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毛泽东的科学文化(续)

火烧 2007-12-27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探讨毛泽东科学文化中总结经验的重要性,强调其在发现、发明、创造及前进中的作用,分析其科学研究范式与自主创新典范。

李克勤(jixuie)题记:我在《毛泽东的科学文化:解放思想与自主创新的典范》(见http://jixuie.home.news.cn/blog/a/01010002E05A01A50B577DA5.html)中,对毛泽东的科学文化作了个初步界定,谈了一下老人家科学文化形成的标志。显然,那是探讨“是什么的问题”,接下来自然就需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以及“怎样做的问题”。

毛泽东1961年在庐山查阅图书毛泽东名言:“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整顿党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27页。)

引言
有两个为什么不能回避:毛泽东为什么要提出科学文化的概念?老人家又为什么要说:“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针对前一个为什么,我们可以从老人家重视科学,重视文化,以及重视科学文化去研究,结论不难得出。后一个为什么,看似简单,实际上比前一个难回答!老人家在发现、发明、创造、前进之前,放了一个前提——总结经验,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样,后一个为什么就转化成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老人家如此重视总结经验?实际上,我们只有理解了毛泽东为什么如此重视总结经验,才能真正理解老人家提出的“总结——发现——发明——创造——前进”这一科学研究范式,也才能懂得老人家的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一、毛泽东认为总结经验就像吃饭一样重要


1965年7月,毛泽东会见前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和夫人,左一为程思远

  1965年7月26日,程思远同李宗仁先生从海外回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已经一个星期了。这一天上午,程思远和李宗仁先生数人,正在北京东郊国棉二厂参观,到十时许,忽然接到通知,说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等候他们。在中南海游泳池的休息室,毛泽东接见了程思远和李宗仁先生。见面后互相问候,谈了一会儿,毛泽东提议去游泳。

  游了一阵,李宗仁的秘书程思远上岸了,正准备更衣,一个警卫走上前对程思远说:“毛主席请你。” 程思远跟随着警卫走到毛泽东面前,见他正坐在藤椅上晒太阳。警卫搬来另一只藤椅,于是程思远就在毛泽东身边坐下。时当正午,骄阳满天,日光晒在湿淋淋的身上,程思远感到十分舒适。   

毛泽东问程思远的学历和工作经历,程思远扼要地说了。后来,谈到美国,程思远说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办公桌上摆着一部《毛泽东选集》,影响所及,以致学习毛泽东思想蔚然成风。一个国民党人曾对程思远说,他也用毛泽东思想办事,他把毛泽东思想概括成两句话:“调查不够不决策,条件不备不行动。”

    毛泽东笑了,他忽然问程思远:“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   

    “不知道。”程思远茫然不知所以。

    “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毛泽东盯着程思远说:“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仗,在每个战役后,总来一次总结,吸取过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继续前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说到这里,毛泽东提议,时间不早了,我们去吃饭吧!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必须指出,老人家这里面说的“吃饭”,不单纯指吃进食物,填饱肚子,而是包括了工作、学习和生活,也可以说吃饭指的是生存与发展,如果按现在时尚的说法,老人家主要指的是成功。从老人家把总结经验放到和吃饭同等地位,可以看出,老人家觉得,不总结经验,就相当于不吃饭,那是不行的,那是会威胁人的生存的。

二、毛泽东是怎样总结经验的
从毛泽东一生在各个领域的重大建树看,的确总结是他个性化的成功秘诀。要理解毛泽东的科学文化,就必须懂得总结经验,是科学发现、发明、创造的前提,也是科学事业前进的保证,同时,总结本身就是科学研究。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毛泽东科学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大家知道,科学研究成果的必要条件,就是不能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你再搞一遍,那是中小学生的做法,谈不上科学研究,如果弄不好,别人还会怀疑你有抄袭甚至剽窃的嫌疑。因此,做科学研究必须要充分占有你研究领域的资料。毛泽东讲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过我们还要注意,毛泽东还有一句名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指出了调查的对象,调查程度的要求。

首先,科研的基本状态就是调查研究。没有调查研究,就发议论,指手画脚,那是教条主义、主观主义。

1927年初,毛泽东以湖南农民运动视察员身份对湖南农村进行了32天的实地考察。根据对湘潭、醴陵、衡山、湘乡、长沙等县农民运动的考察情况,写成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标志着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的萌芽。

