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评“毛泽东的斗争哲学”

火烧 2007-08-1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指出‘毛泽东的斗争哲学’是片面错误的提法,强调其一生不仅有斗争,还有团结与宽厚。通过具体事例反驳单一斗争形象,呼吁全面客观看待毛泽东的思想与行为。

一种极其片面而错误的提法应该休矣!——评“毛泽东的斗争哲学”

小小百姓

  不可否认,毛泽东的一生,始终贯穿着一种斗争的精神。当他还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一名学生的时候,就发出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豪情壮志。在家里,他曾与父亲斗;在学校,他曾与校长斗。参加革命后,他曾与帝国主义斗,与封建主义斗,与官僚资本主义斗,与国民党斗,与蒋介石斗,与汉奸斗,与党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斗。新中国建立后,他又与美帝国主义斗,与美蒋特务斗,与不法资本家斗,与腐败官员斗,与右派斗,与走资派斗,与人们的私心斗,等等。总之,毛泽东的一生,充满了斗争的氛围,贯穿了斗争的精神。于是,有人把这些概括成了“毛泽东的斗争哲学”。这种概括,这种提法,对否?我以为是不对的。

  何以见得?我以为,首先它是不全面的,或者说,是片面的。毛泽东的一生,不仅有斗争的一面,还有团结的一面;不仅有严酷的一面,还有慈祥的一面;不仅有冲冲冲的一面,还有退退退的一面;不仅有打打打的一面,还有停停停的一面;不仅有攻攻攻的一面,还有守守守的一面;不仅有六亲不认的一面,还有宽厚仁慈的一面;等等。总之,以为毛泽东只会“打打打,杀杀杀”,只会“一味斗争,不讲情面”,只会“六亲不认,铁面无私”,只会……,这显然是片面的,或者说是错误的。因为这并没有全面反映出毛泽东的真实情况,而只是极其片面地甚至错误地反映了毛泽东的一个侧面而已。

  那么,毛泽东的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怎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出毛泽东的这种真实情况呢?这方面的事例很多,我们不妨略举一些如下。例如,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曾以个人身份积极参加了国民党,并担任了国民党中央机关的高级官员(宣传部长)。他以自己身体力行、身先士卒的实际行动证明,他是很赞成国共合作的,是很愿意与国民党搞好团结、一起共事的。他决不是一个只懂斗争而不懂团结的庸人。

  秋收起义后,他率领工农红军上了井冈山。他很注意与袁文才、王佐等人搞好团结,与当地的民众搞好团结。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又特别注意秋收起义部队与南昌起义部队之间的团结。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上了井冈山后,又很注意与彭德怀他们搞好团结。其间,毛泽东同志对王佐和袁文才二人的关心、重用和保护,更是让人赞叹和感动。即使是对被俘的国民党兵,也决不打骂,绝不侮辱,而是予以宽待甚至优待,他们愿意回家的还发给路费。如果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被俘,照样宽待,照样优待,照样发给路费。可见,毛泽东同志即使是对待自己的敌人——国民党兵,也不是只讲“打打打,杀杀杀”的。因此,把毛泽东同志看成是一个只会“打打打,杀杀杀”的一介武夫,实在是对毛泽东同志的侮辱。

