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中国市场的战略进入与国家产业安全
跨国公司中国市场的战略进入与国家产业安全
张世国
2006年07月26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外资在中国产业中的布局
自从中国宣布加入WTO以后,外资对中国市场的布局带有很强的战略性,对中国产业的影响因行业而异,对流通业、汽车业、部分制造业等领域的影响十分巨大,对电信、家电、化工等产业,其阶段性影响力却比较有限。
零售业
2005年是中国的"零售元年",也是中国零售业开始全面对外资开放的第一年。由于国家对零售业外资市场准入政策的变化,跨国公司在中国零售市场的发展大幅度飞跃。从1992年中国商业领域开放以来,截止到2004年底,商务部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14家,开设3997家店铺,营业面积为920万平方米。从2005年1至9月,商务部已批准新设554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开设店铺1130个,营业面积约为333.8万平方米。换句话说,2005年的前9个月走完了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以前13年业绩的1/3。目前,全球零售企业50强基本上都已在中国本土设立了经营网点,其表现为店铺网络建设、独资化运动及收购兼并等。
大幅增加店铺网络。2004年,易初莲花新开24家分店,比2003年翻了一倍,达到46家。麦德龙由2003年的8家一年之后增加到20家。2004年底,沃尔玛在中国开店50家,雇员3万人,并计划在5年内新募15万员工,将店铺增加到200家。2005年,家乐福中国的零售收入达到174亿元,计划在2006-2008年斥资100亿欧元推进一项旨在中国市场的"有史以来最快的店铺增长"战略。
独资化运动。2005年2月,易初莲花在山东济南开始了一家独资超市。2005年9月,易初莲花以近1亿港元的代价实现了京津地区的独资化,2005年12月实现了上海地区的独资化。2005年10月25日,家乐福以4171.5万元人民币的代价实现昆明家乐福店独资,后又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将新疆、长沙的门店独资。而其温州店、海口店从一开始注册时就是独资经营。2005年,麦德龙将其在中国合资公司的注册资本中的股权比例从60%上涨到90%。
收购运作。2005年初,百安居收购借牌运营倒闭的普尔斯马特,4月,又收购了欧倍德在中国的所有零售资产;2005年9月,华润以2.8亿元收购宁波慈客隆超市100%的股权;11月,英国Ashmore投资管理公司以3亿元收购了深圳民润农产品连锁商业有限公司52.24%的股份。12月初,家乐福接收了乐克多大卖场的上海七宝店。而乐客多的上海大华店和浙江的4家店则由乐购包揽。
金融业
近年来,外资在中国的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基金业等领域也进行全面的战略布局。
银行业。2004年,新桥收购深发展。同年,汇丰入股交通银行。2005年6月以来,美国银行以25亿美元入股建设银行,新加坡淡马锡以14亿美元入股建设银行。同年8月,苏格兰银行以31亿美元入股中国银行10%的股份。另外,外资通过拍卖方式取得了华夏银行20.86%的股权。
保险业。目前,在中国已批准设立了中美、中英、中加、中意等国的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保险机构,从事经营活动。同时,外资对中国保险公司的收购动作也开始强化。汇丰保险斥资81.04亿港元收购平安保险9.91%的股权。
证券业。中国对外国投资者开放了B市场,同时对合格的境外投资者QFII开始开放A股市场。在证券业经营机构方面,也开始加大开放外资的市场进入力度。瑞士瑞银集团出资17亿元人民币收购北京证券20%的股权,已成为北京证券的第一大股东。
基金业。目前,摩根、美林、AIA集团、UBS集团等国际巨头在中国已设立了合资的基金公司,尽管外资的持股一般不超过49%,在实际的基金运作中,外资在资产投资决策中,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饮料行业
在饮料业,可口可乐已占据了中国市场份额的50%以上。加上百事可乐所占的市场份额,中国本土的饮料品牌已基本上是处于行业的从属地位,这种行业的市场格局已定。换句话说,外资在饮料市场格局的垄断已基本形成。在啤酒行业,以外资力量为主导的行业整合也已基本完成。目前,除了燕京啤酒还在坚持本土品牌以外,其他啤酒品牌已基本上处于被外资控制或半控制的状态。