其次,要总结出真知灼见,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必须要有无所顾忌的“狂妄”之气,还必须把古代的事物、古人的思想和今天的事物、今人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还要把外国人和事与中国的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试想,这就必然需要艰苦奋斗。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勇敢攀登的人,才会达到光辉的顶点”。

1930年5月, 毛泽东发表了《调查工作》(即《反对本本主义》)一文,这是一篇著名的关于调查研究理论的专著。结合批判当时红军中的本本主义,系统地阐述了调查研究理论,标志着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的形成。 

1937年7、8月间,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哲学专著,对他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挥,全面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特别是矛盾和实践观使调查研究理论置于坚实的哲学基础之上。1941年至1943年,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的中心工作就是反对主观主义。1941年,毛泽东亲自校读了保存下来的调查材料,编写出版《农村调查》一书,写了序言和跋,作了《关于农村调查》的讲话。中共中央也作了《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的调查研究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而也证明了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等文献标志着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调查研究的目的应该是要明确的,也就是为今天所用,为中国所用,这就为科学总结从时间和空间上,作了导向。不过要注意,这是从总体上讲毛泽东科学研究的总结方法,也就是说从中国人做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这个角度来谈的。

毛泽东1938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指出:“我们是马克思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着一份宝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革命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这就是要从古至今都要总结,只有这样去调查研究,才能做到古为今用。

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1942年3月30日)中 提出了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他称为“古今中外法”,他说研究历史有一种全面的历史的方法,“通俗地讲,我想把它叫作‘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同志曾经通俗地讲解过毛泽东这一辩证的文化观,他说:“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古今中外法,就是说我们古代的也要,现在的也要,外国的也要,中国的也要。把古代的变为自己的,和现代的结合起来;把外国的变为自己的,和中国的结合起来。这样看问题才是马列主义的方法。”又说:“古今中外法,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成我的。像吃牛肉也好,吃狗肉也好,吃下去了,变成我的肉,这就对了。绝不是说吃了狗肉我就变成了狗肉。”(《徐特立教育文集》)

1964年2月在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的一封信上,毛泽东作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批示。这是他一贯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凝炼。“古为今用”,就是吸取古代文化遗产中有益的、精华的成分,与“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为反映现实服务。一切文化艺术都是在继承、借鉴前人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悠悠的中国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对这些宝贵的遗产,必须继承,而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继承是批判的继承,而不是一切照搬,兼收并蓄。“洋为中用”,就是学习一切外国文化成果中有益的东西,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为丰富发展中国的文化服务。各民族的文化之间从来都是互相吸收互相发展的。文化艺术的原理上的共同性与表现形式上的民族性、多样化是辩证的统一。每一民族文化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成果与贡献,也为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因此,在文化的建设上,不能采取关门主义,同时,也要分析、鉴别、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经毛泽东高度浓缩与概括,其外延自然也就扩大了;它无论作为理论原则、指导思想,还是作为方针、政策,其适用的范围,早已不仅限于文化艺术领域,当然包括科学文化领域了。

毛泽东“洋为中用”最成功的范例,当然要是对于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认识、消化,然后创造性的加以发展,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从原创性、超前性,以及对于问题本质特征把握的准确性来看,都是世界大师级的水准!

根据新华网的消息:

◎《毛泽东选集》——20世纪全球发行最多的书之一!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是敌视共产主义的,但出于尊重现实,对毛泽东及其著作的威力还是感到钦佩。1972年他访华时与毛泽东一见面,就出自内心而非客套地说:“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

基辛格曾认真地对毛泽东说过,他在哈佛这所我们今天觉得了不得的大学教书时,曾要求学生读毛泽东的书。


1962年会见巴西著名经济学家平托和夫人


1959年3月,毛主席同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依斯博士亲切谈话


1963年10月,毛主席接见美国黑人领袖罗伯特·威廉


1964年9月30日,毛泽东和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及夫人交谈


1966年11月,毛主席接见日本毛泽东思想研究会负责人


1975年1月会见德国客人施特劳


1975年12月会见美国总统福特


1976年4月会见埃及副总统穆巴拉克(现任总统)

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当然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的科学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文化,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性格,也正因如此,毛泽东的科学文化就特别具有世界意义!

