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宋治德:阿尔都塞的幽灵---重读《保卫马克思》

火烧 2007-08-05 00:00:00 读书交流 1027
本文重读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探讨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包括认识论断裂与多元决定理论,分析其对当代左翼运动的启示。
阿尔都塞的幽灵---重读《保卫马克思》
[宋治德]

「在实践中承认某个真理的存在, 并不等于认识了这个真理。 」
----〈关于唯物辩证法〉

最近北京商务印书馆重新再版法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Louis Althu sser,台湾译作阿图塞)的重要著作《保卫马克思》(注﹕1)。 这本在1965年出版的名著(以及跟着的《读〈资本论〉》), 令到这位抱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以及希冀以哲学思考介入现实政治的阿尔都塞, 正式站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历史舞台。

虽然阿尔都塞逝世已有16年(有人称阿尔都塞1990年的逝世是第二次的死亡, 第一次「死亡」是发生在1980年杀妻悲剧后而完全退出理论界的舞台), 但他的影响力没有随着年代的流逝或过去「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而有所消减, 英语世界仍然不断再版阿尔都塞的著作, 以及重新整理出版阿尔都塞生前没有发行的笔记讲义。 而在中国国内最近亦重新掀起了一股阿尔都塞研究热。

笔者在十多年后重读《保卫马克思》,沿着阿尔都塞的思想脚步留下的印迹, 不期然的又走进这书诞生的历史氛围。 这是一个对现代马克思主义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意识型态分水岭的年代, 它重新唤起对马克思主义理想的激情, 令无数仁人志士投身到工人阶级解放事业的斗争中去。

《保卫马克思》产生的历史背景

1956年苏共二十大会议后, 开始推行一系列的「非斯大林化」政策(当然官僚的国家资本义体制仍旧维持不变)。 虽然苏共在政治上仍然牢牢控制着其他「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西欧共产党, 不过在这种「非斯大林化」的政策下,官方「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论述开始动摇,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讨得到相比斯大林的思想高压时代出现较为宽松的环境。 但正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突然从过去30多年高压的思想统治下倾刻之间被解放出来, 无可避免掺杂或借助形形色色的西方唯心主义或人本主义哲学的外衣来作各自的表述。 不过,这结合种种不同的唯心主义哲学的「马克思主义」, 令到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的本源越来越远。

在这股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 甚至连苏共官方(包括其中的附庸法共)亦认同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这种背景下 ,阿尔都塞深感到马克思主义面临着空前的危机(注﹕2)。 《保卫马克思》就是阿尔都塞面对这股逆流形势底下,发出力排众议的一句战斗的呼喊, 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反人道主义、反黑格尔主义。 正正因为此书的目的如此具有论战意味及对现实政治的高度的理论介入, 所以这本著作一面世便对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但它所引发的争议及受到的抨击,一点都不少于它所获得的认同。

那么《保卫马克思》一书究竟对马克思主义说了些什么独创的东西呢? 《保卫马克思》由是阿尔都塞在60年代初不同时期发表的八篇论文所组成, 而其主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重新作出梳理及阐述, 阿尔都塞在书中对马克思主义提出著名的「总问题」(或有译为「问题设定以及「认识论断 裂」的理论来划出马克思主义与形形色色非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界线。这为当时既不满苏共的 官方理论也不甘心全盘接受黑格尔主义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左翼知识份子, 提供了一条另类的思想出路。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理论

首先青年马克思时期的著作是否等同马克思主义? 因为当时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的左翼思想界的时髦潮流就是回归到青年马克思时期的著作(尤 其是《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 甚至以青年马克思著作思想来反对后期的马克思的著作。 阿尔都塞对此明确提出青年马克思的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理论 的真正基础。 虽然青年马克思不断在批判黑格尔哲学体系以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 不过其思考方式的「问题设定」仍然停留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问题设定框架之内, 即旧有的「人本学」范围。 所谓问题设定就是决定一个理论所能够处理的问题范围,以及提出问题的可能。

第二,那么马克思什么时期开始的著作,才具备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理论的基础呢? 阿尔都塞提出以1845年马克思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 起点直到《资本论》完成,就是在对比之前的著作产生著名的「认识论上断裂」的理论。 这种认识论的断裂不单只改变问题设定, 更是标志着一种新的科学理论与其前科学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断裂──历史唯物主义──的诞 生。 它的理论意义是什么呢? 阿尔都塞认为这种新科学的诞生,为人类科学的知识开启了一个新的「大陆」, 即历史知识的大陆。 它可以媲美泰勒士开启了数学的「大陆」,以及伽利略开启了物理学的「大陆」一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

阿尔都塞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理论背景后, 所要进行的理论工作问题才刚刚开始。 因为正如泰勒士建立的数学导致柏拉图哲学的产生, 而伽利略的物理学导致笛卡儿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所建立的历史科学,同样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这种哲学就是一种关于工人阶级革命实践的哲学以及理论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但阿尔都塞认为,由于种种历史及政治的原因,也有哲学内部的理论原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说出现了滞后的问题。 在《保卫马克思》里的文章,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尝试要做的一系列理论工作, 希望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更明确的、 充分的符合其本质(或科学基础)的理论存在形式及存在能力。

那么,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是否达成上述目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笔者以阿尔都塞本身是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来对待。 虽然阿尔都塞在书中提出不少富有创见的概念, 但如集中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是关于工人阶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这点来说, 笔者认为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理论能够完成上述目的, 它令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 可以真正摆脱过去被经济决定论或目的论困扰的问题( 卢卡奇与葛兰要在这方面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多元决定」的理论意义

