历史文化如此批判的体无完肤的,就算有过亦很快销声匿迹。但是在中国,这种极力否定中国历史,攻击传统文化的行为却能开支散叶,并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
鲁迅先生在后来文章后段得出了一个结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特别是最后一句威力惊人。它首先就已经先入为主的让你赞同作者的观点了,鲁迅先生深谙国人爱面子之道,这篇文章看到这里说不懂是极少的,因为鲁迅先生已经帮你下了一个结论了,若说看不懂,按照作者的意思便是无知,但是作者是认为无知是可恕的,所以极少人会说看不懂的;若是有不同意他观点的人,就应该得“永远的诅咒”。所以看得出来,鲁迅先生在文学上的功底还是十分之深厚的,加上他的大名,会反对这篇文章观点的人就更少了。
在后面,鲁迅先生又说:“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或许,鲁迅先生欲求建立一个没有等级制度,人人平等的社会,但是这样的社会就算是现在看来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他的这一理想固然是崇高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如果轿夫对坐轿的人不含笑,恐怕这个轿夫也要另谋生路了。这句话作为鲁迅先生论证国民性弱点所举的一个事例是合理的,但是用此来论证中国历史对轿夫的思想侵毒又是不严密的。
关于国民性的问题,尤其是鲁迅先生所认为的国民性的弱点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些所谓的“弱点”大多是由于社会所造成。也就是说,这不是由于自身历史文化本身沉淀下来的思想,而是经过社会上的经历所形成。社会因素对于国民性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点从毛时期民风之淳朴到进入人心之不古形成的鲜明对照已经十分之明,不需另外的废话。但新文化运动者们却很少关注这一个联系,他们把问题的重点转入中国历史文化对人性的压迫,将国民性弱点一并委以古人(这篇文章写作时间亦是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之际,鲁迅亦属之,故不另述),但他们并没有在国民性弱点与传统历史文化之间做出令人信服的论证,而大多都是一种结论性的叙述。新文化运动者认为当时社会之不逮是由于民智之不开,而民智之不开则是由于传统文化之禁锢,故他们认为欲改造社会就必须开民智,开民智则必须攻击传统文化。他们在民智之不开推论至因为传统思想之禁锢时并未提出令人信服的论证过程,故他们的这一连串的推导正确性存疑,这场运动的成功性亦难以预知。
新文化运动者在思想上寻求突破亦非突发之奇想。近代多灾多难的中国在经历过维新变法这一改良运动以及从政体上变革的辛亥革命后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而在这两次运动中都是在政体上的一种尝试,并未涉及到中国历史文化上。按照新文化运动者们认为的那般,故而他们迫不及待的对中国历史文化动刀,亦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结果。
亡国先亡其史。当新文化运动者们在猛烈的抨击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的时候,他们或许不知道他们已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不论他们的本意如何,显然他们某些人已经逐渐走向“卖国贼”这一他们绝对想不到的名词形容之中。前期新文化运动者的主将陈独秀,鲁迅等随后成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行为性质上与新文化运动划清界限,而某些人仍然坚持着他们心中的新文化运动,乃至于出现了要废除汉字,重新建立一套字体的痴人呓语,这是可悲的。
我在否定鲁迅此文观点并不代表我否定鲁迅本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对当权者投以锋利匕首的人少之又少,或明哲保身,或有心无力。但鲁迅一直在做这件事。凭借着这一点,再加上他在文学上的极高造诣,他就无愧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人的称号。对于新文化运动者来说,他们的历史方面的造诣显然不足,并且在文学本身的造诣上远逊于他们的前辈,但亦不可否定他们在新文学体裁上的开创之功。不满,是他们共有的一个特点,他们不满于社会的黑暗,不满于人性的麻木,一股强烈的爱国之豪情猛烈地撞击着他们地心灵,他们有着一股一往无前的勇气。鲁迅先生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只有不满于现状,才会去思考,才会去探索,才会去拼搏。小至人生,大曰国家之发展都需要有一种奋发之拼搏志气,无畏之精神。我们要向新文化运动学习的,正在于此。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