2、“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总结模式。
毛泽东在《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一九三七年七月)末尾总结了人的认识过程,这也是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经典描述,更是一种总结的经典方法,让我们好好再来感悟一下吧: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毛泽东的认识论还可以这样理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

3、总结需要的魄力。
如果前面两小点讲的是“善于总结”的话,那么自然我们还要研究一下敢于总结的问题。

(1)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里指出:“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既然他说在困难时要提高勇气,这说明困难时提高勇气是可能的。其实,他说这段话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勇气,也可以说,这就是他独特的敢于总结的魄力。

(2)所谓敢于总结的魄力,不只是敢于在思想上总结,更多应该是总结的结论,要敢于坚持,要敢于去做。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验,很多时候不是没有看到,也不是没有想到,而是因为没有去做,不敢去做,不敢马上去做,从而没有做到,导致了不成功,导致了失败。

(3)一个早年的实例:毛泽东第一个重大发现是怎样总结出来的。
大家知道,农民问题是毛泽东始终关注的一个根本问题,可是毛泽东到底怎样发现农民问题如此重要的,我们认识的还不够。

早在青少年时期,毛泽东在读旧小说时,有一件事感到很不平。他曾对对斯诺说:“这些旧小说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对于这件事,我纳闷了两年之久,后来我就分析小说的内容。我发现它们颂扬的都是武将,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09页)

如果从毛泽东一生研究农民问题来看,发现历史书中农民不是主人公,恐怕是他的第一个重大发现。毫无疑问,老人家的这一发现,是通过总结历史得出的结论。这一发现本身也可以说是一个带有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毛泽东为什么就能有这个发现呢?原因有二:

(一)独立思考的习惯
毛泽东的父亲是个比较专制的家长,而母亲则是一个既有善心的贤妻良母,自然作为儿子的毛泽东从小就喜欢母亲了,当然他会去想父母亲的主张和习性,久而久之,毛泽东的独立思考能力,就会比那些生在家庭文化风格比较单一的孩子要强。独立思考是独立见解产生的必要条件。


1924年,毛泽东在上海

(二)敢作敢为的个性
毛泽东是湖南人,他的血脉里,本身就有湖湘文化敢作敢为,敢开风气之先的天赋,加上他喜好读历史书,度多了,就有素材去总结了。这里勇气还是主要的,因为读历史书的人不少,为什么别人没有得出这个结论呢,还是毛泽东敢于挑战的个性起了决定性作用。

概括起来讲,毛泽东的科学文化是一个大课题,本人积累了许许多多资料,老人家的科研经验真是太博大,太精深,难怪引起国内外那么多人的痴迷!也正因为如此,本文不想,也不敢匆忙妄下结论,只是结合一些历史事件作出一点分析和探讨,主要是为了推进更深入了解主席的思想,当然也包括学习老人家总结的魄力的意思。希望得到各位朋友的雅正!

                  毛泽东在1957年就说过,马克思主义是不怕批评的,马克思主义如果能够批评倒,能够证明马克思主义不是真理,那末这个东西就不行了。所以,不存在马克思主义可不可以批评的问题。(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629页。)这是我们需要经常的反复的去领会的告诫。我们的确需要经常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忘了科学求实、求是的精神,而陷入了那个我们极其容易犯的毛病——教条主义之中,我们要通过学习、研究毛泽东的科学文化,不断总结经验,尽量少犯或者不犯教条主义错误。

这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党校的题词(1941年冬),这四个字,同样也是毛泽东科学文化的精髓,要做到非得下长期的苦功夫不行!
                           

让我们继续思考毛泽东的这段话:“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其所以是错误,因为这些论点,不符合大约一百万年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自然界(例如天体史,地球史,生物史,其他各种自然科学史所反映的自然界)的历史事实。”毛泽东科学文化既有抽象的理性概括,同时又有具体的行为要求。

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牢记毛泽东的教诲:“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这就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自强不息的理念在科学文化中的具体体现。现在我们特别要注意:解放思想。

那么,就让我们用主席的一句诗来勉励自己去继续作科学探索吧:      
                           “无限风光在险峰”!

欢迎交流:http://jixuie.home.news.cn/blog/

http://www.like-qin.com/index.asp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