华润啤酒。近年来,它先后整合了40多家中国啤酒企业,掌握了中国啤酒业大量的资源,在市场中的地位已进入前三位,华润创业持股51%,SAB持股49%,而SAB是世界啤酒业的巨头。
青岛啤酒。AB公司是世界一等的啤酒跨国巨头,它在中国拥有百威啤酒、青岛啤酒、哈尔滨啤酒等品牌,其中持有哈啤90%的股权,该品牌占中国市场销售总量已超过8%。其持有青岛啤酒股份为27%,而青岛国资委持有青岛啤酒的股权比例还不到31%。目前,青岛啤酒控制啤酒资源总量占行业的15%左右。
其他啤酒厂。2003年5月,嘉士伯斥资2.2亿元收购云南大理啤酒。2004年,嘉士伯与西藏银河科技股份公司各出资3.8亿元重组拉萨啤酒厂。2004年7月,嘉士伯收购兰州黄河50%的股权。2004年8月,嘉士伯收购新疆乌苏啤酒34.5%的股权。2006年1月,英博收购福建啤酒100%的股权,收购价格为58.86亿元人民币。
汽车业
中国汽车业的主要企业都是与外资有关系的,换句话说,汽车业的市场份额受三大汽车公司的影响,即上汽、一汽、东风的外方合作伙伴分别占据着50%的股权比例。
上海汽车。1997年,通用汽车和上汽集团合资成立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权比例。此后,在发展中,通用汽车与中方合作整合了多家汽车厂家。通用汽车又联手上汽集团与柳州五菱成立上海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2003年,通用汽车与上汽集团联合收购山东烟台车身有限公司;2004年3月,通用又携手上汽集团拿下了山东大宇发动机有限公司;同年携手上汽,重组了金杯通用汽车公司;上海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收购了青岛颐中汽车。
一汽集团。1991年,一汽集团与德国大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奥迪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大众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该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公司。2002年,一汽集团与丰田汽车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权,开始从事整车、发动机及汽车销售等业务。
东风汽车。在多年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基础上,2003年6月,东风、日产合资成立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合资金额为167亿元人民币,股权比例为50:50,这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合资汽车项目。
医药行业
跨国公司在中国医药产业,从最初设立药品生产基地,再到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经营整体转移,到近来开始蚕食中国的中医行业、进入中国医疗体系的市场竞争,使其在中国的投资布局逐渐深化。
设立工厂。2001年4月,阿斯利康投资1亿美元在无锡设立工厂。2004年10月,葛兰素史克在天津投资注册资本达9200万美元的工厂,投资金额达到1.36亿美元。2005年,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国际集团在上海浦东张江成立新工厂。目前,世界前20名的跨国医药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合资工厂。
控股运作。列入中国外资500强名单的医药企业共有14家,其中,外方控股的医药企业有13家,如西安杨森外方控股52%,天津中美史克外方控股55%。而近年来,外资新设立的合资企业,外方往往要求控股90%以上。
设立研发基地。在早期,外资在中国设立的主要是生产基地和营销基地,主要把研发基地放在海外市场。近年来,由于中国医药领域的市场变化,外资在中国设立研发基地的趋势在增长。瑞士罗氏在2005年1月宣布在中国设立全球第五家研发机构,有50名中国科学家在其中工作。另外,诺德、阿斯利康、施维雅风公司相继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
