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郭松民:“院士”称号何以成了“特许证”?

火烧 2007-10-1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院士称号为何成为特许证,指出科研资源分配问题与官本位体制有关,强调院士制度本应是荣誉而非特权,但实际操作中却导致资源垄断。

"院士"称号何以成了"特许证"? 
2007年10月09日 00:00:58  来源:新华网 
 
 
 
    郭松民  

    在每两年一度的两院院士增选工作进入关键阶段之时,中国的院士制度又遭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质疑:有人说,院士制度造成了对学衔的盲目崇拜;也有人说,院士终身制阻碍了科学发展等等(10月8日《中国青年报》)。

    所有这一切的质疑,其最终的指向,其实就一点:院士们垄断了太多的科研资源,阻断了那些真正有创造力的中青年科学家的科研之路。

    院士能够占有大量科研资源,究竟是因为他们拥有这样的权力?还是因为那些掌控科研资源的人,出于种种原因,主动奉送给院士们享用的?如果是前者,那我就主张对院士制度进行彻底改革,直至彻底取消院士制!如果是后者,那就应该考虑改革现行的科研资源分配体制,而不仅仅是把板子打在院士的屁股上。

    从各方面的情况看,答案显然是后者。因为遍查两院的《院士章程》,没有任何一条规定院士有如此垄断科研资源的权力。实际上,就我国院士制度的本意来说,“院士”这个称号,主要是一个荣誉,并不必然地和特权相联系。有人提出要建立院士退休制,这是不了解院士制度的本意——荣誉主要是对一个人过去所作贡献的一种肯定,一旦获得,当然就是终身的,除非后来查明他的成就是弄虚作假骗来的。

    一个本来并非特权标志的“院士”称号,之所以成了圈占各种资源的特许证,原因在于,我们的科研体制还是官本位的。那些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也不对科研成果以及市场负责的行政官员,掌控着科研资源的分配权。官员的行动原则有两条“铁律”:一是降低管理成本;二是规避管理风险。这两条“铁律”决定了他们在分配科研资源时,必然会对院士青睐有加。

    从降低管理成本的角度考虑,让官员不考虑头衔,去寻找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来主持科研项目,寻找和鉴别的成本相对要高,甚至有的官员根本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而,选一个拥有最高学术头衔“院士”称号的人来主持科研项目,就成了最佳选择;从规避管理风险的角度考虑,“院士”也是官员们的最佳选择,因为一旦科研失败,他们也可以理直气壮地对上级、对舆论交代说:我们请了院士,还能说我们不重视吗?

    院士这块招牌具有如此奇妙的功能,可以轻易地解决令官员们头疼的主要问题,院士身价自然倍增。一些大学、科研院所、各部门、各省市主管科研的官员对他们趋之若骛,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其实,院士们对这一切未必不心知肚明,但送上门来的好处实在太大,让他们难以抗拒,他们也就乐得顺水推舟,做一笔交易,去充当别人获取政绩,规避风险的工具了。

    目前的院士制度确实带来了很多问题,但要彻底消除这些问题,看来还是要在院士制度之外下功夫。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