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长篇连载:《锋镝(下)·非常轨迹⑽》

火烧 2007-08-17 00:00:00 历史视野 1039
文章详细描述了遵义决战中红军与国民党军的激烈对抗,重点讲述林彪、聂荣臻与吴奇伟、韩汉英之间的战略博弈,突出红军在关键时刻的战术部署与胜利过程。

第五章 锋镝(下)
  

  烟枪守空城,杨得志轻松得手/延缓攻击,林、聂建议有点玄乎/血色雄关,王家烈比得上蔡廷锴么?/直下遵义,“朱毛”要争分夺秒抢先机/海口夸得有品味,林、聂要和彭、杨赛跑/望眼欲穿,中央军原本是灾星现在是救星/万万火急,“朱毛”要倾全力决战/患得患失,常胜名将有瑕疵/连续作战,“朱毛”盯准了中央军/火光冲天,韩汉英吐豪气也冒傻气/一派狼籍,吴长官在乌江边上哭了鼻子/十分泄气,“龙主席”搞不定孙将军/好戏连台,蒋公和各路诸侯集体跑调 


  

  中央红军这次再战遵义有个最大的特点:攻防转换非常急剧。
  红三军团基本控制遵义老城的同时,中革军委也致电彭、杨、林、聂:“⒈今28日前应将老城残敌肃清,将退出城与南廿里之残敌解决。⒉如拂晓及上项敌人固守,而援敌又有向我反攻模样,则我主力应集结于新城山地。(1)”而彭、杨、林、聂收悉此电时,遵义老城残敌已全部肃清,黔军第一团溃向西郊马坎,第六团冲破红花岗红军的封锁溃向金沙,第五团则退向牛蹄场。
  28日晨7时,林、聂电告中革军委和红五、红九军团首长:“遵义新老城于今28晨完全占领,缴获正在清查中。(2)”
  28日晨8时30分,吴奇伟部主力韩汉英师终于开进了忠庄铺。有了队伍吴奇伟胆儿也开始壮了起来,9时30分即下达向遵义进攻的命令:第五十九师并附第九十三师之第五五八团,经桃溪寺、红花岗,向遵义攻击前进;第九十三师(欠第五五八团)仍掌握现刻领有地区,尔后为总预备队(3)。而韩汉英一进至桃溪寺便把摊子铺开:第三五一团张德能部为右翼攻击队,立即运动,午前11时展开于蓝家堡及其北东西地区,准备攻击老鸦山右翼高地及红花岗;第三四九团林贤察部为左翼攻击队,立即运动,于午前11时展开于蓝家坳北端东西地区,准备攻击老鸦山最高点桑子山,尔后进出于府后山,及遵义老城以北地区;第九十三师第五五八团陈金城部为预备队,立即运动到桃溪寺右前方湾谷地;各部于11时开始攻击(4)。
  而这时“朱毛”的决心也因此而进一步明确。拂晓时分,从桐梓进至泗渡正拟赶到遵义的中革军委曾发出过一个命令:红一、红三军团各派出一个团分两路懒板凳(今南白镇)和鸭溪方向迎敌,并规定:中途遇敌即取宽正面的防御战术,节节抗击,待把敌吸引到遵义城外时,两个团即构筑工事,依山固守,把敌人死死拖住,以利我主力从左右两翼突击歼灭之(5)。而晨9时在得悉“周(浑元)敌10天后方能赶来增援”的信息后,中革军委首长更坚定了与吴奇伟决战的决心:“一、三军团应集全力部署打击敌增援队,敌不来则集结休息。(6)”
  彭德怀更积极,凌晨时分他已按中革军委27日22时电令精神作出了部署:红十一团出城诱敌向北逼近,接近北进之敌后迅速抢占红花岗、老鸦山有利地形打击来敌,红十团、红十三团则沿老城西面向南沿伸的府后山、插旗山、红花岗、老鸦山、碧云峰构筑工事;红十二团待战斗打响后出城沿公路南进并向西迂回攻击来敌右翼;红十三团从碧云峰西南侧南进并向东迂回侧击来敌左翼;红一军团除抽出红三团出城诱敌外,其余为总预备队,准备断敌后路(7)。