切入医院。2004年3月,美国美中互利公司与上海长宁区中心医院合作建立营利性医院--和睦医院。以上海为例,有200家公立医院与外资进行合作建立医院、门诊、医药中心等,占公立医院总数的30%。这些外资包括美国、德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的机构。
中医领域。在国际市场上,中草药市场销售总量为250亿美元,大部分为日韩企业所占领。他们把中医药产业的名称定义为"汉方药"或"植物药"。近年来,这些打着"汉方"或"植物药"的外资,开始大量进入中国本土市场。
化工行业
最初,外资在中国主要是建立生产基地,到后来,逐步依托其资本、资源、技术等优势,通过资本运作、股权投资等方式,搞产业链延伸或称上下游整合,特别是通过切入加油站等市场终端,求分享石油化工等产业一体化领域的利润。
生产领域。中石化与BP在南京合资建设年产50万吨醋酸项目、BP与珠海富华一期建设和二期建设苯二甲酸项目、BP与中国合作氢燃料汽车开发项目。
产业一体化领域的进入。2006年1月25日,库珀轮胎和橡胶公司收购中国-成山汽车轮胎公司51%的股权,后者2005年的销售额为5亿美元。2月,加拿大PCS公司宣布收购中化香港控股公司的10.01%股份,使PCS持有该公司的股权增加到20%。阿曼石油公司从LG芳烃(新加坡)公司手中收购芳烃生产商青岛利东化学公司30%的股份,使总的持股份额占到了60%,已经成为第一大股东。2000年,中石油在美国和香港上市,BP成为独家战略投资者,买进了中石油总值约6.2亿美元的股权,约占中石油流通股权的20%。
终端渗透。2004年BP与中石化、中石油在广东省和江苏省合资各建立500座加油站,而埃克森和壳牌同年被批准与中石化在广东省、江苏省各合资建立500座加油站。2005年8月,中石化与壳牌(江苏)石油销售有限公司合作,总投资为15.5亿元,壳牌的持股比例为40%。
通信行业
入世三年来,各行各业都在喊“狼来了”,而我国的电信行业中外资却波澜不兴,四大运营商控制着国内电信市场98%的份额,外资仅仅进入了一些增值领域。目前,外资对中国市场布局趋势在强化,Vodafone、Telsrtra、NTT DoCoMo、KDDI、德国电信、新加坡电信等都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或分公司。
资本国际化。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网通均已在香港上市,四大运营商在海外融资已经超过252亿美元,发展成为跨国性电信企业。
收购。2000年,沃达丰以25亿美元收购了中国移动2.18%的股份,2001年5月,沃达丰追加了7.5亿美元的投资,使其持有中国移动的股份增加到了3.27%。2001年,阿尔卡特以3.12亿美元换取上海贝尔的控股权。2002年3月,AT&T与上海电信合资成立的上海信天正式开业,上海电信持股60%,AT&T持股25%。2004年4月,韩国SK电讯与中国联通建立合资公司,总投资为600万美元。2004年11月,法国电信与中国电信在北京共同成立研发中心。
投资。2005年9月,爱立信决定在2006年-2010年的五年间投资10亿美元,主要用于生产研发及人员培训等。2006年3月,爱立信在湖北省成立电信专业服务公司,总投资为1亿元人民币。
延伸发展。2004年,韩国三星与中国航空集团公司合资成立中航三星人寿保险公司。总部设在北京,双方各出资50%,初期注册资本为2亿元人民币。2004年12月,西门子决定在北京建立中国总部,该项目投资已达到10亿元人民币。2006年年初,西门子投资3亿元在上海建立西门子医药亚洲科技园。2006年7月,西门子决定在未来对中国市场投资100亿元人民币。
家电行业
外资对中国家电产业的影响,近年来是一年不如一年。主要是与本土企业相比较,外资在成本、管理流程、人员结构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弱点。因此,在这个行业,外资的市场战略基本采取退出或转型策略。
小家电行业的撤退。2006年6月,西欧家电“百年老店”博世将其在顺德的燃气具工厂关闭;松下已决定撤出中国热水器市场;三星撤出中国微波炉市场;伊莱克斯考虑全面放弃小家电业务;LG微波炉准备撤出中国南方市场,只留下北方市场。
转型。松下中国在1990年代主要是投资中国的家电产业,并一度占据了市场优势地位。但是,近年来,由于松下中国公司在家电业务方面的竞争力下降,因此决定进行战略调整,压缩家电领域的资源,强化在半导体业务方面的投资。2005年7月,松下计划在苏州投资10亿美元建设半导体生产企业,其中一期工程为1亿美元。2005年,西门子卖掉了手机业务,开始强化在中国的基础行业投资,并强化了其在机场解决方案、电力市场等领域的投资。
航空业
外资对航空业的市场布局,重点集中在航空服务、物流、速递等领域,目前外资对航空产业的投资和进入力度在不断加大。
