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聪秀:乡村巨变,路却没变——回乡所见所闻所思
乡村巨变,路却没变
——回乡所见所闻所思
刘 聪 秀
我出生在赣南客家农村,我很爱我的家乡,爱我的乡亲,爱我们的客家文化,虽然这些年远离家乡一直在省城南昌求知求学和追寻自己的人生之梦,但不管怎样我都会抽空回乡看望亲人和乡亲,看看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说实话,刚出来一两年我回乡比较频繁,基本上一年两次,而因后来更忙于学习和乡村调研,明显回乡较少了,一年最多也就一次了,但不管怎样也难以割舍这份乡情,都得抽空回去一趟。其实,正因为我这些年来回乡不是很频繁,所以才让我有更好的机会去发现家乡的巨大变化,不然,频繁回乡则会心生自然之观念,而忽视许多现象和问题,这也是一个常理性的问题。
这次回乡距第一次回乡也已有四年了,算起来四年中也回去过不少于四次了,基本年可以说是每年一次吧。但每一次的回乡都会让我感受到乡村之巨变,而这变却非一字几句就能概括出来的,因这变有之广之泛,所以本文就将视野放到我回乡的路上。
这是一条穿过田野、山地、村庄的几十公里的曲折之道,连接着乡村与县城。五六年前,这路是一条较宽的沥青路,汽车平稳快速且繁忙地来来往往,方便了城乡的交往,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巨大发展,村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村子里水泥钢筋式的现代楼房相继地盖起来了,改变了曾经全村青一色的土砖瓦房的单调景色,而呈显出一股现代乡村气息。
所以,每次回乡路上都会发现公路两旁的楼房多了,而瓦房少了;两旁的山上果树多了,而荒山少了;两旁村子里有线电视多了,户外电视天线架少了;沿路电线、通信光缆的杆子多了,山上的移动电话信号铁塔多了;村里、路上农用车和摩托车多了;沿途商店、饭店、维修店、加油站等也多了;…………
原本乡村里没有的已有了,原来较少的也多了起来,这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就说明现在乡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但也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现象,那就是那沥青公路已成了“想当年”的事情了,已成了乡村历史了,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再是黑色的却是一条土黄色的坑哇的公路,说白了就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晴通雨阻的乡村泥土公路。
沥青路变成泥土路据我自己回乡的经历来说,已经有不少于四年的历史了。现在路面由黑色变土黄了,由平坦变坑哇了,来往车辆变少了。我感觉现在在这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已不是汽车了,而是蒸汽时代的火车,因为汽车屁股后尘土满天飞,有火车头经过的味道,公路两旁的树木、草地、菜地等全被尘土熏成了土黄色,沿路的黑瓦白墙的瓦房也成了黄瓦黄墙的土房了,水泥楼房也一样成土黄色,沿路墙上许多标语都被尘土覆盖了,特别是较醒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标语都已模糊不清了,我心想,什么是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新农村离我们多远?
据汽车司机讲,现在住在路旁的人家,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不敢开窗户,连吃饭都要紧闭门窗躲着吃,东西都不敢在外面晒,都是因为这满天飞舞的尘土惹的祸。他还说逢赶集之日,许多农民老俵走路去赶集的,回到家后就成了标准的“黄种人”了,因为从头到脚都沾满了尘土。他用我们客家方言讲的这番话还逗得车上的人都在笑呢。好像忘记了自己却有不少人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至少也忘记了自己虽幸运地坐在车内,但还不是因汽车密封不好一样地成为“黄种人”,并且承受这颠簸之苦。
说实话,我在车上无语,也笑不出来,因为我每次坐汽车沿路回到家,自己就是一个标准的“黄种人”,一身乌黑的西装差不多就成了土黄色的了,一拍灰尘起舞。更让人受不了的就是一路的颠簸,感觉像是我曾经在山村搞调研时经过的盘山泥土公路一样,整个汽车一直猛摇晃,车内的人和物品也跟着一起摇晃,离开坐垫较高距离,好像飞起来一样,我心想搞不好内脏都会摇出来,整个人在弥漫灰尘的车内就是左右摇摆上下跃动,让人感觉很不舒坦又很恐惧。
四年前,我回乡时说我所看到和经历到也许只是暂时的,或许以后再次回乡时不会这样了,可是没想到每次回乡依然如故,每次回乡都让我的身体和心理深感疲惫。何时才能让我高兴且舒坦地回乡呢?想当年的沥青路何时重见天日?这坑圭的土黄路何时才能消失?满天飞舞的尘土何时才能止舞?人们的颠簸之痛何时才算是尽头?花草树木、房屋、村民何时才能脱去这“黄衣”呢?当年的沥青路为什么不见了?现在路又为什么几年都修不起来?村民、社会、政府看到现在这路又是怎样想的呢?路久久不能重修是政府因素,是农民因素,还是其它什么因素?这路到底有没有人管,又是谁来管呢?家乡在变化和发展,为何路却没变反而在退步呢?这样家乡能发展下去吗?“新农村建设”标语何时才能再清晰地显现,什么是新农村,新农村离我们有多远?…………
说实话,这些年来,从家乡开始走出去,一步一步地,一直关注乡村社会,到处奔波搞调研,没想到回过头来,家乡在发展的同时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视野放大,这也许只是一个个案,相信此类的问题在乡村社会也并非独有的,所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还有许多问题和疑惑有待我们去思考,去解答,有许多事情有待我们去做,我们要不断努力共同关注中国乡村社会。
(江西师范大学乡村治理与发展研究中心 刘聪秀)
2008年1月14日晚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