  共产党和毛泽东的死对头蒋介石在西安被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所扣,西安事变震惊中外。许多人都以为蒋介石活不成了。但是,就在这个手到擒拿、立即就可以把蒋介石处死的关键时刻,党中央、毛主席却派周恩来等人亲赴西安,去劝说张杨二人释放蒋介石,让它回归南京去继续领导国民党,只要他答应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即可。蒋介石在生死关头让步了,妥协了,于是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党中央和毛主席对蒋介石的“假抗日、真反共”的面目是很清楚的。但是,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要与蒋介石、与国民党尽量地搞好团结。对蒋介石主动发起的磨擦和分裂行为,我们也要毫不客气地予以还击。但我们又要掌握“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要适可而止,决不与他撕破脸皮,彻底决裂。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就是为了一致对外,就是为了共同抗日。为了实现这个大目标,我们就一定要与国民党搞好团结,一定不能分裂。那么,怎样才能与国民党搞好团结呢?有两种办法。一是坚决斗争,一是退让妥协。哪种办法好呢?在一般人看来,显然是后一种办法好。但实际情况却不然。毛主席说过两句很有名的话:“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大意)这是多么深刻的哲理啊!这是多们高明的斗争艺术啊!在这样的事实面前,我们怎能说毛泽东同志只要斗争不要团结呢?我们怎能说毛泽东同志只喜欢斗争而不喜欢团结呢?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蒋介石连发三封电报到延安,邀请毛主席去重庆进行和平谈判。毛主席为了争取国内和平,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备战的伪善面目,并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于是,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决然地率领中共代表团到了重庆,与蒋介石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谈判。其间,我们既在一些重大的原则问题上毫不妥协,毫不让步,又在一些非重大原则问题上作了很大的让步和妥协。例如,我们曾提出,在国民党军队按同一比例缩编的前提下,我们也愿将解放军缩编到国民党军队的七分之一,并同意让出浙江、苏南、皖南等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八个解放区,等等。我们是真诚地希望与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的,我们是真诚地希望国共合作共同建设我们的祖国的。为了这个大目标的实现,我们做了很大的让步和妥协。所以,毛泽东同志决不是一个只讲斗争不讲团结的人,绝不是一个只讲进攻不讲退让的人。毛主席是一个既讲斗争又讲团结、既讲进攻又讲退让的人。

  在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领导的三大战役充分展示了他老人家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特别是在平津战役中,毛主席对傅作义的部队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劝其投诚,劝其起义。在做到仁至义尽之后,一举拿下了天津和张家口。对北平的傅作义,仍然在做思想工作。最后,傅作义终于痛下决心,决定举行北平起义。于是,古都北平终于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可见,毛主席并不是一个只会“打打打、杀杀杀”的一介武夫,而是一个很有战略头脑、很有大局意识和超前意识的大战略家和大思想家。

  新中国建立前夕,毛主席特派专人去上海邀请宋庆龄女士到北平来共商国事,并亲自到火车站去迎接宋庆龄女士的到来。我们还特意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党内外人士共同讨论、协商并制定了新中国的国名、国旗、国徽、国歌(代)以及临时宪法——共同纲领,等等。新中国成立后,有大量的民主人士加入到了我们的中央人民政府中来了,并担任了许多重要的领导职务。这一切都表明,我们的党和毛主席一向都是非常重视团结问题的。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团结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来把我们这个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捍卫好,建设好。

  在新中国建立前后,我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有些地方采取了不给地主分田或分坏田的做法,甚至有些人想在肉体上消灭地主。这都是些过左的做法。党中央毛主席发现后,立即予以了制止。在后来的三反五反运动中,以及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每当发现过左的做法是,党中央和毛主席都能及时地予以制止。例如,对浮夸风、共产风等,都是毛主席首先发现并予以制止的。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一旦发现有歪风邪气或过左的做法时,便立即予以制止。“要文斗,不要武斗”;“抓革命,促生产”;“革命的大联合”;“斗私,批修”;解放干部;等等。这一切都表明,毛泽东同志是一个既懂得斗争又懂得团结,既懂得进又懂得退,既反左又反右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毛主席很注意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时,毛主席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的著名公式。这就是要求人们“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在这里,毛主席是很强调首先要有团结的愿望,首先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这一点的。毛主席说,没有这个前提,一批评,一斗争,必然过火,必然达不到新的团结。所以,毛主席是很注意团结的。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我们狠狠地教训了一下美帝国主义,让它知道了中国人民的厉害。我们经过几个战役,便将美帝赶回了“三八线”以南。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和损失,我们提出了停战谈判。可是,美帝国主义不甘心失败,还想挣扎挣扎,因此不愿与我们谈判,或者在谈判桌上不愿意答应我们的要求。这时,我们就再打它一下,再教训它一次。它在战场上得不到便宜,便只好答应我们的要求。每当它犹豫或挣扎时,我们便教训它一下。教训它一次,它便老实一次。不断地教训它,它便不断的老实。我们打它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逼它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达到真正的停战及和平,这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就是用这种“打打、谈谈、再打打、再谈谈”的手段,最后达到停战谈判胜利告终的。请看,毛泽东同志是多么懂得斗争的艺术啊!