  从中革军委和彭、杨的部署来看,毛泽东等中革军委首长其至前指的彭、杨首长都尚不知吴奇伟部已到达近在咫尺的忠庄铺且正向遵义扑来(8),否则他们很可能不会取预期遭遇恣态诱敌深入,而是马上就要拿出主力(此刻正“集结休息”)从两翼兜圈子下大包围。由此可知,中央红军各部对于即刻就要打响的这场决战虽然预有准备,但准备并不充分——尤其是精神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10时左右,红一军团之红三团和红三军团之红十一团先后向预定方向出发,而韩汉英第五十九师各部亦相向而来,双方指挥部作战地图上的红蓝两个箭头倾刻间就要相撞,而且要撞出一个血光飞溅的大火团来。
  11时30分,红蓝箭头迎头相撞。
  相撞的地点很有意思,正是遵义城外去懒板凳和鸭溪的分岔口的桂花桥附近。黄永胜、林龙发的红三团到达桂花桥时,罗先桂、张爱萍的红十一团正行至南门关南的海风井。红三团甫一接敌,黄永胜、林龙发即令骑兵通讯员返城向军团首长报告,骑兵通讯员途中路遇红十一团部队时,罗先桂、张爱萍当然也就得知了“中央军两个师正朝遵义而来”的敌情。罗、张急令部队离开公路,沿西侧小河向老鸦山南坡左侧一带高地疾进,而此刻韩汉英部张德能团也在拼命前扑来争夺有利地形,但最后张团还是落后了一步:跑步而来的红十一团第二营抢先一步上了红花岗,一通手榴弹便把已接近主峰的张团官兵给砸了下去。
  红花岗海拔标高991.3米,可瞰制大半个遵义城,肯定是双方必争之地。张德能一看正面抢不上山,即令跟进的后续部队向红十一团二营左翼包抄迂回,还以“两块现大洋”的价格悬赏,罗先桂、张爱萍大风大浪见得多多自然也不会示弱,亦令第一营从山后杀出截住张团继进部队,并以迅猛的反冲击将来敌逐退……
  战至午后14时,双方形成对峙。
  这边厢枪炮声一起,遵义城中的彭德怀、杨尚昆就知道大火团要冲天而起了。即令各部火速进入指定位置投入战斗。红十团和红十三团立即抢上老鸦山主峰,而红一军团主力则从遵义北门悄然而出,经凤凰山由遵义东南向忠庄铺以南地区兜击。14时30分,红一军团主力在丰乐桥以南与红三团合力,将扼守公路两侧高地的黔军第八团和王家烈临时凑成的两个营大部歼灭,对吴奇伟的预备队第九十三师形成了分割包围之势,而且还断了前头正与红三军团激战的第五十九师后路……
  林彪这时可能还不知道他这是在掏吴奇伟的窝,要知道了不知道会怎么得意哩!
  然而此刻的韩汉英好像还不知道屁股后头已经开始着火,仍然是铁了心要进遵义城。他见右翼张德能团攻不动红花岗,便将主要攻击方向改在了左翼林贤察团的老鸦山方向——后来又加上了预备队陈金城的第五五八团助攻,同时令张团在红花岗方向仍然保持攻势,甚至还呼出了川军刘湘部的飞机临空投弹助战,支援炮火也不吝弹药狂轰滥放,把老鸦山、红花岗一线的红军阵地炸成了一片火海——这在整个土地革命战争中都是相当罕见的现象。红十团、红十一团虽然英勇顽强多次挡回敌人的冲击浪潮,但付出的代价也相当大。尤其是红十团,这半天儿里他们打得相当惨烈,多次与敌进入白刃格斗,团长张宗逊在与敌人拼刺刀时负了重伤(文年生接任团长),参谋长钟伟剑也在投弹时中弹牺牲……
  战至15时,老鸦山主峰阵地失守,林贤察团也一度推进至遵义老城南门外高地。
  差不多与此同时,红花岗上的红十一团团长罗先桂也负伤,邓国清接任团长继续指挥战斗。
  老鸦山主峰比红花岗更高,敌人居高临下立即对红花岗的红十一团构成严重威胁,更重要的是,还威胁到了遵义城中的红军和东门外的红三军团指挥机关。彭德怀闻讯脸色铁青,立即策马从新城的指挥所赶到前沿,果断命令红十一团政治处主任王平率第三营支援红十团,夺回老鸦山主阵地。而此前伤亡很大的红十团仍在老鸦山北坡对主峰之敌对峙,红十团政治委员黄克诚组织还算完整的九连向主峰反击,结果牺牲了几十个人反击还是受挫。红十一团三营到达后王平又组织了两次猛攻,均因地形险恶未获成功。这当口红军总司令朱德直接把电话挂给了王平:这是背水一战,必须打赢,打不赢我们就得到乌江喝水。现在军委派干部团来参战,干部团由北向南攻,你们配合干部团从敌左侧仰攻,一定要夺回老鸦山!……
