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瑞寄语青年
高校学子与李成瑞座谈会
10月中旬,北京部分高校的同学在乌有之乡与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成瑞同志进行了交流座谈,乌有之乡的热心顾问苏铁山老师也参加了此次交流。
主持人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李老的生平,在之后的半个多小时内,各所高校的学生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李老提问,并谈了读过李老文章后的一些感想。不少同学提到了李老的回忆性文章,觉得触动很大,对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创伤深感悲愤,由此大家提出了如何对待中日关系,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冲突,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等问题。此外,大家还就免除农业税,师范生免费教育,资本家入党,公有制经济比例下降等问题向李老请教。有的同学认为这些不仅是中央应该考虑的,也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所以希望李老能够谈谈在这些问题上,民间的力量能够做些什么,我们学生能够做些什么!
李老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表示赞赏,并表示非常愿意和青年同志们进行交流探讨。他相信社会是进步的,青年人一定会青出于蓝,并引用毛主席的话“世界是你们的”来鼓励大家。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李老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来讲述“青年之路”,并在其中回答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李老自己的青年之路;毛主席那代人的青年之路;当代的青年之路。
李老谈到自己的青年时代,说他们那代人找到了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他在抗战前就读过一些进步书籍,像李达写的《社会学大纲》,还经常看《申报·自由谈》上鲁迅的文章。在这些进步书刊的影响下,他有了一些对人生的思考,但是还没有明确的道路。抗战时期,李老在敌后找到了共产党,这决定了他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客观条件的影响,也有主观的努力。那时候,不同的政治集团都在争夺青年,虽然晋察冀边区国民党力量薄弱,但是依然能看到他们也在争取青年。李老开始在《救国报》社当记者,后来到了“民族革命通讯社”,并在那里结识了他后来的战友仓夷。当时的社长张遂和记者高凌云倾向于国民党,还不时拉拢李老,但李老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后来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李老和仓夷在社内很受打压。李老后来离开了民革通讯社,到华北联大学习。仓夷在1946年被国民党杀害,而张遂后来投靠了日本人。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有自己选择。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李老一起参加抗战的人,有的就投降了日本人。有一个叫刘大富的人,原来是抗日根据地县青年救国会主任,后来投降了敌人,带着日本人到处抓夫,还跑到李老家,好在李老家里人都得到了消息,事先离开了。不过这些人把李老家不少东西都抢了去,还拿走了李老所有的照片。后来地下党员使用离间计,借日本人之手消灭了他。
谈到毛主席他们的青年时代,李老说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只表现出了他们前期的一些经历,把“小我”同“大我”联系起来,培养起了社会责任感。清朝末年,中国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一步比一步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迫使不少人产生了社会责任感,当然这个过程是需要人的自觉的觉悟性的。在他们的后期还要有两关要过,一是道路选择问题,而是与工农结合。当时很多人都去法国留学,因为那里是各种思想汇集的地方,在那里蔡和森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并认为列宁主义才是我们要走的道路。而毛泽东到了北大后,在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毛主席在长沙时,就开始了与工农结合的过程。他曾经组织泥木工人游行示威,打出“昨天是牛马,今天要做人”的标语,争取社会上广泛的同情。在同当局的谈判中,对方以毛主席不是工人为由,称他不能代表工人,但毛主席让他们去问问工人,他能不能代表,使得对方哑口无言。这次游行的结果是,当局基本满足了他们有限的经济要求。李老说,跟工农结合很重要,国民党时,人民也爱国,但是爱得不深。共产党开展减租减息的运动,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在抗战中,翻身农民是主力。在1942年对敌斗争最残酷的时候,有很多地区的村庄是属于两面派政权,他们白天应付日本,晚上组织抗日。村长是敌人的保长,在敌人面前有合法的身份。这是在那个年代特殊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斗争方式。这些两面政权,有些亲日,有些抗日,有些属于中间派。李老的体会是,如果没有进行减租减息的村子,是不可能形成抗日两面政权的。在抗战相持阶段,这些两面政权起了很大作用。敌人后来发现了这个现象,开始进行大屠杀,杀害了不少干部。我方趁机组织战斗,把两面政权变成抗日一面政权,见敌人就打。后来敌人吃不消了,就让伪县长出来调停,希望回到两面政权的状态。
毛主席他们那一代,正处在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阶段,他们承担起了这一历史任务。李老那一代,正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三次大高潮。第一次大高潮是北伐,最终失败。第二次大高潮是土地革命,成绩很伟大,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由于“左”的错误,被迫进行了长征。第三次大高潮是抗日战争,这是近一百多年以来,中华民族起死回生的一次伟大胜利。而当代青年所面临的,又是一次新的挑战。
李老回顾了毛主席在他的一生中所取得的成就,从建立共产党,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短暂的时间内,把中国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当年有一首歌《咱们工人有力量》,唱出了工人阶级的心声。而不久前上海一次关于就业意向的调查,只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可见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地位的下降。对于“文革”,李老说以前党的决议说“文革”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完全错误的,当时李老虽然有疑惑,但还是大体接受的。但是自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李老意识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肯定是正确的,只是在实践上有些扩大化。毛主席当时已经预见到一些国家会变质,特别是苏联。他的理论是正确的,他的论断对世界革命有指导意义。
李老还特别强调了文革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的说法不符合事实,当时李老正就职于国家的财统计口,掌握有大量事实情况和权威数据。他讲,事实上那时每年平均产值增加6.4%。还有一件事,现在很少宣传,就是“四三方案”。在尼克松访华之后,党中央就当机立断,花43亿美元购买先进技术设备。这些技术设备主要集中在吃穿用方面,包括化肥,化纤,乙烯。这些产业的成果,大体都出现在78,79年左右。所以改革开放后生产大发展,第一不要忘记前29年的工业积累,第二不要忘记“四三方案”。一个美国人在文章中写道,旧中国的工业产值不到瑞士的1/4,到毛时代结束时,中国在世界工业上排名第六。他说,中国当时出现的一些问题是绝大多数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不过他忽略了一点,就是那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都伴随着对别国人民的掠夺!
前29年,我国基本建成了完整、独立的工业经济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后来二十多年的发展,都是以此为基础的。现在我国GDP总量世界第四,很快就要超过德国,成为第三。但是人均排名还很靠后,并且产生了诸如公私经济比例变化,贫富悬殊,环境恶化,贪污腐化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李老在献言书中提出了不少建议,这其中最核心的有两点:一是关于党的性质问题;一是关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问题。李老说,让资本家入党是一个笑话,如果党的性质改变了,那么政治路线的对错也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绝不能动摇,走私有化道路无异于自掘坟墓。
对于当代青年应该做些什么,李老提出了以下希望和建议:
一是要读马列原著,特别是《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原理25条》,《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些经典文章。
二是要与工农结合。这一点比较困难,李老希望大家在可能的范围内做一些社会调查,利用假期到工农中去做一些事,参加一些三下乡活动。此外,访问或结交各方朋友,也会让大家了解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至于与工农结合之后能做什么事,就得靠每个人自己的努力了。李老认为应当先从他们关心的经济利益入手,帮助他们争取经济利益,再提升到政治高度。
在交流的最后,
李老非常认同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