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论文有什么意义?
这些数字有什么意义呢?对于在大学或科研机构工作的人来说,这些数字首先意味着一大批人可以获得博导、教授、副教授、研究员等等称号了,他们的住房面积可以扩大了,收入可以增加了,申请研究经费的机会增加了,在社会上的名誉地位提高了。有的学校规定,如果发表五篇可被国际检索的论文,可成为一级教授;或者虽然只发表一篇,但被引用的次数多,亦可以为一级教授。有如此丰厚的收益作动力,学者们自然就趋之若骛了。正是这种强大的推动力,使中国占世界论文数量的比例在短短五年内翻了一倍。
问题在于,这五年内中国的科技实力是否翻了一倍?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举一些小例子。比如国产钉书针,居然钉不透20页A4纸,非得买台湾的;国产日光管寿命短,亮度差,比菲利浦灯管便宜一半,但还卖不动;高速公路用的耐高温沥青,需要从外国进口。如果我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连这样的小问题都解决不了,更不要说象计算机、汽车、飞机、机床等关键产品,哪怕论文数量再翻一倍,又有什么意义呢?徒然浪费纸张,浪费纳税人的钱财,浪费国人的感情而已,徒然生产出一些解决不了问题的教授、研究员而已。
事实上,欧美国家的科研主体并不是大学或研究机构,而是象通用电气、通用汽车、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电话电报公司这样的大企业。然而,这些西方大企业现在已经进入中国,占领了中国的高附加值、高利润的市场,把中国企业挤压在低附加值、低利润的市场,使任何单独一家中国企业都缺乏足够的实力支持科研开发,例如江苏的新光厂不可能积累起足够的利润去研发高性能的日光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不可能真正成为科研主体。如果中国真的希望能够与发达国家竞争,唯一的出路是用国家力量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然后交给企业生产。这意味着要求建立集中、合作型的科研体制,而不是分散、竞争型的科研体制,正如神舟五号的成功一样。如果中国能够在电子、机械、化工、生物各产业都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那么我们还会如此在意有多少篇论文被国际检索吗?
最后,我也引一点洋证据。瑞士洛桑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评价,中国科技竞争力在被评价的49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25-28名,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相关文章
- 时代尖兵点评最新资讯(20121120)
- 马也:9月国际纪事
- 写给诋毁毛泽东的人们
- 猴王:每日最新国际国内资讯解读(3月30日)
- 让人迷乱的某些社会现象
- 诗两首
- 看中国国内这部分内奸的伎俩
- 财经资讯:奥巴马抛弃凯恩斯主义
- 猴王:本周国内国际局势分析(2月5日)
- 庄大明白和小糊涂等对侃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