  杨得志、黎林也率红一团赶来助战。
  干部团的的确确是个成色足足非常压称的看家法宝,一拿上去份量就是不一样。这时韩汉英部进攻红花岗的张德能团在红三军团各部钳击之下不能动弹,已无法为林贤察团提供支援,战至黄昏时分,老鸦山主峰最后还是被头戴钢盔挥舞马刀连放着“花机关”冲锋的干部团一举拿下。红十二团乘势沿公路以西迂回敌右翼,红十三团则直下碧云峰向敌左翼攻击,韩汉英阵脚已乱只好变攻势为守势,满脸骄横也已化作焦头烂额……
  与此同时林彪聂荣臻正对吴奇伟大打出手,红一军团主力在丰乐桥击溃黔军后已顺势占领了忠庄铺东北端和北端阵地,将唐云山第九十三师分割包围。红军左冲右突杀进杀出,虽然伤亡不小但差不多也快把唐云山的本钱敲打成零碎了。据时任吴部参谋的魏鉴贤老先生回忆,这当间吴奇伟就一直在忠庄铺南端一个高地上观察整个战局,越看越是心慌意乱:韩汉英那边攻击不顺,唐云山这边一败涂地,要再撑下去恐怕老本都要赔光了……
  急得团团乱转的吴奇伟转来转去还是觉得“三十六计走为上”,便开始让左右草拟撤退命令。可这时的他方寸已乱,几经折腾才把一纸原本并不复杂的军用文书作业完成。刚开始,吴长官拟将韩、唐两师撤至懒板凳(今南白镇)集结,可一想懒板凳离遵义太近,跑到那儿还是不安全,又决定干脆撤过乌江;原本想把纵队司令部与韩汉英师靠在一起,赶到乌江渡口上游30里的老渡口一起过江,可再一思量又怕走夜路走山路走不过“赣匪”,况且已约定第九十师欧震部前来乌江渡增援,……。几经反复一阵子,才最后把这纸命令搞定:纵队部及第九十三师沿公路南撤至乌江渡口,第五十九师撤至老渡口过江至息烽待命……
  搞定文字后吴奇伟又打电话请示长官薛岳,然而在水里的薛长官全然没有在火中的吴将军那般切肤之痛,明令吴奇伟要退只能退到乌江北岸,还要守住北岸的两个渡口。吴奇伟左右为难一阵却已经无法收回成命,况且究竟跑到哪里才能刹得住车好像已经由不得他了……(9)
  吴奇伟的这个撤退令的原版文字如今已无从寻觅,笔者只能从国民党军相关档案中的《陆军第四军第五十九师2月28日起遵义附近地区战役战斗详报》、《陆军第九十三师忠庄铺之役战斗详报》、《陆军第九十三师剿匪工作军事报告书》等文件中看到间接文字,但其内容与魏老先生的回忆有点出入:“本纵队拟撤退至懒板凳附近集结,待机转移形势。”
  站在国民党军的立场,如果到了韩汉英手中的撤退令真是这般模样,那吴奇伟的罪过可就大了去啦!这么着不是正中了“朱毛”的下怀么?这相当于他在上下左右为难之际哄了人家韩汉英一把呀。虽然吴的本意未必就是如此,可这堆模棱两可的黄泥巴一旦掉进裤裆里,究竟是屎不是屎你还跟人说得清楚么?与其如此你还不如干脆跟人家明白说道清楚一起退过乌江呢?这样也不会弄得后来那么惨呀!
  要说这位韩汉英在国民党军将领中真还就是个人物,他还真就把“撤退至懒板凳附近集结,待机转移形势”从最积极处作了解读:“转移形势”=“次日再图进取遵城”,于是也就顺理成章作出了积极的考虑:与其如此,我还不如“确守现占领地区,彻夜与匪保持接触”,再图“转移形势”(10)。韩汉英这么着的确洋溢着一派军人的豪气,却同时也是冒着一番傻气:吴奇伟都跑了你也前后受敌,“确守现占领地区”还有什么意义?何况面对杀气腾腾的优势红军主力,你还能“确保现占有地区”么?
  后来韩汉英逃过乌江在息峰见到了吴奇伟,果然第一句话就是理怨吴长官不该下令撤退:“即使拿不下老鸦山,至少也能坚守阵地待援,何至溃败如此?”而素有“好好先生”和“阿婆”之称、据称很少对部属发脾气的吴奇伟却悖然打断韩的唠叨:“傻瓜,我们碰上了共军主力啊!”
  韩汉英当即噎住(11)。
  而就在韩汉英冒这股傻气的同时,常胜名将林彪也出了个差点意思的主意。