  长期以来,美帝国主义始终是我们的头号敌人。从人民群众到中央领导,大概没有一个人会想到,我们与美帝的关系能够很快出现大的改变。可是,毛泽东同志却巧妙的利用了小小的乒乓球,展开了一场乒乓外交。于是,打开了中美关系的新局面,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进入联合国打开了大门,使中国的外交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最辉煌的新时期。这一切都表明,毛泽东同志决不是一个只会“打打打、杀杀杀”的一介鲁莽武夫,而是一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伟大战略家和斗争艺术高手。

  这样的事例实在是太多了,说也说不完。总之,用“毛泽东的斗争哲学”来概括毛泽东的一生或其一生的主要特点,显然是很片面的,甚至是很错误的。上面的大量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问题还不仅仅是这样。如果把“斗争”提高到“哲学”的高度来衡量,那同样是很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因为“毛泽东的哲学”并不是“斗争哲学”,而是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与所谓的“斗争哲学”有关的,则是对立统一法则。

  毛主席在《矛盾论》中,对对立统一法则有过非常详尽的论述。他老人家说:“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在具体阐述到对立统一的涵义的时候,则更具体地阐述道:“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连接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他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毛主席接着又对同一性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说:“一切过程中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本来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过程里和人们的思想里,都包含着这样带矛盾性的方面,无一例外。”那么,“如此说来,只是极不同一,极不统一,怎样又说是同一或统一呢?”“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他作对的矛盾的一方,他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并举例说:“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谓祸。没有顺利,无所谓困难;没有困难,也无所谓顺利。没有地主,就没有佃农;没有佃农,也就没有地主。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没有无产阶级,也就没有资产阶级。没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就没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没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也就没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所以,毛主席总结道:“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一切矛盾着的方面都因一定条件具备着不同一性,所以称为矛盾。然而又具备这同一性,所以互相连接。”请看,毛主席对对立统一法则阐述得是多么明白清楚多么深刻正确啊!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哲学决不是单纯的“斗争哲学”,而是“对立统一”,是既重视对立又重视统一的哲学。无论是从大量的事实上来看,还是从毛主席对哲学的阐述来看,都不能得出结论说,毛泽东的哲学仅仅是“斗争”二字。这也就是说,用“毛泽东的斗争哲学”这种提法来概括毛泽东的一生或其主要特点,无论是从事实上来看,还是从哲学的高度来看,都是十分片面的,十分错误的。但问题还不仅仅是如此。在网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每当谈到毛泽东的时候,凡是使用“毛泽东的斗争哲学”这种提法的人,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把这种提法当作一种贬义词来使用,都是在借此贬低毛泽东,侮辱毛泽东,诋毁毛泽东。例如,有人竟然狂妄地提出:“毛泽东的斗争哲学确实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孔子的和谐思想倒有值得借鉴之处。” 请看,在这些人的心目中,毛泽东的地位是何等的低下啊!竟然连孔子都不如!一切使用“毛泽东的斗争哲学”的人,几乎无一例外。他们全都是一些贬低毛泽东、侮辱毛泽东、诋毁毛泽东的小人。一切热爱毛主席的人们,我们应该认清那种提法的实质,应该严厉批驳那种提法,以正视听,并以此来捍卫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来维护毛主席的光辉形象!

  2007.08.1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