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市场经济是滋生资本主义的温床

火烧 2007-08-27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关联,分析改革过程中市场经济理论的演变,指出其非马克思主义基础,并批判市场化改革对社会主义的冲击。

市场经济是滋生资本主义的温床

  现在我们来调查市场经济是什么经济。

  改革要以市场经济为取向,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里没有这个道理;公开的邓小平理论里也找不到这个根据。

  我们知道,理论界一直认为马克思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显然,市场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不是马克思主义。

  理论界经常提起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说是列宁已经否定计划经济,认识到社会主义必须搞市场经济。这完全是曲解。“新经济政策”这个词就说得很清楚,它只是一种经济政策,列宁在他的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所有文献中,反复地明白地阐明这是“退向国家资本主义”,是经过了严重战争破坏的刚刚取得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不得不进行的退却,“这无疑是工人国家向世界资产阶级缴纳的一种贡税”。有一些理论家说,是斯大林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纯系捏造。早在“新经济政策”实行不久的1922年,列宁就向俄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宣布:“我们退却已经一年半了。现在我们应当代表党来说:已经够了! 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个时期就要结束,或者说已经结束。”黑字白纸,清楚清楚,“新经济政策”不能用来证明市场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列宁主义。

  毛泽东很早就注意商品问题,《井冈山》这部电视剧已经表现了,毛泽东对商品理论的认识,我看不是一些只是念过几本外国经济学的人可比的,但这只能以后再谈了。现在我只说,市场经济改革是冲着毛泽东时代实行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剂为辅”而来的,这就证明不是来自毛泽东思想。

  人们普遍认为市场经济改革来自邓小平,但是我没有从在《邓小平文选》里找到根据。1990年底他在《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的讲话中还是讲“计划和市场都得要。”1992年初也只是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请注意,他讲的是“市场”,不是“市场经济”;是“经济手段”,不是经济体制。

  从公开的文献看,改革以市场经济为取向是江泽民最先提出的。1990年我向他写了几封信,表示对他1987年在十三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很有些使人疑虑。”我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已经不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而是计划指导与市场调节互渗互透,让计划经济通过与市场调节的结合,过渡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终归于商品经济这一体。”指出“商品经济正在腐蚀着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使他们‘为了一碗红豆汤而出卖自己的长子权’,分裂成一个个小集团,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互相斗争,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为什么资产阶级现在神气得很,因为社会主义正同资本主义一道统一于商品经济,过去社会主义国家赎买过资本家企业,现在资产阶级也来赎买整个的社会主义国家。商品经济不就是买与卖的关系么。”后来实践的发展果然如此。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上就宣布“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了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的报告中提出了“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搞活国有小企业的步伐。”不久就开始了国有企业“改制”,把大的小的国有企业一个个卖给私人,实际上是近于送给(购买的钱绝大部分是国家银行贷给的)私人经营。“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就是突破邓小平的改革构思,一步一个脚印,走我根据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从商品经济到资本主义的道路。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里说进行市场经济改革是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实践发展,他说:“邓小平同志今年初重要谈话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经放开,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显著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显然江泽民篡改曲解了邓小平的讲话。1992年我就向他们指出:“计划不等于计划经济,市场不等于市场经济,概念不能偷换。”我认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但它是市场经济,计划对它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只能通过市场经济建立起来,不搞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就不能发生发展,就存在不下去。不能用社会主义有市场来证明可以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奴隶社会也有市场,但不存在市场经济。封建社会后期有了市场经济就存在不下去,被资本主义社会所代替。……也不能用‘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来证明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发展到现在,除了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而且只能是市场经济以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都不是市场经济,封建社会与市场经济不能相容。‘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命题能否成立,唯一要看能否出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用‘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需要的证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证明可以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合逻辑。”

  “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没有说清楚是什么经济的活力和发展态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也讲实践表明:实践表明我在十多年前的看法——市场经济滋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得不接二连三地修正目标,逐步接近资本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早已经用全部社会的历史事实归纳出来的规律;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讲得清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在十四大上,“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时有一篇文章还没有想到用“与时俱进”这个词,就说得很直切:“这个改革的目标或目的地,是一步一步提出来的,在最高领导人的头脑中是清楚的,比如向‘东’走,以‘天津’为目的地,但一开始并不提‘天津’,而提‘通县’,当到了‘通县’以后再提‘廊房’,最后才可能提‘天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争论。”这篇文章还说,“现在,提出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认为只是个定向问题,还可以研究,它还有个目标定位问题,解决建立什么样的市场经济”。实践表明,到了“天津”并没有停止改革步伐,还在继续“向‘东’走”;再向东走是什么地方?一看地图就知道了。