  

  韩汉英收到吴奇伟那个“撤退令”的同时,林彪、聂荣臻也致电军委首长和彭、杨:“⒈敌九十三师全部及五十九师一部已<被>我完全击溃,缴获正在侦察<清查>中。⒉我第二师全部及第一师之两个团正向贵阳马路追击,一师之另一个团正配合三军反攻插旗山(似应为老鸦山)、碧云峰并攻山之南端。3.已令第二师全部不顾任何疲劳的拼命猛迫,直至乌江河边,将敌完全歼灭。如途中遇生力军大举反攻,则沿马路节节抗退,以争取时间。现令第一师之两个团停止追击,折回遵义,于明日拂晓赶到,协同三军团解决插旗山之敌。……”(12)
  这时吴奇伟率纵队部和唐云山第九十三师已开始撤逃,红一军团主力也已投入乘胜追击,而老鸦山主峰已被干部团夺回或即将夺回,韩汉英部已形颓势。这节骨眼上撤回正乘胜追击吴奇伟实际上也在断韩汉英后路的部队,为的只是“协同三军团解决老鸦山之敌”,这让70年后的笔者感觉很是有点舍本求末。虽然这可能跟红一军团指挥所这时尚在遵义城南的五里堡,林、聂对遵义城边的情况更为关注不无关系,且从积极意义上理解其出发点还是想跟彭德怀一起把韩汉英包圆,但研判了当时战局后我们却仍然不得不作这样的批评:这个主意有立足欠高视野欠宽之嫌。
  不过林彪这个主意好像并没有付诸实施,林彪在发电同时即令司号员调号将红一师李聚奎、黄甦和红二师陈光、刘亚楼召到军团指挥所开了个短会,短会议定的内容与林、聂那个电报大为不同:战役已进入分散追击阶段,红二师应向南猛打猛冲,连夜追过乌江,截断乌江浮桥,红一师应向鸭溪方向追击,军团指挥所移至懒板凳(今南白镇)(13)。
  很可能是李、黄、陈、刘等跃跃欲试要大发一笔洋财的热烈情绪鼓舞了“林总”,也可能是彭、杨那边传来的消息是“老鸦山已被夺回”,总而言之,会后李聚奎、黄甦并没有“停止追击折回遵义”,而是马上就加入了踢着吴奇伟屁股发洋财的行列——那当口的吴奇伟已经相当狠狈,他带着纵队部撤到懒板凳(今南白镇)时,红二师的红四、红五团已经先他一步跟那儿候着他了。吴奇伟即令特务营留下掩护,自己则与纵队部和唐云山第九十三师余部分别溃往乌江渡和茶山关,红二师在后头撵着他们一路奔跑就象撵着一群鸭子。
  当晚24时,已进至遵义城南大桥、董公寺附近的中革军委综合各种情况作出判断:韩汉英也要逃跑!于是向南北两线的指挥员各发一电,一电令“一、三军团应不顾—切疲劳,马上乘胜南下,坚决猛追该敌,准备在新站地域与敌决战,我主力须用在西北面,迂回和截击其归路而消灭之,另以一个整齐的团带电台飞速由东向刀靶水、老君关地域破坏浮桥、切断电话、断其归路。五、九军团明日跟进,军委直属队上干队明日拂晓入城任城防。”并强调指出“这一追击的决战,关系全局胜负,无论如何要扩张战果,歼灭其全部,不得丝毫动摇(14)”;另一电则向红五、红九军团首长通报了中央军第十三师万耀煌部已到达北线战场的敌情,并作出相应部署:红九军团后卫红九团、红五军团后卫红三十七团任务仍是阻滞当前之敌,争得时间,其3月1日的行动部署为,红三十七团如已到九坝,应到栗子坝附近阻敌并加强两侧警戒,红九团应转到桐梓城并向新店方面之敌侦察戒备,如敌进则阻滞之(15)。
  这是典型的毛氏风格:逮住了战机找到了重点就要倾全力施重击,一个拳头打人。到了决战的节骨眼儿上,所有家当都要准备拿出来专顾最重要的这一头。令红五、红九军团主力向南线靠拢,为的就是在必要时作为重要砝码加入南线战场,坚决拿下吴奇伟!
  大概是毛泽东最为了解林彪这员爱将时常在关键时刻过于患得患失的痼癖,也可能是看到了那个实际上已被林彪自己放弃了的“一师之两个团停止追击返回遵义”,所以30分钟后又追上一电:“前令迂回往刀靶水、老君关一带截敌的别动团,关系战役很大,应由一军团选出,交左(权)或周(子昆)带去。在战术上应:A.隐蔽飞速,由东转到目的地,严防敌过早发觉;B.到后择要布阵阻地(敌),重点在东侧;C.彻底破坏其浮桥、电线;D.敌退下应截之,以收缴获,并乘其溃乱猛追之,扩大战役胜利。(16)”
  随即又给彭德怀、杨尚昆鼓劲提气:“今日在遵义附近作战的仅韩、唐两师及柏(辉章)—部,其欧(震)、周(浑元)两敌本日决无增援可能,我决心增加兵力,继续战斗,夺取最后胜利。你们应坚持阵势万勿放弃,以便增援一到即行总攻;如已转移,应即恢复。命令即下,已令干部团第一营及军委警卫营于1日6时开抵新街,统归你们指挥(彭杨),望派员于6时前在新街接引,整个作战由彭、杨统一指挥,在28日战中,英勇、坚决夺回已失阵地的干部团足称模范。(17)”
  与此同时,还在跟彭德怀硬挺的韩汉英也得到派往懒板凳(今南白镇)的联络官回报:共军已抵懒板凳(今南白镇),王家烈部退往八流(里)水,唐云山第九十三师正向乌江撤退……
  这下韩汉英才算真正醒过味儿来:吴奇伟“撤退至懒板凳附近集结,待机转移形势”后边儿还有个等号,等号那边儿的内容是“逃过乌江”!如此韩汉英也着了慌,再不敢“确守现占领地区”而是马上部署逃跑:既然“共军已进抵懒板凳(今南白镇)”,我等不能再按吴长官令跟那儿去碰钉子,各部应改由八流水黔军退却方向撤出,以期与吴长官王主席所部取得联络(18)。
  3月1日晨8时30分,韩汉英部交替掩护,通过两口田向八里水撤退。9时,中革军委获悉韩部已开始撤逃,当即向彭、杨、林、聂连发两电:一、三军团应坚决执行昨28日24时电令,火速猛追该敌,注意两侧包围,压迫其走乌江而消灭之,以竞全功(19)。而与此同时林彪也得悉了韩部逃跑的消息,也向正追击吴奇伟的红二师充了一把气:“薛敌九十三及五十九师向大渡口撤退,你们须乘胜前进,消灭或抑留该敌,一师及三军团亦拟追击。(20)”
  于是这一天注定要成为中央红军自中央苏区“西征”以来最为辉煌的一天。
  上午10时左右,逃到八里水东端的韩汉英部被昨日即开始追击黔军的红一师兜头截住,后边红三军团主力又撵了上来,韩部第三四九团林贤察部全部被截断,林贤察完全失去对部队的控制。随第五五八团陈金城部撤退的韩汉英一看势头不对,即令余部赶紧与红军脱离接触,陈金城部与师特务营交替掩护各部撤退,林贤察率第三四九团取捷径去白腊坎,第三五一团张德能部则跟自己一起经罗名城退向鸭溪……
  然而这时韩汉英部的撤退已经陷入混乱无序状,红军战士一路抓俘虏缴枪,十分得意开心。当时的情景,时任第五十九师第三五一团张德能部第一营上尉营附的宋少华老先生曾有一段心惊胆战的回忆:
  
