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孙恒:务工者要唱自己的歌

火烧 2008-02-17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孙恒带领打工者创作属于自己的歌曲,建立打工文化博物馆,用音乐记录务工者生活,传递尊严与希望,展现打工者自我表达与文化认同。

孙恒:务工者要唱自己的歌

刘净植 

     
  简陋的露天舞台,虽然被认真地布置过,但只有一盏地灯扫亮台上表演的人影。即便如此,小广场上站着、坐着、溜达着的观众们倒也饶有兴致。
  台上有人抱着吉他站定了,主持人报上了节目名:《打工打工最光荣》。人群中有人先唱起来,看来是一首大家熟悉的歌呢。台上的人大声说,明年北京举办奥运会这样的盛事,是谁在背后做着巨大的贡献?是务工者!那些漂亮的场馆是我们建起来的,漂亮的高楼道路是我们建起来的!人群中立刻爆出欢呼叫好鼓掌的声音。
  这是8月15日晚,石景山区一个务工者聚居的社区举办的公益演出的现场,台上唱歌的人叫孙恒,“打工青年艺术团”的团长。他的外表平凡朴实得符合我们对于务工者最常规的想象,但是,这个孙恒却不简单。
  朝阳区最东头的金盏乡皮村,有一座在废墟上建起来的小学,用的是一张务工者音乐唱片的版税,靠的是几十个志愿者的双手清理搭建而成,带领大家完成这件事的,是孙恒。
  偶然听到孙恒在某个座谈会上的发言,话语中有种让人耳目一新的自信与尊严:“大家有一种误解,认为生活在底层的人没有文化。其实只不过我们的文化没有进入历史,不被承认。现在的文化越来越精英化、垄断化,我们就是要打破这种垄断。”他说:“我们不能指望主流的作家和艺术家来记录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我们要靠自己来记录,所以,我们要建‘打工文化博物馆’。”
  皮村在旁人眼里看来,大概和别的村庄没什么不同,但是这里却有以务工者身份而自豪的孙恒的“理想国”。他说:“我们在城市里住不起楼房,那我们就自己盖;我们的孩子没有学上,那我们就自己办学校;我们看不起病,就自己办医院;我们还开了自己的超市,办自己的社会企业……不用花那么多钱,我们也能过得很好!”他脸上带着劳动者的实在,眼睛里却闪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孙恒身上其实有很多光环,“来京务工文明之星”、“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等等,他所创办的“打工青年艺术团”也获得过全国及地方大大小小的各种荣誉。他和朋友们被央视的多个重要栏目、全国多家电视台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媒体报道过。
  但是,如果你见过孙恒,了解他和他的朋友们做的事,就会发现那些光环其实并不重要。真的,不信,你可以到皮村或者登录他们的网站www.tongxin.org.cnwww.dashengchang.org.cn看一看。
   “想起那一年,我离开故乡,离开生我养我的村庄”(《想起了那一年》)
  孙恒原本是开封一家中学的音乐老师,但是在1998年,他带着一把吉他出走了。
  他说,他受不了那样日日重复的没意义生活:“周围的人都会有一种价值观,就是衡量一个人成不成功、有没有用的标准就是你能不能挣钱。但我觉得人不能用钱来衡量,人应该还有很多其他的追求,应该争取一种新的生活。但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具体要什么,我只知道那里很压抑,想逃离。”
  和很多受到大城市诱惑的年轻人一样,孙恒到了北京。但是他感到茫然和孤单,因为这个城市不属于自己。生存的压力迅速把生活残酷的一面抛在他面前,为了吃饭住宿,他做了搬运工、推销员,在酒吧卖唱,在街头做流浪歌手。
  从衣食无忧的音乐老师到必须干沉重体力活的务工者,孙恒的心理落差是巨大的,从小在陕西农村长大、出身贫寒的他并不怕吃苦,他苦闷的是为何生活如此辛酸,有意义的人生在哪里。
  于是孙恒离开北京,一边打短工、卖唱,一边漂流。大半年里,他接触到生活在底层的大量务工者,从建筑工人到保安、保洁、保姆,乃至做生意的小商贩等,他们各种各样酸甜苦辣的生活,让孙恒看到了世界真实的另一面,而在这之前,他对于世界的了解大多来源于书本和媒体。
  这些小人物的真实生活不知不觉间丰富了孙恒的人生,他们的故事开始一个个变成他的音乐和歌曲,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只写自己的困惑、感情,他对世界的看法也发生着剧烈的改变。“看到别人那么艰辛地生活,同时又都是那么乐观的时候,就会开始反思自己究竟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他说,“人生不应该仅从自己身上去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那样永远也找不到,你应该去关心社会关心别人。当你是为别人去歌唱的时候,别人才会听你的歌。别人就像镜子,你在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
  1999年,孙恒又回到了北京。生活让他改变了许多,但是他心里仍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那个最终答案在哪里。
  “生命可以无奈和简单,但不能没有尊严,大地从未沉默不语,只是没有听见她的声音”(《生命之歌》)
  一次偶然的机会,孙恒在北京师范大学听到了“明圆打工子弟学校”校长张歌真讲述创业经历,第一次了解到,北京当时有20万外来流动人口(现在已发展到40万人),务工子弟因为没有北京户口上不起学,于是自己办学解决问题。这个讲座让孙恒非常激动,当他听说这样的学校条件很差,很多学校没有音体美老师时,便主动报名做志愿者去教孩子们唱歌。
  这一次重新当音乐老师,让孙恒有了不同的体验,不再刻板地照着教学大纲讲课,而是把音乐快乐的本质带给孩子们。而且,他更深刻地了解到务工者这个群体。“我就在想中国正在发生着什么事情,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从农村来到城市,我和身边的这些工友有什么不同?”慢慢地,孙恒找到了身份的认同:自己其实和他们一样,是一个务工者。“我觉得自己不再是孤单的人,感觉身边有千千万万同病相怜的人。这时候,我可以教孩子们唱歌,我觉得自己是有用的,能给别人带来欢乐,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道路。”
  为了更多地了解身边庞大的务工人群,了解中国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孙恒有目的地到大学里去听各种讲座。他在大学附近租了房子,晚上去听免费讲座。孙恒最感兴趣的是有关“三农”问题的讲座,温铁军、李昌平等学者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知道了“三农”问题的严重,也了解到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有了上亿的进城务工者,正是这个群体,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但是这个群体的声音,却显得非常的微弱。
  找到了归属感的孙恒觉得,自己可以做点什么。
  “打工的兄弟们手牵着手,打工的旅途中不再有烦忧;雨打风吹都不怕,天下打工兄弟姐妹们是一家!”(《天下打工是一家》)
  2002年冬天,孙恒在天津被邀请去参加一个慰问建筑工地工人的演出。那是他第一次在工棚里、面对工友们唱自己写给务工者的歌,唱《彪哥》、《团结一致讨工钱》、《收容》等等。
  “那个工棚里很冷,条件很差,很多玻璃都是破的,也没有取暖设施,但是那天晚上特别热闹,大家围在一起唱歌,我们唱,工友们也上来唱,上来说话,特别激动,大家说像过年一样。”孙恒说,“从那时我就觉得,快乐不一定用金钱能够买得来,我们物质条件差一点,但依然可以体验到一种特别真挚淳朴的欢乐。我们的歌可以唱我们的故事、我们的心里话,而不是像流行歌曲一样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所以我当时就想,一定要搞一个文艺演出队,下了班演出也不耽误工作,就能给大家带来欢乐,能有我们自己的文化,多简单哪。”
  “打工青年文艺演出队”就这样成立了。最初两三个人,后来人越来越多。大家拿着自己的乐器,也没有什么演出成本,全靠下班的业余时间挤着公共汽车去给工友们免费演出。
  一开始并不顺利。有人说,你们又不要钱,凭什么来演出?还有的建筑工地说要赶工期,工友没时间看。再加上2002年正是一些建筑工地拖欠工资比较普遍的时候,工头老板很怕别人介入,怕他们唱《团结一致讨工钱》,拒绝他们的演出。
  但是,随着他们出现在一个个工地上,随着《天下打工是一家》的歌声在工地上越唱越响,演出队引起了媒体极大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报道,有关部门越来越多的支持,志愿者也越来越多,演出队伍和演出规模越来越大,最终成为今天名声很响的“打工青年艺术团”。 

