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厦“不包括”地基?:读“石仲泉:…没搞‘非毛化’”
大厦“不包括”地基?:读“石仲泉:…没搞‘非毛化’”
云淡水暖
11月7日,《中国新闻网》刊登了一篇报道,标题是“石仲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没搞‘非毛化’”,这条消息,也引起了海外媒体的注意,新加坡媒体就发表了相同标题的报道。此文与人民网有密切的联系,来源于石仲泉同志在强国论坛与网民的访谈,此文的核心大概应该说是以下这段:
【中共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没有包括毛泽东思想,这并不等于不重视毛泽东思想,也不等于是在搞“非毛化”,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没有丝毫动摇。】(11月7日《中国新闻网》)
11月13日,《河南日报》发表了石仲泉同志的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不包括毛泽东思想?”,进一步解释:
【自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后,还有其他创新理论的不断提出,…既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有了很大变化,那么对“始于毛”的说法就要作具体分析。若就我们党提出要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个思想而言,即从指导思想的方法论而言,完全可以继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但若就当今提出的一系列创新理论而言,特别是在实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而制定的那一套方针政策之后来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很难再说它“始于毛”了。那个说法毕竟是上个世纪的认识,根据历史的发展对一些认识加以修正是很正常的。】
草民觉得石仲泉同志的上述说法有符合实际情况的一面,比如,一些由具体的“市场化”理论指导下的“新”:国企老总拿几百万高薪,国企高层MBO私有化改制,医疗卫生事业市场化取向改革、教育事业市场化取向改革、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等,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就没有对应的指导原则,从这些个具体的领域上说,确实没有“包括”的关系。
但草民斗胆觉得石仲泉同志的说法又有逻辑不严谨的一面,石仲泉同志说【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没有丝毫动摇、…如果要讲这些创新理论渊源的话,它仍然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它们是一脉相承的,这一历史渊源的关系是不容割断的。】,又是“指导思想”、又是“一脉相承”、又是“不容割断”,那这明明就是在“包括”了么。按照石仲泉同志的论点,毛泽东思想“属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那么,被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理所当然地应该被认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创新,怎么会不“包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因呢。就像说一个新生的孩子,因其是“全新”的,不“包括”父母的基因一样的不合逻辑。
草民还觉得,石仲泉同志的话引出来一个信息,似乎有什么人在怀疑有所谓“非毛化”的倾向,所以石仲泉同志慎重声明“并不等于不重视毛泽东思想,也不等于是在搞‘非毛化’”。这些人为什么会有此联想,草民不知道。
对于石仲泉这个名字,草民不陌生,1986年版的《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中有一篇石仲泉同志的文章《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其中有一段“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思想”,石仲泉同志这样说“对四个现代化的提法有一个过程,早在一九四五年,毛泽东…已经提出中国工人阶级‘要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谈话中,毛泽东…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了我们目前(80年代)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思想,毛泽东在这里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思想,后来在三届人大和四届人大上,都被确定为我们国家在本世纪的奋斗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它也是我们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宏伟任务。”,按照石仲泉同志现在的说法“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非常流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的说法”,看来石仲泉同志当时也是参与“流行”的人之一。但现在石仲泉同志又说“则很难再说它‘始于毛’了”,草民理解恐怕是指一些具体的“创新”吧。然而,2004年8月,薄一波在“永久的怀念——在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的书面发言”中还是坚持提到“我曾经说过,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始于毛而成于邓’”,薄老已经仙逝,不知道是否认同“则很难再说它‘始于毛’了”。
草民以为,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宏大的思想体系,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党的建设及国际关系等所有领域,其著作之丰,其亲笔笔耕之勤、其理论涵盖领域之多,至今是无可比拟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都对其作出了非常中国化的诠释,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思想都已然是汪洋大海。
正是有了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指导,新中国在短短的27年中,就基本建成了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是改革的物质基础。在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开辟了新中国外交、特别是大国间外交的舞台,外交舞台的开辟,彻底打破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对中国的封锁,保证了开放的前提。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在冷战格局中抗衡了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霸权,与美苏两霸的数次正面交锋,一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之耻辱,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宝贵的尊严,换来了数十年的和平环境,这也是发展的前提。
同样在《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中,石仲泉同志说“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可能分为两个阶段,他说‘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他甚至提出共产主义‘可能要经过几万个阶段”,说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是有远大的预见的,那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些特色,如果就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来说,就必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轨迹,否则就另当别论。
如石仲泉同志所言,“如果要讲这些创新理论渊源的话,它仍然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它们是一脉相承的,这一历史渊源的关系是不容割断的。”,如果把改革开放的成就,创新理论体系比作一座巍峨的大厦,那么,在下面支撑着这大厦的,是毛泽东思想体系指导下的亿万劳动者众志成城、胼手胝足、艰苦奋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打下的地基。众所周知,一座大厦的建设,挖地基是最初级的,是最辛苦的,挖地基的人所获不多,付出最大,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地基最后将藏于地下,默然支撑着其躯体之上的一切创新、一切华丽、一切灿烂。如果说某段楼层、某个窗户、某个阳台“不包括”地基可以,如果坐在高高的楼层上宣布“此大厦不包括地基”就不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