  ……我们不支向后面撤退。这时红军在后面边追边喊:“不要跑,缴枪不杀。”我一面指挥士兵逃跑,一面令几个班长拼命抵抗,掩护退却。这时我站在一个石桥上面指挥,红军从左右包围而来,我们就在石桥附近展开激战。忽左侧方有挺重机枪向我射击,我一惊慌,便倒在桥下。这时桥下已坐有一位腿负了伤的红军战士,大声喊“缴枪不杀”,我正犹豫之际,后面追兵赶到,我就把一支快慢机放下被俘了(21)。
  
  被一个负伤跑不动路的红军战士缴械抓了俘虏,宋少华老先生的的确确是狼狈到了家。
  不过他后来还是寻隙脱逃了,在路上躲躲藏藏走了3天才过了乌江。据他回忆,过了乌江一路都是第五十九师和第九十三师的收容队,而收容来的残兵败将都跟自己一个模样:面目黪黑,形同乞丐。
  跟着吴奇伟逃跑的第九十三师唐云山部的状况更为悲惨。
  第九十三师在逃跑途中唯一值得一提的抵抗是刀靶水以北的螺丝堰(今三合镇)战斗,那天聂荣臻亲率红二师追到这里时遇到第九十三师后卫补充团的阻击,敌军以十多挺轻重机枪交叉封锁了道路。红五团追击至此曾被绊了个踉跄,然而勇敢又机智的红军战士们很快便找到了办法:以主力正面佯攻,一部奇兵迂回到敌侧后,用马刀在荆棘从中硬砍出了一条路来,突然向敌人后背发起攻击。守军背后挨了黑枪以为已被红军包围,阵脚立呈动揺状,而红军战士则乘机在一片杀声中突入战壕与敌人白刃相搏,半个小时后即解决战斗,尔后又是一路狂追……
  而吴奇伟乘车一路狂奔跑到了距乌江渡口15里的刀靶水时天色已近黄昏,要按薛岳命令到这里他就不能再跑了,可到了这步田地跑与不跑已经由不得他了:各部混乱逃跑已不成建制,身为司令官的他根本无法掌握,司令部的伙食挑子与部队混在一起已经跑到了前头的乌江渡口,正吵吵嚷嚷挤在一起过浮桥,他要再不快跑那就只好等着红军上来抓俘虏了。北伐名将吴奇伟大概这辈子都没有落到过这么狼狈的地步,急得是浑身瘫软一屁股坐地下就哭出了声儿:“好,好,我今天就死这儿吧!……”。
  情势十分紧急,左右又哄又劝,扔掉汽车搀着架着吴长官逃向了渡口。
  红五团脚跟脚地撵到了刀靶水,发现刀靶水的陈家祠堂竟然还有吴奇伟部的一个军火库,里面塞满了各色枪炮弹药,红军战士意外地发了这笔洋财个个喜笑颜开:“还是跟中央军打仗好呀,可以换装备哩!不象‘双枪兵’,烟枪都比钢枪新……”。大家手忙脚乱地一通抓挠,先把子弹袋、手榴弹装塞满,再挑挑拣拣得意换新枪,然后跳将起来又接茬儿再追……
  到了乌江渡口的吴奇伟看见局面已经不可收拾,便腼着脸皮先过了浮桥,过桥后工兵连长问“浮桥是否拆毁”?吴奇伟将军在军中素有爱兵如子的“吴阿婆”之誉,答曰“待部队过完后再拆”,然而此刻尚聚集在北岸的辎重人马一看到吴司令官都已过江了,当下便乱哄哄一起拥上浮桥,一时间人喊马嘶,秩序大乱,守桥部队也无法维持秩序。
  要命的是这当口屁股后头又是枪声大作,撵上来的红军已经占领了乌江渡口北岸的山顶,正从山上往山下猛冲。拥在江边的队伍顿时大乱,都拼命地往浮桥上挤。浮桥浪来荡去终于还是不堪重负,一声巨响后桥上人马辎重悉数跌入江中,眼睁睁地被湍急的江流所吞没。如此惨状让“吴阿婆”以手掩面不忍相看,好半天儿也没有回过神儿缓过气儿来……
  而尚留在乌江北岸的千余名吴部官兵要么当了红军的俘虏,要么沿江奔逃,一派狼籍之状。
  是日,中革军委由遵义城外的大桥、董公寺移驻遵义城中。
  至此,桐遵战役胜利结束。
  是役,中央红军连续转战5个昼夜,连克桐梓、娄山关、遵义,锋镝直指乌江,击溃黔军王家烈部8个团,中央军吴奇伟部两个师,歼其第九十三师大部,第五十九师一部,缴枪两千以上,俘获三千余众,获轻重机枪数十挺,枪、炮弹数十万发,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捷。
  需要提一笔的是,15年后吴奇伟将军策动了粤南起义,参与了新中国的建设,还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不打不成交,打了再成交,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在二十世纪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史上,好像是一种并不罕见的现象。
  乌江边上的这台好戏,不过是上个世纪威武雄壮撼天动地的那出精彩活剧中的一幕。
  当然这当间也的确是好戏连台——蒋公及麾下诸侯的幕后戏也很好看。 


  

