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粟裕:当之无愧的大将军

火烧 2007-07-22 00:00:00 历史视野 1034
文章讲述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决策与贡献,重点分析他在中原逐鹿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战略部署扭转战局,展现其作为大将军的卓越能力。

粟裕:当之无愧的大将军

张振中 萧谭

  一代名将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大将之一。他胸怀全局,骁勇“善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卓著战功。

  中原逐鹿 重大计划

  1947年冬,解放战争进入难分难解的关键时刻。中原战场上,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转战于江淮河汉之间,调动和吸引了南线国民党兵力160个旅中的90多个旅于自己周围,迫使蒋军在战略上陷于被动地位。但是,蒋军在数量和装备上仍占有明显优势。蒋介石调集强大兵力于中原战场,伺机对人民解放军实行战役进攻。中原战局在一段时间内形成拉锯的僵持状态。毛泽东说:“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谁想统一中国,谁就要控制中原。今天中原逐鹿,就看鹿死谁手了。”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中原战局、尽快夺取解放战争和全国的胜利呢?这是当时统帅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结束后,中央做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部署。毛泽东特地电召陈毅到陕北当面商定一个重大行动计划:由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渡江南进,执行扩大机动的作战任务。为此,中央决定,由华东野战军主力组建东南野战军,执行南进战略任务。同时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陈毅任东南野战军司令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兼副政委,又兼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兼政委,同时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书记。毛泽东与陈毅商定:粟裕率领第一兵团三个纵队于1948年夏季或秋季渡江南进,随后由另三个纵队组成第二兵团,于1949年二三月间渡江作战。

  关键时刻 斗胆直陈

  粟裕当时虽然是身处一线的战区指挥员,但他心怀全局,也在思考如何推进战局的问题。经过深思熟虑,他形成了自己的战略构思,即由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以求较彻底地歼灭敌人之一路,如此经过两三次歼灭战,形势可能会发生变化。

  从1947年12月中旬起,粟裕多次在华野有关会议上阐述自己的基本观点,并向中央军委电报陈述。1948年1月 27日,粟裕接到中央军委向他下达任务的电报,他明白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是想把战争引向敌人后方,扭转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如何实现这一战略意图,可以有两种战略设想:一是分兵渡江南进;二是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歼灭战。他的主张无疑是后者。显然,这与统帅部的决策是大相径庭的。

  经过十分慎密的思考,l月31日,粟裕写出长达两千多字的电报上报中央军委。在这份电报里,他既积极研究执行中央军委的指令,提出了渡江时机、路线和方法的具体方案,又再次斗胆直陈,重申以往给中央军委的意见和建议。

  接到粟裕的电报,毛泽东特地把原定2月1日返回部队的陈毅留下来研究,但研究的结果仍然是坚持由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渡江南进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粟裕率领华野指挥机关和第二、第四、第六以及特种兵纵队北渡黄河,于2月下旬进入河南濮阳地区休整,全面展开了渡江南进的各项准备工作。

  权衡利弊 反复思索

  然而,一贯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粟裕,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他的研究与思索。他思索的中心是,从战争的全局出发,是分兵渡江南进有利,还是集中兵力在中原歼敌有利?粟裕认为:要推翻蒋家王朝,就必须同国民党军进行几次带有决战意义的大较量,打几个大的歼灭战,应该尽可能地争取把敌人的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而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条件正在成熟。特别是我中原解放区已有初步基础,又背靠山东和晋冀鲁豫老解放区,可以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这都是集中兵力,在中原歼敌的有利条件。

  相反,如果华野三个主力纵队渡江南进,固然会给敌人以相当的威胁和牵制, 但难以实现预定的战略意图。首先,经敌人的围追堵截,我军预计有大量减员、剩下的部队很难对敌人构成大的威胁。再有,我军南进可能牵动敌人一部分兵力,但蒋介石再蠢也不会把机械化程度很高的嫡系部队调到江南水网地区,更不会让桂系部队“放虎归山”。退一步讲,即使我军实现了战略意图,而一些带有决战性质的大决战要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江南进行,其伤亡和代价可想而知。

  权衡两种方案的利弊得失,粟裕越想越觉得就全国战局而言,最佳方案应该是:将敌歼灭在长江以北,而不是用巨大代价,将敌吸引回江南。既然自己看到了这一点,就应再一次向中央说明情况。作为一个党员,要敢于对历史负责。

