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大浪淘沙》——人物小传之二

火烧 2008-01-0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通过东极老翁的回忆,讲述XH从县通讯干事到中央部门研究员的仕途变迁,反映文革时期人物经历及改革高参角色的转变,展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与时代背景。

《大浪淘沙》――人物小传之二


[ 东极老翁 ] 于2008-01-08 15:06:36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叫他XH吧。
我与他相识是在省城。
那还是七十年代,我到省报社送一篇稿件。与我同行的还有一位省报记者站的记者。

那天中午,我与那位省报社记者在一家小店里喝酒,刚端起酒杯,XH从外面进来。那位记者与他很熟,便起身将他拉过来为我介绍:“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XH!”对于他的大名,我早有耳闻。当时,XH所在的县是地区学大寨的典型,而他则是那个县的县委宣传部通讯干事。学大寨的典型是需要有“经验”的,而那“经验”是需要妙笔生花的。XH在县里也堪称是大手笔了。于是,我又要了两个菜。我们边吃边唠起来。

他是个健谈的人,三杯酒下肚便打开了话匣子。他有着超人的记忆力。《唐诗》•《宋词》,他能熟背300多首,连《三国演义》的一些段落他也能一字不差的背诵下来,这令我十分佩服。
他是个热情的人,第二天临别时,他即兴送我一首藏头小诗,具体内容我已经忘记了,反正是表达友谊长存之类的意思。

后来,我们在市里开会时又见了几次面,还喝了两次酒。

我特别留意他在报上发表的文章。那时,他除了发表一些通讯和消息类的文章之外,还写些批判类的文章,诸如什么“批林批孔”•“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之类的东西。尽管署名是他所在县的县委大批判组,但是我知道,所谓县委大批判组只是他一个人执笔。

隔了一年多,那位记者站的记者送我一张“观摩票”,――那是他们的待遇。每当一部新影片公映,有关部门的领导都要在内部免费观看的。那天,我刚进放映厅,猛然发现XH也坐在前面摆着茶水的位置上。我过去和他打招呼,却见他依然坐着,依然与领导们谈笑风生,只是冲我微微点下头。见我尴尬的样子,那位记者将我拉到一旁,小声说道:“他已经调到省委宣传部了。”

从那以后,我便对“高升”的人有了自己的看法。

一晃又是几年过去了。一次和那位记者谈起XH的时候,得知他又调到中央下属的一个部门去了。当时,他在某个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很轰动的文章,叫做《XX司令部不能炮打》。据说文章发表之后,他受到了当时上层领导的表扬。我很纳闷:他在反击右倾翻案风时是那么积极,怎么又成了否定“文革”的急先锋了呢?他的脑筋转得真够快啊!

大概是89年初吧,他回市里一趟。当时他已经是国务院下边的一个什么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了,是专门为改革当“高参”的人物。尽管他的级别不高,位置却是非常显赫。他来了之后,市有关领导纷纷前往宾馆拜访。据说,他告诉宾馆的服务人员,除市领导之外,其他人一律不见!

“6•4”之后,听说他跟“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搞到了一起,并为此仕途受挫。

再后来,听说他下海经商被人骗得血本无归,终因承受不住沉重的债务而自杀了。

呜呼哀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