  得知“朱毛”又过了赤水河后,蒋公好像反而不怎么关心这边厢的事儿了。
  红一军团轻取桐梓那天,蒋公知道自己那个“集歼朱毛于赤水河以西”成了笑柄,脸面儿非常不好看,于是给薛岳发了一个手令:“接川中电称;匪向东回窜,土城被占,其故在中央军未能照预定计划西进。等语,现在二广正借口中央军在黔逗留不进,以罪中央,如果匪东窜,而我军不克积极追堵,则彼等更可加罪中央,而且使川军对中央亦受不良影响,则事更难为。务督各部向匪猛进,不得稍事贻误。中(正)定月底到重庆。(22)”
  如此语重心长推心置腹,薛岳脸皮再厚,大概也不能不为之动容。再说他也怕“朱毛”从黔东迂回绕攻贵阳,于是才有了让第五十九师韩汉英部出黔西,让第九十三师唐云山部出贵阳,由吴奇伟统领奔遵(义)桐(梓)的来由。
  此后,直至吴奇伟溃过乌江,蒋公好像连电报都懒得往这边厢发了。
  这当间我们能查阅到的蒋公有关电报大致是下面这几个:
  2月25日,复龙云20日报告滇军“已向营盘山追击”并“尚冀中央常给情报”电(23);
  2月26日,发出一个纯属马后炮乱弹琴的“情况通报”:“残匪有日(2月26日)再陷桐梓,林彪、李某各匪首已到桐梓(24)”;
  2月28日,电告龙云:“已饬薛部吴、周两纵队向桐梓、遵义急进追剿,期于乌江以西地区而聚歼之。毕节、大定方面仍希贵部配置相当兵力扼堵,勿使匪再得西窜也。(25)”
  这当间“朱毛”夺娄山关,进遵义城,撵吴奇伟,蒋公似乎都全无察觉。这从他于3月2日向周浑元、吴奇伟下达的一个“手令”中或可得窥一斑:“⒈据绥阳蒋在珍东午(3月1日11~13时)报称,匪与该部在绥阳附近激战中,桐梓已被犹部于东日(3月1日)克复。现判断匪情,必向东图,与肖贺联合;⒉我第五、第十三、第九十六师应于微日(3月5日),在仁怀与桐梓间地区之三元场、楠木场—带,或坛厂一带集中后,再向遵义进取;⒊吴纵队以一部在新店、刀把水—带,对遵义方面监视匪部行动,其余主力仍照前电沿乌江南岸向水口急进,在水口附近相机转渡乌江北岸,随地截击,但须于鱼日(3月6日)前到达水口勿误。(26)”
  看看,都到这份儿上了,他还不知道吴奇伟在哪儿在干什么,这边厢“朱毛”锋镝直指乌江边上了,那边厢他还开口便是“判断匪情,必要东图,与肖贺联合”、“令吴奇伟纵队……相机转渡乌江北岸,随地截击”,全然忘了两天前他还在跟人家“龙主席”说道的“已饬薛部吴、周两纵队向桐梓、遵义急进追剿”。
  可见这几天薛岳根本没跟蒋公“早请示晚汇报”,或者请示了汇报了蒋公诸事纷繁没顾上瞅。
  身为最高统帅,你说蒋公丢的这人儿大不大?
  不过蒋公该电里有一个信息却是真的——“桐梓已被犹部于东日克复”。3月1日那天,红五、红九军团主力已南下进至娄山关、板桥一带,桐梓城中只有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带的电台分队和一个百把人枪的警卫连。而黔军犹国才第五旅刘明痒部不知怎么得知了这个信息,乃亲率一营人马来讨便宜。据时任刘部副官主任的张适南老人称,刘是桐梓本地人,地形熟悉,他指挥队伍从侧面绕过桐梓南门外小高地,突然向正向娄山关方向转移的红军开火。而城中罗炳辉以为是川军主力前来偷袭,他手下仅百余人枪远离主力也没法坚守,便主动弃城撤向娄山关。刘明痒是来讨便宜不是来找仗打的,罗炳辉不明敌情也不想被粘糊住,所以两边并没有交几下火,也没有伤亡和被俘(27)。
  这就是所谓“犹部克复桐梓”。不知为什么,消息传到中革军委首长那里却变成了“川敌(约4个团)今由桐梓西南分三路突入桐梓城(28)”,一度使他们相当紧张——那天中午12时30分,朱德总司令刚给罗炳辉发了一个指示电,在通报了遵义大捷的消息后,要红九军团“在桐梓城及其附近多贴此项捷报,并要桐梓革命委员会召开群众祝捷大会,以扩大红军影响,提高群众斗争勇气与决心,更可增加援敌恐慌(29)”。
  “川军进入桐梓”这个消息误导了中革军委一把,他们以为正在楚米铺、栗子坝一线阻击川军红七团和红三十七团已被敌截断(也许罗炳辉是这样报告的),便准备迅速转移南线红军主力北上打击川军,同时要求罗炳辉“尽力扼守娄山关至明2号拂晓”(那时娄山关只有干部团一个百余人枪的上干队),“我五、九军团应立即向娄山关赶进阻止敌进,并要能坚守两天……,以待我一、三军团寻求机动”(30),而那时红一、红三军团已连续转战一个礼拜,实在是疲惫至极,真要是川军主力已倾力南下,他们又得从乌江边上迅速回师北上就敌,如此战斗力大概也会大打折扣——毕竟红军战士也是肉体凡胎呀,中革军委首长为此紧张一把,也在情理之中。
  好在第二天中革军委首长就把真实敌情搞清楚了——估计又有军委二局的功劳:实际上这会儿川军主力还被红五、红九军团的两个后卫团阻于楚米铺、粟子坝一线,潘文华将军这两天的活计也主要是防“朱毛”西进或北上,稍带着也瞅瞅热闹,行动并不积极,能来攻娄山关的只可能是黔军,当然也就松了一口气,决定“我野战军拟以一部阻滞桐梓方向之敌,主力在待机位置休息、整顿,准备折向川敌作战(31)”。
