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杨炳章:我所知道的海外中国写手们

火烧 2007-08-23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探讨海外中国写手如郑念、李志绥等人的作品及其背景,涉及《上海生死劫》《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及林彪事件内幕等,分析其真实性与影响。

杨炳章:我所知道的海外中国写手们
 

(选自杨炳章著《不平则鸣:我在哈佛15年》,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原题为《同志,不能这样干!》

在美国出版的以中国事务为题材的新闻性著作中,郑念女士的英文版《上海生死劫》可以说是赚了大钱的,其他书都谈不上。据我个人所知,郑女士这本书连续几个月保持《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地位,先后发行几百万册,估计作者稿酬不下几百万美元。

郑念女士30年代在英国伦敦留学,40年代同夫婿一起回中国上海,其丈夫担任“亚细亚”石油公司驻沪办事处总经理。50年代任职“外资企业”的中国人为数极少,郑家即为其一。一家3口人住洋楼、领洋薪,女佣男仆、舞会宴厅,自然是一番独特的美好回亿。

以后丈夫在“大跃进”中病死,独生女儿在“文革”中自杀。本人也平白无辜被抓进班房几年。一个女人,一生经受了这么大周折痛苦,晚年离开中国定居国外,有些牢骚,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李志绥的《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中英文几乎同时发行,也算是赚了一笔钱。其英文合作者安娜瑟断特,本来是费正清中心副主任麦道克斯先生的太太,后来离婚了。据她说共得稿酬二三十万美元,分摊之后,扣税之余,李志绥也许能得十几万元。李志绥曾是毛泽东的医生,到美国去投亲定居,出自生计写书,有些夸张虚构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说60年代初期中南海定期召开周末舞会,由部队文工团女演员陪同中央领导跳舞,这应该是事实。又说舞厅里专设有毛泽东睡房,随时可以拉上舞伴去伺寝之类,这就未免过于离谱出奇,过于耸人听闻。

郑念也罢,李志绥也罢,好歹算是确有其人,即便不是确有其事。我本人还知道其他几个作者的几本书,则只能说是“人事皆非”了。

1984年,某月某日,共事于费正清中心的TR君打电话约见。见面后说一家美国出版商正在翻译出版一本揭露林彪事件内幕的书,要求此君写一篇序言,他想就此征求一下我个人的意见。

英文稿件已在TR君手中,这是求人作序的通例。我一边翻阅,TR君一边解说。我记得稿件的题目是《一位中共高级官员的札记》。大致意思是中共中央林彪问题专案小组负责人,出于历史良心、政治责任的缘故,留下一份私人笔记。札记作者已经去世,原件已被中央档案馆秘存,此份副件流传到国外。所揭开的内幕是人所未闻的,不过也是简单的,即林彪并非驾机外逃摔死在外蒙,而是在北京被毛泽东设计暗杀的。

我将英文译稿索回,集中读完之后给TR君回话。我认为稿件内容上疑点甚多甚大,劝他向出版商索取中文原稿审查。即使稿件持有人保密,稿件本身总不至于保密吧!

稿件持有人是无法联络的,据说是一位中国大陆人,通过一位会英文的中国人,再通过一位会中文的美国人,最后联系到美国出版商,每个层次都是严格保密,以防出破绽,造成大陆亲朋的安全问题。

那时正是《希特勒日记》伪造案发生之际伪,曾使欧洲几位知名的“纳粹通”陷进去,开始说是真货,后来成了伪品,最后是丢钱丢人。以TR国际知名的“中国通”身份,不想为一本基本内容上值得怀疑的书写序。

中文原稿前二章来了,由我取回。我本人并不是什么职业鉴定家,但总可以看出来,双面折叠、繁体字印刷的稿纸并不是大陆的生产品,行文用句也有许多漏洞马脚,显然是在国外炮制而成,完全不是什么国内机密文件。

TR君拒绝写序,据说也提出理由。不过,他又说他写不写无关,书很快会出的,英文以及几个欧洲文种的出版合同全定了。书真的很快出了,英文本是Conspiracy and Death of LinBiao,中文翻译本《林彪之死》,作者署名姚乐礼。对于未曾看过《林彪之死》的读者,我不妨引用一段该书的最精彩描绘。其背景介绍是,1971年9月12日晚上8:10分,根据事后林彪问题专案小组副组长赵研极的札记,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人密谋,邀请林彪夫妇去北京郊区玉泉山赴宴,同时已安排好暗杀部队。周恩来称这顿饭是“最后的晚餐”。于是乎,一场鸿门宴的戏剧开场了:

