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梦想
自由与梦想
田忠国
在一次座谈会上,我谈了三个问题,一个是深入到无望的深处寻找希望,一个是从带血的伤口中探寻人性的美丽,一个是文字是作者性格的外延。
在无望的深处寻找希望,其中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社会道德的沦丧,使人陷入无望的境地,痛苦的向往着属于精神层次的道德观念。二是从自己的绝望深处,寻找到导致你绝望的真正原因,或许,那个导致你绝望的真正原因,恰恰是人类情感与精神最为珍贵的东西。三是用思想―――纯净的智慧的眼―――在烛照人性恶的同时,烛照人性的善。而对从带血的伤口中探寻人性的美丽,也有不同层次的意义。从第一个层次说,由于人性或制度文化因素,给一颗向往的心带来垒垒伤痕,对于这种现象,我和网友谈诗时这样说过,因为它带血,所以才美丽,因为它伤痛不已,所以渴望用美给人们带去抚慰。在这个基础上,深入挖掘自己因维持向往带给别人的伤害,也就是说,拷问自己的灵魂,这是第二个层次。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一直以为,当一个人寻找到自己人性恶的时候,其实他已经寻找到深深的埋藏在人性恶深处的善良。还因为,当善的生命形式受到社会的不公平待遇或无端迫害的时候,人类往往采取了以恶易恶,最终陷于恶的泥淖难以自拔。
至于文字是作者性格的外延,那是物质(文字)美学和精神美学在激荡中重构精神现象的一个过程,一个孤独者独旅时的内心告白。我以为,只有这样文字才能深入人心并在自由的天空中恣肆飞翔。
当然,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主要原因,是思想的自由与飞翔,是作者对社会印象后的重构,是情感的伤痛与向往,在向往中更多一点的是理性的烛光,照亮了幽隐的心理路程。而在此基础上,更多一点的是悲悯、宽容和与善良的扭抱、亲吻,而这个扭抱与亲吻,是灵魂对生活的扭抱,对恶的悲悯和宽容。我以为,人之所以为恶,是不能为善时的一种愤怒至极的反抗,是对善的最后的以恶的形式的呼唤。这就需要人类共同为善打造一个可以为善的环境,而为善打造可以为善的唯一途径,则是以民主的制度程序化,让人民有权利、有胆量、有平台对恶说不,并深刻解析产生恶的深层次的原因。
可惜的是我们没有给人民说不的权利。
当恶完全不受抑制时,善便成了恶的攻击和践踏的对象。富有正义感的权力,此时只能以维护善为己任,当然,这是弱者一厢情愿的美好向往,因为,当权力不受人民的制约与监督时,权力就会显示出它邪恶的本来面目,肆意践踏正义和良善。
梨花的声音纷纷飘落,满天洁白,在阳光下张开如泣的梦想。
清澈的河水,沙子流动,茫然的弹唱一曲小鱼的故事,但是,这个世界上有谁愿意住足倾听?
民主或者自由,成了谈话中的奢侈品,骗子的语言,装饰世界。
出卖灵魂,便成了精英们迷人的荣耀。
为权力转换资本,创造理论和制度条件。
这个世界,总是那么无奈!
2008年2月12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