  北上中央 当面汇报

  正当粟裕为要不要向中央再次报告为难之际,陈毅回到部队。这是一对并肩战斗多年的老战友,素有珠联璧合的美誉。当年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时,毛泽东曾两度明确电示:两军会合后,在陈毅领导下,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在正司令在位的情况下,赋予副司令战役指挥权,这在我军以的今中外战史上都是罕见,这也足见二人合作之默契。

  老战友相见,粟裕坦荡地讲了自己的想法。当时正逢李先念经濮阳回中央工作,陈毅与粟裕同去拜访李先念。三个战友坦诚交换了意见,粟裕的建议最终得到李先念和陈毅的赞同。

  4月 18日,粟裕将自己的意见正式上报中央。中央立即复电,指令陈毅、粟裕一同到中央当面汇报。4月30日,陈、粟赶到河北阜平县城南庄,毛泽东听说粟裕来了,亲自到院门外迎接。当天下午,中央五大书记和部分政治局委员听取了粟裕的汇报。粟裕指着巨大的军用地图,详细地说明了他的渡江准备工作,以及集中兵力歼敌于长江以北的建议。粟裕汇报后休会,五大书记再经认真研究,毛泽东委托周恩来宣布中央的决定:华野一兵团在4至8个月内暂时不南下,先加入中原作战,力争实现将敌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的新战略。如果将来刘邓、陈粟两大野战军确实无法粉碎国民党在中原的防御体系,华野一兵团立即执行南下方案。

  胸有成竹 立军令状

  为适应新的战局,中央决定组建中原军区,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陈毅、李先念任副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邓子恢、张际春任副政委。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委由粟裕接任。在粟裕谦让下,中央同意陈毅到中原军区后仍兼华野职务,粟裕以代司令、代政委、代党委书记名义全面主持华野工作。

  这天,毛泽东派人请来粟裕,沿着住处不远的小溪散步。毛泽东以他惯有的气质,在看似闲谈中说着大事。他对粟裕说:“我看你这个人,‘伟大谦虚’是有一点,但更多的是一个傲字。”粟裕顿时一惊,毛泽东笑着说:“不过,你这个傲字,不是傲气,而是傲骨,凡是你认准的事,天皇老子你也寸步不让。好吧,你不让步,我让步。你呢,拿出战例来,证明你的思路、你的计划、你的组织指挥是正确的。”

  粟裕说:“谢谢主席。”毛泽东问:“苏中战役打了多长时问?”粟裕说:“七战加在一起,49天半,连同各项准备工作,不足3个月。”毛泽东说:“好。这次再给你两个月准备时间,从8月算起,8个月内你要拿出实例,证明你的‘将敌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不是空谈。”粟裕说:“就我的愿望而言8个月不仅要把敌之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而且要做好大军渡江一举解放江南的准备。”毛泽东说:“军中无戏言。”粟裕说:“一定”。毛泽东高兴地笑了,他握着粟裕的手说:“逐鹿中原,该大显身手了。我等你的捷报。”“是。”粟裕明白,自己在毛主席这里立下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军令状,而且8个月以内必须见分晓。

  身经百战 战功显赫

  1948年5月起,粟裕全面主持华东野战军工作。6月至7月,华野首战豫东,攻克开封,歼敌9万余人,再创全国战场歼敌的新纪录。紧接着,屡战8天,解放济南,歼敌10余万人,活捉了王耀武等数十名敌军将领。

  济南战役尚未结束,粟裕又向中央建议进行淮海战役。通过淮海战役,粟裕完成了向毛泽东立下的“将敌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的军令状,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展。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唯一由战区指挥员建议并命名的。淮海战役又是三大战役中我军总兵力明显少于敌人却歼敌最多的大决战,共歼敌55.6万人,其中44.3万人是由华野歼灭的。

  1949年6月,历时45天的宁沪杭战役胜利结束,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等120座城市,共歼灭国民党11个军、46个师,约43万人,其中华野歼敌28万余人,占歼敌总数的65%,彻底粉碎了蒋介石集团企图划江而治以卷土重来的阴谋,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军事专家提供数字,解放战争期间,我军共进行了较为重要的战役134次,每役歼敌3万以上者38次,其中粟裕指挥华东部队打的有12次;每役歼敌5万以上者23次,其中粟裕指挥华东部队打的有8次;在三年解放战争中我军共歼敌807万,其中华东部队歼敌245万,占歼敌总数的30.6%。毛泽东称赞华东部队是“全国各区战绩最大的军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