  江泽民讲“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清楚地表明,摆脱“传统的观念”即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是通过理论批判,而是在改革中逐步地甩掉的。他说是邓小平的讲话“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并不是理论根据,只是表明对马克思主义的无知。资本主义有计划,在邓小平还没有出生时,马克思主义就已经阐明了,恩格斯对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的这段话最清楚不过了:“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引用这段话时所作的评述表现了列宁主义与邓小平理论的差异。列宁说:“尽管托拉斯有计划性,尽管资本大王们预先考虑到了一国范围内甚至国际范围内的生产规模,尽管他们有计划地调节生产,但是现在还是处在资本主义下,虽然是在它的新阶段,但无疑还是处在资本主义下。在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看来,这种资本主义之‘接近’社会主义,只是证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接近,已经不难实现,已经可以实现,已经不容延缓,而决不是证明可以容忍一切该了改良主义者否认社会主义革命和粉饰资本主义。”

  谁也不能否定“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我曾经向大家介绍过我读《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它在上个月21日曾经发表在新华网和人民网上,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新华网又删掉了),从生产的发展过程阐明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消灭。文中介绍了三种交换形式,W-W,W-G-W,G-W-G’,它们早已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应当看到,这些不同的交换形式,表现了商品交换的不同发展阶段,并按这种和那种商品交换形式的作用范围和相对占优势的情况,反映社会生产的极不相同的历史阶段。最先在原始社会发生的交换形式是W-W,它存在于不同生产共同体即部落之间。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两个私有制的自然经济的社会里,W-G-W逐渐发展成为商品交换的普遍形式。W-W,W-G-W的实质都是商品使用价值形态的变换,表现着不同的产品所有者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W-G-W已经衍生出G-W-G’,就是有商人中介于W-G-W交换之中。G-W-G’已不是一般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交换,而主要是价值运动;G不仅是流通手段,而且是最早的货币资本形式。当劳动力也成为商品,从而商品生产是普遍形式的生产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便确立了,自然经济便为市场经济所代替,G-W-G’便成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的商品交换形式。它不仅表现不同所有者关系,而且包含特殊的阶级关系,在自由平等的商品交换关系中,掩盖着资本对劳动的强制性的剥削关系的实质。历史表明,W-W,W-G-W,G-W-G’,表现了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转化为货币和资本的历史的自然发展过程;表明商品生产、市场经济是滋生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温床。对于这个问题,以后可以作更详细些的通俗的表述。

  在马恩列斯毛中,唯一认为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是今天主流理论批判得最厉害的斯大林。斯大林说,商品生产“替封建制度服务过,可是,虽然它为资本主义生产准备了若干条件,却没有引导到资本主义”。毛泽东直接批判斯大林的“这句话有些勉强”,指出“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在封建社会这个母胎中产生出来,虽然还没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列宁讲的更直接:“资产阶级是产生于商品生产的”。恩格斯阐明“在产品的价值形式中,已经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形式、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对立、产业后备军和危机的萌芽。企图用制造‘真正的价值’的办法来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等于企图用制造‘真正的’教皇的办法来消灭天主教,或者等于用彻底实现那种最完全地表现生产者被他们自己的产品所奴役的经济范畴的办法,来建立生产者最后支票自己的产品的社会。”市场经济“侵入那些为生产而直接结合起来的社会组织的内部经济生活中,它们逐一破坏这个社会组织的各种纽带,而把它分解为一群群私有生产者。”马克思说商品“对资产阶级社会说来,技术经济的细胞形式”;指出“产品成为商品,需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全部产品或至少大部分产品采取商品的形式,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情况只有在一种十分特殊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是才会发生。”

  请问谁拿得出事实和理由来否定马恩列毛的论断,能否定市场经济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才会发生的论断,能否定现在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不是把社会生产组织分解为一群群私有生产者,产生资产阶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