  深入的演出,让孙恒和伙伴们不断了解到这个群体中常见的拖欠工资、身份歧视、上当受骗等诸多问题,这使得原本只想丰富一下工友业余生活的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仅仅停留在娱乐层面太奢侈了。于是他们把工友们碰到的问题编成歌曲、小品、相声,努力向大家宣传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并身体力行帮助工友维权。艺术团的功能被大大丰富了,他们提出的口号是“用歌声呐喊,用文艺维权”。几年间,艺术团行走于各个工地、工厂、社区和大学,至今演出已达几百场。
  2004年,孙恒和伙伴们决定录一张碟,在演出后免费发放给大家。这张碟又带来一个新局面。
  “为了明天的自由,为了理想而奋斗,为了正义的歌声传遍全球。哦!不怕艰险,坚定信念,我们理想终将实现!”(《我们理想终将实现》)
  孙恒他们录音的小样,偶然被京文唱片公司老板许钟民听到了。务工出身的许钟民很受触动,决定赔钱也要出版。
  唱片《天下打工是一家》不仅没赔钱,还有不错的销量。2005年,孙恒他们用7.5万元版税创办了一所务工子弟学校——同心试验学校。艺术团团长孙恒又做起了校长。
  办学是孙恒一直的想法:“我们在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麻烦和困难,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化知识不完备。在城市里我们不懂法律就容易上当受骗,另外我们不学习知识就不能适应城市生活,所以文化教育非常重要。”除此之外,他说办学也是为了降低工友们学习的成本。
  学校除了日常的学生教育,晚上、假期还专为工友们提供法律常识、大众文化、计算机运用、文学写作等免费的培训讲座。
  几年下来,孙恒获得了更多的工作经验,也获得了很多的理解和肯定。当年因为他的叛逆一度要和他断绝关系的父母,如今也到他身边做起了为务工者服务的志愿者。工友的热情反应、社会力量的支持,使他更为坚定自信地走在为务工群体服务和寻求价值的道路上。
  今年,他们出版了第二张专辑《为劳动者歌唱》,尽管这次没有大老板出资为他们宣传推广,他们仍然靠自己和有关组织进行义卖和宣传,持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随着一系列工作的展开,孙恒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有了更多的计划:他们向社会征集图书,建立自己的图书馆;着手征集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有关务工生活的各种物品、资料,要建立中国首个“打工文化博物馆”;筹建自己的小剧场,在基层开展民众戏剧活动;他们还开始创办自己的企业和超市,为的是建立符合务工阶层利益的新生活方式,尽可能降低生活成本。他们希望拥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家园。
  “我们的要求不高,只是想顺顺利利地生活,更有尊严地生活。”孙恒说。
  (本文小标题为“打工青年艺术团”第一张专辑《天下打工是一家》中的歌词,均由孙恒创作)
  (2007年8月21日《北京青年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