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美:思考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出路应该正视的几个基本问题
思考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出路应该正视的几个基本问题
——答读者读拙作《南街村系列报告》的来访
范正美
拙作《南街村系列报告》在网上发表之后,许多读者纷纷来信、来访,认为南街村的经验很有普遍性指导意义,对我的这份写作表示由衷地支持。有的读者指出,南街村的理念和做法,特别是经过这么多年之后,换了几代领导,而某些高层领导人,竟然还带着一种偏见,而不是着眼于我国三农的现状和出路,站在世界农业格局、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高度,从探讨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出路上来提出问题、总结经验,总是怕否定这个、否定那个,就是不怕否定人民,不怕否定人民的创造性和新鲜经验,也不怕否定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抱着一种某某人说过就不能动、不敢动的顾虑,感到很滑稽、很可笑,甚至很气愤、很不满。他们说,在三农问题上,国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如果不能解放思想,调整视角,本着一种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坚持对的,改正错的,从一些人自造的所谓联产承包制是发展农业的基础和出发点,这个不能动摇的、单一的、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就不能求得思想上的真正解放,获得一种全新的理念,去放开手脚干农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一个新水平,大大加快农业发展的脚步。我深深地为读者的这种精神所感动,而冒昧地想再说几句话,以就教于大家。
在一些人看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或逻辑起点,农业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增加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供给;二是促使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笔者认为,时至21世纪,如果我们还只是这样提出农业发展问题,视角未免太狭窄了;如果继续用这种思维模式去谋求和筹划我国的农业发展,也未免过于陈腐。
南街村人可不是这样看待农业发展问题。他们认为,农业的发展,就是要改变落后的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走社会化大生产,搞规模经济,实现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现代化,走农产品深加工的道路,开发和发展本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两极分化,谋求一代一代人的长远幸福、共同幸福。为此,他们提出“外圆内方”的方针,即外部要与市场经济接轨,内部要与南街村的民意接轨。那么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呢?南街村人认为,就是要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坚持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以集体组织为纽带和桥梁,大力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找到本地与市场经济对接以及提高农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门径,在于打造自己的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形成生产的良性循环,从而走出单纯粮食生产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向现代大农业的转换。南街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结果他们成功了。他们的经验的可贵之处,就是不唯书、不唯上,只从实际出发,只要一切对人民负责,只要担当起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敢于从简单地分田到户的失败教训中,找回失去的集体组织和发展集体经济的历史经验教训,敢于创新,不信邪、不怕邪、不落邪,多方寻找与市场经济的连接点、与民意的连接点,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情况的农业发展道路,打造了一个新世界。
从南街村和其他许多地方的经验看来,笔者认为,思考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出路应该正视的基本问题有以下五点:
第一点,必须明确我国农业的现状,虽然有很大的发展和一定的进步,但其本质还是分散的一家一户为主体的小农经济。因此,我国农业经济的现状与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不适应;与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趋势和特点不适应;与我国经济现代化、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社会进步不适应。三个不适应的关键,还是小农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概括起来就是,我国农业的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小农经济。这就是我国农业经济的根本症结之所在,也正是这种城乡二元经济、城乡二元分治,制约和阻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如果不是这样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就抓不住事情的本质,找不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门径,也就模糊了国人的奋斗目标。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陷入实用主义和事务主义,就会按下葫芦起来瓢。事实正是这样: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的农业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单边恶化倾向和“不增产也不增收”的双向恶化趋势。1984年搞结构调整,导致粮食短缺,于是到1994年,为了保证粮食上来就采取压缩农业生产结构的方法,新世纪初又回头扩大农业结构,压粮食生产。这说明我国的农业生产并未形成一种良性的均衡关系,倒有一点玩“跷跷板”之嫌。
第二点,必须明确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农业产业转换即农业由单一性的经济结构向组合化、高级化转换,农村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项极其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回避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这就是所谓“三农”问题的本质所在。如果只是奢谈农产品供应和农民收入的提高,那就大大降低了“三农”问题的本来意义,必为后人取笑。
第三点,完成农业产业转换,面临五大紧密相连而互相制约的任务:
一是改造传统的家庭全能式的小生产为具有地区优势的区域化分工条件下的专业化大生产,形成区域规模、地区特色的现代大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和转换;
二是改变农民个体“入市”的方式,促使农产品的规模经营,形成资源的合理布置和良性循环,组织新型农产品大流通,实现农产品与国内外两大市场贯通;
三是发展并提升现代农业生产力,强化农业的自然抵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促使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提升;
四是在农业的转换、提升中,促进农民在科技进步和市场竞争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不断改善和提升生活水平,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提高同步、农民共同富裕。
五是在农业的转换、提升中,促进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促使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完成产业革命,实现我国二元经济向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转换。
第四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农业的发展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农业发展的各种形式和措施,既要兼顾目前的利益,又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使农民群众从现实生活中体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又要看到未来共产主义的光辉前景,而不是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搞私有化,保护传统的一家一户的旧农业。
第五点,必须寻求一种组织方式,将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有机地链接起来,形成载体和运转机制。这种组织形式,应该具有这样的要求:一是符合农民的现实和长远的利益、农民可以接受;二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性凝聚力和扩张力;三是可统帅性,即把以上五大任务衔接起来;四是世界共性,即符合经济发展的世界潮流;五是可操作性,即这种操作具有可切入性、推动性和扩展姓。
显然,这种组织方式,除了将农民组织起来,别无其他选择。现在的问题就是,一些同志只看到我国农业合作化,因为曾经操之过急所发生的问题,而把农业的集体化道路,当作糟粕,将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
写到这里,我要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觉悟、最有创造性的民族,具有伟大的熔炼、锻造能力,可怎么到了今日,竟然自己封自己的路,这是一种什么劣根性呢!?
啊,我明白了:中国人实在是聪明过度了,所以无时无刻不把自己禁锢在安全的枷锁之中! 2007-10-12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