  “朱毛”松了口气,“龙主席”却泄了一口气。
  这几天里,滇军统帅龙云和摩下大将孙渡的相声段子一直就没完没了。
  一入川境进入“追剿”行列,孙渡就一百个不自在不高兴。“朱毛”进桐梓城陷娄山关取遵义城那当间,他还象上半月在扎西那样,天天梗着脖子给“龙主席”发牢骚出难题。
  2月24日红军已轻取桐梓了,“龙主席”才发现孙渡并未如自己刚向蒋公报告的那样“已到达土城”,而刘甫公那边儿传来的消息是川军郭、潘、廖三旅已抵太平渡、土城一线,且正“向土城之匪猛攻”。“龙主席”觉着这让自己在蒋公、刘甫公面前大为跌份,便迭电孙渡责问:“查川军潘旅系在我军后出发,现已接触匪之后卫,我军仍以终未赶上,究因何故?”(32)
  孙渡理直气壮振振有词:“到达叙永,附近人民一律拒绝行使滇币,迭次派人<与>叙永军政官长接洽,亦毫无结果,致全部几至断炊,且侦悉川军各旅已分<向>此方前进,而各军作战地域,又未奉令划分,恐再向此方进展,一则不免拥挤,再则结养愈感困难,况土城、二郎滩一带,既有各路重兵围剿,万一匪受压迫再向西回窜,将来转移兵力,恐时间不及”,故“只得踅回营盘山附近,前进与安旅确取联络,择要堵截,以掩护云南正面,先固根本”。(33)
  “龙主席”闻此狡辩气急败坏,25日一天内又连发4电,对孙渡所述各项理由逐一申斥:滇币问题,老夫为你协调;任务事宜,蒋公“已指示明白”;“掩护云南”,这边自有安排:“至昭通、盐津之截堵任务,已有计划部署,我前方追剿部队,不必兼顾及此,致又牵掣,影响跟追之行动。万一匪又回头西窜,该部仍继续尾追,截堵另派部队担任也。”申斥完了即挖苦嘲弄:“前者灰(2月10日)电称谓友军未到,虑我为孤军,今者敬(2月24日)电称友军概已上前,又称嫌其拥挤,究应如何,真不可思议矣。”(34)
  按说“龙主席”把话都讲得这么难听了,孙渡就该没词儿了吧?
  嘿,才不哩!孙将军还象在扎西一样,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对“龙主席”连日迭电置若罔闻,当天的铺排仍然是“令鲁(道源)旅进驻摩泥,龚(顺壁)旅进驻营盘山,本部移驻麻线堡,均限25日到达,一俟镇雄现金解到,当即兼程进剿。(35)”
  瞅瞅,现大洋不来我不动,现大洋来了我才动!
  “龙主席”老拿“友军”来说事儿,孙将军很是不以为然,毫不客气痛加揭露与批判:“各方所报,匪不满万,究系侦察不实,抑别有用心,殊难臆断”,“各友军此次剿匪,全系电报政策,如叙永军队歼匪3万余,前土城一战匪已溃不成军,牛街、黄水河通过共匪,均全非事实。”而对于“龙主席”迭电催战,孙将军干脆就是反守为攻,一脚把皮球给踢了回来:“恳请钧座电王主席或中央军暂借大洋五、六万元,以应急需,而便进剿。(36)”
  ……
  你说跟下属天天这么着斗嘴,哪位长官受得了?
  如此这般,“龙主席”的“剿匪”信心也就日渐消磨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电报官司中了,至少是不如他荣膺“剿匪军第二路军总司令官”那会儿了。吴奇伟被林彪撵到乌江边上哭鼻子的次日(3月2日),他在向蒋公上奏“黔北围歼计划”及“外用封锁,内行攻击”方略的同时,也发出了如同哀鸣般的一声叹息:“此次剿共,就目前观察所得,非有江河阻隔,则此匪绝难歼灭”。(37)
  蒋先生胡掰,“龙主席”泄气,李宗仁白崇禧却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这哥俩一面跟“龙主席”煽乎,编排要来染指王家烈破败家业的理由:“查匪前此由遵义西窜,中央军屯重兵于贵阳附近,仅派少数部队随匪推进,未予穷追,又不使粤桂军进剿,致匪得乘虚回窜黔北。重罗赤祸,可为浩叹!(38)”一边在贵阳策动“拥桂人员,拟电请都匀之桂军入贵阳,以谋撑持西南之最后挣扎(39)”,甚至还放出风声:要雇杀手拾掇薛部将领……
  薛岳虽称“老虎仔”,闻听得这屁股底下要着火的事儿也害了怕,忙不迭地放下其惯有的桀傲,向名义上的长官龙云作悲情呼号:“桂有联匪并迳取贵阳之说”(40),还请云南驻黔代表黄毅夫代言,恳请“钧座迅令第三纵队速进至黔(西)、大(定)、毕(节)之线或以安(恩溥)旅入贵阳(41)”。
  被“朱毛”涮了一把,蒋公麾下各路诸侯似乎全都乱了方寸,一开口就跑调。
  最跑调的其实还是蒋公,3月2日这天他从武汉飞抵重庆,一下飞机就开庆功会,给川军“郭莽娃”授勋升官发奖金,高歌“军威大震”,对乌江边儿的那档子事儿似乎全无知觉。而这的确又不象是硬装出来的,因为就在同一天里,他一边向薛岳发出“令周、吴纵队防匪东图”手令,一边又给“剿匪军第一路军总司令”何健去电,把“匪已向东转进,其目的仍在乌江东岸,与肖贺合股”那番呓语,基本上不走样地重诵了一遍。
  官儿越大越好糊弄,看来还真是不假。
  而“朱毛”那个“创造川滇黔新苏区”的时机,好像也来到了!
  