航空速递。DHL(德国邮政敦豪快递)、TNT(荷兰邮政天地快递)、FedEx、UPS等跨国速递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80%。FedEx在中国的服务网络现已覆盖了近220个城市,并计划在未来4到5年内再新增100个服务城市。而UPS目前已在深圳、青岛、厦门、东莞、杭州、天津、石家庄和成都等20个城市设立了代表处。2004年12月2日,UPS以1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中外运在中国对UPS国际快递业务的代理权。联邦快递公司、西北航空公司、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新增货运航线于2006年3月25日开通。 物流投资。2003年10月,中美合资的大田国际物流公司,首期投资1500万美元兴建在昆山市的国际物流中心。
航空投资。2006年6月9日,国泰航空全资收购港龙航空,与中国国航增加互控股权,国泰航空持有的股权为20%,涉及资金41亿元。2006年6月23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新加坡企业合资组建的长城航空有限公司投入运营,总投资12亿元,注册资本为10亿元。
传媒产业
目前,中国政府对媒体的市场准入仍然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限制措施,外资开始在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主流媒体以外的领域拓展市场布局。随着信息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外资对以互联网等为主的产业进行重点布局,大有逐步上升为主流传播渠道的趋势。
互联网。时下,中国的互联网主流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易等已全部在美国上市,他们的经营决策基本上被外资所主导。
户外媒体。2003年6月,软银等海外投资集团开始投资分众传媒,并推动中国新型传媒体系的建设。2004年11月,UCI维众投资、美国高盛公司和英国3I公司共同投资3000万美元入股分众传媒。2005年7月,分众传媒在海外融资1.75亿美元。2006年,分众传媒在第二次大规模的美国存托凭证(ADR)的销售中融资3.62亿美元。也就是说,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在数十亿资本的推动下,分众传媒通过收购、兼并等形式,迅速成为中国第四大户外电视网络媒体,覆盖全国58个城市和成千上万的主流社区。
电视业。鉴于中国政府在媒体领域对外资的准入采取了比较严格的市场限制,外资先在香港等地建立强势的中文媒体平台,通过培训人员、整合内容资源,然后在内地寻求政策落地准入等形式,来间接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广告业。2004年,新闻集团在中国获准成立独立的广告公司。2004年,新闻集团、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等组建合资公司,以3000万元介入青海卫视。
外资进入对中国产业的影响
目前的基本判断是,中国本土品牌的零售企业在中高端市场基本上已经被挤出了主流零售市场。基本的零售市场格局由外资主导。外资控制大卖场的直接后果是:一是本土制造商的利润被大幅度压缩,而卖场产品的价格被整体抬高。现在,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卖场都在传播“天天低价”的经营理念,但与此相反,许多产品的零售价格却明显上升。二是在跨国公司控制了高端卖场之后,大卖场已掌握了大部分的社会购买力,使其与供应商之间的价格谈判及货款结算优势地位更加明显,供应商被迫接受的各种霸王条款明显增加。
目前,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掌握了大部分的中国金融资源,它们通过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的方式,已全部实现了资本的国际化,也就是说,外资金融机构通过参股等方式,开始影响着大部分中国金融资源的战略配置。另外,对基金业、保险业这样市场化程度更高的金融产业,外资进入对产业的影响会更大。
在我国,由于对外资的金融业开放执行了渐进性政策,所以,在短期内外资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比较有限。
