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干部挂职是块鸡肋

火烧 2007-07-18 00:00:00 网友杂谈 1040
文章指出干部挂职存在诸多问题,如挂职时间短、难以深入本地、副职作用有限、管理缺失等,导致挂职效果不明显,成为一种形式主义。

干部挂职是块鸡肋

广西工学院社会科学系 郑明怀

  “来自山东的4名干部今天下午抵达长沙,开始在湖南为期一年的挂职生活。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黄建国在与4名干部座谈时,勉励他们认真履职、大胆工作,充分发挥两省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作用。”(《山东省委选派4名干部到湖南挂职拟任副市(州)长》  2007年07月17日 湖南日报 )

  挂职就是不收工资、不转关系、不占被挂单位编制、职数的一种任职方式。干部挂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就曾派出大量干部组成工作队到基层协助粮食税款的征收,这可以看作是干部挂职的雏形。由于干部挂职越来越普遍,作为一种有效的工作方式,干部挂职逐渐固定化,2000年6月,中组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中给了干部挂职明确的地位,称之为“干部挂职锻炼制度”。《公务员法》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挂职是“国家机关可以有计划地选派人员在一定的时间内到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国外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事业单位担任职务,帮助工作。”

  干部挂职主要有“下挂”、“上挂”和“平挂”三种形式。“上挂”主要是指基层单位的干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发达地区挂职。“下挂” 就是上级机关派干部到下级机关挂任职务,特别是到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和革命老区挂职。“平挂”主要是指国家各部门之间、各对口省市之间,相互交流干部,互相挂职。从实际情况来看,“下挂”的最多,“上挂”的最少,“平挂”这几年呈上升趋势。山东省委选派4名干部到湖南挂职拟任副市(州)长,这是一种典型的“平挂”形式。

  挂职锻炼作为一种岗位轮换方式,从理论上来讲,好处多多,一方面,挂职干部既长了见识,又长了本事,也积累了相关的工作经验,提高了挂职干部的素质,使挂职干部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各级政府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事实上,挂职的效果可能并没有这么明显。其一,被称为“空降部队”的挂职官员,一般会回到原机关。山东的4名干部在湖南为期一年的挂职生活,挂职一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屁股还没有坐热,就回到原地任职去了,可想而知,这样会有什么效果。其二,作为外来的挂职干部,很难在短期内熟悉当地的情况,对本地的情况都不了解,能有多大的作为呢?等开始熟悉本地的情况时,挂职也差不多到期了。其三,山东省委选派4名干部到湖南挂职拟任副市(州)长,虽然有具体的实职,但是在中国政治制度的架构里,副职的作用是有限的,挂职干部很难得到实际的锻炼,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可能造成人才的浪费。其四,由于对挂职干部缺乏有效的管理,上面无法管,下面管不了,原单位管不到,挂职单位不好管,对挂职干部的管理可能处于真空状态,挂职容易变成为走过场。

  说到底,干部挂职其实就是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