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草民经济学:少数人胀 多数人缩

火烧 2007-08-2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围绕CPI上涨现象,分析专家对通胀的争议,指出结构性上涨与生产物价背离,探讨经济周期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强调多数人面临物价压力,少数人受益。

草民经济学:少数人胀 多数人缩

  8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7月份的居民消费指数,媒体报道说,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去年同期上涨5.6%,再次超过6月份4.4%的峰值,创下自1997年2月份以来的十年来单月新高(《北京晨报》)。另外一个报道说,涨幅创1997年3月以来125个月新高。这一涨幅直逼1996年CPI的年度涨幅。看来形势严峻,但是,后面又有“专家”们出来七嘴八舌了,有说“不过”的,有说“但”的,把“严峻”又扭为“轻松”,比如“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为,目前并不存在商品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条件。”,比如,“但离1994年的25.5%还相差甚远。”,草民不知道这些个“不过”和“但”们月入几何,才可以如此神态自若地“不过”和“但”。

  最令人感到云山雾罩的是“专家”们的“尚存争议”,“尽管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对当前物价上涨会否成为全面性通胀尚存争议,但他们普遍认为,恶性通货膨胀轮回的宿命将被打破。”(《中国证券报》),为什么“尚存争议”呢,理由是:粮肉价格推高CPI,既然归罪于“粮肉”,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和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徐连仲均认为,目前的物价上涨不会扩大为全社会范围内的严重通货膨胀。…目前代表生产物价的PPI与代表消费物价的CPI出现背离趋势,物价上涨的传导并不明显,因而只是物价的结构性上涨。目前工业消费品由于产能过剩,价格“不可能涨起来”,因而也就不会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全面性通胀….当然,也有表示“悲观”的,但悲观者,也只限于“趋势”。

  但草民对经济学一窍不通,分析不出“不过”和“但”,然而,一般的逻辑却是可以走一下的,记得猪肉刚开始涨价的时候,“专家”们解释,是饲料价格引起的,于是追踪到饲料,但饲料由粮食构成,于是追踪到粮食,但粮食又与国际粮价发生了牵扯,于是追踪到美国,但美国的玉米偏偏与“绿色燃料”扯上了关系,于是拉出来石油,这就比较“全面”了。还记得国家发改委刚刚否定了发电企业的涨价冲动,而发电企业的理由是燃料煤涨价了。还有消息说下半年钢材有涨价可能,石油更无法不涨,这个所谓“生产物价的PPI”是如何与CPI“背离”的,生产物料没有涨,而生产物料生产出来的产品如化肥、农药、牛奶、奶粉乃至于粮食、猪肉、方便面却大幅度上涨了,有悖于常人的思维。

  草民也多少明白了一些“专家”们如何界定通货膨胀的“恶性”和“良性”的,徐连仲指出,1994年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高达20%以上,同时出现了短缺经济下的恐慌消费,而现在我国处于过剩经济,不具备恶性通货膨胀的条件。…自2002年启动以来,本轮经济周期表现出速度快、运行平稳和上升时间拉长的特点,其内在动力在于国民经济产出率提高和国外需求增长加快。由于上述制度性变迁,不仅本轮经济周期大为延长,而且以往出现的恶性通货膨胀也难以出现——因为产出率的提高和工业产品的全球定价将大大压缩CPI的上行空间。

  草民注意到“专家”使用的一个词“经济周期”,什么“周期”呢,是不是所谓“通胀”-“过剩”-“通缩”-“通胀”的意思呢,草民糊涂,但有一点值得玩味,就是“1994年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高达20%以上”,所以当年出现了25.5%的通胀,但自1994年至今,居民的收入增长了多少呢,据说“最发达”的广东地区,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几乎是“纹丝未动”,而“我国处于过剩经济”的前提恐怕也是比较可悲的,就是绝大多数人的收入增长很少,甚至于没有增长,一个具有指标参照性的价格是:90年代初期的大学学费大约是500元/年,而现在是5000至6000元一年,涨了十倍,而2005年有报道说,我国平均每年门诊费用增长13%,住院费用增长11%,光这两大项,已经令多少人捂紧钱袋,无法提高“内需”了,而“专家”们欢呼“本轮经济周期表现出速度快、运行平稳和上升时间拉长的特点,其内在动力在于国民经济产出率提高和国外需求增长加快。”,偏缺少了大多数人的消费力减弱的因素。升斗小民的眼光“短浅”,首先看到的是油盐柴米,星期日草民去市场买了两条黄瓜,算起来合一元多一条,草民给小贩打趣“赶上吃肉了”,小贩笑曰“可不是嘛”,不知道“1994年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高达20%以上”的时候,黄瓜多少钱一条。

  那就是,对于大多数中低收入人群来说,他们手中的“通货”,一方面由于物价的上涨在贬值,另外一方面由于收入的增加缓慢甚至没有增长而处于事实上的减少状态,包括收入比起普通人多但却因为贷款买房而债台高筑的白领们,绝大多数人处于事实上的“通缩”状态,所以,草民以为,“专家”们敢于预言“以往出现的恶性通货膨胀也难以出现”是有道理的,“专家”们欢呼着“速度快、运行平稳和上升时间拉长”是有信心的,因为“国外需求增长加快”,但国内需求呢?

  但是,笼统地说国内需求不畅也欠全面,因为今天的一则消息令人“振奋”,叫做“富豪500万玩豪华游艇 广东进口高档消费品增5成”(《信息时报》),报道中详细列出了相关数据:今年1~7月,排量在2.5升以上的乘用车进口2.3万辆,进口值为8亿美元,高档手表进口1860只,进口值593.9万美元,游艇进口了7艘,价值443.3万美元(均价6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00多万),酒、烟、化妆品和高尔夫球及球具分别进口5741.5万美元、1679.5万美元、1007.5万美元和319.9万美元,分别增长100%、42.5%、30.8%和32.5%。

  好一幅豪华有加、奢侈无度、香车宝马、美酒笙歌的盛世图景,富豪们在大多数平民百姓为十几元一斤的猪肉、上百元一桶的花生油、一元多一条的黄瓜所犯难的时候,富豪们一年四季也坐不了几次的游艇,却一出手就是500万,据说这样的游艇的年维护费、停泊费、“会员费”等加起来也要十万以上。所以,对他们来说,通货确实是“胀”了,已经“胀”到“不知道咋吃咋玩儿”了,而这群纸醉金迷,一掷千金、百万金的豪客,在统计学上反映为“0.5%的家庭占有60%的社会财富”。而“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还在哭诉“社会上没有人为富人说话”,“为富人说话”当然有现实的诱惑,起码有可能应邀共享“2.5升以上的乘用车”和500万的游艇所带来的快感。

  站在草民的视角和亲身感悟,所谓“经济学”可以简单概括为:少数人胀,多数人缩。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