目前,外资对中国啤酒和饮料行业的市场影响已十分明显。外资进入对产业的影响已经十分巨大,并且对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消费心理的影响要更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其控制了卖场的部分黄金货架,进而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二是外资控制核心技术,掌握了这些行业的定价权,因此,在经过多年的低迷之后,这些行业的价格已逐步被几家大的外资联合控制,形成市场垄断格局,在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之后,这必然要影响人民生活。
汽车业是中国的战略产业。外资通过合资等形式,已完成了对中国汽车业全方位的战略布局。在汽车行业,外资占据着与中方相同的股权比例,在占据控股地位的同时,也在汽车研发、设计、生产等核心技术和品牌方面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也就是说,在中国通过合资、技术换市场等政策推动的过程中,外资对中国汽车业已产生巨大的市场影响,使中国汽车业对外资的依赖也日益加深。
在医药行业,外资占据了几乎所有的化学药品专利。因此,外资企业掌握了医药行业的话语权。在化学药物领域,现在几乎没有中资本土品牌能够与之抗衡。而在中医药行业,这是中国传统的优势行业,近年来也受到了外资的挑战,特别是日韩企业开始大举侵入同仁堂等企业的传统领域。在医疗领域,外资的进入力度非常迅猛。目前,上海1/3的医药机构已经被外资所控制。
外资在化工行业具有资源、技术等优势。在石油石化领域,分销市场基本上被中石油、中石化两家企业所垄断。因此,外资在中国市场进入的努力是希望打通石油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一体化战略,并进入分销领域。比如沙特的石油巨头以自身拥有的丰富的石油资源作为筹码,和中资企业谈合资的过程中,就以开放环渤海地区的油品分销为条件,希望在中国的石油终端分销领域有自己的利益,以此实现其资源利益的最大化。另外,像埃克森、BP等巨头,在与中方合资投资大型炼化项目的同时,也以其技术资源为筹码,要求切入中国的油品分销领域。
目前,外资对中国电信行业的影响已经有所下降,这一点和1990年代的状况已大不相同。目前,中国四大运营商海外上市之后,资本已不成为主要问题。外资在通信领域拥有技术优势,其在中国市场的网络建设方面具有很大的弱点,对中国电信产业不足以造成系统性风险。
在中国的家电行业,外资的市场影响力已大大减弱。近年来,中国家电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在逐步加大,同时,国内的家电市场已趋于饱和,而家电产能却在继续放大。以彩电行业为例,中国市场的彩电产能已达到9000万台,但国内的销售额不到4000万台,这样显著的市场变化,使外资在中国的竞争力明显下降。于是,外资在自身高成本的压力下,总体上在家电领域选择了削减投资、战略转型的方向,以此来重新定位自身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
鉴于政府对航空业外资的市场准入的门槛比较高,外资在中国航空业的市场布局首先集中在航空服务领域,试图以边缘为据点,利用其技术、资金、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强化其市场竞争力。
目前,外资在中国的媒体业仍处于边缘位置,这不是因为本土媒体力量的强大导致,而是政策限制。外资采取了从边缘产业切入,并逐步进入主流的策略。目前,互联网已逐步发展成为主流媒体,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其在中国受众范围已经扩大到总人口的10%,后续的成长性仍然惊人,到2010年以后,这一比例可能会增加到20%。
短期内,外资对国家媒体产业的战略安全影响比较有限。但在中长期之后,其影响将可能会超过一般人的想象,因为互联网已改变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进入战略是全方位的,对不同的产业的冲击力度也不同。对流通、汽车、啤酒饮料等产业,其影响已经十分巨大,被称之为“狼来了”。但对另外一些产业,如电信、家电、化工等行业的阶段性影响却比较有限。从中长线来看,外资对中国产业的影响力主要取决于中国本土力量的成长性,这决定着外资对中国经济、文化安全影响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