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希圣传》编纂者为什么要伪造历史数据?
《曾希圣传》编纂者为什么要伪造历史数据?
10月18日看《人民日报》,第8版的文章《忠诚的战士 光辉的一生》是《曾希圣传》编纂委员会所作的一篇回忆文章,文章地址在http: //www.people.com.cn/GB/paper464/13175/1181714.html,文章中引用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数据:“曾希圣又根据安徽的自然特点,提出了以“改变夏秋收成比重、改种高产作物、改变广种薄收习惯”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三改”方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55年,安徽粮食全面丰收。全省夏秋实产粮食共1152.9万吨,超过国家下达计划的28.88%,比历史最高产量的1953年增产244.5万吨。”,曾在1961年在安徽大搞"包产到户"的成绩是“1961年,安徽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89亿斤,比1960年增产54亿斤,增产幅度达40%”。
本来,为历史人物作传,澄清事实是最关键的,尤其是数据,我深为这个数据感动,于是找来相关统计资料证实。
首先是《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P427记载:1961年安徽省粮食产量 “629.0万吨”。不是传中所说的189亿斤(945万吨),我开始以为是两个数据口径不一样,但是,同在P427,1953年安徽粮食产量908.4 万吨,1955年1152.9 万吨,与传中数据完全一致。
那么,是不是《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里记载的1961年安徽粮食产量数据恰好印刷错误呢?考虑到改革前我国农业主要是粮食产业,粮食产量的变动直接使得农业产值同步变动,我用安徽省同时的农业数据进行对比:
同书P418记载:以1952年为基期100,安徽省1960年GDP为133.2,其中农业为85.9;1961年GDP为95.1,农业为 70.3。又,以上年为100,1961年GDP为71.4,其中农业为81.8,由于70.3/85.9=81.84%,这证明这些数据是自洽的,事实是 1961年无论是安徽整体经济,还是农业都是大幅度倒退的,那么,1961年粮食增产40%从何谈起?
那么,是否《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的资料出处就有问题呢?我再用《安徽统计年鉴2000》记载的历史农业数据进行校核:P277记载,按照 1990年不变价格,1960年农牧渔业总产值862945亿元,其中种植业740705亿元;1961年农牧渔业总产值681173亿元,其中种植业 564072亿元,请注意,这里是不变价格,事实非常清楚,1961年安徽农业是大幅度倒退的,根本不存在什么粮食增产 40%的奇迹。
又同书P12记录,1961年GDP为上年71.39%,其中农业为81.79%,与《新中国 50年统计资料汇编》里的数据是完全符合的。
安徽省1961年粮食产量明明是629万吨,破了1949年水平,可是《曾希圣传》 编纂者为什么要把这个数据拔高50%呢?(从文章 数据推算的1960年粮食产量与统计资料记载却是相符合的),出处何在呢?
文章中称曾在安徽抓农业“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没有全面地反映1950年代安徽农业的情况,我把《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P427 页记载的1950年代历年安徽粮食产量数据列表显示如下:
年份 粮食产量(万吨)
1949 639.2 1950 675.0 1951 877.5 1952 891.5 1953 908.4 1954 777.3 1955 1152.9 1956 908.8 1957 1027.0 1958 884.5 1959 701.0 1960 674.6 1961 629.0
事实上,同页数据显示,安徽省历史上粮食增产最快的时期是1962-1976年, 1976年达1684.2万吨,比1961年增产1000多万吨,增长1.7倍,年均增长6%,而在率先实行联产承包的1977-1980年,在全国增产12%以上的同时,安徽省粮食产量却下降13%以上。
当打人凶手被表彰为救人英雄
——对《曾希圣传》序言的几点质疑
罗集人
一个心狠手辣的打人凶手在被害者奄奄一息即将毙命之际,“善心大发”停
止了行凶,把伤者送进了医院而使对方免于一死,这个凶手在法庭上可以凭其最
后的“善举”要求免除或减轻处罚。但是如果他以此申请“见义勇为的英雄”或
“恩泽弱者的善人”的荣誉称号,则定会遭到断然拒绝。不幸的是,一个人人皆
知的凶手在其本人没有申请的情况下,已经被后人戴上了“救人英雄”的桂冠。
最近出版的《曾希圣传》的“序言”称赞曾希圣“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倾听广大农民的呼声,与群众息息相通,第一个站出来大胆揭示人民公社
体制存在的弊端”,“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驱”。“曾希圣同志的革命
精神、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应当作为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对上述评价我想提出几点质疑。
第一,曾希圣“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吗?曾希圣在别的时段的情
况我们不熟悉,至少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希圣是把实事求是优良传统抛弃得
最彻底的领导人。当然,那个时代全党都不实事求是,我们很难要求曾希圣比最
高领导人还要高明。问题是曾希圣在安徽大搞浮夸风是全国有名的,是创造性的
发展了左的错误,其直接后果就是安徽在1959-1961年饿死人的绝对总数(439万)
列全国第二(仅次于人口总数多一倍以上的四川省),而饿死人的比例列全国第
一。按全国平均比例看,安徽多饿死200多万人。曾希圣作为省委书记难辞其咎。
(参见《搞笑:浮夸大王曾希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二,曾希圣能“倾听广大农民的呼声,与群众息息相通”吗?安徽省大量
饿死人的现象在1959年就已经普遍存在,可是善于“倾听广大农民的呼声”的曾
希圣却不知道(是装佯还是被蒙在鼓里?)1959年7月,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
记、副省长张恺帆,不断得悉其家乡无为县大量饿死人的消息后,来到无为作实
地考察发现已有不少人饿死,气得斥骂县委书记:“你把人还给我!”他应农民
的要求,下令解散了无为县的几千个食堂,并下令开仓赈粮。这一“张老K大闹
无为县”的事件被当作传奇故事在安徽广为流传。对这一事件细节是否真实和作
何评价姑且不论,但它至少告诉我们,安徽农村大量饿死人的现象在省级领导中
是不难知道的,而且是早已知道的。可是曾希圣这位省委书记做了什么呢?他
(省委)把张凯帆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大约要报请中央批准?),并开除党籍,
撤销副省长职务,关押二百多天,批斗后送淮北煤矿劳动。此后安徽饿死人现象
更加严重,无为县在三年中饿死的人据说居全省之首。
第三,曾希圣是“第一个站出来大胆揭示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的弊端”的吗?