阿尔都塞尝试以「多元决定」的概念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的 重要性质。 在〈矛盾与多元决定〉一文里,有关政治、经济等等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著名的「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经济因素从来都不是单独起作用的」这个论断。 而在〈关于唯物辩证法〉里, 进一步深入阐释列宁分析俄国革命的成功在于俄国处于帝国主义链条中的最薄弱环节这个论 断。 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形态是由多个环节的结构(包括所有必然的从属及支配关系的矛盾)所组 成的复杂统一体,当中有起决定作用的不变的主导结构, 以及有不同层次的可变的种种矛盾。 这种种矛盾与主导结构的互动构成了社会总体内在的不平衡关系。 这种不平衡的关系在某一阶段会产生转移或压缩, 即主导结构(经济因素)会将自己的决定作用转移或指派给其他的可变性的矛盾层次(政治 、意识型态…),根据这个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层次又来组织起其他的层次, 这种种表面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矛盾汇聚而成后便会产生革命性的爆炸作用, 但重要的是当中从来不会只得一种主导矛盾孤独地起著作用。

阿尔都塞殚精竭虑地所构造的多元决定理论, 撇开在当时因政治上的需要表面夹杂着毛泽东矛盾论语言的糟粕, 多元决定内里的思想其实是对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隐藏的哲学解释或补充。 因为托洛茨基对俄国社会特殊的落后性分析, 指出当时俄国仍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农奴制度以及全欧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并存 着的这种不平衡的发展, 进而提出俄国的无产阶级有能力去偿还资产阶级没能力完成资产阶级自身革命的这一笔债, 甚至跳跃到社会主义的革命。 阿尔都塞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尽量寻找一种非简单的经济决定论或目的论的解释, 令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有能力掌握到现实社会的复杂变化。 这点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后仍然处于斯大林主义的机械粗糙的唯物论控制的左翼思想来说, 算是一项不少的成就。

不过,正如阿尔都塞自己在书末的〈致读者〉一文中说, 他自己批评自己在《保卫马克思》一书里的缺点, 就是没有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实践与理论实践结合的问题, 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先前哲学区分开的重要元素。 这点作者坦白承认是自己生活经历问题使然,并且承诺在以后的研究会作深入的探讨。 可惜的是,对第一个问题的理论探讨在以后的著作都鲜有触及; 反而继续深入第二个问题的研究, 即后期提出了在哲学里的阶级斗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元素。 或者,阿尔都塞认为他的「理论实践」已经弥补了政治实践与理论实践结合的问题﹗

阿尔都塞与我们

说到此, 不得不提一下最近两三年来在中国国内重新掀起一股阿尔都塞研究热, 内地除了重新翻译及出版阿尔都塞的不少著作外, 也有不少中青年学者发表了不少阿尔都塞的评论文章。 笔者觉得国内现在对阿尔都塞的评论虽然已经不再像十多二十年前那样, 粗疏地及一股脑儿地将阿尔都塞扣上结构主义者的帽子而加以「批判」, 现时较为客观地从欧洲思想不同的渊源或文化的角度来评论阿尔都塞以及肯定其对哲学思想 史(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不过,即使从学术思想来说多是述而不论,并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而且,对于阿尔都塞理论最不光彩的一页, 就是他对中共毛泽东主义的献媚及「失身」(即使阿尔都塞是以毛主义来曲折表达反对斯大 林主义),在这点上仍然成为大造文章的题材。 对于我们今天的左翼以及工人运动来说,毛主义正正是必须加以批判及抛弃的伪马克思主义。

一个年代的历史场景已经置换,我们今天的左翼正处于这个新自由主义肆虐的年代里, 右翼势力到处叫嚣着「除了资本主义,这里没有另类的出路」。 不过,我们今天的左翼反而应该兴幸的是,我们相比起阿尔都塞的年代, 我们再没有号称「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来作为反对资本主义的另类出路模式, 而该年代的斯大林主义及毛主义已经彻底破产以及被工人运动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所以这对我们探求另类出路的当代左翼运动来说,反而不是一件坏事, 起码我们已经知道什么不是社会主义的东西。

阿尔都塞留下的这本著作,相信在将来仍然能成为启发人们继续探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钥匙。 最后,我以书中的〈皮科罗剧团,贝尔多拉西和布莱希特〉一文末尾作结﹕ 「现在演员早已离开了舞台,布景早已被拆除, 但它的无声的台辞却在我的思想中萦回不息。 」

写成于2006年10月重阳节期间

注1﹕这个顾良的法文中译本其实早在1984年已经在中国推出,但当时只作内部发行, 笔者一直没有机会阅读到这个译本。 而过去只是阅读由台湾远流出版社出版的陈墇津的英文中译本。 今次读到顾良的译本后,感觉无论从文意及语感方面,确实比陈墇津的译本较为优胜。 而且今次的译本还加入1996年阿尔都塞学生巴里巴尔(Etienne Balibar )撰写的再版前言及生平传略。

注2﹕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样令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出现危机。 因为当时在「第二国际」占主导思想的欧洲各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 预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会自动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机械论解释, 因为大战爆发而遭遇彻底破产。 社会民主党理论的破产(包括在行为上参加进这场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的战争), 凸显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与理论出现严重分离的危机。 这时以卢卡奇及葛兰西为首的一派重新回到探讨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的关系, 着重研究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提出富有创见的物化(异化)及领导权的问题。 不过,阿尔都塞因为抱着反黑格尔主义的理论旨趣, 所以对卢卡奇及葛兰西哲学出发点的批评不免失诸偏见。 笔者一直被这问题困扰着, 就是有关卢卡奇及葛兰西所谓的「黑格尔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阿尔都塞的「反黑格尔」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层面上是否非此即彼的抉择, 希望日后可以有机会作进一步的探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