毛泽东打开一瓶明朝王室的陈酒,足有482年的历史。随后,毛把香炉点燃,为之温酒。晚餐精致可口,都是无价的山珍海味,一对熊掌是当天在东北抓到、用专机送来的。毛泽东亲自为林彪夹菜,晚宴的气氛极其亲密而热烈。

10时54分客人告辞,林彪的座车开到宴会厅门口,汪东兴和毛泽东一起目送林彪、叶群上车。

l1时正,毛的别墅内外都听得见巨大爆炸声。毛听到后,对周和汪只说了一句话:“此事究竟是谁的错,别人怎么说都没关系,我实在不在乎。”

周恩来出去证实林、叶确实已死后,返回毛的别墅,对毛说,“此事如何对外解释?”毛回答,“我相信你能办好的。”

对于中共政治一知半解者,看罢这一番言词描述也许会兴致勃勃,而对于中共政治确有了解者,则只会哑然失笑。这里哪像中共高干的语言?毛泽东真要杀林彪,还一定要享之480年的皇室藏酒,一定要为之亲自点燃香炉不可?

中国人办事情是草率的,好在对投稿者和授稿者都是如此,对一般读者也是如此叫, 不至于出现《希特勒日记》那样的丑闻官司。再说《希特勒日记》涉及的出售价和赔偿价都是几百万美金,中国人野心也不那么大,只想编造一个《林彪之死》小故事,得上一点小钱,也就心满意足了!如果说有些外国人是“为五斗米折腰”的话,那么我们有些中国人简直可以说是“为一颗米下跪”!1989年是不寻常的一年,新闻报道满天飞,一会儿谎言变成了消息,一会儿消息变成了谎言。处身于国外,不能不依靠国外的报道,国内的真情一时看不清、说不准。就在这种混沌迷茫的气氛中,出现了江之枫写的《王牌出尽的中南海桥局》。这本书先在台湾《中央日报》上连载,随后又出版单行本。本来还计划出英文译本,最后出没出我不知道。

作者江之枫,据《中央日报》记者开始介绍是一位中共中央“通天人物”,后来又说是中共中央机要秘书,天安门事件期间一直在中南海值勤,最近辗转周折,刚才来到美国。再加上该书是以日记形式,充斥着作者本人在“天安门事件”前后利用中共中央机关专用“红机子”同所谓邓办、杨办、赵办、李办,以及中共高层要人联络的生动描写,更给一般读者造成神秘兮兮,煞有其人的印象。这位江之枫先生倒也知趣,不敢说他同邓、赵、杨、李相识,而同他一起吃饭谈话的人物也只是什么某市副市长、某军副军长、某上校团长、某华侨富商之富类,如此恰到好处,再高了就露馅了,再低了就没口味了。这里显然有一个不可解脱的两难困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者特意附加上一段邓小平有关进攻台湾的计划,因为此书要在台湾发表,而且以台湾为市场,加上一点威吓气味从各方面说有利无害。江氏5月28日有如下记載:

1969年珍宝岛枪声一响,全国紧急动员,进入战备状态,抛掉一切成见,团结一心一致对外。破坏战争者为反革命,杀不赦。全国形势改观,得以控制。

目前形势有如文化革命,失去控制,毛泽东之策。不失为良策。打谁?越南和台湾。

越南是苏联范围,与戈尔巴乔夫和好,打越南不宜。只有打台湾,怎么打?有几种方式:打局部战争,解放全岛和封岛。

邓小平沉思良久,说:“从战略上看,有两个不利条件。第一,打台湾,我们以大打小,形不成打苏联那种危机感。第二,如出师不利,不但不能救火,反而火上浇油。”

又说:“不管如何,制定几种方案还是必要的。”

于是上将衔命而去。

这位中南海“机要秘书”听的事儿、看的事儿、管的事儿未免也太多一些了,日记写的未免也太勤快一些了吧?这种“通天人物”怎么能放他出国了呢?而台湾人也爱吃这一套,不妨吓唬吓唬他们,对书的销路反而有好处。

这样一段日记显然是故意做作、耸人听闻的。5月28日北京学生运动热火朝天的时候,谁人竟然会异想天开,打越南打苏联打台湾,亏江之枫还想得出来!什么邓小平沉思良久,什么上将衔命而去,无非是一派胡言乱语罢。

出书之后不久便搞清楚了,作者本人、也在纽约出现了。这位“江之枫”出国前曾是北京西北郊高级党校里一名普通教员,压根儿也没有在北京城里中南海呆过。既然如此,还有什么话好说的?看来书中那些神乎其神的东西,不可能是在中南海值班室里记录的,倒很可能是在纽约哈莱姆区地下室里编造的。

1992年更好了,冒出一个女作家叫做艾蓓,发表《叫父亲太沉重》,一本三四十万字的洋洋大作,竟然冒充起周恩来的私生女来了!书里面东拼西凑找来一些新闻材料,赚了多少美金不知道,已经闹到这个份上,中国人的国际玩笑真是越开越大啦!