揭露人民公社弊端的第一个人一定是深受其害的农民,但是农民的声音写不进历
史。但我知道 “第一个站出来”的高官肯定不是曾希圣——彭德怀在1959年7月
就在庐山会议上给毛泽东上了“万言书”(实际上只有3000多字),对“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提出批评,而“毛泽东认为,彭德怀等……实际上是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表示怀疑和反对,是向他和党中央的领导‘下战书’”(胡
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彭德怀被错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的首
领,免去国防部长职务。以上是党内外人人皆知的事实,无论是正统的中共党史
还是海内外专家的的个人专著,都没有人对此提出怀疑。《曾希圣传》“序言”
硬将“第一个”桂冠送给曾希圣,不是在公然篡改历史吗?
第四,曾希圣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驱”吗?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
是“1961年2月他率先提出‘包产到队、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责任田’办
法……作为一种联产责任制形式,迅速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
劳动积极性……1961年,安徽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89亿斤,比1960年增产54亿斤,
增产幅度达40%,农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曾希圣传》编纂委员会:《忠
诚的战士 光辉的一生》,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8日第8版)。笔者查阅了有关
资料,“责任田”确有其事,但是效果并非如上文所言,下面是《新中国50年统
计资料汇编》P427页记载的1957-1965年安徽省粮食产量:
年份 粮食产量(万吨)
1957 1027.0
1958 884.5
1959 701.0
1960 674.6
1961 629.0
1962 670.7
1963 697.7
1964 812.1
1965 966.6
资料显示,在曾希圣在安徽工作的最后四年(1958-1961),安徽省粮食产
量逐年下滑,1961年降到最低点,比1949年的639万吨还要少10万吨,难怪最后
三年安徽饿死那么多人(此时安徽的人口比1949年增长了三分之二)。而安徽粮
食生产复苏,恰恰是在曾希圣调离安徽以后(1962年初,李葆华调任安徽省委第
一书记)。
《忠诚的战士 光辉的一生》一文说,“到1962年2月中央七千人大会批评
“责任田”犯了“方向性的错误”,给人的暗示是曾希圣因“责任田”错误被调
离安徽。这也是对史实的公然篡改。《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共党
史读本都说七千人大会主要是纠正左的错误,是否批过“责任田”不敢断言,但
曾希圣在七千人大会上挨批,主要是因为他在“大跃进”期间积极推行极左路线,
导致数以百万计的农民被饿死。人民网《刘少奇年谱1962》有下面的记载:“1
月30日、2月3日、2月9日 参加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安徽大组的讨论并讲话。
在此期间,还分别听取安徽省各地委的情况汇报,同中共安徽省委负责人个别谈
话,调查了解和解决安徽省在过去几年中犯“共产风”、“浮夸风”等错误以及
至今仍然 “捂盖子”、不如实反映情况的问题。在大组讲话中,代表中共中央
对安徽省过去几年发生的问题承担了责任,同时严肃批评了省委主要负责人的错
误,要求安徽省参加会议的同志,充分发扬民主,实事求是地总结产生错误的原
因,吸取教训,回去把工作做好。”这一记载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url]http://www.people.com.cn/item/newlsq/sp.html[/url])另据healthzhou 《三年
自然灾害》,就在处理安徽问题的会议上刘少奇说:“(一九)五九年调(安徽
的)粮食是中央叫调的,死人同调粮食有关系,但不完全是粮食问题,其他政策
不当也有关系,例如:收回自留地、干部作风不好,水利搞那么多。”
([url]http://bbs.nju.edu.cn/blogcon?userid=healthzhou&file=1081173688[/url])请
注意这里的“收回自留地”,这是剥夺农民最后一点活命本钱的残忍之举。
曾希圣1961年2月开始搞的“责任田”从理论上说是能调动农民积极性的,
但为什么《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安徽省1961年的粮食产量是建国以来的最
低点(629万吨)。只有两种解释:第一,这个材料的数字本身有误;第二,由于
1959、1960两年农村已经大伤元气,恢复必然需要一段时间,难以很快见效。不
管如何,1961年安徽大量饿死人的现象仍在继续(大约死人总数比1960年有所减
少)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50岁以上安徽老乡的心目中,曾希圣这位“曾魔王”
没有留下一点好印象,而1962年调到安徽任省委书记的李葆华,后来被安徽老百
姓称为“李青天”。
1962-1965年安徽和全国一样,是经济发展比较平稳的几年。这几年粮食产
量也逐年上升。如果按照《忠诚的战士 光辉的一生》的逻辑,既然七千人大会
批了曾希圣的“责任田”,安徽的农业生产应该是再度遭殃,那么何以解释随后
几年粮食产量的逐年增长呢?我们不能完全排除李葆华这几年对中央“阳奉阴
违”,在安徽继续保持了曾希圣的责任田制度(有待历史学家们去考证,这里仅
仅是假定)。即使按照这种最有利于曾希圣的假定,他也仅仅相当于一个在实施
重大犯罪以后作出了一个防止恶果蔓延的补救行为的罪犯。
(XYS20041214)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