  上一节   下一节

  
图5-1:中央红军桐遵战役实施要图
(1935年2月24日~3月1日)
 桐遵大捷 
点击上图查看或下载清晣大图

  



  
注释
  

  (1)《2月28日2时军委电示一、三军团》,《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790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2)《林彪、聂荣臻向朱德报告已占领遵义新老城》,《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790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3)《陆军第四军第五十九师2月28日起遵义附近地区战役战斗详报》,《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中央部分)第410~第411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4)《陆军第四军第五十九师2月28日起遵义附近地区战役战斗详报》,《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中央部分)第410~第411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5)未查阅到该命令原文,转引自《红军黔滇驰骋烟尘谱·正本》第302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1月第1版。
  (6)《2月28日9时军委作出打击援敌的指示》,《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790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括号中内容为本书作者加注。
  (7)未查到该命令原文,转引自《中央红军在遵义》第65页,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8)2月27日下午,红二团在丰乐桥附近已与唐云山第九十三师先遣队接触,但却未见中革军委或彭、杨、林、聂有过与中央军接触并发生战斗的通报或报告,估计可能是红二团龙、邓因“联络困难”未及时上报,抑或他们此时主要是与黔军第八团万式炯部交战,对唐部先遣队少数人员并未引起重视。
  (9)魏鉴贤《随薛岳所部追堵红军长征的见闻》,《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1836页~1837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10)《陆军第四军第五十九师2月28日起遵义附近地区战役战斗详报》,《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中央部分)第414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11)魏鉴贤《随薛岳所部追堵红军长征的见闻》,《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1838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12)《林彪、聂荣臻关于红一军团向乌江边追击逃敌的部署致朱德等电》,《红军长征·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277页,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括号内容为本书作者加注。
  (13)未查阅到原文,转引自《红军黔滇驰骋烟尘谱·正本》第306~第307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1月第1版。
  (14)《2月28日24时军委电令》,《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794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15)《总司令朱德下达攻下遵义后继续行动的部署》,《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794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16)《2月28日24时30分军委电令一、三军团》,《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795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括号内容为本书作者加注。
  (17)《3月1日凌晨军委电令一、三军团》,《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799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括号中内容为本书作者加注。
  (18)《陆军第四军第五十九师2月28日起遵义附近地区战役战斗详报》,《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中央部分)第414~第415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19)《3月1日9时军委给一、三军团连发两电》,《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800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20)《3月1日9时林彪令二师乘胜前进》,《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800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21)宋少华《吴奇伟部追剿红军溃败记》,《围追堵截红军亲历记》(下)第270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22)《蒋中正敬酉机汉手令》,《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760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23)《龙云报告滇军已向营盘山追击》,《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728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24)《蒋中正宥亥参汉电》,《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777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括号内容为本书作者加注.
  (25)《蒋介石饬龙云于毕节、大定扼堵红军》,《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797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26)《蒋中正手令周、吴纵队防堵共军东图》,《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813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括号中内容为本书作者加注。
  (27)张适南《犹国才被红军牵着鼻子走》,《围追堵截红军亲历记》(下)第235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28)《军委电令五、九军团》,《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800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29)《总司令朱德指示九军团召集群众开祝捷大会》,《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800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30)《军委电令五、九军团》,《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800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31)《军委部署3月3日行动》,《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813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32)《龙云询问滇军为何尚未赶上》、《龙云询问滇军五、七两旅为何未到土城》,《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760~第761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33)《孙渡为川地不用滇币踅回营盘山》,《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761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34)《龙云嘱孙渡仍照漾电指示行动》、《龙云责备孙渡行动迟滞即遵漾电行动》,《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767~第768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括号内容为本书作者加注。
  (35)《第三纵队司令官孙渡至安旅长径电》,《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773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36)《孙渡请向中央军暂借大洋》,《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783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37)《龙云拟定黔北围攻红军部署计划》、《龙云建议外锁内攻对付红军》,《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817~第818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38)《李宗仁为遵义桐梓失守致龙云电》,《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814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39)《黄毅夫建议滇军速进黔西大定》,《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805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40)《龙云建议外锁内攻对付红军》,《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817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41)《黄毅夫建议滇军速进黔西大定》,《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805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括号内容为本书作者加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