作者当然自命出身非凡,外祖母是北洋军阀时代出生的名门贵媛,同袁大皇帝的公子、徐大总统的千金一起上幼稚园,上小学,上中学,云云。外祖父则是留学东京帝国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出于爱国情怀,国外高薪不就,毅然回到北平,一心报效国家,云云。

生长在这种金童玉女之家,作者母亲不消说是在“阿妈”怀抱中捧大,“莫扎特”弹得很好。解放前从燕京大学英文系毕业,解放后成力一名色美才高的文化部干部,50年代初自愿去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于是得以同周恩来总理相识相好。而作者本人便是这一段爱情的蓓蕾,故名“艾蓓”者也。书到紧要处,说有一次周恩来去找她妈,两位警卫员在房外等候。突然国务院秘书长赶来,汇报一件重大国务事件,上甘岭战役打起来啦,要求周恩来赶紧回去处理。周恩来探出头来,听罢满脸不高兴,临行恋恋不舍:“我宁愿在这屋里多留五5分钟,也不愿意当一辈子国家总理!”这个女孩子,也就是作者本人、出生后不便留在北京,于是被秘密送到外地农村托人带养。三年自然灾害时节,农村食品供应不足,周恩来总理不好出面,委托宋庆龄委员长从上海送来饼干、奶粉、砂糖一一反正一切能设想到的大人物都围绕者这个小宝贝团团转了。

以前斯大林女儿写过一本书,轰动了全世界,现在周恩来女儿也写了一本书,也要轰动全世界。《叫父亲太沉重》出版后在香港举行公开发行会,作者、编者、书商忙得不亦乐乎,拉上几位海外知名作家出来捧场,竟然还有人说,“长得真像周恩来呀!”现在当然水落石出了。原来这位“艾蓓”是安徽农村出身,家里父母双亲都还健在。那时候还没有“计划生育”,她在家里排行“老七”,上面还有几个哥哥姐姐。一个哥哥曾是公社干部,走后门好歹把小妹妹送进“蚌埠师范学院”中文系工农兵学员班,学会了作文。这么一大家子的穷苦乡下人,就算周恩来总理找人代养孩子,也找不到她家门槛上呀!那么,这位艾蓓女士到底是不是一名养女呢?

“不是!”本村接生婆王大娘说,“俺亲眼看娃子出生的。头呀,手呀,出来的还利落。”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爹种大米娘喂猪,也确实让这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艾蓓”女士叫父亲有点太沉重了!还是编造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哪怕扮演成一个官宦人物的私生女,也许可以找一点精神安慰,又可以得一点物质收获,自然就会感到轻松一些啦!

哥伦比亚大学的杜念中同学,是从台湾大学来的,从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担任《时代周刊》总编辑,没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受杜先生的邀请,我在《时代周刊》上发表过一篇很长的书评,题为“同志,不能这样干”,基本思想同这里说的差不多,内容上更细致一些。

如果江之枫的《中南海桥局》的牌没有玩好、英译本没有成功,我想也许是我那篇文字扫了人家的兴,拆了人家的台。

不少人愿意到美国去,这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到了国外,尤其是学文史的人,一方面语言不通,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精神准备,出去以后干什么呢?往往不得不动笔写作,而中文写作的圈子又很窄,这里就出困难了。于是便标新立异,胡乱杜撰,无非是想赚钱维生罢了。

我认为作为一个国家或政党,要搞政治宣传就大大方方搞政治宣传,不需要小手小啣、偷偷摸摸搞这一套,也不需要支持纵容这一套。而作为一个个人,则更是不可任意造次。在国外没钱过不下去要么就干脆回国,要么就打工去,犯不着玩这种鬼把戏,搞得一辈子丢人现眼,见人抬不起头来一一再说也赚不着几个钱呀!


(选自杨炳章著《不平则鸣:我在哈佛15年》,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原题为《同志,不能这样干!》, 中国文革研究网录入。杨炳章,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男,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哲学所硕士研究生,198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专业,获政治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研究员,1997年回国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出版过《从北大到哈佛--献给中国知识分子》、《不平则鸣--我在哈佛15年》等一系列中文和英文著作。)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